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76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见沈致远脸色阴了下来,吴争宽慰道,“不过如今好了,你爹可以挺直腰竿出门见人了……哈哈。”
沈致远大怒,指着吴争道:“我不是将我爹托付于你了吗……你就这么照看我爹的?”
“不必担心,他老人家活得滋润着哪……哎,只是现在和我爹说不到一起去……。”吴争停了下,转换话题,道:“说正事……如今岳乐盘桓于赣榆,手中还有不少兵力,海州鲁之域、钱翘恭兵力不足以强攻赣榆……。”
沈致远正色道:“不能强攻,岳乐虽是满人,可自从我与钱翘恭诈降之后,名义上一直在他手下练兵,他对新军火器作战了如指掌,之前在海州一败,无非是你施诈,暗中派水师运兵突袭东门,否则,谁胜谁败还不一定呢。”
吴争点点头道:“说得对,岳乐是清廷为数不多头脑清醒的将领……我是在想,先动安东卫,只要安东卫多尔博的大军一退,赣榆就成了孤城,岳乐就不得不撤兵……不过,这么一来,只能靠你独自打这一仗了。”
沈致远突然嘿嘿一声,“吴争,恐怕你心里一直盘算着……让我纳个投名状吧?”
吴争忙解释道:“这是哪里话……在你心里,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吗?如果你不愿意也行,我可以令鲁之域强攻赣榆,无非是先攻赣榆还是先攻安东卫罢了……。”
沈致远哈哈一笑道:“戏言……我也只是戏言而已。”
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 叩开青州的大门
吴争皱眉道:“如此军机大事,岂可戏言……稍有不慎,就会增加无数将士伤亡!”
沈致远也收敛起来,他正色道:“攻安东卫对我来说,不难,难的是你说此战非强攻而是逼退,否则,真打痛了多尔博,恐怕会逼得他与福临、阿济格联手。”
吴争点点头道:“是啊……敌众我寡啊。”
“你的第一军有五万人,为何只调二万人至长江边,甚至滞留不动呢?”
吴争哂然道:“你都想不明白,清廷自然更想不明白了。”
沈致远皱眉思忖之后,一拍膝盖,道:“厉害……这如同箭在矢上、引而不发啊,吴争,我果然不如你!”
吴争促狭地微笑道:“其实,我自己都想不明白……。”
“你……!”
……。
三天后,吴淞卫大举向赣榆城正面进军。
风雷骑开始组织全员渡沭河。
大规模地渡河,自然瞒不过赣榆岳乐斥侯。
岳乐自知守不住赣榆区区一小城,可也不敢轻易丢失城池,已经失了海州城,若再失一城,回去还真不好交待了。
当然,岳乐认为赣榆城还没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因为身后安东卫,有多尔博的二万大军驻守。
可岳乐没有权力去调动这支大军,只能以求援的方式。
所以,岳乐一边派人急报清廷,以朝廷来与多尔博斡旋,一面派人去安东卫求援。
安东卫清军主帅,名鄂硕,满州正白旗人。
这名字不太显山露水,但若是说起他女儿,就相当出名了。
他女儿董鄂氏,如果历史没有改变,应该在四年后成为福临的贤妃,史称董鄂妃。
但鄂硕却非是个幸臣,他确确实实是靠战功打出来的。
入关前,鄂硕的成名之战,就是追随多铎参加“入口之战”,他率一支偏师,由巴颜朱尔格攻龙门口? 击败明守军? 攻前王囤时,阵斩一明参将? 后攻保安州? 杀一明完备,成就了他的战功? 由此叙功,由世袭的三等轻车都尉虚衔? 晋升为佐领实职。
之后更是一路由参领、护军副统领、前锋统领? 直至如今世职一等男爵、满族镶白旗副都铳(梅勒章京),这副都铳与降清明军受封的副都铳不可同日而语,那可是清廷妥妥地正二品武职。
可鄂硕为何会在安东卫做主将呢?
这就要从多尔衮抱病恃强南下说起了。
鄂硕是个不站队的人,至少? 他在皇太极死后? 没有选多尔衮和福临之间站队。
按后世话说,就是清廷内部,不多见的中立者。
不过鄂硕战功赫赫,加上从成名前,就追随多铎、多尔衮作战? 与多尔衮一派关系相当融洽。
多尔衮率军南下,需要大批的将领? 那么,选择鄂硕这个老部下? 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而福临那边,也认为鄂硕是个可争取的对象? 想着多尔衮率这么多精锐出京? 不得留点后手嘛?
