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明-第7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模样还真有几分国公的风采。
可随即方国安身边的亲卫蜂涌而上,再拽着方国安向后退却。
开玩笑啊,带来一千亲军,在十字路口折损了一百多人。
如今面对六百骑兵,一个照面就死了百来人,再打下去,能撑多久,这不是闹着玩吗?
就这样,方国安被他的亲军拖走。
厉如海下令追击,可被亲军死死地堵住。
不可否认地说,这支亲军对方国安确实够忠诚。
战事平息,地上的尸体不下五百具。
也就是说,除了十字路口的伤亡,方国安带走的仅三百多人。
厉如海没有再下令追击,他的任务是协防绍兴府,保证公主殿下的安全。
厉如海下马叩开王府大门,向朱媺娖行礼道:“微臣厉如海奉临安伯之命前来救驾。”
朱媺娖白皙的脖子上,有一丝血迹挂下。
饶是朱媺娖见过了更惊悚的场面,此时也不禁花容惊颤。
就差这一丝功夫,便是天人永隔。
“厉将军免礼,本宫还能活着,全仗将军来得及时。”
“禀公主,微臣来时,临安伯交待,请公主殿下移驾吴庄,待临安伯率军而至,再与公主殿下商议何去何从。”
朱媺娖沉默了一会道:“临安伯如今何处?”
“回殿下,临安伯率军去了富阳,以牵制鞑子和叛军进犯绍兴。”
“将军带来多少人马?”
“五千人。”
“那将军不必理会本宫,速派人追击方逆。”
厉如海却摇头道:“殿下恕罪,臣奉军令,驻防绍兴府,没有临安伯帅令,微臣不能调动大军。”
朱媺娖皱眉道:“方逆已是漏网之鱼,将军就眼睁睁地看着他逃离?”
“殿下容禀,在微臣看来,方逆已不足为虑,只要绍兴府安全,江对岸有我军驻守,方逆除非南下投隆武朝,已经走投无路。殿下放心,过不了几日,便会有分晓。”
朱媺娖虽然不快,但没有再坚持。
这次她没有拒绝,厉如海后军到达时,在军队的护送下,去了吴庄。
……。
可厉如海是真没有预料到方国安会去吴庄送死。
厉如海对吴争的部署很清楚,鲁之屿部去了临安,自己率五千人到绍兴城,周大虎领三千人返回上虞,会合陈胜、钱翘恭部协防上虞。
周大虎是从曹娥江去上虞的,出发还比自己早了几个时辰。
也就是说,此时周大虎应该到了吴庄,方国安不过一支溃师残部,岂能与周大虎部相抗?
当然,厉如海同样也不知道,方国安已经另派了一支两千人的偏师进攻吴庄。
如果知道,他于公于私,肯定不会拒绝朱媺娖,应该直接派遣全军急驰吴庄。
可他只是打算派一营(吴争创造的临时编制,合两个百户,兵员为二百二十五人,加设了一个副百)护送朱媺娖,而且至今还未动身。
这就是一团乱麻,双方都在瞎子摸象。
局势随时会变,靠得一是运气,二是军心,三是应变。
而运气,几乎决定了一切。
周大虎其实是个指挥外行,能混到百户,无非是吴争身边缺少人手。
与其将军队交到一个不知底细之人手中,还不如将信得过之人提到这个位置。
虽然火炮已经出现二百多年,但真正使用火炮的战斗并不多。
此时火炮的笨重,对战场的选择有着太大的局限性。
运输条件太过挑剔,马拉兵推,这一点,哪怕后世也是如此。
此时的战场,依旧是骑兵、重甲的天下,三万精骑足以占据半壁江山,此言不虚。
周大虎虽然没有指挥才能,但他不缺号召力。
他的勇猛、粗犷、率性、义气极具感染力,所以麾下官兵对他无人不服。
这就掩盖了他指挥能力不足的缺点。
只要他冲锋,官兵就义无反顾地追随他,可他若一退,那就一江春水向东流了。
也就是说,周大虎部适合打顺风仗,善攻不善守。
周大虎到达吴庄时,陈胜、沈致远早已率一营在吴庄戒备。
第一百七十四章 他欣慰、他自豪
平岗山寨兵员已经超过一千人,但除了需要留守,其余的都是钱翘恭正在训练的炮兵。
这些由山贼改行的炮兵,还没有经过什么其它训练,如果派上战场野战,恐怕与一群农夫没什么区别。
