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19部分

汉皇刘备-第19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荀文若啊!被时人许为王佐之才,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的荀文若啊!在孔明还未出世的年代,一定要抓住他!刘备心中狠狠的想道。

    至于钟公是谁,韩公是谁,刘备一发没有兴致了。

    &钟皓钟季明有个曾孙也很有名,就是钟繇了,他不但官做得大,书法也是写得极好的。与王羲之齐名,称为钟王,被后世人尊为楷书鼻祖。

    &好久没看榜单,今日发现到了签约作者新书榜第42,历史类签约作者新书榜第2,一切都是大家的努力支持,道人在此谢过了。今晚朋友三十岁生日,去为她祝寿,青春流逝得真快,我和她相识近十年,弹指间,她就三十了。。。回来得早,再更一章,若是太晚,就更不了啦,大家谅解。最后厚颜。谢谢!

第二十八章 退婚之事() 
荀彧,字文若,延熹六年出生,比刘备还小上二岁。这孩子自小就名扬郡县,当然,或许可能跟他出身世家大族也有关系。不过后来他用一生的表现证明了“王佐之才”这个评语的准确性。

    毫不夸张的说,荀彧就是老曹统一北方的第一功臣!最关键的是,他后来向曹操举荐的那一批人:郭嘉、荀攸、陈群、钟繇等等,个顶个的都是大才。不是方面之臣,便是顶尖策士。可以说荀彧这样一搞,害得后来历史上的刘备压根就招不到一个厉害一点的谋士,直到诸葛亮和庞统横空出世,可那是什么时候的事了?卧龙凤雏两人要到光和年间才出世,要可堪大用的话怎么说也得二十年后。荀彧这样一举荐,等于给刘备造成了二十多年的人才断层。想想史上刘备前二十年的的生涯,简直就是一部悲惨的跑路史。投公孙瓒、投袁绍、投陶谦、投曹操、投刘表。。。。。。幸好还有关张两个万人敌不离不弃,不然真不如死了算了。史书上的我貌似很坚韧啊,简直就是打不死的小强嘛,刘备暗想道。

    这个时候的荀彧还是个小少年,应该很好勾搭。刘备就开始动脑筋了,要不要去颖川一趟,把荀家叔侄给一锅烩了?(注,荀攸为荀彧之侄)到颖川盘桓一段时间,刚好回家过年。

    就在刘备蠢蠢欲动的时候,老家来信了。信中语焉不详,只说让他速返。刘备心中大惊,不知道家中出了何事。便忙拖了刘恪,急匆匆向郑玄告假,然后与卢敏等人说了几句,便一路匆匆北上。

    等刘备刘恪两个蓬头垢面的跑回楼桑,却发现楼桑里一切正常,没发生什么大事的样子?刘备返家,却见叔父和婶娘都在,心中不由一咯噔,忙问道:“叔父,我娘呢!”

    没等刘恭回答,便一下冲入母亲的房间,大声喊道:“娘》

    一会儿,一个虚弱的声音从榻上传来:“我儿回来了?乱喊什么,这么大人了,一点也不知道稳重。”

    知道娘亲没事,刘备不禁大喜,一颗心又回到了自己的肚子里。他匆忙扑倒在榻前,纳头便拜:“娘,你没事吧?”

    &没事,能有什么事。你叔父太过鲁莽,居然不和我通声气就叫你回来,咳咳。”

    这时刘备才发现,娘亲脸色腊黄,额头上还搭着一块热毛巾,说话也有气无力的,分明是虚弱到了极点的表现。不由忧道:“娘,你这是怎么啦?可曾请过医师?”

    刘母目光在儿子的脸上停留了几秒,半晌才艰难的道:”我无事,既然我儿回来了,万事便和你叔父商量着办。“说着便闭上双眼,不一会,竟有两行泪水淆然而下。

    刘备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记忆中,除了父亲去世那一回外,以前家中再如何艰难,就是变卖家财为父治病那会儿,也不曾见娘亲掉过一滴眼泪。想想能把娘亲逼到这份上,只怕不是什么小事。想要再问,见娘亲虚弱至此,便熄了心思,无声的再拜了几下,悄然退出房间,去寻刘恭去了。

    刘备满腹心事的找到刘恭:”三叔,我娘这是怎么了?出了何事?“

    刘恭就唉声叹气的道:”昔年你父亲在世时,帮你定下了一门亲事,前阵子,嫂子看你和女方差不多都到了婚姻的年纪了,便托了人去询问,结果人家无故悔婚。嫂子又托人去质问何故言而无信,人家便闲言碎语说了一大堆,还说要娶他家之女也可,聘礼要钱五万、其余无数。一下子就把你娘给气倒了。你也知道你娘的个性,唉。我与族中皆派了人前往

    理论,可你父亲当时与人家乃是口头婚约,未有婚书,也未下聘,是以无可奈何。只能急书召你回来,是退婚还是如何,你自己拿主意,我与族中鼎力支持。。。。。。“

    刘备都听傻了,这不是后世玄幻废柴退婚流吗?这事也能落我头上?刘备都不知道如何反应了。待详细了解后。才知道,情况是这样的。

    当年刘弘应郡所辟,入涿郡为吏。他爹刘雄也曾是千石官,是以借着刘雄遗留下来的人脉,他也混得相当不错。位置稳定不说,也逐渐受上司太守的重视。可谓是春风得意,意气风发。虽然俸禄不过百石,但作为公务员阶层一员的隐形收入和各种福利一样没跑。那时候刘备家日子还算不错的,刘雄不在了,刘弘甚至还帮弟弟刘恭成了家,不然,就刘恭这付德性,如何凑得齐聘礼?

