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77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今建兴、永历两朝已形成犄角之势,为防日后双方对大位造成不必要的相争,应该先取顺天府,不管是攻得下还是攻不下,到了京畿造出声势再说,至于一切的困难和势必造成的巨大伤亡,那是另一回事了,打仗嘛,死人理所当然。
这话确实有一定的道理,甚至于吴争当时也有一丝动摇,但吴争不想做“汉中王”,更不想饱经苦难的华夏大地,在驱逐鞑虏之后紧跟着来一场不该有的内战,而这规模,甚至可能超过北伐。
这显然与吴争一直想少死些人,护住华夏气血的愿望相悖。
于是,吴争没有采纳冒襄的谏言,这使得冒襄有些不高兴,在他看来,吴争显得有些假仁假义了,因为自古以来、权力相争都是胜者王败者寇,孰是孰非自由赢家盖棺定论,只要得了天下,那怎么说,还不是由吴争一人说了算?
冒襄负气,来的路上一直没有主动理睬吴争。
可这时,他实在是憋不住了,但凡是有个性的有才之人,总是想把他自认为妙计良策被采纳而付诸于行。
“王爷恕襄直言 您这是吃力不讨好啊!”冒襄也有着人那“语不惊人誓不休”的痼疾。
吴争连眼睛都没睁 不过还是问了句,“这话怎么说?”
冒襄一撸稀疏的三角胡须 摇头晃脑啧啧惋惜 “多好的机会啊!”
原本这调调,吴争确实应该捧哏冒襄垫上一句 “机会从何来”之类的话。
奈何吴争自己就是个异类,而且对人历来有种敬而远之的疏远 自然不想捧这哏 索性,还将头往一边扭了些。
冒襄有些尴尬起来,按他的脾气,若面前不是吴争 怕是早撂下一句“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扬长而去了。
可对吴争 冒襄能忍心这等程度的“羞辱”,至少,冒襄认为这已经是“羞辱”了。
李颙是个热心肠的人,且与冒襄私交不错,此时为冒襄搭了个台阶 “还请辟疆兄明言。”
冒襄这才缓缓吐出一口气,转过脸去 对李颙道:“如今局势天下三分,清廷、永历、建兴尔 与汉末群雄争霸如出一辙,唯中心东移罢了汉末曹魏独大挟天子以令诸侯 蜀吴不得不联手而抗 便如今时清廷独大 建兴、永历联手抗清并无二致。”
说到这,冒襄还是忍不住用眼角余光看了吴争一眼,不想,吴争竟侧过身去了。
冒襄心里着恼,可人见心喜的毛病,冒襄是得天独厚了的。
他忍不住想把他的高见说出来,“以史为鉴,蜀吴最后还是大打出手,为何咳,为争汉室正朔也!如今清廷势微,王爷和晋王北进势不可挡局势变了,方略也须改变,故。”
“三国争霸为兄弟相争,鞑子何时成了你冒辟疆的兄弟了?”
这句话来得天马行空,冒襄一怔回头,不知什么时候,吴争已经睁眼坐起了身子。
冒襄负气辩解道:“襄此时说得是天下局势而已王爷何须牵强附会,给襄扣个黑锅?襄再不学无术,那也不屑与鞑虏称兄道弟!”
吴争不置可否,随手拂了拂衣袖,整理起了衣冠。
冒襄急了,他话没说完呢,他认为最精妙、最有理的策略才开了个头呢。
“王爷此行无功而返,可知为何?”
吴争抬眼瞥了冒襄一下,又专心整理起来。
冒襄动了动脚,若不是在车厢里,他怕得跺起脚来。
“晋王不,应该永历朝君臣,已经开始与王爷争夺天下了!”冒襄终于不再卖关子,一溜地说出他想说的,“王爷再不想法应对,恐怕这大好的形势,转瞬间就失了先手!”
“计从何来?”吴争终于正眼看向冒襄了。
这如同给冒襄打了气一般,冒襄激动起来,“如今王爷已与清廷谈妥,我军也已经在南撤休整,而王爷亲自至安庆与晋王会晤陈述利弊,劝说大西军停止北进可以说,王爷已经仁至义尽了。”
“说重点。”
“大西军与我军最后必会开战,这已是明眼人心知肚明之事。”冒襄喘息着,他一咬牙道,“就事论事既然最终会敌对,何不趁此机会借阿济格的手,削弱甚至击溃大西军?这样一来,王爷就无须为西南永历犯愁了。”
吴争目光一缩,神色不动地道:“如果大西军真被击溃,阿济格掉头来攻凤阳呢?”
大摇其头道:“不能晋王大西军有近四十万,阿济格没胃口吞下这么多。”
“你,出去!”吴争喝斥道,“等吹吹风,想明白了,再回来。”
冒襄愣了一下,脸色赤红,负气出了车厢,至门口弯腰时,他终于还是没憋住,一跺脚回头,冲吴争道:“不足于谋!”
