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百工匠心 >

第28部分

百工匠心-第28部分

小说: 百工匠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长达两天的烧窑时间里,窑工需要不间断地加柴烧炼,在没有任何现代化仪器监测的情况下,只凭用眼睛来观测窑膛温度,凭借经验掌控火候,最后还要用一天时间将窑温均匀降下来。”

    “柴窑完全靠自然通风,天冷的时候瓷器因为温度低而达不到质量要求,天热时无风多雨气压低,窑内进风量大大降低,冷时窑内进风量大,最高温度很难达到烧成所需要的温度,导致烧成质量大大下降。”

    “所以在景德镇有“七死八活九翻身”的俗语,七月是最热最潮湿的季节,窑炉受气压影响不能正常使用,次品率过高,乃制瓷厂一年中最困难的时期。”

    “到九月秋高气爽,不冷不热是柴窑最好的烧成季节,烧出的瓷器质量普遍好,这一季节是陶瓷生产的最佳时间。”

    说完看看时间,笑道:“晚上正好要烧一窑明青花,到时候去看看。”

第63章 风火仙师() 
鲁善工十分兴奋,迫不及待想亲眼近距离体会一下烧窑的感觉。听完唐明的讲述,原本有些浮躁的心瞬间平静下来。

    这段时间进步很大,因为金手指的帮助,可谓一日千里。这不免让自己有些得意,虽然表面看不出来,但内心还是能感觉的到。

    这次不虚此行,真正见识到烧窑高手的水平后,让鲁善工平和下来。暗自提醒自己,不过是对配色填彩和修复小有心得罢了,离大成还远得很!

    再回头看詹远广和刘华清,越发深不可测,有点高山仰止。一个人从踩泥到烧窑,十几道复杂工序,样样精通,那才是奇人。

    晚上吃完饭,唐明带着十几个工人,浩浩荡荡来到山里的老窑口。景德镇现在流行煤气窑,柴窑越来越少,古代只有来自d县和y县的人能烧窑,且都要为唐、余、江、曹四大姓的人,否则连窑厂都不能进。

    柴窑跟景德镇发展息息相关,这里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发展得最全的柴窑,也有最多的传统烧制技艺,但烧成技艺自古一直被垄断,外人难得一见。

    瓷器好不好,往往就靠一把火,陶瓷因此被称为火的艺术。没有窑炉、没有燃料、没有技艺,也就出不来享誉世界的瓷器。可以说景德镇窑炉发展的脉络,直接反映陶瓷的发展史。。。

    看着眼前十几个精壮小伙子,唐明感叹道:“现在老喽,年轻时候每天工作七八个小时,就在窑里搬运五六十吨重的匣钵,来回把它们举起来。”

    “夏天窑里常常四五十度高温,光着膀子,短裤里能挤出水来。那时我一次能将百八十斤的匣钵举起来,不比举重运动员差!”

    众人哈哈大笑,开始各自准备,鲁善工看着眼前巨大窑厂,占地约800平方米,房长40余米,宽9米,分上下二层。

    听说这是当地最大的古窑场,经过唐家多年研究恢复而成,还创造新的吉尼斯纪录,是世界上最大的柴烧瓷窑。

    2005年伦敦佳士德拍卖会上,一尊名为鬼谷子下山的元代青花大罐拍出2。3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创单件工艺品拍卖的最高纪录。

    这尊元青花大罐的产地,就在景德镇,而烧制它的窑炉,正是这座复烧的葫芦窑。

    唐明带着鲁善工边参观边介绍道:“窑的体积为20立方米,只有一个投柴口,窑内全长7米,一直得从前头烧到后面,因此容易产生局部温度高,甚至有的匣钵会经受不了高度塌下来,堵住一部分火路。”

    “遇见这种情况,只能清火,烧浅插,依靠炉膛的送力将冷热空气交换均匀,前后温差降低。如果局部温度过高,火色会刺眼,并发出银光,最考验把桩师傅的眼力。”

    “师傅,准备好拜祭风火仙师。”

    旁边跑来一个徒弟,唐明点点头,带着鲁善工来到窑口正门,所有人站在前面,整整齐齐,供桌上摆着贡品,正中间放着一个牌位。

    “这是烧窑前必须进行的仪式,拜祭风火仙师。”

    丁老在旁边介绍道:“相传历史上留名的唯一把桩师傅,在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御窑厂奉意要烧造一批青花大龙缸,由于烧制难度很大,久烧不成。”

    “把桩师傅童宾万般无奈之下纵身跳入窑内,以骨作薪,赴火而亡。几天后开窑一看,大龙缸居然烧造成功。后来朝廷就在御窑厂的东侧修建佑陶灵祠,为童宾立祠,并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

    “从此风火仙师就成为景德镇窑工们每年都要祭祀的一位神。如今古窑民俗博览区就有风火仙师祠,在复烧古代各种窑炉的旁边,烧窑前都会先祭拜他。”

    “景德镇还有个传说:一位把桩师傅住在窑炉的对岸,烧窑那天突然涨大水,他过不来,于是手摇了三下,意思是过不来了。”

    “当时小副手会错意,以为把桩师傅让大家再烧三个时辰,便安排下去。没想到一揭开窑,瓷器倒烧得非常好。这故事被景德镇人用来传颂把桩师傅出神入化的技艺,说他可以看着烟囱冒烟就知道判断火候。”

    “开始!”

