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384部分

汉皇刘备-第384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壕窕崛墓阄遥俊

    想起当年康居人迎接匈奴郅支单于到了极西之地,都被汉军大将陈汤、甘延寿带人不远万里而来给灭了。大昆弥不禁就有些后悔了。不应该把汉人得罪得狠了。

    可他也没办法,这西域,汉人不在,自然是谁的拳头大听谁的。匈奴人不行了,汉人退回去了。自然就得听乌孙、康居这些大国的。这千百年来,不是一直都是如此吗?强者为王,弱者为羊。他不动手,他下面的相大禄,左右大将都会逼着他动手。

    不过到这会,说什么也晚了。乌孙王也不可能听到汉人来就认怂。要真这样,他也没法统领如此多的部族。

    于是大昆弥便道“你我宜速动员部族,开始战争准备。然后再派遣骑兵到康居人那里去送信,邀康居人来援助。”

    康居的势力,又比乌孙要强。乌孙在经过分裂内斗后,逐渐衰落,而康居却是人口过百万的大国。有了康居人的帮忙,想来汉人也拿自己没办法吧?

    前次虽然打败了,但部众大多数都逃了出来,也没损失多少人马。这次自己与康居人有了充分准备,然后在赤谷城严阵以待,还怕了汉人不成?

    一念至此,大昆弥心中,忽然莫名又多了几分自信。

    从塔里木盆地进入乌孙、康居境内,有两条道路。一是南道,走疏勒(喀什),过鸟飞谷,入大宛,然后从大宛进入乌孙境内。这条路,是当年贰师将军李广利打大宛的行军路线,贰师城就在鸟飞谷前方。

    还有一条道,就是北道,走温宿翻过山口,然后进入乌孙。南道远,胜在安全。北道快,但一翻过山口,就要面对赤谷城。风险比较高,因为谁也不能保证乌孙人会不会在天山对面的山口伏下重兵。

    不过,在段煨、麴义心里,走哪条道,已经有了计较。

    。

第七百三十六章 父子()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西域的汉军在磨刀霍霍的时候,南方的局势也在随之变化。曹、孙两家打得有声有色,局势趋于僵持。

    战争么,哪里是一时半会就可以分胜负的。何况是要争夺荆州那么大块地盘。曹操和孙策原本也不急。但是现在,他们不得不急了。

    夏侯渊和臧霸引兵退到荆州之后,豫州那边,就真的顶不住了。乐进、曹洪、夏侯惇等人,在汉军的优势兵力打击下,一个个选择了高挂免战牌。避战那是没问题,可是龟缩在城中不出去,城外其他的据点都被扫荡了,要这孤城有什么用?

    眼看着汉军在豫州战场一路高歌猛进,曹操和孙策都坐不住了。他们都明白,要是刘备攻占了豫州,接下来就该拿他们开刀了。要是在这之前,荆州战况还在胶着状态,那他们对上刘备,必败无疑。

    因为,以他们的实力,根本就不可能去开辟第二战场,去和刘备相争。正是因为认识到了这一点。益州方面和扬州方面,都加大了对荆州地区的力量投送。两家先后增兵荆州,一副誓欲立马见个胜负的势头。

    成都,曹操府邸,自从到了益州之后,曹操整个人,就显得更加疲倦了。汉中那边要严防死守,生怕刘备从那边打过来。荆州那里,更是和孙策在打生打死。益州西南,还有无数蛮夷,在不停的此起彼伏的反叛。各种事务,牵扯了他太多的精力。以至于短短几年,不过五十余的曹操,头上就华发丛生了。

    曹昂看着一身疲态的父亲,心中很不是滋味。他身为长子,自小跟着曹操一块长大,被寄托了许多希望。对曹操的许多事,他也知道得很清楚。

    可正是因为如此,他才搞不明白,这些年来,父亲大人,到底在想什么,到底打算做什么?

    曹操放下手中的文书,抬起有些酸痛的脖子。看向眼前的儿子,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来。他的儿子有很多,各有各的特点。但他最爱的,还是这个长子。曹昂虽不善文赋,但胜在质朴。而且能带兵打仗,勇于任事。这些年跟在他身边,也算是磨砺出来了。

    “子修,回来啦。”

    曹昂躬身行礼:“禀父亲,孩儿回来了,牂柯蛮已经平定了。”

    牂柯,这里曾经有个夜郎国,也有句町、且兰等古部落。夜郎自大的故事就是出自在这里。史记西南夷列传记载,当年汉使自西南往寻身毒国(印度),途经滇国与夜郎国,这些部落君长见到汉使就问:“汉孰与我大?”。都以为老子天下第一,所以不知汉朝有多大。闹出不少笑话。

    现在,这些古国虽然都被灭了,但夷人的部落制仍然存在。夷人在当地的势力仍然庞大。这些人,你要让他不惹事,付出的代价自然就不会少。而要是一旦得不到满足,就会起兵造反。

    前阵子,夜郎等地诸蛮再反,曹操手中力量,要么在豫州,要么在荆州,要么在汉中,还要留下军队拱卫成都,迫不得已之下,只好把曹昂给派了出去。

    幸好,曹昂不负使命,胜利归来。

    曹操起身,走到曹昂面前,扶起曹昂,看着这个比自己还要高出一头的儿子,心中满是欢喜。如果儿子能强过自己,这是曹操最乐意看到的。

    父子二人又闲话一阵,曹昂忽然就问道:“父亲,孩儿有一事不明,想问之于父亲。”

    曹操笑道:“我儿有何事,但问无妨?”