冒襄终究没敢骂出“竖子”二字来。
“滚!”吴争大骂道,随着骂声而去的,还有一只鞋。
敢当面骂吴争,怕全建兴朝,估计也就冒襄一人了。
李颙吓得赶紧挡在吴争面前,“王爷息怒,辟疆并非诚心对王爷不敬,他只是哎,他向来是这狗脾气!”
李颙还担忧着负气而出的冒襄,边说边往车门处挪。
突然,李颙脸色一变,哀呼道,“王爷适才扔的是我的鞋!”
。
李颙与冒襄策马而行,走在队伍前面。
冒襄倒真没有一拍屁股负气而去的意思。
不管怎么说,这一年多日子下来,冒襄内心还是认可吴争的。
譬如,吴争在徐州下的一着“闲棋”,真合冒襄的口味。
再譬如吴争主动释放博洛之举,更是让冒襄拍手叫绝。
当然,这些不是最重要的,让冒襄走不起身的是,如今放眼这天下,还有谁比吴王殿下更具登上那位置的实力?
学得武艺,卖于帝王家,不管冒襄再怎么有个性,也逃不过这千古人的终极目标。
第一千七百五十章 赌五百两
PS:感谢书友“20180209132533646”投的月票。
“辟疆兄啊,你说你怎么可对王爷如此无礼?”李颙是真担心、真埋怨。
然而冒襄嘿嘿笑道:“不如此,怎能显出我的能耐来?”
李颙大愕。
冒襄扭头,冲后面吴争的马车比了比下巴,“你真以为王爷不晓得此中利弊?”
李颙脸色一变,“你是说,王爷也有这想法?”
冒襄没有回答,昂首向天,带着一丝“天下皆在襄掌控之中”的神态,悠悠道:“为臣之道,最重要的就是善于替主上背黑锅中孚兄,你就是太实在了。”
李颙若有所思,他不傻,相反才智不下于冒襄,正如冒襄说的,只是太实在了。
“这么说来你是主动替王爷背此黑锅?”
冒襄长吸了口气,“王爷与晋王是私交,可两帝相争却是公义孰轻孰重?”
李颙缓缓点头,道:“也是,与其担心日后刀兵相见,不如防患于未然只是,此计终究太阴损了些,非君子所为啊要是传扬出去,会坏了王爷清名。”
“这不襄进谏此计,主动背锅了吗?!”冒襄神色悠闲地说道。
“可我总觉得王爷不是那种人。”李颙迟疑道,“内争还只是猜想,敌人却还事实存在,这个时候,同室操戈,岂不亲者痛仇者快?”
这话让冒襄脸色一黯,可随即他轻嗤一声,“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成大事者不拘小节与天下一统、黎民安居乐业相比,这不过是手段罢了。”
李颙愣了好一会,摇摇头道:“可我还是不信,王爷不该是那种人。”
“哪种人?”冒襄低喝起来,“在你中孚心里,我冒襄就是那种人对吗?可你想过没有,一旦北伐军与大西军在北面迎头撞上,必定暴发争位之战,到时死得人会多上几倍,甚至十几倍杀一人救百人,你怎么选?”
李颙忧郁地看着冒襄激动的脸,黯然道:“颙宁愿不选!”
“愚蠢!”冒襄愤愤不已地骂道,“无非是爱惜羽毛罢了你信不信 一会儿王爷就会下令改道池州 直接回杭州府。”
“为何?”
“若经庐州、和州,由应天府回杭州 那么 至凤阳府传令李、池二位将军的信使一日便可到达,而由池州直接回杭州府 令使抵达凤阳府至少需要两天中孚兄品品细品!”
李颙真在品味,许久他直视冒襄道:“辟疆兄所言句句在理。”
“嗳对喽。”
“可颙还是不信王爷绝不会行此下作之事!”李颙坚定地道。
“你!”冒襄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模样 “你这三十几年算是白活了这个世道 讲什么仁义前有楚汉相争,后有明汉朱元璋、陈友谅决战于鄱阳湖呸,狗屁的仁义这样,我与你赌五百两不 若你赢了 我输一千两,你若输了,只须输五百两如何?”
李颙犹豫起来,他呐呐道:“五百两太多了吧?”
要知道,李颙不象冒襄出身世家是真正的福二代 他做吴争幕僚,每月的俸禄也才三十多两银子 五百两,那得一年多的俸禄。
可话正说着 突然身后传来鲁进财的大喝声,“王爷有令全速行军!”
李颙、冒襄面面相觑 四只眼睛瞪得象铃铛一般。
最后还是李颙反应快 他中气十足的大喝道:“赌了我赌了!”
冒襄愣在当场 在李颙推搡中,悠悠一叹,“可惜了了,多好的机会还是你李中孚识人啊唉,不对,你刚才没应下,你说五百两太多了你不能撒赖,你是君子!”
