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重穿农家种好田 >

第374部分

重穿农家种好田-第374部分

小说: 重穿农家种好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女儿颐凤聪今年二十虚岁,与一个现役军人定了婚。等着够了结婚年龄(二十周岁)就准备结婚了。(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627章 扩大营业() 
三个儿子都结了婚。已经给郝兰格生育了两个孙子两个孙女。颐守义是郝兰格极力想促成与田晴晴定娃娃亲的那个。

    尽管田晴晴与温晓旭来往着,郝兰格仍然不死心,说只要田晴晴不结婚,就让三儿子等。

    《新婚依法》公布以后,知道了“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禁止结婚”,郝兰格母子才打消了等田晴晴的念头。

    不过田晴晴一直很尊重这个三表哥,小时他没少给田晴晴带来乐趣。

    “他呀,干什么也没长性。最近两口子又商量着干买卖呢。我建议他们卖你们这里的货,两口子还没最后拿定主意。”郝兰格皱着眉头说。

    田晴晴闻听心里一喜:这真是想曹操,曹操到。这不是一个很好的批发部人选嘛

    田晴晴是这样考虑的:自己和改改虽然坚强,但总有坐月子来不了的时候。

    现在批发部还没有人选,如果让颐守义开个批发部,成批的货物都运到他那里,让小卖部的人们都去那里取货。

    这里只作为保护空间秘密的中转站。没生前自己和改改不用在这里盯着;生了后,让田苗苗代为转给他,会节省很多时间,也耽误不了田苗苗上学。

    田晴晴心里这么一想,便对郝兰格说:“大姨,如果守义哥哥愿意干批发部的话,我们就把这里的货再转给他,他可以一边零售,一边批发。让我手下的小卖部都上他那里去取货。”

    郝兰格:“那样,你和改改呢?”

    田晴晴:“我们一次性发给他,就不在这里光守着了。我们卖的货多了,还可以给送货的压压价。

    “我们这种情况。够嚼用就行。我们按照比市场上的批发价略低的价格给守义哥哥,保证让他合着喽。”

    郝兰格高兴地说:“我给他们说说去,他们要是同意,就让他们直接来找你们,你们当面谈。”

    颐守义很快找了来,说两口子经过商量,愿意批发这里的货物。地址已经选好。在老十字街北路东的一个临街门市。两个人连批发带零售。田晴晴这里有什么货。他们就卖什么货。

    田晴晴自是高兴。给他们说了价格。并说明这里只供着五个小卖部。

    “我想打破这个销售框框。”颐守义建设性地说:“为什么只批发给这五家呢?把批发部面向大众,谁愿意来批发就来,不受名额限制。我们卖货的还怕买主多吗?”

    田晴晴:“你只要办下营业执照来了就行。以前政策不允许个人搞批发。我们是偷偷开的。所以只供这几户亲戚。不过,我还没见城里有开批发部的,你要是办不下证来,可要小心。别让人家城管抓住辫子很罚你。”

    颐守义手抚额头叹了口气,说:“原来是这样啊。我还没去办营业执照哩,也不知能不能行?”

    田晴晴:“我们也没有执照。是偷着干的。所以,不敢批给外人,怕走漏了风声。守义哥。你去闯闯吧,闯成了,我们也去办一个。老这么偷偷摸摸的确实不是个事。”

    几天以后。颐守义来报告了一个好消息:他的批发部批下来了,说是全县第二份。现在政策允许了。但很多人还不敢干。“你也可以去办理了,挺顺利的。”颐守义不无骄傲地说。

    田晴晴正求之不得,立马去办了。虽然是个中转站,有备无患吧

    然而,让田晴晴没有想到的是:颐守义的批发部搞的特别红火,来批发的人几乎挨上个儿。原计划进的能卖一天的货,一上午就能卖完,中午再上这里拉一次。有时一天能来拉三次。

    五个小卖部的人也来田晴晴处抱怨,说在那里等上半上午,还不知道挨到自己挨不到自己,买卖耽误大发了

    田晴晴想了想说:“那你们五处还是来这里取货吧。不过,还是不要对外说。现在不是怕知道了怎么样,而是我们的身体……现在还不想大发展。”

    这一来,不但没有解放了两个孕妇,反而又增加了一个大客户。好在大家都理解,搬搬抬抬的,都是自己和路金才夫妇动手。

    颐守义也是个有经济头脑的人。一次来拉货,与田晴晴啦了一会儿呱儿。给田晴晴建议说:“晴晴,如果让他们(供货方)把谷子、玉米加工成成品粮,卖的还会快。

    “现在的原粮人们买回去以后,还得自己去加工,有那图省事的,就到县粮站买现成的去了。

    “小麦卖的也不快,人们反应说,小麦换成面后,与面粉厂里的一个样。不如小米和玉米面的区别明显。”