    既然刘弘的事业蒸蒸日上,便有人开始打主意了。有次宴会上,便有人提出来要与刘弘结为亲家,互许婚姻。这人刘弘认得,郡中佐事甘琪。甘琪家有女,小自己儿子刘备二岁,愿许刘备为妻,从此两姓联姻,良缘永结。刘弘想了想,两家地位差不多,且甘琪是个大帅哥,想来女儿样貌也差不到哪儿去,将来定不会委屈了儿子刘备。于是刘弘便同意了。当时还有许多同僚在场,见状纷纷上前祝贺,言成婚之时,一定要请在场的诸位同僚。可能也就是因为有许多人见证,所以两家都以为这事便铁板钉钉了,也从来没有想到过会反悔,都是读书人,要是反悔你能丢得起这个人嘛?所以也就没有换婚书。

    这事刘弘回家之后还和夫人说过,不过当时刘备还小,肯定是一点印象都没有。有了这层关系,从此两家逢年过节,便走动得频繁起来。只可惜好景不长,刘弘落水受惊,大病不起,撑了大半年,最后还是撒手西去。而刘家更是为了刘弘,拖得差点家徒四壁。从此两家就断了往来。

    这次也是刘备娘亲刘氏想起来,刘备跨过年就十七岁了,甘家女跨过年就十五岁了。都是要成家的年纪了,于是便托了人去商量下,是不是选个日子把孩子们的婚事给办了。也省得大人们操心。

    结果甘家就突然翻脸不认账了。先是说口头婚约,没有婚书,这事算不得数。后来又故作姿态,说虽然这事不能算数,但还是愿意给刘家一个机会,便列了个嫁妆的清单。直接就把刘氏给气病了。她实在是想不出,这世上怎还有如此言而无信之人,当时亡夫的无数同僚在场见证,怎能算不得数?无故悔婚,不明真相的人必然以为是我儿刘备品行不良,这如何是好?刘弘去世后,她本就心力交瘁,身体一直不怎么好,如今急怒攻心之下,一下子便病了。

    然后就惊动了刘恭,刘恭知道情况了大怒,便让妻子在家照顾嫂嫂,自己去奔走打听。没多久结果就出来了,甘琪如今乃一县之令,千石之官。身份不一样了,估计自然就看不上刘弘这破败之家了。刘恭哪里肯罢休,这时候对官员的畏惧还没有到后世这种程度,不会见了就跪拜或者是见了激动得话都说不出来。杀官骂官的倒是不在少数。便率了一票刘家儿郎前去理论,结果他一不是当事人,二又不善言辞,没理论过,灰溜溜的回来了。

    回来之后和刘元起一商量,得,还是把刘备给喊回来吧,毕竟他才是主角,等刘备做好了决定,他们这些做长辈的,再出面不迟。心里却是从来没想过,这事就这么算完了。

    这里简单说下汉时的婚姻制度,首先就是要门当户对。婚嫁双方在政治地位或经济地位上,差不多都是相接近的。某地区的富户大姓相与为婚姻;同是外戚的家族互为婚姻;官职差不多的家族相互为婚姻等等。政治地位的,比如外戚郭氏与外戚窦氏通婚,皇帝之女一般都是许给列侯,皇族成年男姓一般也娶朝廷命官或诸侯之女。馆陶公主之夫为堂邑侯陈午,阳信长公主之夫平阳侯曹寿,武帝戾太子妃为关内侯李敢之女,清河孝王刘庆之妃为牟平侯耿舒孙女等皆是明证。

    而普通官员之间相互联姻的更是比比皆是,曾经的大将军府司马杨敞娶太史令司马迁之女为妻;后来的定威校尉陆逊娶讨虏将军孙策之女为妻等等史书上所载的例子数不胜数。

    其次就是为了政治目的而达成的婚姻。王莽以女为皇后,曹操也以女为皇后,曹操还把侄女嫁给孙策之弟孙匡,为自己的儿子迎娶孙策之兄孙贲之女和张绣之女,都是为了政治目的。

    这些上层的事似乎太遥远,但实际上,这是此时整个社会风气的一种折射。汉时婚姻,嫌贫爱富很正常,门当户对也很正常。朱买臣家贫,妻子嫌弃于是离婚另嫁,这都明载于史的。这种风气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严重,对士、庶之分,也越来越严厉。从东汉光武时,各地起兵反抗王莽的数据分析就可以看出,八十多路诸侯,大小势力,其中豪族大姓便占了六十家,而布衣崛起的仅仅二十余人。从东汉以后,门阀等级逐渐严格,以至于到了魏晋隋唐,世家巨阀一个个的拽上了天,一个个的连皇族都不怎么看得上眼,只和自己差不多的家族相互通婚。崔、卢、郑、王、韦、裴、杨、杜等大族就是这样干的。后来有人修氏族志,把崔氏列为第一,引得李世民大怒,大发雷霆,这又是后话了。此处不提。

