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明 >

第715部分

汉明-第715部分

小说: 汉明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这些大事比起来,海盗就是小事了。

    可这海盗还真不可觑,因为他是郑森的爹,郑芝龙。

    如果说郑芝龙在归顺大明之后,能真心抗清,那么清廷绝对无法一统江湖,至少清廷无力攻过长江,因为当时郑家水师,是东亚无敌般的存在。

    郑芝龙要投靠颜思齐?

    其实很简单,没法活了,闽地当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饥殍遍野。

    兼职当海盗的郑芝龙眼见等朝廷救济已经不可能,于是趁颜思齐向闽地招募移民之际,竟召集了数万泉州饥民赴岛拓垦。

    但此举,彻底让明朝光火了,饿死可以,投敌不准!

    泉州官员许心素上疏,主张联合荷兰红毛东印度公司共同对付郑芝龙。

    朝廷同意了,但东印度公司未允。

    于是郑芝龙在颜思齐的支持下,趁机率大批海盗偷袭福建,击败守军、杀死许心素,泄了胸口闷气。

    从此之后,郑芝龙就正式投靠颜思齐,在东藩北部定居。

    不过,郑芝龙从泉州带去的人太多了,后来势力越来越大,喧宾夺主,最终取代了颜思齐,成为了东南沿海的海盗头目。

    可为什么说,颜思齐和郑芝龙只局限在东藩北部呢?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时候,来自西方的番人,已经开始染指东藩南部了。

    。

 第一千六百十七章 郑森“病了”

    西班牙殖民者抢先一步,占了东藩北部,进行贸易和殖民。

    接着,号称海上马车夫的荷兰红毛,他们不知道有东藩岛的存在,在攻占澎湖之后,还想染指闽地。

    刚开始时,红毛人数少,战场又是在陆地,被明军一顿围殴,打了个满地找牙。

    红毛当然不甘心了,于是调兵遣将、积极备战,最终,双方在料罗湾发生了海战,明朝以兵船两百艘、近万大军,对付荷兰的军舰十三艘,士兵九百余名,这兵力数悬殊吧?

    可结果是两败俱伤,问题还是出在这次是海战,明军的火炮差红毛太多了。

    明军损失较大,但红毛占了上风,却是孤立无援。

    于是,双方自觉都打不下去了,经过谈判,荷兰人在明朝官员的指点下,同意撤退到东藩南部。

    明朝这计叫驱虎吞狼,让红毛去对付岛上的海盗和西班牙人,可惜,历史证明这是着昏招。

    此后,荷兰击败了原地主西班牙人,独占了南部,继承了西班牙人在岛上的设施,并进行开发。

    随着荷兰人势力地不断壮大,直接威胁着岛内北面的郑芝龙海盗集团,双方因为海上利益,多次发生了正面冲突。

    初期,由于荷兰的人数较少,郑芝龙还占据优势。

    但是随着荷兰人数和军舰渐渐的增加,郑芝龙越来越感觉自己孤掌难鸣了。

    因此,在与荷兰人对抗两年后,郑芝龙主动向明朝朝廷上书,愿意“剪除夷寇、剿平诸盗”,归顺了明朝,并且被朝廷封爵,允准到福建发展势力。

    五年后,经过积极备战的郑芝龙,终于在金门海战中击败了荷兰,从此“海氛颇息,通贩洋货,皆用郑氏旗号”,掌握了东海的贸易霸权。

    但荷兰人依旧占据着东藩南部,其东印度公司的主要利益那时还在马六甲以西,所以没有调动海军东来与郑芝龙决战的意愿,双方就这么相安无事了。

    直到去年,被吴争以麾下三大水师,加上郑森的水师,合力迫退了以荷兰人为主的“诸番联合舰队”,以压倒性的武力优势迫使荷兰人承认了建新朝对东藩的主权。

    当然,做为“投桃报李”,吴争允许荷兰人继续在东藩南部存在既得利益和持续发展。

    其实这个时候,吴争完全有理由向东藩派驻流官开府了。

    但吴争不愿意,理由有二,一是确实达不到控制东藩的实力,那么彻底扫清并剥夺荷兰人的既得利益,必须经过一场大海战,战场得不到的,谈判桌上也休想得到,可眼下局势,吴争无力掉过头来,进行两面作战,既然难解,不如放下,先定了主权归属,然后慢慢耗,耗到可以一举荡平之时。二是郑家在东藩北部数十年的经营,势力不小,再则,郑森毕竟在与“诸番联合舰队”出了大力,蒙受的损失也不小。