    田晴晴听后受到很大启发:过去偷着卖,也没考虑这些。现在开放了,可以公开卖了,是应该多样化了。

    “咱自己加工也行啊?”田晴晴说:“我看着米面加工很简单的,两间小房按上一个粉碎机,一个碾米机就行,操作也不复杂。”

    颐守义:“你要是有人,能自己加工就自己加工。要是找人加工,我可以给你联系个加工点。我人手少,顾不过来,刚开始也没资金。粉碎机和碾米机也得花个钱儿哩。”

    田晴晴点点头:“小米和玉米面可以自己加工,或者让别人加工都行,各人是各人的。小麦就不行了,麦子都是往大堆上倒,一个机器里出面,分不出你的我的来。

    “这件事困扰我多年了。我们的小麦是优良品种,却吃不到它的面粉。有时我就到米面加工点上加工成全麦的,连麸子一块儿吃。”

    颐守义:“人们也是这样说。要不小麦卖的不快呀!”

    改改:“除非咱自己开面粉厂,光磨自己的小麦。”

    田晴晴白了改改一眼,改改立时察觉说漏了嘴,立马改嘴说:“磨咱进的小麦。”

    颐守义:“建面粉厂可不是一、两个钱儿的事。再说投资大,光给自己加工合不来,如果对外换,好赖麦子又掺了。”

    田晴晴:“也可以对外换。咱自己掌握着好说的多。只是咱没这方面的技术人员,我们又一点儿也不懂。”(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628章 开面粉厂() 
颐守义:“你要真想开面粉厂,我倒可以给你提供个人选。不过得去挖墙脚。”

    田晴晴:“是谁呀?”

    颐守义:“咱小舅的大舅哥。现在在面粉厂是个技术工人,在面粉厂里挺吃香的。头几年换面紧张的时候,我经常找他换面。”

    田晴晴:“我还真不知道小舅有这个关系。给小舅商量商量,看看能挖过他来吗?要是行,就自己建个面粉厂。”

    颐守义:“晴晴,你的心气儿真大。一说就自己干。现在建着一个果汁厂,开着一个批发部,还要建米面加工、面粉厂,你有多大经济力量啊?”

    田晴晴笑笑:“这都是实业,开了张就有利。贷款也能很快还上不是。”

    颐守义伸出大拇指:“晴晴,我真的很佩服你。”说着脸一红。

    田晴晴知道他又想起了小时候对自己的追求,忙岔开话题,问道:“守义哥,你的女儿快做周岁生日了吧,我送她一份小礼物。”

    颐守义:“噢,你这个表姑送她什么呀?”

    田晴晴:“现在保密。你给我说日子吧!”

    颐守义:“还有十天就到了。”

    “哎呀,亏着今天问起来啦,要不就错过了。”田晴晴惊喜地说。

    关心合作伙伴儿是田晴晴一惯的风格。不论关系远近,她都一律看待。五个小卖部都收到过她的贵重礼物。尤其是生孩子、做周岁生日,田晴晴必定都到。并且礼物价格不菲。

    颐守义女儿周岁生日那天,田晴晴送去了一副婴儿金手镯,一个带金挂链的金锁,都是纯金。价值一千多元。是妞妞生日上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把两口子高兴的了不得,批发起田晴晴的货物来更卖力气了。

    田晴晴采纳了颐守义的建议,很快在批发部庭院南边盖了两间小房,买来了粉碎机和碾米机,让路金才夫妇在里面加工米、面,把空间里的原粮加工成了成品粮往外批发,大大地增加了销售量。

    建面粉厂是田晴晴梦寐以求的事。因为现在人们都不自己推磨磨面了。去面粉厂换面都是统一的面粉。多好的麦子也是往大堆上倒。与面粉厂里的麦子掺在一起磨。空间麦子的优势一点儿也显现不出来。小麦的销路一向不是很好。

    为了打开空间小麦的销路,建面粉厂,自己磨面卖!

    田晴晴主意拿定。便找了小舅郝兰顺去。

    郝兰顺和妻子戴淑娟,现在都是县五金厂的合同制工人。每人每月三、四十块钱。生有一儿一女,男孩叫郝建连,今年十三岁。女孩叫郝婷婷。今年十岁。都在上小学。一家四口住着两间五金厂分的家属院,日子比上不足。比下(农村)有余。

    由于两个人不经常回郝家村,田晴晴与他们接触的并不多,对戴淑娟的娘家人更是一无所知。所以并不知道她的哥哥在面粉厂工作。

    当田晴晴说明来意,郝兰顺眼睛一亮。高兴地说:“晴晴,你要建面粉厂的话,我去你那里当工人去吧。我听说五金厂以后要和木建厂、农机厂合并。要裁剪一大批人。我们是合同制工人,还不首当其冲呀!”

