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399部分

汉皇刘备-第399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孙氏势力太弱,北方刘备太强。当年汉太祖刘邦不也在霸王项羽的威势下瑟瑟发抖吗?天下大势,又哪里是一时半会说得清楚的。一时之强弱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只要这次挺过去了,未来说不定就有转折呢。欲戴王冠,必承其重。想当皇帝,哪里有那么容易,自然是要有一些必不可少的磨难。

    创业是艰辛的,回报是丰厚的。孙氏这次虽然危机重重,但也不是没有机遇隐藏在内。江东不是还有个强劲的外援曹操么。以曹操的狡诈,他会不来救援江东?绝无可能。

    要是曹操放任江东被刘备攻占。那他就快点洗干净脖子等死吧,因为下一个马上就要轮到他了。所以这边战争一旦打响,曹操就是爬,也会派人爬过来帮忙。有了曹军在外牵制,刘备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指不定还可以反攻过大江去呢。

    武将们把未来想象得很美好。也纷纷叫嚷着宁死不降。这让孙策的心里也好受了些。要是作为战争的重要力量的武将们,也出现要投降的声音,那他就真的是要坐卧不安了。

    孙策快速的瞥了一眼孙权。然后又看向了张紘。张紘是江东的文臣之首。基本上江东的内政都是由张紘处理。他的意见,孙策也是非常重视的。

    张紘当年曾被举为茂才,但大将军何进、司空荀爽等人轮番对他征召,他皆辞官不就,天下乱起,他就从广陵过江,避难到了江东。后又投奔了孙氏。然后一直给孙氏效力至今。要说他对汉朝有什么深厚的感情,那也是瞎扯。但要说他心里没有担忧,那也不对。

    他担忧的是万一打不过刘备,那后续的事情应该怎么去操作。读书人明哲保身的路数还是都明白的。不过兹事体大,他一时半会还没琢磨透。现在孙策话赶话要他表态。他能怎么说?

    自然是附和主战派,坚决的说打啦。张紘深知孙策性格。以孙策的满腔傲气,那是打死也不会主动说出投降二字来的人。再根据些小道消息来分析,张紘自然就明白,这肯定是孙氏内部闹矛盾了,搞不好是几兄弟吵了架,孙策又不想运用强力手段镇压,勉得伤了兄弟和气的同时又伤了吴老夫人的心。所以这才召集大家一起来讨论。

    让大家表态是战是和,从中看看大家的态度,顺便也打击下孙权。只怕这才是主公孙策的真意了。

    把前后事情一想通,张紘自然就知道该怎么回答了。他又不傻,要是他敢在这大殿上说出投降二字来。不但恶了殿中诸将不说,自己也将会进入主公孙策的黑名单。于是张紘就道“主公保有江东多年,于朝廷有大功,于百姓有恩德。今朝廷不见酬劳,反来征伐,失天下人心民望。且江东又有大江为天险,山川地理无不烂熟于胸。我军以逸待劳,又占地利人和,如此大好形势,岂可轻言投降?”

    孙策一听,脸上就浮起了微笑来。这文臣讲话就是不一样。程普只知道喊打喊杀。张紘则不一样,他还知道把有利的局势往自己这边分析,讲得条理分明,头头是道。这样的言行流传出去了,必然会起到安定人心,提升己军士气的作用。

    阶下的武将们听了,脸上不就有恍然大悟然后开始兴奋起来的神情了吗?

    。

第七百六十九章() 
张紘说完了之后,就退下了。元勋老臣和文臣之首都发声了,接下来,孙策的铁杆班底,周瑜也开始表态:“诚如子纲所言,吾江东有地理山川之险,又兼兵马足用。刘备远道而来,除徐州兵马之外,汉军多为北人,不习水战,吾等又有何惧哉?便是曹操不援,吾江东亦是无忧也。”

    阶下文武心中又再吃了一颗定心丸。一群大佬们都发言表了态,余下的哪怕就是有异议,此时也不敢说出来了。一是声音太轻,分量不足,说出的话没人听。二是在各大派系的首领都要说打的情况下,自己跳出来说要投降,搞不好就会被用来祭旗。于是殿中竟然是一片祥和,无一异声。

    孙策就看了孙权一眼,眼中满是笑意。便起身道:“既然诸卿皆言可战,而我江东又府库丰盈,士气可用。那就战吧。让北方人见识下我江东男儿的血性与勇武!”

    孙权此时还稚嫩得很,自以为一心想着家国天下,就会有人站在他这边为他撑腰,却不知道,这世间,真理从来就只掌握在拳头大的人手里。所以当年赵高才能够指鹿为马。现在孙权终于清醒了过来,明白了这世间最残酷的道理后,就不再想着要与兄长对着干了。做为孙氏的一分子,既然兄长做了决定,大臣们也表了态,那他就不能再继续闹下去了,再闹下去,就是不懂事的胡闹了。到时只怕母亲也保不住他。

    诸臣散去之后,顾雍回到家中。夫人迎住,见顾雍眉头打结,不似往日畅快,便问道:“郎君今日为何而愁?”

