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116部分

汉皇刘备-第116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蔚搅舜舜Γ俊

    刘备真的不想问,他只想单独和袁绍谈谈。可人家平原王发话了,刘备只好硬着头皮道:“备乃小辈,王爷直呼我字便可,广阳侯之称,备实不敢当。”见平原王点点头,一双浑浊的眼睛却死死看着自己。刘备又只好继续道:“那么敢问两位王爷,为何远离封国,到了洛都?”

    刘备的话里面,暗藏机锋,无天子诏令,藩王一律不得擅离封国。平原王人老成精,自然听出来刘备话里的意思,不过他不置可否,捶了捶膝盖,笑道:“本王与河间王在封国自在逍遥,原也不想爬山涉水,远离封地。然则太后有旨,着令我俩前来洛都,说有大事商议。此事关系到我刘氏皇统,关系到我大汉江山。既是家事,又是国事。于是迫不得已,只好远来此处。”

    刘备还未答言,袁绍就冷幽幽的来了一句:“玄德,我与诸侯商议,欲立弘农王为帝,你觉得如何?”

    刘备纵然已得密报,但袁绍当他之面说了出来,刘备还是不禁一阵心乱,刘备想了想,道:“自古废立之事,不可不慎。今天下播乱,而顽凶未除。备一介末进,名位不显,如何敢妄议废立。”既然得知太后心意已决,又有袁绍等实力派和宗室长辈一力支持,刘备是不打算掺和了。

    袁绍笑道:“玄德何出此言,你先帝时便已见擢用,声名播于四海,且又是宗室之后,如何议不得废、立?”

    刘备沉默良久,乃道:“若本初欲知我意,我便直言相告。此非废立之时也,天下,再也经不起震荡了。言尽于此,本初三思。”

    袁绍脸色一沉。旁边一直没说话的河间王刘陔便开言了:“玄德此言差矣,董贼枉兴废立,败坏纲纪。以至天下大乱。于是方有诸侯举兵西向,天下义士翘首以望。年内以来,董贼惧诸侯兵锋,不得不西迁长安以避之。然则天下诸侯为何讨董?乃董贼行废立之事以失天下人心也。董贼多行不义,败亡在即,其所立之天子,名不正言不顺,自然当废除帝号也”

    河间王絮絮叨叨一大堆,刘备总算听明白了,你们诸侯讨董,就是因为董卓枉兴废立,那么你们打败了董卓,难道还要继续承认这个董卓立的天子?自然不行,董卓既然要败、要死,那么他的一切,包括他所立的当今的天子,都得推翻。

    这是典型的成王败寇论了。不过,刘备听了,忽然觉得有些无言以对。他貌似说得很有道理的样子。原本历史上董卓死后,天子能够继续当他的天子,是因为他的兄长,汉灵帝嫡子弘农王刘辨已经被董卓害死了。所以他作为汉灵帝唯一子嗣,继承大统名正言顺。可如今太后与弘农王被自己所救,董卓铁定败亡。那么,那些野心家们,那些遵循礼教的老古板们,似乎又有了更好的目标?

    太后在,弘农王在,弘农王为先帝嫡长子,又曾经登基为帝,似乎打败董卓之后,再度为帝,也不是不可以?

    刘备之前一直没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现在这个问题被袁绍捅了出来,而且还说动了太后,请动了宗室两位王爷。只怕已经是不允许任何人阻止他了。至于洛都诸侯们,这种拥立从龙之功,谁会放过?说都不要袁绍说,只要一个暗示,便会有人自觉的跳出来拥护。

    刘备一时心乱如麻,罢了罢了,不想了。先回营去罢。于是刘备沉声道:“备远来疲惫,本初,两位王爷,还请允我先行告退。”

    袁绍与平原王、河间王对视一眼,袁绍道:“既然如此,玄德先去歇息,此事来日再议。”

    送走刘备,平原王道:“看这意思,似乎刘玄德不同意?”

    袁绍一声冷笑,道:“箭在弦上,他同意也得同意,不同意也得同意,可由不得他了。”

    刘硕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道:“一切便全靠本初了。”

    袁绍道:“两位王爷放心,只要此事得成,两位所求,包在某身上。”

    刘氏皇族经过历代皇帝的打压,早就不复西汉初年有兵马有钱粮的盛况,如今没有实权的他们,也只能在封国中拼命的享乐。纵情于声色的同时,子女数目也是急剧增多。而除了嫡长子能袭爵外,其余子孙却无法顾及,只能任他们成年之后独自生活。有本事的,自然能够脱颖而出,没本事的,便泯然众人。这次袁绍能说动平原王与河间王,便是对两王说,若能够在立帝一事中立下功勋,太后与新的天子必然会有封赏下来,到时再封荫数子,不在话下。

    平原王与河间王已经贵为王爵,享尽人间富贵尊荣。若说还有什么不满足不如意的地方,就是还有几个宠姬所出的爱子没有办法安排。就算自己能够让他们富贵一世又如何,自己撒手之后,谁又会来照顾他们和他们的娘亲?靠嫡子?别想了,平民之家,嫡庶之争都是常事,更何况王侯之家。两个王爷被府中爱姬闹来闹去,正自烦忧。谁曾想袁绍使者便突然上门,还提出了如此丰厚的条件。两个王爷不禁眼前一亮,于是不由分说,便屁颠屁颠的一路跑到洛阳来了。

    在他们看来,天子家事,便是他刘家事,更何况,还有太后旨意在,谁能说他们什么?

