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320部分

汉皇刘备-第320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S芯釉谑郑醣甘裁炊疾慌隆

    在军队完成改编后,便轮到了文臣。文臣没什么好说的,还是按之前的六曹来依例行事。到了最后,最最重要的,就是刘备准备上表给麾下文武们请封了。这些年他东征西讨,打下如此多的地盘,但他之前也不过是一个州牧,如今也不过是一个大将军。有很多东西,他不能给。现在上头来了个天子,正好讨要赏赐。

    刘备为府中荀彧、卢敏、贾诩、荀攸、管宁、毛伯等文臣人请封;为麾下关、张等武将请封。未几,恩赐下来,荀彧等有功于国,皆封亭侯,食邑各有不同;关张等宣威将军,一率封为乡侯,吕布仍封温侯、张绣仍封宣威侯,食邑各增百户;定远将军一率被封为亭侯,各有食邑。封侯拜将,荫妻任子,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们孜孜以求的梦想。现在一朝实在,自然是皆大欢喜。

    一次性封爵如此之多,这些年来实在是罕见。朝廷上下议论纷纷,不过刘备确实是劳苦功高,平定这么多地方,没让朝廷出一分钱,出一分力,还得了无数好处。这些爵位也是应当的。不过,刘备麾下文武因有功于国,各有封赏,那么刘备这个带头大哥,不封不赏能行吗?

    市井中百姓们在期待,刘备麾下的文武也在观望,看看朝廷会如何对待刘备。而朝廷百官还在沉吟还在为难的时候,天子的圣旨,发到了太傅杨彪的府中。

第五百八十八章 晋封王爵() 
    太傅杨彪在府中,忽闻天子使者至,出府迎之,然后接旨。【大将军刘备功勋卓著,当受大封,希望太傅能够提出合理建议。然后率先上奏以闻。

    杨彪看了诏书之后,也没多想,于是便上了一封奏书,里面提议增大将军刘备封邑五千户。结果这奏书被天子给打回来了。杨彪心想这还不满意?天下人口凋零如此,能增封五千户,已经是不折不扣的万户侯啦。还要如何?

    既然天子不满意,杨彪就在府中琢磨,想来想去,不禁眼神一凝,莫非天子是要?杨彪越想越不对,于是便命仆人请众臣至府中议事。等诸臣齐至,杨彪把自己的想法一说,诸臣也愣住了。本能的就要反对,不过立马又反应过来。刘备乃是宗室,又有大功于国。根本就没理由反对啊。太祖高皇帝有白马之盟,刘备完全符合这条规定啊。不过要他们就这样同意了,心中又百般不情愿。

    诸臣也不是有意要和刘备作对。主要是他们从天子登基以来就吃尽了苦头,好不容易到了青州,总算能过安稳日子了,他们也打算大展拳脚,一舒心中抱负,谁曾想青州完全与他们想象的不是一回事。这里军、政制度与汉制很多迥异不同,大事几乎都由刘备一人说了算。他们就算是想插手进去,也无处下手。后来还引发杨奉之乱。

    杨奉之乱后,刘备与太傅杨彪达成协议,两边安静了许多。但诸臣还是觉得不够。不过他们跟随着天子在长安时,命运多舛,很多有能力的都被董卓给杀了,然后各种战乱,老去的、病逝的、饿死的,不计其数。能到青州的,也是寥寥无几了,所以凭借他们的势力,也没法和刘备争斗。但心中的郁闷可想而知。

    杨彪与诸臣商量来商量去,得,别再延误了,天子都没意见,我们磨蹭个什么呀。都是他们姓刘的自家事。于是杨彪想了想,便上书天子,说因中山王刘稚薨后无子,国将除,请封大将军刘备为中山王。大将军执掌朝政,天下元戎,讨平叛逆,收复汉土,于国有大功,当裂土以封,自古功必赏、过必罚,同于山河。伏惟陛下明察之。

    中山王刘稚,熹平三年即王位,兴平五年薨,无子,谥节。因当时天子还有两个,而刘备与袁绍还在打仗,当时也没人管这事。现在冀州已经平定,但是中山节王没有后裔,便只好便宜了刘备了。

    天子收到诏书,问对群臣。群臣皆曰可。于是便命光禄勋择日拜刘备为中山王。刘备闻信,上表固辞之。言辞恳切,感人肺腑。如此再三,天子不许,刘备遂受命。

    这日,风和日丽,天气清新。是一个黄道吉日。朝会之上,百官分列于殿下,各自站定观礼。谒者引光禄勋和刘备一同出列站到殿前,然后正坐于殿下,直面皇帝。光禄勋这时就上前,对刘备一拜,举手曰:“制诏以刘备为中山王。”然后就是宣读诏书,里面有封建刘备的原因等等,读策书毕,然后谒者和光禄勋向刘备行礼。接下来尚书郎以准备好的玺印绶交给侍御史。侍御史上前,东面而立,授刘备以玺印绶。刘备再拜顿首三次。赞谒者同时高声曰:“新封中山王刘备,谢恩。”天子也在殿上回礼,中谒者报谨谢。赞者立曰:“皇帝为公兴。”重新归坐,刘备再拜谢,起来就位。这样,整个流程就完成了。全程严肃、寂静,充满了仪式感。从今天开始,刘备就是新鲜出炉的中山王了。

