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7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百六十章 大败多铎
这就是一场对城外八旗军有预谋的屠杀。
卯时刚过,在多铎的命令下,除了中军位置的多铎亲兵,一万八旗军接替了降军的位置,对庆春门沿线城墙,发起了猛烈攻击。
有了前四天的战斗,鞑子几乎已经熟悉了守军的作战习惯和风格。
进攻很有章法,也熟门熟路。
几乎只付出了百人的代价,八旗军前锋顺利靠近城墙,开始爬梯登墙。
按这种进度,最多一柱香的时间,双方就会在城墙上,暴发高强度的肉搏战。
从望远镜中观看的多铎,优雅而有风度地放下望远镜,对博洛道:“本王和你赌,今日庆春门必定会被攻破。”
博洛认同多铎的判断,道:“守军兵力远逊于我军,连续四天的强攻,守军的士气、体力已至极限。而这一万八旗是生力军,士气、体力都在顶峰,取胜确实不难。”
多铎点点头道:“硬抗了本王大军四天时间,城楼上那少年南蛮算是不错了。若是平日,本王出于爱才之心,倒可招揽重用于他。但今日,本王必羞辱他、取他首级,以报断我左足之恨。”
博洛道:“王爷放心,一旦城破,我便前去,将吴争提来见王爷,任由王爷发落。”
话音刚落,只听见“轰轰轰”的炮声不绝于耳。
多铎眉头大皱,“谁下令开炮的?”
八旗军前锋已经开始登墙,后续大军正在冲锋,双方已经胶着,这时开炮,岂不是敌我不分?
如果是降军进攻也就罢了,南蛮子人多,死上一些多铎也不觉得是什么重要的事。
可八旗军那是死一个少一个啊。
连续四天都没派八旗军进攻,多铎爱护之心,可见一斑。
博洛听出炮声有异,用望远镜急查,嘶声道:“不对,炮声是从城那边传来,王爷,明军有火炮。”
多铎闻听大骇,一把抢过望远镜看去。
城墙上冒出密集的火光和浓烟,而八旗军在接近城墙一里的区域,已经被炮火覆盖,几乎看不见人影了。
无数的八旗军乱成一团,在炮火的覆盖中消失无踪。
这是一场不对称的屠杀。
果然如博洛所言,明军有火炮。
不但有火炮,而且有很多,数倍于己方的火炮,这一认知让多铎全身发冷,他开始哆嗦。
多铎顿时醒悟了这其中必定有诈。
明军安置这么多火炮一直不用,甚至两天前那次差点就被破城,都没有动用,为得就是今天。
不对,多铎心中闪过一丝悸动。
他向博洛急问道:“今日与前几日有何不同?为何明军今日会动用火炮?”
博洛在震惊中随口答道:“今日是八旗军攻城。”
多铎如被雷击,大吼道:“快,降军有变,传令亲兵营戒备。”
随即吼道:“传本王令,停止进攻,全军撤回中军戒备。”
可已经晚了,有亲兵急报,“禀王爷,中军西侧汉军有异动,正拔营向中军而来。”
又有亲兵急报,“禀王爷,中军东侧汉军有异动,正拔营向中军而来。”
“王爷,北面艮山门有数千明军出城袭我右翼。”
“王爷,南面清泰门有数千明军出城袭我左翼。”
多铎反应很快,他迅速下令道:“传本王令,攻城军队前队变后队殿后,全军向嘉兴府后撤。”
博洛一听大急,道:“王爷,八旗军前锋已经登墙,一时间撤不回来。”
多铎大喝道:“不管了,先护住主力要紧。”
断臂求生,多铎不仅仅是对敌人狠,对自己也够狠。
但这个决定无比英明,它挽救了至少一半的八旗军。
明军的火炮不间断地覆盖了城墙前一里区域,陈守节憋了整整四天,不整整一年多的委屈,在这一刻得到了渲泻,炮火生生隔断了鞑子前锋和后军之间的联系,那方圆十丈之内,几无站立的活物。
此时鞑子全军撤退,等于弃数千前锋于不顾。
虽然不甘,但博洛知道多铎的命令是正确的,所以,一咬牙转身去执行了。
……。
江宁府的叫法,是清军占领之后改的。
这也不是清廷独创,其实南唐时,就叫过江宁府。
从古至今,这个地方的叫法太多了,如金陵府、应天府,其实说的就是南京。
江宁府驻军已经抽调一空,仅有三千八旗军和一万多明降军。
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事,如今的江宁府周边,庐州府、凤阳府、扬州府、淮安府都在清廷牢牢的掌握之中,加上多铎率六万大军南下,几乎是稳如泰山。
就没有什么必要驻囤重兵了。
可谁能想到,一支六百人的明军会从海宁登岸。
如果是六千人,恐怕早就被清军发现,六百人,那就象一支大点的渔民船队,太不起眼了。
仅仅是六百人,其实为祸不大,如肘腋之患,并无多大的作为。
最多也就是骚扰一下小镇小村,无法对府城造成伤害。
可谁能想到,这支小部队会与一支义军会合,而这支义军又是土生土长的坐地户?
