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400部分

汉皇刘备-第400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桑锊咦匀灰采钚挪灰伞

    直到有一天,他的父亲告诉他,传国玺因缘际会落到了孙氏的手里,孙策就更加相信了。这眼下乱世,只能由父亲和自己来终结;这未来太平,只能由父亲和自己来开启。

    于是,结束乱世,开启太平,就成了孙策的奋斗目标。他也是这么做的。礼贤下士,广招英杰。以自己过人的魅力和雄志,招募了无数的仁人志士来投。

    可是,他们折腾来折腾去,也只不过是得了扬州、交州两地。向北争徐州不可得,向西争荆州又被曹操看中了一起来抢。

    孙氏四面为敌的时候,北方的刘备却迅速崛起。陶谦死了把徐州给他,刘虞死了把幽州给他。天子东奔也找他,袁绍被他横扫,张燕俯首来归。凉州诸将,草原胡虏……

    有时候,孙策也不得不羡慕佩服刘备的手段与气运。刘备自有过人之处,但孙策也认为,刘备若不是姓刘,又怎么有如此强盛的号召力。又怎么会有如此多的好事落在他的头上?

    孙策想到这里,心中就是一声长叹,真恨呐,恨不能早生十年!若自己多得十年时光,又怎会让刘备一枝独秀,坐大至斯!

第七百七十一章 鲁肃出使() 
周瑜与孙策君臣两个对坐无言,大眼瞪小眼叹了半天气,这才想起来,江东形势刻不容缓,无论如何,也要说服曹操尽早派援军来。哪怕是应付式的,那对稳定扬州人心,也会有着巨大的作用。

    周瑜想到这里,就对孙策道:“主公,当尽快遣使,往益州一行,往见曹公,说其来援。”

    孙策点了点头,道:“自当如此。只是公瑾,我当以何人为使?”

    使者非常重要。地位不能太低,低了搞不好曹操都不会接见。地位也不能太高,现在这种危急时刻,正是用人之际,孙策总不能派周瑜或者张紘去吧,程普这样的就更不可能了。

    要是之前孙权没有和孙策闹矛盾,这会孙策就会让自己的弟弟孙权去见曹操了。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嘛。只是这次孙权是真的伤了孙策的心了。

    论私自己是长兄,论公自己是君上,仲谋却不管不顾,公然与自己唱反调,在敌军压境的当口,提议要投降。孙策好悬没气炸胆。这会只想着如何看住这个不安分的兄弟,又如何能够放心把他给放出去,托之以重任?

    周瑜脑袋里转了一圈,资格、才能、亲厚远近,几个条件一筛选,就只剩下一个人了。于是周瑜就毫不犹豫的推荐道:“主公,鲁子敬有壮节,可堪为使者。”

    孙策听了,就沉吟一会,然后道:“便以子敬为使者,往见曹操。”君臣两人这里三言两语就定下了出使益州的人选来。

    周瑜走后,孙策站在房中良久。鲁肃是有才干,孙策想用又不想大用。何也?因为鲁肃与周瑜走得太近了。

    按说周瑜与孙策乃是升堂拜母的交情,鲁肃与周瑜走得近、关系好,岂不是再好不过?其实不然,一个合格的君上,是不能容忍他的腹心大臣有结党的倾向的。尤其是两个超级有能力的人材。皇帝都恨不得自己的臣子是孤臣呢,至尊都免不了这种思维,何况孙策乎?