    吴争还考虑到,“皇明世训”对建新朝君臣的影响力,这时提出统治东藩缺少法理依据,毕竟,大将军府名义上是隶属于建新朝的。

    所以,吴争“慷慨”地将整个东藩岛,做为回报“赠送”给了郑森。

    而郑森,隶属于永历朝,永历朝也是大明旗下的朝廷。

    这等于吴争将一个烫手山芋,甩给了永历,暂时让朱由榔去费心吧。

    ……。

    但吴争这次,没有见到郑森。

    郑森回避了。

    也对,两次在吴争手下吃了瘪,这口气让郑森非常郁闷。

    于是,他就用这种上不了台面的手段,来回应吴争的相对“高调”。

    吴争在金门“传见”郑森,这合礼法,郑森只是永历朝的延平王,而吴争那是吴王,一字之差,距离是相当大的,虽说是两朝了,可不管是永历朝还是建新朝,名义上都是大明旗下政权。

    郑森不能不奉传,可又憋着一口气,于是称病,重病,病得没法起床。

    不过延平王府的奉传阵容,还是比较合规的。

    郑森十二岁的儿子郑经,此时已成为世子,他与叔父郑袭,也就是郑森的五弟一起代父奉传,来金门进见吴争。

    陪同人员有郑森部下黄昭、萧拱辰等人,自然也少不了那个陈永华。

    按理说,这事并不是过不去的事。

    毕竟二人分属两朝,可吴争为啥事来的?

    见不到郑森,和谁谈?

    于是吴争没有接见郑经、郑袭等人,而是单独召陈永华来见。

    ……。

    “外臣陈永华拜见吴王殿下……。”

    时下才及冠之年的陈永华,让吴争看着有种沧桑感,看来,滩浒山大海战之后,陈永华的日子不好过。

    这说起来,有吴争一些原因,当时吴争水师与“诸番联合舰队”在滩浒山僵持,并陷入危局时,是陈永华向郑森执意进谏增援吴争。

    但到了,打胜了,郑家水师伤亡惨重,虽说吴争也没小气,将俘获的敌船大部分补给了郑森,可海员的损失,是无法及时补充的。

    这也使得郑森在之后与“诸番联合舰队”在金门海域对决时,水师重创。

    所引起的连锁反应是,吴争与李定国联合起来向郑森施压,迫使郑森离开福建东南基地,来了东藩岛北部。

    郑森心里肯定不服气,可形势是人强,他没得选择。

    率陆军和水师残部来了东藩岛北部,可问题是,东藩岛北部最大的两座城池圣多明哥城(今淡水区域,也叫安东尼堡)、圣萨尔瓦多城(今基隆),是二十多年前西班牙人所建,之后荷兰红毛与明军料罗湾大海战后,撤向东藩,用海军残部愣是打得西班牙人狼狈鼠窜,从此接手了西班牙人的两座城,并加以修缮、整固。

    荷兰人接手之后,将圣多明哥城改名为安东尼堡,并在两城堡修筑炮台及各种防御工事,可以说,东藩岛北部基本上就控制在这两座城堡之下。

    所以,明面上,荷兰人妥协了,承认了建新朝对东藩岛的主权,可实际上,东藩岛南北依旧在红毛的实际控制之下,甚至连郑森他爹原本的海盗基地,也在其中。

    :。:

 第一千六百十八章 落子无悔

    PS:感谢书友“有水一川”的打赏。

    郑森能咽得下这口气吗?

    当然咽不下。

    可如今迫于双方和谈之后休兵,签订了和约,郑森没有实力独自毁约开战,只能强忍。

    他所率八千多步兵和三千多水员,只能在圣多明哥城和大肚王国(东藩岛原住民)控制区域之间喘息着。

    设施简陋、补给不足,物资还得从福建沿海采购。

    这种日,让郑森自然记恨起吴争这个始作俑者来,连带着,把陈永华都牵累了。

    吴争看着陈永华的疲态,温和但不可拒绝地道:“无论是永历朝,还是建新朝,虽说份属两朝,可一直以来,两朝皆奉前明为正朔,同在大明旗帜之下,若北伐功成,华夏只有一个君王、一个朝廷,你我便是同殿之臣,复甫口中的外臣二字,又从何说起?……即时起,不得再在本王面前称外臣。”

    陈永华惊愕地抬头,这是真没道理啊!

    同殿为臣,自然是不能称外臣的,眼下不还没有同殿吗?

    可很多时候,居上者就不讲道理了,你又能如何?

    陈永华只能改口,“臣陈永华拜见吴王殿下……不知吴王殿下不接见我王世子,却特意召臣前来,所为何事?”

    听出来了,吴争听出来了,陈永华肚子里有怨气。

    也对,小主公待在船上,不得进见,偏偏召陈永华一个幕僚来见,如果在陈永华得宠时,那没问题,偏偏眼下郑森不待见陈永华,这个时候召陈永华单独来见,不等于给人穿小鞋,授人以柄吗?

    吴争微笑起来,“看来复甫兄对孤有怨言哪?”

    “臣不敢。”说是不敢,语气放在那。

    “延平王真病了?”