这还不算太危险,最关键的是,这支义军的首领,那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居然是夏允彝的儿子夏完淳。
夏允彝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崇祯十年进士,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妥妥地几社创始人和领袖之一啊。
他著有《私制策》、《幸存录》等,因几社之故,与陈子龙齐名,世称“陈夏”。
清军下江南,夏允彝逼迫刚十五岁的夏完淳匆匆完婚,之后拉入义军,父子俩并齐心抗清。
夏允彝联络他的学生、江南副总兵吴志葵,准备合兵攻取苏州,然后收复杭州,再进兵南京,以图保有明朝江南半壁河山。
可惜,吴志葵无长远谋略,军将多懈怠贰心,苏州城不仅未被攻下,这些残明的乌合之众,也大败四溃。
夏允彝心灰意冷之下,决定要自杀殉国。
乡人劝他可以趁乱渡海去他曾任地方官的福建,招纳兵马,再图恢复。
夏允彝考虑再三,没有同意,怕举事再败,以至于蒙羞万世。
第一百六十一章 壮哉夏文忠公
清廷久闻夏允彝大名,派人前去招揽,表示只要他肯出山,一定给大官做。
夏允彝以“贞妇”自比,在门上大书道,“有贞妇者,或欲嫁之,妇不可。则语之曰:‘尔即无从,姑出其面’。妇将搴帷以出乎?抑将以死自蔽乎?”
明白无误表达了自己不事二朝的决心。
之后,写信给好友陈子龙等人交待后事,平静与家人诀别,并特意把未完成的文集《幸存录》交予独子夏完淳手中,叮嘱他毁家饷军,精忠报国,代父完成恢复志愿。
遣散家人时,夏允彝作绝命诗:“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既没,犹望中兴。中兴望杳,安忍长存?卓哉我友,虞求、广成、勿斋、绳如、悫人、蕴生,愿言从之,握手九京。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警励后人!”
从容自投松江塘而死。
他自尽时,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
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
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壮哉,夏文忠公!
这样的人,他的号召力是强大的。
而做为夏允彝的独子,夏完淳继承了这种号召力,并发扬光大。
小小年纪,身边就聚集了数千人,指挥起来如臂使指,确实是难得啊。
于是,几种巧合,凑在一起,使得嘉兴城传檄而定。
江宁府得知险情之后,无奈城中无兵可派,不敢轻举妄动,急派信使向京城求援,并下令封闭城门。
……。
这世上有些人视钱如命。
也总有些人视钱财如粪土。
钱肃典和夏完淳在这个问题上,是同一类人。
嘉兴城,做为清廷上承下接的中枢,担负着清军南下的中转粮道重任。
囤积着数十万石的粮草,无数饷银和军械。
这二人稍加合计,就大开库门,接济贫苦、招募精壮。
一时间,太湖、陈湖、泖湖等义军残部闻讯纷纷起来会合。
嘉兴城一时之间,成了一座拥兵二万多的坚城。
如梦如幻,白驹过隙。
不能不让人感慨,世事难测。
钱肃典、夏完淳终于慌乱了。
他们虽然心怀报国之志,可终究一个二十出头,一个才十五。
面对着这么大的阵仗,岂能不慌乱?
特别是那么多从没见过面的义军蜂涌而来,如何治理、调度?