    刘备回营,对一直等候的荀彧道:“文若,袁本初已经说动诸侯与太后,欲重立弘农王为帝。甚至还请动宗室平原王与河间王。此次我料袁本初必然一意孤行。此消息传出,天下又要动荡了。”

    荀彧也凌乱了:“董贼未平,岂是重立天子之时?且天子在位以来,并未失德,如何能轻言废之。若如此,袁本初与董贼何异?”

    刘备深吸一口气,道:“我亦持此论,然则河间王言,我崤山以东诸侯反董,便是因为董贼废立天子。若董贼败,其所立天子名不正言不顺,自然要废。因为弘农王为先帝嫡长子,绍继大统,名正言顺!更何况弘农王曾为天子,却无辜被董贼所废!诸侯与宗室,自然是要匡正董贼败乱的天下!”

    荀彧摇摇头,心中也是一团乱麻,弘农王无辜,当今天子又有何辜?董卓与袁绍这些权臣们一个个想着废帝立帝,把大汉天子随意摆弄,不过是为了一己私欲罢了。唉,我大汉何至一弱如斯?

第一百八十章 图谋青州() 
众人退走之后,刘备坐在帐中一动不动。说实话,他有点茫然了。

    之前凭着“先知”的能力,他很早就开始养望,于士林中夯实了基础,打响了名声,并在黄巾起义中拥有了自己的班底、军队。而后在反董事件中,他屡屡抢夺先机

    他并不是没有考虑过以何处为基业。幽州、荆州、甚至是扬州、益州他都考虑过。然则之前是先帝尚在,后来就是反董。

    而且在这个标榜忠义、标榜大义名份的时代,目前除了关东诸侯联合起来声讨董卓,诸侯之间并没有开始相互攻伐。刘表打袁术不算,因为他是荆州刺史,有大义名份在,收复南阳天经地义,谁也不好指责什么。所以刘备目前根本就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擅自攻略一州之地。

    他若是开天下之先河,冒然攻打别人,去抢别人的地盘。后果很可能只有一个,就是被天下人群起而攻之。而他也没法说服自己的小伙伴。更不用说去帮董卓分摊火力了。这种愚蠢的事,他做不出来。

    之前他不急着去抢地盘,更多是因为记忆中的大事件历历在目,他能够随时根据形势的不同而调整自己的战略方向。可现在,袁绍这混蛋居然要重立弘农王!更关键的是弘农王还是自己救出来的!亏自己之前还沾沾自喜,能把死于董卓手中的太后和弘农王救出来。也算是小小的改变了下历史。可如今,这被改变了的历史,就马上来报复自己了。

    刘备错乱了。

    袁绍这要重立弘农王为帝的消息一放出,就石破天惊。如今已经没有人还有心思去讨董了。台面上一群人为了废立之事吵得天昏地暗,而暗底里,却有无数人欢呼雀跃,一个个摩拳擦掌迫不及待的等着做从龙功臣。

    刘备知道,这样的情况下,自己就算再反对,也是没用。一个人的声音,有什么用,迟早会湮灭在无数人的口水之中。既然这样,不如求外放,反正自己一个人讨董也讨不下去,而洛阳已经成为风暴的漩涡,还是早早离开罢。

    一念至此,刘备就摊开了地图。大汉十二州加上司隶部。嗯,益州有刘焉,荆州有刘表,扬州有陈温,兖州有刘岱,冀州有韩馥,徐州有陶谦,幽州有刘虞,凉州有董卓,这些有主之地就别想了。豫州刺史是孙文台,历史上好像袁绍不久后还派了人去抢地盘,被袁术孙坚联合起来打跑了,司隶地区自己不想待,也待不下去,并州、交州太远太荒凉自己不想去,数来数去,好像貌似就只有一个青州了?

    嗯,现在的青州刺史是谁来着?好像前任青州刺史殁于黄巾余孽之后,洛阳乱象纷纷,于是就一直没有置过青州刺史。要到几年后师兄公孙瓒和袁绍大战对峙,然后公孙瓒派了部将田楷为青州刺史,然后袁绍又派他的儿子袁谭为青州刺史?