至少鄂硕是个中立者? 不会轻易追随多尔衮“谋反”。
就这样,鄂硕随多尔衮到了徐州,可不想徐州兵败,多尔衮下令主力护世子多尔博北撤。
鄂硕就在其中。
到多尔博在兖州站稳脚跟,原本清廷应该召回鄂硕,返京述职的。
可清廷考虑到鄂硕在兖州所处的关键位置,就没有召回鄂硕,而是装傻,象是忘记了有鄂硕这个人。
多尔博又念及鄂硕护送有功,妥妥的“潜邸之臣”,于是鄂硕这个不善经营的武人,反倒成了多尔博和清廷之间的“香饽饽”了。
此次多尔博应了清廷和阿济格邀约,派大军增援海州岳乐,可大军一到安东卫就止步不前。
这倒不是鄂硕经过这一年,立场变化了,而是鄂硕奉多尔博严令,不得擅动所致。
可鄂硕心里,就是个纯粹的军人,他渴望建功立业。
他心里不赞同多尔博的保守,也不认同多尔博与清廷的撕裂。
可鄂硕也一直恪守底线,那就是他不能违抗多尔博命令,率麾下镶白旗和汉旗军,擅自增援赣榆岳乐。
当岳乐派来的求援使者到时,鄂硕回答的就只有六个字——静候王爷军令!
但当清廷派密使由水路至安东卫,带来福临密旨时,鄂硕为难了。
要说这时代,通讯是真慢。
就同一兖州之地,沈致远率新军闹出了这么大的动静,安东卫鄂硕愣是至今不知情,而时间,已经过去整整五天。
当然,这也是沈致远严令控制沂州至郯城南北通道的原因。
而鄂硕还一直将沂州'豆豆 '方向的新军,当成是自己人,甚至闻报,额驸率大批新军进驻沂州的消息时,鄂硕还猜想,是不是多尔博有意参与赣榆之战,派额驸亲自前来,为自己压阵。
就这样,经过一夜苦思,鄂硕在亲王和皇帝之间做出了抉择,次日清晨,安东卫的清军终于动了。
鄂硕亲率一万大军增援赣榆。
而这时,赣榆城攻防已经开打两天了。
鲁之域在“练兵”,吴淞卫天天佯攻、浅尝即止,步兵冲至距离城墙百步,就哄然撤退。
害得城上守军疲于奔命。
沈致远说得对,岳乐无疑是清廷中为数不多,对火器作战很“内行”的将领。
鉴于吴淞卫数量颇多的火炮,岳乐设计了守城的方法,那就是听炮声,炮声不止,守军不上城墙,仅留数十人在预先构筑的准备工事内监视。
但只要炮声一停,守军就有条不紊地由事先的路径迅速上城墙抗击。
岳乐甚至在城内多构筑了两道,由城下直达城楼的阶梯。
可两天交战下来,这方法显然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城外敌军一天几十次的佯攻,让这些守军不断地从城上逃到城下,再从城下跑上城墙。
岳乐不仅开始怀疑,城外敌军,会不会有阴谋?
其实岳乐心里很明白,赣榆早晚守不住的,他相信城外敌军也应该知道这点,可为何敌军连续两天佯攻,没道理啊,岳乐心里突然灵光一闪,难道……敌人是不想付出巨大伤亡,仅仅只想逼退自己,轻松占领赣榆?
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多尔博不想战
岳乐猜得没错,这确实可以算是个阴谋。
吴争与沈致远简单地为安东卫设下的阴谋,主角却不是岳乐,在吴争眼中,赣榆已经不是北进障碍,岳乐也不是不可击败的强敌。
声东击西、攻敌必救,之中还夹杂着围点打援。
当然,目的不是消灭鄂硕所部的有生力量,可是吓阻、击退,让多尔博感受痛但不至于激起他拼死一搏之心。
由于被赣榆所隔,吴淞卫无法绕过赣榆去配合沈致远部进攻安东卫。
吴争就随手定下一计,以进攻赣榆,迫使安东卫增援岳乐,然后,沈致远攻安东卫就轻松了。
当鄂硕率军出安东卫时,沈致远率己部已经东向。
按理说,这一切尽如人愿,应该皆在掌控之中。
但吴争和沈致远却没有考虑到一个问题,那就是鄂硕是个沙场老将,他既然亲自率军增援岳乐,又怎会不在安东卫留一手呢?