    拜祭完成,唐明看着众人,大声道:“装匣钵!”

    徒弟们七手八脚,把素胎搬下车,匣钵内底部撒上老糠灰,上面再加垫饼,接触瓷器一面涂上高岭土,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维持水平状态,一方面出窑后瓷器不易粘底。

    唐英《陶冶图说》中记载:釉无灰不成!

    釉灰又称二灰,是狼箕柴,一种蕨类植物与石灰石等矿料混合,经过挤压等步骤,再经过煨烧制成。

    “好!”

    只听一声嘹亮的声音在木棚中响起,浑厚充满力量,这一声是指挥窑工添柴的讯号,窑工们有如工蚁般忙碌,将堆好的松木柴投入窑口。

    唐明慢慢坐到一把木椅上,沉稳如山,霸气外露,丁老笑道:“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唐明,你看看那个派头,在窑场,一言九鼎!”

    鲁善工点点头,看着到处忙碌的人影,好像有种置身电影片场的感觉。唐明就是总导演,全权负责,一声令下,开始准备。

    先装坯,要看坯胎大小高低选择合乎规格的匣钵,装的时候要洁净平稳,不能有任何倾斜和摇晃,用手捧或用细布条将坯置入匣钵内。

    将装有坯体的匣钵运到窑堂,窑工把匣钵根据瓷釉耐火的要求及成瓷标准用叠直竖放的排列顺序布立好,整窑匣钵要分行排列,稳直不斜,中间还须留有焰火流通的空隙。

    烧窑的柴火主要是选用松树锯断劈成柴块,这是因为松木油脂多,火焰长,耐久烧。挑柴人由码头、途经街巷里弄将柴挑到窑场。

    “点火!”

    唐明站起身,从徒弟手里接过火把,慢慢来到窑口,深吸口气,大喊道:“开窑!”

    所有人一起高喊,声音震天,气势十足。鲁善工不由被感染,不由兴奋起来。

    唐明让丁老一起坐下休息,现在已经不用从事体力劳动,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到观火口观火色,不时也会去观察窑棚外的烟囱,从而判断排烟能力。

    用吐唾沫的绝活来判断温度,是唐家不传之秘,需要把桩师傅有足够丰富的经验,在高温的时候,根据吐进窑膛的唾沫燃烧蒸发的程度,辅助判断温度。

    火光将老人的脸映得通红,长达40年的从业经历,吐唾沫的绝活对他而言,已经是一件稀松平常的小事。

    窑炉中不同的位置放瓷片,行内人唤作照子,将烧的通红的照子用钩子勾出来,放进凉水冷却,这样做是为减少判断温度的误差,冷却后,再到窑口观察。

    窑炉中看不到火焰来回浮动,匣钵底部和匣钵墙面没有明暗之分时就可以止火,剩下的步骤,只需等待温度慢慢冷却,做开窑前的准备。

第64章 火的艺术() 
“东边的拉钱,中鼓位置温度不够,多加柴!”

    唐明全神贯注不停在窑门口,通过热气腾腾的开窗观察窑内变化,鲁善工站在七八米远,都能感觉迎面而来的热浪,可想而知老爷子的辛苦。

    “靠窑门装2排匣钵位置的左右叫拉前,那里火力最高,主要装白釉和质量最好的瓷器。但上下两层火力较低,专装颜色釉和白二釉蓝边锅三大、大件、灰可器。”

    丁老在旁边解释道:“窑的中间一段,古代因专烧喜字坛和龙泉大瓶,而那些瓷器名中鼓器,故窑位名叫中鼓。”

    足足烧了一个多小时,唐明查看完情况,终于松口气,大喊道:“溜火,保持这个温度!”

    “你们几个多盯着,等两个小时再开始紧火,记住不能提前!”

    交代完回到两人身边,喝了几大口茶,拿起蒲扇道:“初烧时采取短柴浅烧,以拖长低温时间,使窑内火力平衡,叫溜火。然后逐步转入高温,火力要加大,故名紧火,又叫赶余堂。”

    鲁善工帮着老爷子倒满茶水,让他先坐下休息片刻,别说是六十多的老人,就算自己在一千多度高温前也难以为继。

    “既然柴窑成本高,对技术要求严格,为什么不用煤气窑代替?”

    唐明摆摆手,看着鲁善工迷惑的表情,解释道:“不是我们守旧认死理,我也知道很多高科技手段对于传统手艺有巨大帮助和提升,可烧窑不一样!”