可若是让他们死了,那这段日子钱翘恭对他们的训练和训练时所用的无数炮弹也就白费了。
简单地说,这些人已经成了宝贝疙瘩,轻易死不得,死一个就亏大发了。
所以,调动陈胜这一营来防守吴庄,并非陈胜、钱翘恭置吴争的命令于不顾,而是吴争还有一道命令,就是若事有不测,将海边百姓和吴庄诸人挤入平岗山寨,固守待援。
吴争当时自然也没有想到,多铎的目标不是绍兴府,而是虚晃一枪,甚至不惜以方国安为弃子,遮掩、迷惑自己和绍兴府小朝廷的注意力。
更不会想到,方国安的军队会如此一盘散沙,未战即溃。
如果知道这样,吴争根本不必让周大虎和厉如海分兵两路,自己也不必进军富阳。
直接一路协防绍兴府,一路由曹娥江登陆上虞,然后两面形成对方国安夹击就是了。
这样,方国安就算是长了翅膀,恐怕也难逃出两路大军的围剿。
此时的吴庄,这有了三员大将,三千多人马。
按理说,这样一支人马,击溃方国安二千多人马应该不难,甚至活捉方国安也在情理之中。
但方国安并没有去吴庄,他在逃离绍兴府后,与派往进攻吴庄亲军,在离吴庄约二十里处会合之后,迅速调转方向,向西南而去。
就这样,周大虎、厉如海根本来不及反应,对其进行追击。
也就是说方国安几乎是没有遭遇任何阻击,率亲军离开了绍兴府,从容而去。
直到嵊县、新昌的消息传来,厉如海和周大虎才霍然明白,方国安已经走脱。
而这时,吴争率部也赶到绍兴府。
看着这座曾经做为朝廷议事堂的朱以海王府,吴争有种时隔数年的感觉。
他在这最后一次参加军议,至现在前后不过两个月。
那时这府里府外,那人人头簇拥,可现在,已是相当冷清了。
王府门前至右侧十字路口的血迹还未洗去。
沿着府墙,十数个伤兵还在呻吟。
王府门前,几个官员的尸体还倒在那。
吴争能想象得到,当时发生的血战。
郑叔碎步急跑而来,“临安伯,公主殿下传见,请!”
吴争点点头,抬脚进府门,郑叔谨慎地落后吴争一步远,抬手为吴争引路。
这是郑叔第一次,以谦卑的姿态面对吴争。
实力、地位的改变,态度自然而然地改变。
如今的吴争,跺跺脚,就能令绍兴府翻天。
“臣吴争参见公主殿下。”
“临安伯不必多礼,请坐下说话。”
“谢殿下。”
吴争老实不客气地一屁股坐了下来,这倒不是吴争自恃实力雄厚,而是吴争从没有把朱媺娖当成主上。
在吴争看来,朱媺娖更象是一个……至交好友。
面对一个曾经结为金兰,呼自己为大哥的人,哪怕是个女人,吴争也无法以君臣之礼待之。
“临安伯此次来援,护我绍兴,功在社稷。”朱媺娖不咸不淡地寒喧,可她的心里却在责怪着自己的冷漠。
反而吴争显得更自然些,“公主殿下放心,有吴争在,绍兴府就在。”
这话显然是吹牛皮了,这要是多铎的目标真是绍兴府,恐怕绍兴府早已落入多铎之手,吴争最多是率兵进攻绍兴府,与多铎重演出一出攻防战,只不过攻防双方易主罢了。
可吴争并非是想在朱媺娖面前吹牛皮。
吴争只不过想安抚一下面前的少女,在吴争看来,她毕竟只有十六岁。
朱媺娖实在忍受不了吴争的自然。
这对于她来说更象是一种讽刺。
可她却不清楚自己为何明明想好好地与吴争说话,可等开口时就变了样,“按理,临安伯此次援绍兴府有功,朝廷当封赏嘉奖才是,可如今监国殿下转进,朝廷中已无主事之人……。”
吴争有些意外,如果说刚刚的寒喧是因为二人两月未见,可能有些生疏,可现在已经说上话了,说话应该不至于再这么膈应吧?
吴争有些郁闷地回道:“臣率军援绍兴府,为得可不是封赏嘉奖,公主殿下不必为此事劳心。”
看着吴争脸色未变,可语气已经不善,朱媺娖心里对自己恼了起来。
一时间,气氛就变得尴尬起来。
边上郑叔低声道:“临安伯,你若未来,原本公主殿下是要去吴庄的。”
吴争“噢”了一声,起身道:“如此,那就去吧。”
不想朱媺娖微蹩眉头道:“本宫不去了。”
吴争愣了愣,看向朱媺娖。
朱媺娖抿着嘴唇道:“如今绍兴府已经安全,本宫何必再去吴庄?”