    呡了呡嘴唇,曹昂忽然就觉得心脏砰砰跳了起来,一时之间,他竟然是紧张无比。曹昂顾不得满手的汗水,口干舌燥的问道:“父亲,北方已宁,汉室再兴,已是大势所趋无法逆转,父亲为何仍要不顾声名与之为敌?”

    话音一落,曹昂心中忽然就是一松。这个问题,盘踞在他心中很久了。只有他的父亲曹操,可以给他答案。他知道,这是一个很忌讳的问题,但他不得不问。

    空气中,就突然安静起来。曹昂的问题,问了曹操一个措手不及。要是当着外人的面问,指不定曹操就是一个耳光上去了。现在室内只有他父子二人,情况反而好了许多。

    曹操被曹昂揭了伤疤,也不以为意。曹昂这一问,曹操在思考着如何回答的时候,也想起了许多往事。

    二十余年前,他还是个大汉朝的热血青年。也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一路折腾,折腾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

    那会他看这这不顺眼,看那那也不顺眼,一心想着要与仁人志士一起联合起来,革除弊政,匡扶汉室。最大最大的梦想,也不过是想做个征西将军,平定凉州那里的羌乱罢了。

    残酷的现实,给了他沉重一击。汉灵帝是烂泥扶不上墙,大贤良师一声怒吼,天下震动,活不下去的黔首们发出了自己的吼声。

    如果说,汉朝还有最后一丝挽回的机会,那就是在大将军何进身上。可惜,何进实在昏庸,剪除几个宦官,迟迟不肯下手不说,还听从袁本初的意见,把凉州董卓给招了进来。董卓入京之后,从此,这汉家天下,就真的是成了纸糊的了。

    当初曹操很是痛恨,不明白袁绍等人为何如此不智。后来他才想明白,汝南袁家,只怕早就想这么干了。不把何进给献祭了,不把董卓这头虎狼给招来,这汉家天下,如何能够四分五裂?这只怕是袁绍和许多阴谋家们,最想看到的结果吧。

    只可惜呀,袁绍在摇摇欲坠的大汉朝的房梁上推了一把,但他也没有占到便宜。何进死后,朝廷群龙无首,被董卓这个匹夫占据。袁绍、袁术兄弟借机出京,占领地方。最后却是便宜了刘玄德。

    想到这里,曹操心中又是幽幽想道,当年玄德手握精兵,却又以无皇命为借口而按兵不动。他什么时候是这般迂腐的人了。莫非,也是故意冷眼旁边,坐看局势崩坏?

    收回乱飘的思绪,董卓入京后,天下大乱,自己也知道,这天下,从此不一样了。自己独立掌兵起,这权力的滋味,便已经深入骨髓了吧。直到自己掌控了兖州。从那一天开始,自己的野心就开始疯长了。

    一步步走到如今,不知道经历了多少苦难与艰辛。麾下的那些虎狼们,要是自己说声不干了,他们还不得翻了天?

    https:

    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阅读网址:

    

第七百三十七章() 
英雄造时势,时势也在造英雄。所谓的应运而生,不过是到了那个时间节点,不得不被身后的一切力量,推着前行罢了。

    几百年后的赵匡胤,黄袍加身时他要敢说个不字,只怕就要见不到第二天早上的太阳。李世民要不在玄武门搞政变,后面死的可能就会是他。很多事情,都是很无奈的。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耳。

    曹操带着一帮人马打下了兖州,利益集团自然又要想着豫州。兖州、豫州没法待下去了,自然而然,又望向了荆、益这两块肥肉。

    桓、灵以来,天下对汉室朝廷已经失望到了极点。就如同西汉灭年,无数士人都在说你姓刘的不行了,快点让位吧一样。也有着无数人在盼望着汉朝这艘腐朽的大船彻底沉没。然后地主豪强门阀们,好瓜分胜利果实,然后踩着汉朝的尸体,建立新的王朝。

    当年王莽失败了,所以王莽被抛弃了,而刘氏,又被地主们给推到历史舞台的中间,最后,世祖光武皇帝笑到了最后。

    后世有人曾笑说光武帝是位面之子。可是,哪里有想清查土地户口都不能成功,只能半途而废的位面之子?