“哈哈哈哈。”李颙笑得很畅快,“君子我心向往之,不妨碍我聊发少年狂,难得做回无赖,也颇有情趣冒辟疆,给银子愿赌服输!”
“先记着,到了杭州,我请你吃酒!”
“呸!一顿酒能吃一千两吗给钱!”
。
吴争一路上不断地调动军队。
建阳卫、左营、池二憨所部、广信卫及姜瓖部,皆在迅速西进。
一时间,汝宁府周边大军云集。
可继吴争与济尔哈朗议定主要事项之后,建兴朝与清廷即将正式签订停战协定,北伐军不能突然往西参战,否则,建兴朝辖地内又将重燃战火。
这和解决兖州多尔博不一样,如今兖州如被徐州蒋全义、青州沈致远、淮安鲁之域三部合围,加上济尔哈朗有意让多尔博回不了京城,那么,不管是从时间上、还是从两朝签订协定上,北伐军攻入兖州,已经没有了障碍。
也就是说,在正式签订条约之前,清廷默认了北伐军对兖州多尔博大军的进攻。
当然,济尔哈朗的要求也很明确,兖州大军须全部返还,北伐军在之后须退出兖州,代价是,清廷对北伐军占领安东卫等地的默认。
而即将开战的汝宁战场,李定国否定了吴争劝阻大西军北进的建议,婉拒了北伐军进入湖广、河南援助,所以,北伐军各部最多就至凤阳、庐州、安庆三府西面边界囤兵。
这样一来,几路北伐军对于汝宁府战场,只是起到了震慑和牵制阿济格部不能全力西进增援汝宁的作用。
在吴争看来,汝宁府之战,大西军虽然处境凶险,但鉴于李定国亲率后军赶到,想来应该有惊无险,毕竟,按李定国的说法,大西军后军离战场只有三天路程,只要及时赶到,汝宁府之战,双方的兵力是相差无几的。
同时,吴争也不想因为自己的坚持,加重大西军对北伐军的忌惮,恶化了两军及两朝之间的关系。
北伐军一旦大举向西,大西军就会猜疑,是不是北伐军有意染指河南,堵住大西军北进的势头,从而独占顺天府,这样一来,很可能将两军即将有可能发生的对决提前。
也正是出于这种考虑,吴争最后才向李定国提出,北伐军向西调动,牵制阿济格,这已经是能做的最大极限了。
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兖州之变
然而局势并非如人所愿,汝宁之战牵扯了各方利益。
这就造成了可能出现太多的变数。
而吴争,低估了孙可望的阴险、阿济格垂死一搏的疯狂,永历帝对大位的贪欲、吴三桂等人趁火打劫的狡诈。
之后汝宁之战的进展,完全脱离了吴争的预判,向着极度不可控的方向,飞奔而去。
其实,李定国骗了吴争,至少他没说实话。
事实上,他说的只要三天就能抵达战场的五万人马,此时还在长沙、岳州一带,正努力向北强行军。
当然,按距离而言,或许能赶到,但,五万大军的行军,加上当时的天气、道路、运输条件的掣肘,想在三天内赶到汝宁府参战,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事。
也就是说,此时能做为进攻主力的,仅仅是白选、马维兴所部的三万人马。
按理说,三万人马不少了,就算孙可望与阿济格合兵联手主动进攻,三万大西军抵挡、拖延上三、五天,等待后军到达再发起反击,也不是很困难的事。
但,问题是,孙可望是谁?
他是大西军前主帅,李定国的义兄长,绝大多数大西军将领的原顶头上司。
就算李定国铁了心要这个投降清廷的叛徒的脑袋,恐怕许多将领也会下不了手,何况,李定国本人就不想杀孙可望。
人非圣贤,总有些情面要讲的,哪怕是处于敌我对立的阵营。
这样一来,这仗的难度就无限地上升了,上升到最后不可挽回的地步。
吴争的失误在于,只要他多滞留安庆、庐州或者凤阳府五天,不 哪怕是三天 等大战开始,吴争就会发现 其实阿济格及他的前锋早已至汝阳 也就是说,真正指挥这场大战的并非孙可望 而是阿济格。
而随同阿济格部参战的,也不仅仅是孙可望的正白旗汉军 还有从西面赶来的吴三桂、喀喀木等部。
但这不是最要紧的 这些军队在开战之后,就显露出身形在明处,瞒不了人。
最关键的,就是已经主动脱离吴三桂的清廷汉军镶蓝旗都铳李国翰所部 他的八千人马一直没有被长林卫侦测到行踪 它突然出现于汝宁战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力。
综上所述,如果吴争能迅速临机应变,直接对囤于凤阳、庐州、安庆边界的各部下令参战,就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大西军的有生力量。
可惜 吴争此时已经北上,他的大部分精力 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