    历史记载得很明确,鲁肃避难江东,并不是想着投靠孙策,而是因为天下大乱,淮、泗不能居,所以要逃到江东来避害,以观时变。“中国失纲,寇贼横暴,淮、泗间非遗种之地,吾闻江东沃野万里,民富兵强,可以避害,宁肯相随俱至乐土,以观时变乎?”这是鲁肃的原话。

    后来周瑜带着鲁肃一起投奔孙策,孙策雅奇之,然后以一个校尉的官职就把鲁肃给打发了。所以鲁肃祖母逝世之后,刘晔那会在郑宝麾下效力,就写信给鲁肃,建议鲁肃入伙。鲁肃顿时就心动了。要是孙策真的重用鲁肃,鲁肃会打算去投靠郑宝吗?历史上要不是恰逢孙策去世,周瑜苦劝,又不遗余力的向孙权推荐,东吴又哪里能够得到鲁肃这个大材。

    现在历史被刘备搅动得面目全非,但鲁肃在孙策麾下,并没有得到与他才干相匹配的地位,却仍然是事实。当然,比原本历史上要好些。现在鲁肃在孙策麾下,带过兵,也做过地方官,军事内政他都参与过。如今在孙策幕府挂了个名,充当谋士宾客的角色。

    孙策在军队的掌控上,连周瑜都会提防,自然不会让周瑜与鲁肃两个人都在外面带兵。很多时候,一味的信任反而不好,很容易酿成大错。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汉文帝,杀了他唯一的舅舅,这事成了他一辈子的污点,让无数后人所诟病。

    很多人认为,薄太后只有这么一个亲弟弟,汉文帝只有这么一个亲舅舅,竟然还把舅舅逼死,这是大不孝。可汉文帝又有什么办法呢?汉法严苛,列侯犯罪,该杀的杀,该判的判,该废的废。做为天子的舅舅,自然应当更严格,又怎么能够逃脱法律的制裁呢?

    所以历史上的魏文帝曹丕就说汉文帝之前不应该这么信任、放纵自己的舅舅。之前不去管不防备,之后犯了法又杀他。

    君臣之间的关系也很微妙,距离的把握如何去掌控,全在君上的一念之间。远了会冷了臣子的心,疏远君臣关系。太近了也不好,这样权力可能会失控。

    应当说,在如何做主公这一方面,孙策还是摸索出了自己的套路的。现在周瑜推荐鲁肃出使曹操,孙策稍一沉吟就点头同意。那是因为他相信周瑜不会因私废公,而鲁肃确实也有这个能力。最最关键的是,当一个使者罢了,又不是成为统兵大将。这一点让孙策最为放心。

    鲁肃接到孙策的命令,就星夜整理行装,第二天领了符印文书,辞别了孙策与周瑜,就上了船,在一队吴军的护卫下,启程前往益州而去。

    周瑜一路送至江口码头,临别,郑重的向鲁肃一礼,道:“子敬,我江东上下,翘首盼归,此去珍重。”

    两人是过命的交情,历史上周瑜死的时候都留下遗言,把自己的部曲交给了鲁肃带领。东吴不比魏、蜀,东吴历史上玩的是部曲制,将领的部曲等于私兵。周瑜把部曲四千不留给别人,偏偏留给鲁肃,可以想象他们交情之深厚。

    鲁肃站在船上,也郑重的还礼:“公谨放心,肃必不负使命。”两人洒泪而别。

    不说鲁肃出使益州,却说管亥率了一帮人马为先锋,为大军探路。深入骆谷之后,深觉此地奇险,于是一边前行,一边使人召赵云派军前来修筑道路,设立营寨堡垒。翻越秦岭太壹山后,便又顺着山道逶迤前行。只见一路上山谷深涧之间虎啸猿啼,虫鸟齐鸣,好不热闹。幸好管亥这一干人都是满手血腥、胆大包天之徒,见了猛兽也毫不惧怕,甚至跃跃欲试,想着要射杀大虫,弄条虎鞭尝尝。

    那猛兽见了这伙人身上的杀气,也害怕得很,隔着山头瞪着黄澄澄的眼睛看了许久,最终不甘心的一声大吼,然后掉转头来,虎爪轻舒,很快就消失在密林之间,不见了踪影。

    管亥见状大笑,道:“算这头畜生识相,否则今晚就用你来下酒了。”又行得一段路程,终于绕下山来,前方是一片河谷,乱石林立,管亥问明了向导方向,大摇大摆的就往前面走,行至半途,忽然管亥就猛的停了下来,伏低身子把手一竖,向后比了个就地隐蔽的手势来。