    东汉之所以不如西汉,就是因为,东汉立国,本身就是依靠着地主豪强们起家的。所以,这块腐肉,汉王朝始终不能切割。所以,东汉传了几代帝王,明章之治、永元之隆后,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从汉和帝以后的帝王,不是被外戚控制,就是被宦官控制。朝政动荡,天下无有宁日。这样的日子,大家过腻了。汉灵帝登基之后,更加变本加厉,任性胡为。所以才有黄巾起义席卷天下。

    所谓的人心思汉,那是因为黄巾失败了,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生灵涂炭。这会百姓看着日子还不如汉灵帝时期,起码多少还能找到个安稳的地方讨口饭吃。天下乱成一团,四处兵灾战火,想做个流民讨饭都是非常危险的事情了。所以这才思汉。其实思的也不是汉,而是人心思定,思念安定、安全、安稳的日子。

    要是黄巾成功了,估计也就没有什么人思汉了。当初朝廷偏居一隅,根本就无法控制天下州部的时候,哪个诸侯没点自己的小心思?

    袁绍、袁术、张燕、刘表、刘焉、孙坚、公孙瓒、公孙度……二袁甚至还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了。至于陶谦和刘虞,那是他们本身就已经老朽了,继承人也没这个本事,不然他们会没想法?

    本来想着,汉失其鹿,大家各凭本事手段来争,谁又曾想得到,刘备竟然崛起如此之快。快到几乎让人反应不过来。

    先是灭了公孙度,然后又得了幽、徐二州的遗产,最后强大如袁绍、袁术,竟然也灭亡于刘备之手……

    曹操又想起在洛阳的岁月来。他心底长叹一声,他已经走在了这条争霸的路上,如今又怎么可以半途而废?

    他看着长子,一时沉默无言。良久,乃道:“子修,不要胡思乱想,为父打下的基业,将来不都是你的?”

    曹昂鼓了鼓勇气,心里面的那句话,最终还是没有说出来。曹昂也是个读书人。这满天之下的读书人,心底里的大一统观念,那是始终存在的。如果之前,天下大乱的时候,曹操起兵,还能够说是上应天命,下济黎民。曹昂也是乐意的。

    可是,时间到了现在,北方越来越强。这大势,还用说吗?天子与刘备都在北方,这不正好说明,炎汉气运长隆,汉祚未绝?

    再强行与之为敌,使海内分裂,这就是一己之私了。曹昂不但关心眼前的问题,他还比较关心身后的问题。眼前是摆明了打不过,那不如考虑下身后名?

    曹昂离开之后,曹操起身,在房间里转来转去,心中也是焦虑。这天下形势,就连自家的继承人,亲儿子都不看好我了吗?

    不管曹操、孙策如何。刘备这边,正在有条不紊的开始执行自己的计划。因为考虑到明年的征战问题,赵云不可能也不合适再作为长安留守了。幸好这会,刘备自己夹袋里的人,已经是非常多了。

    把钟繇从幽州调了回来,表其为京兆尹,让其出镇长安。负责关中地区的军政诸事。顺便监督孔融等人营造长安宫室。原亦兆尹张既回朝担任尚书。

    司空士孙瑞和司徒张喜于月初先后病逝。三公顿缺其二,孝灵皇帝年间的老臣,又一下凋谢了两个。

    天子为之罢朝七日,杨彪也更加沉默了。生老病死,人之常理。谁也免不了这一遭。可是道理是如此,人在情感上却难免接受不了。

    三公当然不能长期空着,不过刘备掰着手指头,数来数去,发现他麾下有资格担任三公的,也就那么寥寥几人罢了。

    于是刘备只好上表天子,表刘表为司空,表刘繇为司徒。这两个也是诸侯级别的。比起他幕府中的人来,不管是年龄还是资历还是名望,都要高出一大截来。

    如此一来,卫尉和宗正又出缺了。刘备想着张燕无所事事,其部下的战斗力也是渣得不行,于是就召张燕来,于府中问他,可否愿意担任卫尉卿一职。

    张燕一听大喜。他起家于黄巾,后又拥众于太行山中,虽然投了刘备,颇受刘备信重,依然领军。但他却不太高兴。

    一是因为与刘备麾下诸将比,战功相差太多,有点格格不入。而且自己年纪大了,立功机会估计也不多了。看看天下四处征战,刘备就是不用他就明白了。二是自觉出自贼军,身上有污点,在众臣之间,未免就有些自卑。

    现在刘备让他弃武职转文职,出任九卿之位。他自然大喜过望。卫尉虽然没了实权,但这是个清贵官职啊。而且要出任三公,九卿几乎是必经的途径。张燕觉得,只要自己活得够久,把那些老人都熬死了,三公的位置自然就触手可及了。要是有生之年能够坐一坐三公的位置,张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