    郝兰顺家按在了城里。断不了到大姐郝兰格家去串门。早就听说了田晴晴买地建果汁厂,高薪聘请大外甥颐守信在那里负责基建的事。知道这个外甥女是个干大事业的人,加之父母亲都被田晴晴养在了疗养所里,连感激带佩服带想沾光,也一心想在田晴晴处谋个事做。

    田晴晴:“你要愿意去,就去那里给我当总管去。我掏钱建,你负责管理,咱甥舅把面粉厂搞活了就行。”

    郝兰顺高兴地说:“行,晴晴,你说怎么办吧,小舅听你的。”

    田晴晴:“我想和大舅(戴淑娟的大哥,田晴晴随着表弟妹们叫的)商量商量,看看需要多大场地,多少资金,建成投产需用多长时间,我心里好有个底儿。”

    郝兰顺:“那好,我到单位给他打个电话,让他来这里说。他就在面粉厂职工宿舍里住,在那里说这事不方便。”

    趁着郝兰顺打电话的工夫,田晴晴与戴淑娟拉起了家常。知道了她的大哥叫戴荣华,比戴淑娟大四岁,今年四十二。老婆孩子都在农村的家里,是典型的一头沉。

    戴荣华生育了三个儿子,只有老大精神正常。现在已经娶妻生子,在家里耕种着一家人的责任田。

    老二和老三脑子都有毛病,一天学也没有上。老二还好些,地里的农活简单的能做下来,就是懒的不行,支一支动一动。

    老三就是个傻子了。一次老天爷下了一场透雨,最适合给大秋作物追化肥了。戴荣华往家买了一袋碳铵,让老三上到玉米地里去。并嘱咐他一棵上一捏儿,不要多上。

    老三到了地里时,正赶上有家出殡的。把一袋化肥往地里一倒,拿着空袋子看出殡的去了。

    家里人不知情况,几天后再到玉米地里去看,发现小苗被烧死了一大片,别处里的仍然黄不拉几的没精神。一问,才知道是怎么回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戴荣华的妻子还常年有病,日子过得很少紧巴。

    “没给他大儿子找个事做?”田晴晴问

    田晴晴是最听不得有人受苦受穷了,一听戴荣华家庭情况这样,便有了恻隐之心。

    戴淑娟:“他媳妇有病,弟弟们傻。我母亲上了年纪身体也不是很好,家里没人哪里行?那孩子初中毕业就再没上,光在家里干活了。

    “晴晴,有个在外面挣工资的,农村里的人们羡慕的了不得,好像能挣多大钱似的。其实日子也紧巴着哩,一分钱恨不能掰成两半儿花。一家不知道一家的难处。”戴淑娟诉起苦来。

    “这是你把你姥爷姥姥接走了,不嚼用我们了。要是我们供着两个孩子上学,再管着老人,娘家再帮衬个,也就落个起来坐下,攒不下什么。”

    田晴晴点点头。她知道这个时期的工人待遇并不是很高,也属于底层阶级。基本上是糊口养家。(未完待续)(未完待续)

第629章 挣了个钵满盆流!() 
“晴晴,我听你大姨说,你管的那几家小卖部都发菜了。(百度搜索更新最快最稳定)又给你三姨表哥也开了一个批发部。要是有合适的,你也给我开个门市吧。在这里真挣不了钱。老早就有这个想法,一直见不着你,也不好找了去开口。”

    原来在这里等着呢!——田晴晴心想。

    田晴晴:“你要舍得这里的现成工作,我可以考虑。不过,面粉厂只要开张了,肯定有很多活儿。你可以和小舅一块儿过去,按效益拿工资。也可以往外推销面,或者开门市专卖面粉厂里的面粉。到时候咱再说,我保证让你比现在挣得钱多。”

    正在发展时期,能以多拉拢一个人是一个人,田晴晴盼的是人多势众,尽快发展自己的事业,还要让亲戚友人都落到好处。

    正说着,袋荣华来了。戴淑娟给两个人互相介绍了以后,田晴晴也不客气,直接奔向主题,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和打算。

    戴荣华先介绍了县面粉厂的建筑规模。说:“要建成这样的规模,最起码需要一年的时间。就是光建厂房,安装上机器投入生产也得多半年。”

    田晴晴心想:我的时间是用分、秒计算的,还有不到三年的时间。这光建厂子就用去三分之一,我还真等不起。

    便又问道:“如果我们建个小些的,能磨出卖的面来就行,时间尽量缩短,你看最短得需要多长时间?”

    戴荣华:“你要急于求成,还不如买一个现成的呢?”

    “这个也有现成的?”郝兰顺好奇地问道。

    “有!来的早不如来得巧。正有一家小面粉厂要转让呢。”戴荣华脸上放出光来:“县面粉厂这一上大设备,挤兑的小面粉厂不好干了。这家又是合伙经营,内部产生了矛盾,便想整体转卖。大家分钱散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