    “自然是病了……。”陈永华没好气地道,“水土不服、蚊虫叮咬、补给不足、水源难觅,粮草等日常用度还得从数百里外内陆采办……数百将士生病,如此下去,臣怕引发瘟疫,到时后果不堪设想。”

    吴争惊讶起来,“本王从来没有说,不让延平王在福建上岸啊……。”

    “可晋王大西军已经进驻福建沿海,而我王是从吴王殿下手中接手的东藩岛!”陈永华据理力争道。

    这话确实有道理,郑森隶属永历朝,是延平郡王,他的辖地如今被晋王“所夺”,而接手的辖地却是从建新朝吴王那得到的。

    这关系太乱了,简单点说,郑森对永历而言已经不臣。

    所以,郑森拒绝从福建上岸,确实是有道理的,因为这会直接引发郑军和大西军的内讧。

    要知道,当初李定国三番两次恳求郑森共同出兵两广、湖广时,郑森回绝不下五次,就连李定国三次提出用联姻的方式,与郑森建立同盟,也被郑森婉拒。

    这脸丢的,算是丢到大洋去了,不用说二人都说一军之帅了,就算是寻常百姓,面对这样的羞辱,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

    吴争想了想道:“延平王确实是受委屈了,说起来是孤欠考虑,东藩岛眼下不具备上万大军驻囤……这样,本王随你上岛,亲自探望延平王,如何?”

    陈永华愕住了,他同样没有想到吴争会屈尊而就,这下问题来了,郑森真病了吗?

    当然没病。

    陈永华愣了许久,才呐呐道:“这……这得……这得要世子来拿主意……。”

    吴争脸色一凝,沉声道:“荒唐!本王探视延平王乃一番善意,又不是率军攻打,需要拿什么主意……就这么定了,你,随我同船!”

    就这么定了。

    一声令下,张名振水师三艘主力舰、十二般战船随即扬帆启锚,反而郑经等五艘战船被甩在了后面,与吴争同立于巨舰舰首的陈永华苦笑不止,这下还说得清吗?

    估计延平王直接就将自己划入二臣之列了。

    陈永华此时突然反应过来,吴争会不会是有意而为之?

    想到这,陈永华从侧面打量起迎风昂立的吴争来,这是个怎样的人啊?

    ……。

    郑森在种番薯。

    其实番薯早在数十年前就传入南方,特别是两广和福建南部,早已被百姓种植。

    只是不知为什么,大明朝就是无意推广种植,结果被清廷得了个便宜,由此解决了战后饥荒。

    可谓是冥冥之中,定有天意啊!

    如果不是陈永华引路、指点,吴争几乎认不出那个弯腰种地的郑森来。

    吴争阻止了陈永华等人,慢悠悠地上前,就站在郑森身后看着。

    “延平王果然是亲历亲为啊。”

    郑森弯着的身子一僵,霍地回头。

    其实吴争错了,郑森一听就听出问题来了,在岛上,在郑森的身边,大伙都称呼他“王爷”或是“国姓爷”。

    称呼“延平王”的就一定是外人,可外人能靠自己如此之近?

    护卫们都死去哪了?这才是郑森的第一反应。

    可回过头来,看见是吴争当面,郑森一下子愣了,手中锄头是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一时僵在那了,脸上一阵青一阵红啊。

    吴争笑了笑,上前从郑森手中接过锄头,然后弯腰继续刨地,“其实我在吴庄也种过地……或许手艺不比你差。”

    这句话迅速将二人之间的尴尬降低了,郑森嘿嘿一笑,站在吴争身后看着,“都说吴王少年得志、天纵奇才……若要被人知晓这手农活,怕是让人笑掉大牙了。”

    吴争直起身,不解地问道:“只许州官放火,不话百姓点灯……就许你延平王种地,不许我种地吗?”

    郑森指着吴争锄了十几锄的地块道:“敢问吴王,是在松土呢还是挖坑啊?”

    吴争愣了愣,而后一扔锄头,大笑道:“我在吴庄,也没种过番薯啊……。”

    郑森挤怼道:“原来吴王殿下在吴庄时是养鱼的!”

    吴争哈哈大笑,指着郑森道:“你小子,终于吐出肚中怨言来了。”

    郑森吸了口气,脸色一正,拍拍身上的土,将手一引,“吴王既然来了,那就往屋里说话。”

    吴争抬眼看了看,都是新搭的棚子,有整颗整颗树木搭成的,也有直接挂草搭成的,郑森所指的,看起来最高大,想来是郑森的临时“行辕”了。

    可吴争摇头道:“不必了,就在这儿吧……呶,那儿有大石头,就坐那说话。”

    郑森也不反对,朝身后挥了挥手,示意护卫们退散开去。

    于是,二人走了几步,在大石头上坐了下来。

 第一千六百十九章 再落一子

    “听说番薯吃多了胀气,会放屁。”

    郑森瞪大了眼睛,他怎么也想不到吴争会是这样的开场白,他的嘴张得老大,久久不能合拢,甚至可以塞进一个鸡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