    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此时的社会舆论虽然未曾广泛的支持等级婚姻,但等级婚姻已经是事实上的一种存在了。所以,刘备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悲剧的退婚了。但理解是一回事,发生在自己身上又是一回事。刘备要怒了。

    &昨晚喝断片了,实在是对不住大家,到现在还晕着,没完全缓过来。戒酒三个多月,昨晚破了戒。。。。今天更晚了,对不起书友们了,明天两更回报。最后感谢江湖过客,,,,,兄台的打赏。

二十九 退婚之事(2)() 
甘琪如今出尔反尔,他的夫人不是没有过意见,只是稍微过问了下,甘琪便大发雷霆。汉代妇女的家庭与社会地位虽然比唐以后历代都要高,但在子女的婚姻问题上,还是只能由丈夫说了算。当年吕公嫁女给刘邦,就没和吕媪商量,吕媪便责问:“何自妄许与刘季?”吕公就斥之:“此非儿女子所知。”然后刘邦这个小混混就成家了。当然,吕公的眼光也确实是精准,吕后一族,权倾天下一时,虽然没有长久,但也总算享受过。二十余年前的苍梧太守甘公,也是在妻子不同意的情况下,把女儿许给陶谦的。当时的陶谦,也是个小混混,史载乘竹马而戏,邑中儿童皆随之,哈哈哈,好玩吧。

    至于甘琪之女,往日里养在深闺之中,又有甚见识和勇气来对抗如天一般的父亲,只能是唯唯诺诺,随父亲大人做主了。

    甘琪也是没法子,若不是刘弘死得如此之早,家境又败落得只能勉强维持的地步,而听闻楼桑刘家也是一年不如一年,刘家已经实在是配不上蒸蒸日上的自己家。他又怎会做那等反复的行径?还不是舍不得女儿嫁过去受苦?

    如今社会流行富贵之男娶得富贵之妻,女亦得富贵之男。刘家穷成这样,能拿得出什么聘礼?当年的丞相陈平家里穷的时候都娶不上媳妇呢。甘琪可不想自己的女儿委屈的下嫁,从而成为一个笑话。

    根据史载,东汉时非常重聘金、嫁妆和办酒席的风气,这种铺张浪费的风气造成的社会影响十分不好。当然,这种不良风气是皇室带动的。皇帝立后,聘礼动不动就是黄金二万斤,为钱二万万。纳一个妃子,夫人,聘金近四千万。这只是聘金,还不算其他支出呢。

    于是下面的诸侯王大臣都有样学样。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后来的董卓娶妻,辎车百乘,马二十匹,奴婢钱帛充路。跟后世的豪车车队开路,再摆无数现金一样,十足十的土豪模样。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这种不好的风气也影响到了一般的百姓。皇帝聘礼黄金二万斤,诸侯王黄斤二百斤,为钱二百万,高级官员和外戚、富商、豪强地主为钱百万或数十万,那么一般的中小地主和中小官员呢?据史载,聘礼约是数万至十余万,而一般的平民百姓,手工业者等的聘礼则是万余钱或数万钱。这都只是聘金,其他开支还没算呢。

    再看看此时官员的俸禄,三公是万石官,一年工资大概十几万,到太守这一级别的,二千石官,一年工资差不多是五万,下面的就不说了。甘琪为大县县令,千石官,一年工资多少大家算。想想看,这聘礼超出官员年俸如此高,是不是太不正常了?跟后世的房价一样,虚高得不行。

    这种不良风气造成了什么影响呢?就是很多适龄男女没有办法进行正常的婚姻嫁娶,从另一方面来也,也限制了汉时人口的增长。据史载,东汉初年,九真郡下许多百姓因为聘金问题,无力嫁娶,都是单身光棍。任延为九真太守后,令长吏以下各省俸禄以赈助之,于是同时相娶者二千余人。这种官员真的是大汉的良心啊。(后世这种官员压根就没见过,更没听过。)当然,不但是老百姓受影响,官员也有人因为聘金太多而娶不上老婆。伏波将军马援之后曾任天水郡兰干尉的马子硕,就是马腾他爹,马超他爷爷,这么个人,也因为家贫无聘金而娶不上妻子,最后娶了羌族女子为妻。这就是为什么马腾、马超为什么在凉州,在羌族中混得开的原因。还有个小官展允,家徒四壁,收入又微薄,到了五十岁,还没娶妻,最后还是上司出面请诸位同僚一起帮忙,才帮他凑够了聘金。。。。。。

    甘琪如今乃是一县掌印官,当然也怕别人说闲话,所以他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