    想出为青州刺史,自己和董卓闹成这样,他只恨不得杀了我,还肯让自己平白得一州之地?只怕是想也休想。刘备压根就没有考虑天子的反应,反正天子同意或不同意都得听董卓的。

    既然如此,刘备摸着下巴沉思了起来。

    偌大个洛阳城,诸侯每人划分了一块地盘,派军驻守。当然,之前被刘备部将严颜守卫的皇城,已经让了出来。弘农王与何太后已经入住,重新成为这座古老宫城的主人。如今拱卫宫廷的,就是袁绍,他之前曾为虎贲中郎将,干这活驾轻就熟,当仁不让。

    城内,无主的宅院,已经被兵卒们翻箱倒柜、刨地三尺。每天不时有欢呼声咒骂声从四处传来。收获颇丰的喜气洋洋,一无所获的骂声连连。

    靠近南宫的太平坊内,荀彧正自长叹:“兵过如匪,军纪竟一败如斯。”

    旁边守护的刘恪一身劲装打扮,显得干净利落,接口道:“别人家的兵,我们也管不着,管好我们自己的兵就行了。文若,主公说了,不能太操心,否则容易老。”

    荀彧闻了,哑然失笑。

    坊内,基本上,都是当年十常侍的别院。刘备二话没说,让出了宫城,袁绍有些过意不去,问刘备欲驻防哪一块,刘备拿着地图装模作样的看了看,二话没说就在地图上一圈,把这一块给圈下来了。袁绍一看,地方小得可怜。袁绍以为刘备爱惜名声,不愿在城中大肆搜刮,又或者他之前的部将严颜已搜刮够了。于是便没有多想,大手一挥便同意了。

    其实,这里是有玄机的。当年十常侍有言,先帝所藏奇珍钱财,宫中少府宝库是一处,十常侍宅又是一处。董卓入京,刘备来不及,只好匆匆离京。如今旧地重游,这一笔惊天财富,却是不能放过。

    天子藏富于阉宦宅第,其实不是秘密。这里李榷率兵挖掘过,诸侯入城的时候,也各派人马来寻找过,只差没把宅子给拆了。但是却一无所获。一个个失望的离开。

    刘备得知信息,却是抚须微笑。不是这里没有宝藏,而是这里有玄机。

    十常侍身体有缺陷,于是一个个贪得无厌。但他们也知道,他们的一切,全靠天子的宠幸。然则天下没有长久不衰的荣宠,就算有,他们也敌不过生老病死,敌不过岁月。那么,如何才能够把自己一生辛辛苦苦攒下来的财富传承给后人,而不是自己失宠后或者死后,被人轻轻松松抄出?

    这些,阉人们都深思熟虑过。别小看了宦官。最起码,他们识文断字,文化水平很高。而这个时候,有些地方,甚至一个村子,一个县城,都找不出几个读书人。所以但凡政令一出,张榜布告之时,总有小吏在旁一边敲锣,一边为百姓们解读

    几个中常侍凑在一起动歪脑筋藏钱,诸葛亮来了都没办法。是以诸侯们无功而返。而刘备,却因缘际会,掌握了这个通向宝藏大门的秘密。

    张让别宅,后花园中,四周密密麻麻,布满了刘备的亲军。而一口枯井下面,却传来了一个压抑到极点的兴奋声音:“找到啦!就是这儿!”

    数丈深的井下,终于有人,找到了一道暗门。而仅仅只能并排通过二人的暗门后,却是一条长长的阴暗潮湿的甬道。不知道通向何方。

    荀彧得讯,吩咐甲士携了火具鱼贯而下。刘备带了关羽、张飞在宫城之中赴宴敷衍袁绍与诸侯,这里便是荀彧带了严颜、刘恪主持。刘恪也欲下去,严颜看了看刘恪的身体,再看了看井口,生怕他卡在井口不上不下,于是便开口道:“守慎,你在此护着文若,我先下去瞧瞧。”

    严颜沿着绳索下了井,进入甬道后,光线大亮,这是之前进入的军士点燃了甬壁上的万年灯。严颜一路前行,若莫百余步,又见一门,推门而进,严颜便呆住了。

    严颜长这么大,从来没见过这么多钱。只见这长宽各十余丈的地下空间里,靠着墙壁,是一排排铁柜,柜中所存,各种奇珍。有美玉,有宝剑,有精美镂金宫灯,有各种金器而铁柜周围,却是无数叠得高高的麻袋,因为地底潮湿,不少麻袋已经腐朽破裂,而麻袋中所藏的五铢钱,洒落一地,地面上的青砖上,到处都是钱。

    这里所藏,何止亿万?发财了。这是严颜的第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是,这些阉人们是如何把这么多的珍藏运送到这么深的地底的?太厉害了。

    严颜回过神来,再看之前进来的士卒时,不禁又好气又好笑。这些家伙也全看傻了,甚至还有人嘴巴微张,口水不自觉的溢了出来。

    严颜咳了一声,沉声道:“还愣着干什么,抓紧时间干活,把这里的东西都搬出去!”

    众甲士忙回过神来,于是一个个捋了袖子准备干活,严颜道:“先搬钱,其他的留到最后。”

    一麻袋一麻袋的钱被运送到井上,荀彧原本不甚为意,最后也渐渐惊讶起来。惊讶完了,便只剩下麻木了。

    无数人轮换、传递,搬了一天,也只搬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