    在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失去中山王爵位二百多年之后的今天,他的后裔子孙刘备,又重新成为了中山王。

    刘备晋封王爵的消息,瞬间就传遍了临甾城。朝会之后,刘备乘着车驾回府,夫人卢珻率妾室子女皆出迎,伏地拜见,口称大王。刘备一一扶起,同进府,往见刘母。刘母精神已不大好,闻刘备已经封王,顿时老泪纵横,忙让刘备告奠祖先,好让他们在地下得知这个好消息。刘备于是便命府中准备祭品,以慰祖先在天之灵。

    第二日,百官皆前来,拜见刘备。刘备于是在府中,大罢宴席,以宴群臣。刘备封王,麾下文武最为最高兴。不少人喝得酩酊大醉。

    有人看到刘备府中气象,心中暗叹。刘备能顺利封王,得益于他姓刘。但将来是否能够再上一步,那就真不好说了。现在朝中很多人只是把大汉的希望寄托在刘备身上罢了。对刘备的期望不过是一个良臣、最多是一个辅佐帝王中兴的贤王。但想让刘备成为天子,前面一片荆棘,阻力重重。反对的,不仅仅会是宗室诸侯王,还会有朝廷大臣和天下士人。毕竟天子未曾失德,而天下也逐渐宁静。皇帝也不是无子,无缘无故的就换皇帝,凭什么?

    袁绍、袁术等人那是造反,所以他们胆敢称帝。刘备你自己要造汉室的反吗?你要自己否定自己所拥护的政权吗?

    当然,这个时候的刘备,他没有去想那么多。也没想那么远。天下还有曹操、孙坚、还有刘璋。这些人未曾降伏之前,他是不会再有什么激烈动作的。而刘备唯一的好处就是,他如果再想进一步,麾下的文武,基本上都会全力支持,而不会出现历史上曹操封魏公、封魏王那样,每次都弄得血流成河要死一大批人才行。

    因为曹操那是摆明了要另起炉灶,一步步的逼迫汉室想要篡夺江山。而刘备却不同,他虽然也是在另起炉灶,但他是宗室,天然就有着正确性。当年天下大乱,两帝并立、诸侯相争的时候,他麾下的文武与百姓,是把他当做了未来唯一的希望的。而刘备这些年的表现,也从来没有辜负他们的期望。地盘越打越大,兵马越打越多,户籍在册人数爆炸式增长,社会渐趋稳定,农业生产在恢复,经济在发展……所以刘备封王,他们满心期待,觉得这是刘备应该得到的封赏。至于将来,如果刘备能够当皇帝,他们自然觉得也很不错。那样的话,他们就是汉室三兴的开国功臣,而汉王朝还是那个刘姓的汉王朝,没有改朝换代,江山也没有落入异姓之手,又有什么不好的呢?

第五百八十九章 备胡之策() 
    诸侯王,和列侯又不一样了。王以郡为国,设傅、相、中尉、郎中令、仆各一人;至于治书、大夫、谒者、礼乐长、卫士长、医工长、永巷长、祠祀长、郎中等则无定员,增减随意。其实这些编制已经经过很大的缩减了。汉初的诸侯王,百官皆如朝廷。完全就是一个小王国,自成体系。只是后来诸侯王势力膨胀,蔑视中央,最后导致七王之乱几危汉室。在平乱之后,汉景帝有鉴于此,开始一边削藩一边限制诸侯王的权力了。把王国许多官职或废除或限制人数的同时,还让诸侯王自己不得治民,而是由朝廷委派的内史(后来汉武帝改名为大司农)来治民。大概措施就是改王国丞相曰相,省御史大夫、廷尉、少府、宗正、博士等官。其他员职皆由朝廷派遣署任,诸侯王不得自置。至汉成帝时又省大司农治民,由国相治民,太傅改名为傅。从此以为,诸侯国就老实了,基本上翻不起什么风浪了。因为你要是有什么不好的行为,国相或其他官员就会向朝廷打小报告。朝廷对诸侯王向来是毫不手软,听风就是雨。动不动就要问罪。所以到了后来的诸侯王,活得那叫一个小心翼翼。西汉前期的诸侯王们刺头很多,但从后期一直到东汉,基本上都不吭声了。

    诸王封者受茅土,归以立社稷。刘备可以在中山国建立宗庙了。把他的父、祖、曾祖等都请入宗庙以祭祀。祠祀长就是干这个活的。这是一个比四百石的官。刘备其他官员还没任命,这个却是先开始考虑了。他先去信问了叔父刘恭,问他可有意乎?刘恭回信说平生只好棍棒,对此事几乎一窍不通。不过他向刘备推荐了其族叔刘元起。刘元起是楼桑刘氏的族长,和刘备还没出五服,用他来担当祠祀长再好不过。刘备听了,从善如流,旋命刘元起为中山国祠祀长,以奉楼桑刘氏祖先灵位。当然,国中的太祖高皇帝等宗庙和其他系的中山国王的庙,也要四时祭祀。