一时间,二人手忙脚乱起来。
最后,还是钱肃典有办法,他提议以夏完淳为首领,组建一支新的义军。
夏完淳谦让,但钱肃典坚持。
最后,还是按照钱肃典的意思,由夏完淳为总兵,自己任参将。
辖下八个守备,各统三千人。
鉴于夏完淳一身孝服为刚殉国的父亲夏允彝戴孝,于是义军人人一条白巾缠腰,这支义军的名字就叫“白巾军”。
成军之后,钱肃典二人合计,向杭州派出了信使,禀报嘉兴城光复的情况,请示接下来该如何做。
……。
多铎被突然一棍子打得有些懵圈。
但久经沙场的他并不慌乱。
主帅的镇定很快收拢、稳定了军心。
此时的八旗军确实很精锐,他们边撤边整肃,在后撤数十里后,八旗军渐渐稳住了阵脚。
而这个时候,多铎的命令竟是,全军反击。
没有人能猜到,多铎会这么狠。
或许是多铎不甘心,亦或许是多铎对他的八旗军战力有绝对的信心。
鞑子就这么开始反击了。
这个时候,多铎还拥有六千多八旗军,加上身边千人亲卫队。
兵力还有近八千人。
但明军这边,除了吴争的一万多人,还有三万多投诚的明军,合计起来有五万人之众。
但多铎就这么悍然下令反击了。
没有能预料到这种情况,就连吴争也不能。
战场的态势是这样。
多铎当时下令撤退突围时,投诚的明军左右夹击多铎中军。
周大虎、厉如海各率三千人在明军的外围再加一道包抄线。
池二憨率部中出。
但在多铎骑兵突围成功之后,投诚的明军自然而然的向中间合拢成一股,开始对多铎进行追击。
而周大虎、厉如海、池二憨三部同样在中路汇合,紧随着投诚的明军向多铎追击。
城楼上的吴争没有去阻止,也无法阻止。
仗打到这个份上,主帅基本已经无法真正掌控和调度了。
兵败如山倒,痛打落水狗嘛。
刚刚溃败,一路败退的鞑子,还有什么可怕的?
可问题是,多铎身边这七千多人,是真正的八旗军,他们的战场经验远甚于明军。
变化就在这一刻发生了。
差点就改变了大好的局势。
当鞑子骑兵如一把尖刀刺穿了明军的阵列时,明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从士气旺盛到跌落谷底,瞬间崩溃。
无数的人向道路两侧逃窜。
那种景象,就象水牛犁地,泥土向两边翻卷一般。
明军的将领根本无法控制。
除了鲁之域部勉强抵挡了一下,其余明军一触即溃。
也难怪,这样宽阔的道路上,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被骑兵冲击,谁能抗得住?
数里外的周大虎、厉如海、池二憨三部见情形不妙,迅速做出了三种截然不同的反应。
周大虎悍然下令己部结阵硬抗。
厉如海率部调头急退。
池二憨随即命令所部紧急向道路两侧疏散。
根本容不得三人商量,瞬间做出的反应,代表着三人的性格。
周大虎的三千人,迟滞了鞑子骑兵的速度。
但所部损失、伤亡惨重,周大虎被战马撞飞重伤昏迷。
可他们的牺牲,确实为池二憨部赢得了反击的时间,士兵从两侧对鞑子慢下速度的骑兵施以箭矢射击,这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减慢了骑兵的速度,同时降低了骑兵冲锋的密度。
池二憨、周大虎两部不畏死地阻击清军,为厉如海部从容展开反击,创造了必要条件。
第一百六十二章 多铎悍然反击
厉如海下令撤退,并不是贪生怕死,在他看来,做明知道必死的事,需要得到回报。
很显然,硬抗得不到回报。
但在后撤的路上,他发现周大虎、池二憨两部没有跟随,他便立即反应到这二部留下了。
同时,他发现鞑子骑兵并没有立即追赶上来,这就证明周大虎、池二憨两部的阻击奏效了。
于是,厉如海断然下令停止后撤,后军变前军,向来路反冲锋。
其实这也是场冒险,甚至是赌。
没有任何情报显示、佐证,鞑子骑兵是因为周大虎、池二憨两部的阻击而没有追来。
也无法确认,冲锋之后,骑兵会不会突然出现。
但厉如海此时觉得,这个险该冒。
多铎同样很意外,对于明军追军的瞬间崩溃,他预料到了。
从清军下江南之后,遭遇抵抗屡见不鲜,但基本是蚍蜉撼树,一触即溃。
不完全是南蛮人不够勇猛,而是缺少整局的部署和必要的军械。
没有令出必行的统帅,没有统一的指挥、士兵缺少必要的训练,没有作战经验。
上风时一涌而上,下风时一哄而散。
多铎对这支降军很了解,所以他敢于在劣势之时,凶悍地发动反击。
一战毕其功!
三万多的追兵,就被他七千人打了个稀巴烂,着实厉害。
但多铎没有想到,他所面临的是守军明军更加悍不畏死的阻击。
这场反击,就如同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一旦骑兵失去了速度,就会陷入明军包围。
兵员人数,是先天的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