吴争想想也对,应声道:“那请公主殿下歇息,臣还有军务在身,待安排好一切,再来向公主殿下问安。”
说完向朱媺娖行了一礼,出王府而去。
看着吴争的背影,朱媺娖的脸唰地一下白了,起身一跺脚,往内院而去。
郑叔看看吴争离去的方向,再看看朱媺娖的背影,摇摇头,微微叹息一声,追着朱媺娖的背影而去。
……。
张煌言半路返回。
他没有到吴庄,在半路听说杭州府已经派兵增援绍兴府时,他就兴匆匆地往回赶。
他欣慰、他自豪、他胸中有股热浪欲待迸发。
他欣慰是自己没有看错吴争,不管怎么,吴争都派兵来增援了。
就算救不了绍兴府,有这态度和没有这态度,这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就象王之仁,他就没有动。
他自豪,自己能与这样一个人志同道合。
在那一刻,张煌言有一种欲与吴争推杯换盏、抵足夜谈的渴望。
还有什么,能比在坎坷人生中,遇到一个能推心置腹的至友,更值得庆贺的事呢?
这一天的风雨变幻,让绍兴府所有臣民都张口结舌。
强敌来袭、国公投敌,连监国殿下都转进去了海上。
第一百七十五章 谋划政变
老百姓们担忧了半天,突然之间,多铎不来绍兴了,三万多叛军烟消云散了。
这对于百姓而言,就象做了一场梦,如真似幻。
但不管怎样,绍兴府又活过来了。
闭门纳户的百姓们开始出门,封住的门窗重新开启,已经逃出绍兴府的妇孺也开始返回。
只是气氛依旧不那么热烈,所有人依旧心有余悸。
也是啊,经过这么一场惊吓,魂都没有回来,加上对未来的担忧,谁能一下子高兴起来。
不过吴争战无不胜的名头,又一次在百姓中流传,这么多人都在传吴争是武曲星下凡、天神转世,要不然,鞑子岂会放过唾手可得的绍兴府,逃之夭夭?
这个说法得到了极大多数百姓的认同,他们更进一步地把吴争塑造成了战神转世。
试想,如果不是战神,怎么会让方国安那三万多大军不战自溃呢?
吴争却不知道他已经被百姓神化,他忙得焦头烂额。
方国安麾下除了沿江部署的军队外,他带来绍兴府时的一万大军,开小差的那数千人,此时也已经返回绍兴府。
他们恳求重新回归明军序列。
对于吴争而言,手中军队自然是越多越好,可问题是这两万多的军队,绍兴府根本无法负担起这么庞大的军队,哪怕加上杭州府,也不可能。
杭州府已经捉襟见肘,已经有六、七万的军队,加上这些,哪就是十万之众。
毕竟银子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一人一两,一月就是十万两。
这就是个无底的坑啊。
可如果拒绝他们,带来的后果就是整个绍兴府乱了。
天知道这帮兵痞会干出什么事?
当张煌言赶到绍兴府,见着吴争时,吴争正苦着脸发愁。
与想象的不同,二人见面也就相互点了点多,与想象中完全不同,二人甚至连该有的礼节都没有,直接就开始商议接下来要做什么。
当天晚上,吴争、张煌言聚集了厉如海、周大虎、沈致远、陈胜和绍兴府留下的几个官员临时碰面,商议如何应对这一乱局,如何善后。
这次,吴争正式公开地提出了更换监国,拥立长平公主朱媺娖监国的建议。
可想而知,这个时候吴争的话已是一言九鼎,谁会去反对,谁敢去反对?
当然,除了张煌言有这个资格,有这个魄力。
可张煌言会反对吗?
自然不会,如果会反对,他早就与张国维、钱肃乐追随朱以海去了海上。
几乎是满票通过,拥立新监国,组建新的朝廷,将杭州府、嘉兴府纳入绍兴府统辖。
如此,集合三府之力,整编三军。
所有人都很振奋,绍兴府从升为监国临都以来,第一次拥有了如此大的辖地、如此庞大的军队和实力。
可问题来了。
当吴争与张煌言觐见朱媺娖,将朝廷决议禀告时,朱媺娖拒绝了。
她坚持自己是个女子,不能监国。
这问题就大了,除非吴争竖旗自立,否则就无法回避扯虎皮做大旗这一步。
没有合适的皇室做为号令天下的旗帜,就无法拥有大义。
这个时候,吴争要是真竖杆自立,那么好不容易攒下的名声,就会付之东流。
世人会指责吴争是个权臣、窃国大盗。
这个名声一旦毁了,那么再想扭转过来,就很难。
浙东与陕甘、湖广不同,陕甘、湖广的民心已经被张献忠、李自成的大西、大顺军搞得支离破碎,百姓不用说拥护明朝皇室了,几乎个个都将皇室中人恨得咬牙切齿,恨不能寝其皮,食其肉。
这原因还得从朱元璋讲起。
老朱是个生性凉薄之人,无论是对臣民、故交,甚至对妻妾,都比较薄情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