    朝廷又问刘备是否要在中山国营造王宫。刘备派人去看了看,回报说原宫殿规模不小,只是里面仍有刘稚家眷居住,是否要驱赶?刘备心想王位都抢了,还做这个恶人做什么。又同是大汉宗室,不用如此过份。于是回复,宫殿不用重新建造,只有将要损毁的地方,重新修葺一番便可。将王宫划出一片区域或在城中寻一处大宅院来,以安置刘稚家眷,日用钱粮四时不得短缺。刘稚做了中山王二十余年,子女妻妾一大堆,偏生子、孙于动荡之中皆先他而去,只余下妃嫔与几个未成年的女儿。刘稚一去,她们顿时便没了依靠。中山王国留下来的钱财也被匪兵们给夺了去,如今只是艰难度日好不凄惨。现在刘备为中山王,她们也是战战兢兢,不知道如何是好,待得刘备命令传来,这才得以拨开云雾以见日月。

    刘备自己领大将军职务,执掌朝政,压根就没有归国的意思。当然,朝廷也不会让他归国。所以王国的各种官职,他暂时也没有兴趣去设置。这会他的目光,转向了北方。

    鲜卑人在消停一段时间后,又开始蠢蠢欲动了。檀石槐死后,虽然鲜卑分裂成三部。势力大衰,但其中两部首领仍然不是好惹的。步度根还好说,轲比能却是一个不能忽视的人物。这些年天下大乱,他大肆收留逃亡的汉民,并向他们学习各种知识技术。史载是轲比能……以勇健,断法平端。不贪财物,众推以为大人。部落近塞……中国人多亡叛归之,教作兵器铠楯,颇学文字。故其勒御部众,拟则中国,出入弋猎,建立旌麾,以鼓节为进退。

    这么一个人,怎么可能没有野心?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鲜卑人在汉灵帝时期幽、并、凉三州缘边诸郡无岁不被鲜卑寇抄,杀略不可胜数。这些年虽然部落内乱,但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南下的步伐。百多年后在西晋灭亡后更是在北方先先后后建立了七个政权。这样的种族不在自己强大的时候先把它给打压下去,如何能行?

    在行动前,刘备先下了一个命令,就是自即日起,大幅提高工匠待遇,工匠可自行于各地方郡国县等地方登记并报名大将军府工曹举办的考核。若获工曹认可,则赐予证书,并每年赏赐钱粮;官府不得随意强征工匠;如有北逃塞外为胡虏效力者斩!

    这个时代的手艺人命苦得很,很多研究发明都被视为奇淫巧技。工匠的身份也低微得很。虽然刘备自建书院,又设工曹以毛伯担任从事以来,已经大幅改善工匠的生存环境了,最起码在他刘备的麾下,工匠的待遇还是非常好的。也很容易能得到尊重。但在整个天下来看,还是微不足道。官员对工匠那是喊打就打喊杀就杀,而作为政权的代表,官府和朝廷经常拿工匠来赏赐给胡人。从汉到唐再到以后千余年,我们每次都可以在历史书中看到记载,赐给胡人工匠多少多少。有些是跟着和亲的公主一起走的,有些是直接被送给胡人的。还有很多是胡人直接掳走的。刘备就想不通了,朝廷这些大臣们,是不是真的读书读傻了?

    工匠的作用真的看不出来吗?人家会打铁、会采矿、会修路、会营造、会制作农具兵器……这是资敌好不好?

    要想对付胡人,首先就要断绝他们的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工匠就是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刘备要在辖区内一方面改善工匠的待遇,一方面禁止工匠出塞。不管是活不下去了还是为塞外胡人的高薪所吸引,只要被发现,立即给砍了。然后全家发配为奴。在这样的高压下,想来再往鲜卑部落讨生活的工匠应该会大幅降低吧?

    把我们汉人的本事都学了去,然后再来打汉人?可没这么容易的事!

第五百九十章 战争序幕() 
    因为刘备击灭袁绍,又使吕布等经略并州,收复并北诸郡,原先散布于云中、雁门的鲜卑人被汉军驱赶离开。而幽州的代郡、上谷诸地也是如此。阎柔也好,田畴也罢,都不是吃素的。在刘备对土地极其渴望之下,麾下的大将自然也不会让胡人占据自家的土地。既然鲜卑人不肯附汉,也不愿纳贡,那自家的土地给他们放牧作甚,半分好处也无!于是在幽州和并州归刘备之后,大量的鲜卑部落被驱离汉境。

    有鉴于此,轲比能与步度根联系上了。然后见面商议,都觉得不能如此下去。毕竟汉境之内水草丰富,气候又比塞外要好,而且,我凭本事占的地,凭什么要赶我走?鲜卑人当强盗习惯了,就想给汉人一个颜色看看。从并州到幽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