    “木柴烧窑升温降温比煤气炉慢的多,就好像蒸馒头,急火蒸死体积小,慢火蒸活体积大,效果截然不同。烧瓷同理,故木柴烧窑胎质相对滋润疏松。”

    “古代烧窑主要用松柏木,木质内含松脂等多种物质成份,燃烧后含有多种成份的气体会跟瓷器发生化合反映,所以古瓷釉面有滋润者亦有略浊者。”

    “木柴窑挥发快,釉面比煤炭窑浊度要轻。为提高质量,精品多用匣钵装烧,才能烧出釉色晶莹滋润,光泽柔和似水之上品。”

    说完从棚里拿出一对瓷碗,在灯光下比对给鲁善工道:“这件是古法烧制,这件是煤气窑的产品,你自己看看有什么不同?”

    鲁善工接过瓷碗,仔细比对,很快明白道:“气泡有区别,古法都用柴烧,烧制过程中由于要不断加柴,所以温度时高时低,表现在气泡上就是大小不一,有很强层次感。”

    “而现代工艺的气烧和电烧,则气泡大小均匀密集,如果有的釉比较薄,气泡容易炸开,形成无数个大小不一的芝麻点。”

    “不错,还不止这些!”丁老接话道:“柴木燃烧所产生的灰烬和火焰宜接窜入窑内,在素胎上产生自然落灰的现象,经长时间的高温融合成自然的灰釉,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不同,不会重复且很难预期最后烧窑的成果。”

    “这才是窑变之美,就算是最顶级把桩师傅也不能百分百掌握所有细节,每次打开窑门的瞬间,都是一场跟老天爷的赌博!”

    唐明看着远处的窑口,目光痴迷,喃喃自语道:“不,应该说是老天爷赏赐的鬼斧神工才对!”

    烧窑最少一天一夜,交代完三人下山休息,剩下工作交给徒弟们自己处理。鲁善工躺在床上,脑中不断回忆整理今天的见闻,虽然没有机会用金手指偷师,可受益匪浅。

    从泥土开采,到拉坯修坯,最后入窑看火,每个环节都博大精深,容不得半点马虎。

    所以一件精品瓷器能出世,九分靠手艺,一分还要看运气。可想而知当年清三代鼎盛时期,这个窑口有多少窑工夜以继日,不眠不休为这门艺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按照清宫档案记载,当年雍正让唐英烧几个粉彩大盘,亲自确定图案,唐英兢兢业业整整两年,终于攻克所有难关,完成任务。。。

    可惜成品率太低,几十窑最后只成六个精品,唐英亲自护送进京,面见雍正。皇帝看完瓷器,又喜欢又心疼,最后咬牙下令,以后不准再烧,以防劳民伤财。

    现在终于深刻体会为什么瓷器能成为炎黄子孙在世界的代名词,就连老外都被这门艺术深深震撼,美是一种感觉,发自内心,不用任何语言就能传达,这才是经典。

    鲁善工突然有种明悟,就算是残器也有他们的价值,也曾经辉煌过,比如上次三件乾隆官窑,说不定某天摆在御书房,曾经被九五之尊拿起,把玩欣赏过,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也算实现它们的价值。

    很快到开窑时间,所有人聚在一起,唐明给风火仙师上香,祈求成功。然后大声道:“停火,歇窑!”

    又是足足十几个小时,直到窑完全冷却后,众人才进窑搬出一摞摞的匣钵,取出一件件烧好的瓷器。

    唐明亲自拿起一个龙纹葫芦瓶,仔细查看笑道:“嗯,还不错,发色正,釉色白,这次不亏!”

    鲁善工看着徒弟们轻车熟路把窑里开出来的瓷器,按品种、规格、质量好坏来分类检查和挑选。一般分为上色、二色、三色、脚货四个等级,鉴定产品质量。

    对需要釉上彩绘的瓷器,就要按规定该配对的配对,该配套的配套。

    还有几个人抬着水泥进窑,柴窑烧过多次,难免会有损伤,窑柴后堂或烟囱会有裂痕,需要进行修补。

    唐明又拿起几件瓷器,用手指轻轻弹击边缘,发出清脆悦耳之声。

    下等货胎厚,弹之发出咯咯带硬之声;中等货,弹之发出咚咚之声;上等弹之则发出卟卟的脆声。

    “老唐,我们千里迢迢来而来,不让后辈见识一下你半刀泥的手艺?”

第65章 半刀泥() 
“什么?半刀泥!”

    鲁善工大吃一惊,看着唐明好奇道:“难道是传说已久的玲珑瓷?”

    唐明微微一笑,摆手道:“别听老丁咋咋呼呼,玲珑瓷可不敢当,那是宋代失传已久的千古绝学。我只是略通皮毛而已,不值一提,不值一提!”

    “哼,少在我面前假装低调谦逊!”丁老一瞪眼,笑骂道:“有这种好手艺还不赶紧多传给后辈?难道非得等你老的提不起刀才行?”

    “哎,谈何容易!”

    一句话让原本高兴的唐明瞬间低沉下来,长叹口气道:“不是我不想传,而是没有人能做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