    顾雍以为自己把小情绪掩饰得很好了,却想不到还是被夫人给看了出来。稍一想旋又释然,这枕边人日夜相对,如何能瞒过得夫人。于是就苦笑道:“江北有信来,是故而忧。”

    战争,尤其是如此大规模的统一战争,刘备自然不可能只着眼于军事之上。政治、经济、外交等等各方面一齐出击。

    顾雍就收到了刘备的亲笔信。当年蔡邕遭受宦官迫害,东躲西藏,有段时间就避到了江东,那会顾雍就拜在蔡邕门下,学学琴书。因聪明好学而受到蔡邕的赞叹。因雍与邕同音,又经常被蔡邕夸奖赞叹,遂取字元叹。

    所以说顾雍与蔡邕的关系还是非常亲密的。现在刘备取了蔡邕之女蔡昭姬,自然而然也继承了蔡邕的人脉关系。所以刘备立马就打蛇随棍上,给顾雍写了封亲笔信。

    刘备在信中,掏心掏肺的。跟顾雍讲到天下大势,讲到他的志向,讲到他这一路行来多么的不容易,讲到统一对百姓来说是多么的重要,讲到战争对百姓带来的伤害是有多大……

    最后刘备诚挚的邀请顾雍:“今北方已然一统,孙氏若降朝廷,全天下一统之望,自有万户之封,子孙世代尊荣,与国同休。若要举兵以抗,妄图偏安。则有身死族灭之虞,且万世之后,青史自有褒贬。”

    “元叹乃吾外舅弟子,吴郡俊杰。自幼秉先王之学,弱冠即治政一方。当知吾往昔曾在太学论儒,有为天下开太平之语。今元叹观我之所行,便可知吾素未忘当年之志也。北方已定,群雄俯首,独有南方,尚未来归。元叹可愿随我一开太平呼?”

    这会的读书人,真的有很多人是满腔热血一心以天下为己任的。他们自幼受儒家之学,对先王所描述的大同之世念念不忘。或许在这群雄并起、天下大乱的历史进程中,起了名利之心。但他们的目的,始终是一致的。扶明主,治太平!

    顾雍之所以仕吴,那只是因为孙氏下手得快,把整个江东给占了。而且孙氏也没有打出自立分裂的旗号出来。名义上还是以汉朝为尊。

    所以顾雍不像程普等这样的老将,对孙氏忠心耿耿。也不像周瑜这样的孙策铁杆,全因着孙策的个人魅力与两人的意气相投就死心塌地的追随到底。

    所以刘备这一封信来,顾雍的心就乱了。不得不说,刘备的信很有蛊惑性。他讲的话,非常朴素,也非常真实。也没有说半句假话来欺骗顾雍。恰恰就因为如此,顾雍更是感觉到了刘备的诚意与那颗火热之心。

    顾雍之前也是认为,这汉家天下,估计是要凉了。谁曾想刘备横空出世,横扫诸侯,在北方竟然又做出了偌大的一番事业来。不去说那些虚的,就按刘备分析的,现在北方已经一统了。只剩下南方孙策与曹操。那么大家来想一想,是北方统一南方的机会大,还是南方统一北方的机会大?

    不用刘备说,顾雍也知道,当然是北方统一南方的机会更大。因为北方人口更多,耕地更广。而北方不但政出一门,汉朝的天子还在那里,哪怕天子只是做个泥菩萨,那也代表着天下正朔,有着无与伦比的号召力。南方呢?还同时存在着曹操与孙策两个势力。又怎么可能与北方相抗?如果说南方也已经一统由孙策说了算了。那么顾雍就不会如此纠结了。

    强弱对比大家心知肚明,就算现在刘备无功而返,但将来的局势,除非北方自己作死,不然肯定也是弱者恒弱,强者恒强。统一是迟早的事。就像刘备说的,坚持反抗到底,未来的下场,自有史书秉笔直书。顺应人心投降,尊荣富贵加诸于身。该怎么选?

    刘备也是儒者,他师从大儒卢植,当年在太学论儒,发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声音。这声音振聋发聩,传遍了大江南北。顾雍当年听了也是热血沸腾,对刘备仰慕不已。现在刘备来信了,邀他一起开太平。他是该接受,还是该拒绝?