鄂硕派了一支军队西向,至莒南十字路临时驻扎。
当然,这个部署并非针对沂州沈致远,因为鄂硕根本没有去怀疑,如今的沂州已经有敌人了。
他作出这安排,是防备明军久攻赣榆不下之后,向西绕行,攻入青州地界,那这样,赣榆就南北受敌了。
这是歪打正着啊。
沈致远那边大军一动,刚至沭水准备渡河,莒南清军就侦察到了,火速快马急报鄂硕。
此时的鄂硕已经率军接近赣榆,离北门仅数十里。
甚至已经可以隐隐听到双方互射的炮声。
接获急报之后,鄂硕还是没有往沈致远已经成为敌人那面想,但鄂硕起了疑心。
因为不管怎么说,沈致远虽然是当朝额驸、嗣王辅政,可也不能擅自调兵进入青州地界啊,哪怕新军是奉王爷军令? 按规制? 至少应该先派人知会镇守青州的自己,然后再开拨过界才是。
鄂硕在此时作出了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 那就是传令在安东卫的大军向莒南方向进军? 同时,令莒南偏师派人与新军联络? 辨别新军东进用意。
鄂硕再令副将率前锋先一步增援赣榆,自己率主力临时驻扎原地? 等候莒南方向禀报? 然后再作决定。
而鄂硕的这个决定,救了他自己,也救了原本可能成为瓮中之鳖的岳乐。
……。
话说凤阳战局,泗州一失? 凤阳城失守就基本上成了定局。
东有池二憨部在泗州虎视眈眈? 东南有李过、广信卫“不怀好意”地窥探。
而廖促平左营已经彻底封锁了清军向南的通道,西南方向夏完淳的建阳卫,已经刀刃沾红,正在扫荡巢县周边,兵围合肥已指日可待。
当然? 阿济格不会傻里巴几地向南反向突围,因为长江以南? 如今已经没有清军成建制的军队。
真正让阿济格芒刺在背的是,由麻城方向北攻商城的二万大西军? 这才是要命的。
大西军只要越过商城,就能断了阿济格西撤通道? 阿济格能不急吗?
不用说阿济格了? 此时兖州的多尔博? 也是急得火烧眉毛了。
正如一句诗所言,这忧愁啊,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啊。
沈致远没有进攻滋阳,临战之时突然大军改变方向,这让多尔博和刚林、祁充格心中如释重负。
但三人的考虑不一样,多尔博确实是不甘愿与沈致远撕破脸,不仅仅是名义上的郎舅关系,而是多尔博确实是对沈致远有种莫名的感情存在。
能不打当然不打,只要没撕破脸皮,那么,在多尔博看来,有东莪两边说项,或许还有重归旧好的可能性。
但刚林、祁充格想得不同,新军向滋阳异动,沈致远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就差个“昭告天下”了,也就是说,二人排挤沈致远出局的目的,已经完全达到,能不打当然不打了。
可刚林、祁充格不蠢,沈致远率大军东向,其意不言自明,也就是说,这场硝烟并未因新军改向而散去,只是延迟了,更甚者,如果沈致远真的改旗易帜,配合明军对安东卫驻军发起进攻,那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兖州嗣王府中,商议的就是如何应对新军异动之法。
刚林、祁充格二人观点一致,那就是向朝廷求援,朝廷在天津卫的驻军可以迅速南下增援安东卫,那怕是仅仅调动做出南下之势,也能牵制沈致远不会全力进攻安东卫,这样一来,滋阳就有了足够的出兵时间。
但这方案有一个极大的问题,那就是清廷会不会答应,是不是多尔博得先展露个姿态,譬如奉迎朝廷,向福临低下头,甚至自请削藩,回归中央。
这无法避免,一旦朝廷大军进入青州,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到时难道双方开战决定青州归属吗?
多尔博没有表态,一直沉默着。
而一众满汉将领的建言则不同,他们趋向于联络凤阳府英亲王阿济格,因为凤阳府距离更近,且阿济格麾下主力尚在,只要让英亲王率主力北撤,移交徐州防务,那么,多尔博在徐州方向的二万大军就可撤回滋阳,而滋阳大军就可迅速东向,到时,哪怕是沈致远与明军汇合,清军也可立于不败之地。
这方案的可操作性很强,合乎多尔博的心意和利益,但被刚林、祁充格坚决反对,他们心里很清楚,“傍大款”也要傍个腰杆子硬的,阿济格与福临相比,那还真不是个,北边是朝廷,拥有大义,且实力绝非凤阳一府之地可以比拟的,二人自然想回归朝廷,当个“忠心不二”之臣了。
当然,刚林、祁充格说出的反对理由,要比心里官面堂皇得多,他们说,英亲王已被朝廷忌惮,就算此战守住了凤阳府,其前途也是堪忧的,而如果将轻率地将自己绑在阿济格的战车上,那等于公然反叛,向朝廷“宣战”,这不符合王爷和兖州的利益。
这话也有道理,多尔博犹豫起来,举棋不定了,他还忌惮阿济格进入徐州之后,再不肯将徐州返还,刘备借荆州的故事,多尔博打小耳熟能详了。
就这样,几种声音在嗣王府议事堂喧嚣了一整天,都没有形成共识。
第一千七百二十四章 多尔博想以和为贵
议事堂中之人,谁心里都明白,此时军情紧急,延误不得。
可利益诉求的不同,此时各人的屁股决定着他们的脑袋。
多尔博又离席回了内院,他得向他姐姐东莪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