    儒家的教育,让顾雍陷入了迷茫之中。社会伦理与三观告诉他,他不应该背弃他的主君孙策,尤其是在这江东危难,风雨飘摇的时刻。这样做叛徒的话,他的良心过不去。会受一辈子的煎熬。

    但现实和切身利益又告诉他,只有去了刘备那里,他才能够得以荫护家族子孙,得以与刘备一道共襄盛世,这样的伟业要是错过了,他也必将抱憾终身。

    所以今天的殿中大会,顾雍一言不发就回家了。

第七百七十章() 
不说顾雍在家里嗟叹。众臣散去之后,孙策和自己的铁杆伙伴周瑜也在书房中思考对策。刚才外面说了一大堆漂亮话,其实孙策也心知肚明,这些话拿出去哄那些普通吏民百姓没问题,至于自己和大臣们,若是当真了,那就真的是搞笑了。

    名义上自己还是汉臣,朝廷要收回地盘,自己有什么办法?刘备出兵之前,一招接一招。套路都已经安排好了。先是让皇帝下旨调自己入朝为官。自己在江东好好的土霸王不做,入朝干嘛?好让刘备任意搓圆搓扁吗?

    自己只能拒绝刘备的“一番好意”。前脚刚拒绝,后脚朝廷就下旨斥责自己有不臣之心,然后刘备的大军就席卷而来。大军压境,南逃的,北渡的,络绎不绝,市场萧条,物价飞涨,民心向背在哪里?

    至于北军不习水战?刘备在北方横扫群雄,独把心腹大将关羽按在徐州一动不动就是好多年,难道关羽这些年在徐州是修身养性了?

    所以孙策很是焦虑,他觉得扬州的局势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了。之前那只不过是为了统一内部的声音,压制投降派罢了。于是众人一散,他却独独把周瑜给留了下来。

    无他,论忠心,论能力,论意气相投,也就周瑜能让孙策敞开心扉畅所欲言了。孙策两道漂亮的英眉皱成一团,眼中哪有往日的神采,只剩下了担忧:“公瑾,刘备大军云集,可能破局乎?”

    兵来将挡,水来土淹,老话是这样说,确实也没问题。但现在的情况就是如果刘备一旦顺利渡过了大江,那么扬州军民的心理防线也就意味着被刘备攻破。再兼之刘备的大军,妥妥的汉朝王师,那么江东百姓会怎么选就不用明说了吧?

    扬州除了长江天险,再于关隘险阻。汉军过了江,就是长驱进入的局面。到时军无战心,吏民争先恐后的投降,孙策再能打,再用兵如神,面对这样的形势,又怎么能挽天倾呢,他又不是神?

    周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想了想,周瑜慎重的对道:“主公,当今之策,只能集重兵驻守大江,以阻刘备南渡。而后西联曹操,使其与我江东一道合力,以抗刘备。如此,方有破局之希望。”

    无论如何,不能在曹操援军到来之前让刘备渡过长江,不然就算曹操举益州之兵而来,也是回天无力了。

    只是探子回报,汉中那里刘备也在用兵,曹操还有精力和多余的兵力来救江东吗?这是一个巨大的问号。

    想到这里,周瑜就是一声长叹,北方土地辽阔,物产丰富,之前占据那里的,大多数都是一群没远见的猪,结果就被刘备捡了个天大的便宜。

    袁绍、张燕、凉州系,大大小小的诸侯们,被刘备这些年来连皮带骨,吞得一个不剩。于是就造成了现在的北方霸主。刘备拥有整个北方,草原上的势力也被他横扫一空。现在他军力充足,兵粮足用,所以两路用兵,想打谁就打谁。只逼得扬州和益州手忙脚乱,惶恐不安。唉。

    周瑜心中又是一叹,要是主公的基业在北方,那就好了。这个乱世,君择臣,臣亦择君。自己自与伯符相识定交,便认定他是值得自己追随一生的人。谁曾想,这天下纷纷襄襄,眼看着已经四分五裂了,又突然冒出来个刘备,眼睁睁的看着他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慢慢的就把这四分五裂的天下,又给捏合在了一块。

    莫非,这汉家气数,真个未尽乎?周瑜晃了晃脑袋,把这个一闪而过的念头给晃了出去。别多想了,还是想着眼前如何破局吧。

    周瑜心里不好受,孙策心里更难过。他这一生,雄心万丈,英武过人。幼年在扬州长大,见到了天下乱象给百姓们带来的诸多痛苦。那会因为中原大乱,无数士民自北而南,避祸江东。这些避乱的人,也带来了北方的各种消息。天子昏暗,朝廷衰弱,诸侯并起,各自为政……

    每当乱象四起的时候,这天下妖言惑众的人就特别多。道士,和尚,巫者,各种神棍们就都跳了出来招揽信徒,纷纷叫嚷着汉家气数将尽,新的圣人将出,改朝换代的时候到了。

    刘家坐了四百年天下,也是久了点。而且看最近几朝君王,都是昏庸暗弱之主,朝廷动荡不安,君王信宠阉宦,财政入不敷出,地方军政混乱……这怎么看都是亡国之象啊。

    所以神棍们的言论,不但把百姓们给骗倒了,也把天下精英读书人给忽悠了。从古至今,并不是说知识越高地位越高就智商越高的。不信看看后世那些大师们,把政府高官,商场精英,娱乐巨星等都骗得团团转就知道了。神棍们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所以当满天下都在宣扬着汉室将亡的时候,江东的人们深信不疑,孙策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