    

第七百二十二章 狭路相逢() 
众人不知究竟,满怀疑惑的按着指示全部伏低了身躯,管亥把身体藏在一块巨石下,借着巨石旁边的草木,伸出了乱蓬蓬的头颅来。

    河流源自深山,到此河谷变得平坦,被水流自高处挟裹而下的石块,便于此地沉积下来。历经岁月的冲洗,而变得圆润。

    此时阳光洒在河面上,泛起点点金光,河流如一条披上金纱的玉带,美丽动人。山风吹过,带走了炽热,送来了舒畅。

    但就在这么一个好时光里,管亥见到了他最不想看见的场景。一队身着玄色服饰,身上乱遭遭的士兵,就这么突兀的出现在了河谷的对面。当先一个校尉模样的人,正向后面挥舞着手臂,山谷空寂,四下无人,所以他的话,清清楚楚的传到了管亥的耳朵里:“后面的速度跟上!”

    管亥听到了这句话,原本蠢蠢欲动的身躯就瞬间平静了下来。对面还不知道有多少人呢,这处地方宽阔,不利于人少的一方争斗。且先往后退一退看看情况再说。

    于是管亥就又向后方作了一个手势,表示遇敌,先撤。后面的斥候们顿时就警惕起来,他们带着向导,悄然向后面山林中退去。管亥见大部队隐入了山林之间,自己也不再作逗留,悄然蠕动着躯体,悄然消失了。

    山脚下的一棵大树上,管亥骑在一棵儿臂粗细的树枝上,眯着眼睛看着前方不远处的曹军,心中直是叹息不已。

    本以为这趟只需要吃点苦流点汗就行了,谁曾想到头来,还是得动刀子。自己还真是运气不好啊。这么一条人迹罕至的路,竟然曹军也就知道了。消息传了回去,还不知道子龙有多失望呢。

    这会守南郑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将于禁。大战将起,一干外姓将领纷纷被曹操自荆州调了回来,而夏侯惇和曹仁两员大将,却被留在了荆州镇守。这里面也隐含着曹操的小心思。外姓将领毕竟不如本家心腹。要是刘备明着打益州,暗中遣大军去夺荆州。像于禁、李典这样的外姓将领,面临巨大的军事压力,而自己又不能及时救援的话。搞不好就献城投降了。

    毕竟他们名义上也是汉将,而刘备代表着此时天下唯一的合法政府汉室朝廷,降了也没什么丢人的,最起码在道理上也能讲得过去,在没有道德压力的情况下,曹操并不能保证外姓将领们的绝对忠诚。所以就只好想了这么一招来。

    于禁向来是个心思细腻的人。他到了南郑,就找了不少当地人来询问地形,并一一亲自考察。自古以来汉中与关中的几条道路,他自然是烂熟于胸。但他更是知道,刘备这样的雄主,千万不能小觑。刘备没有亲来,但他于禁的对手,也是赵云、吕布等这样的雄杰,要是自己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到时只怕是死都不知道是怎么死的。

    南郑外面的秦岭山脉,绵延不知道几千里。要说这山中,就只有这么几条路,于禁一万个也是不相信。

    路,肯定是还有的,就看有没有被利用的价值了。在重金悬赏之下,终于还是有人前来相投,于禁命人唤了进来,只听了寥寥数语就不由大喜。

    傥骆道被发现,自然不是偶然。这条道本身就存在,只是以前没有军队从这里走过而已。现在于禁就是想确认下,这条道路,能行军吗?汉军会发现这条路吗?

    于禁隐隐从中发现了一条光明的大道来。要是能行军,而汉军又没有发现的话。自己带兵潜走此路,神兵天降,突然杀至汉军眼前,汉军还不得大乱?

    若击退了关中大军,自己还不得一战封神?于禁甚至还遐想起主公领着大军,在自己的带领下,一路反攻关中,收复关中、凉州的美事来。

    于禁想得心脏砰砰直跳,这事情实在是太诱人了。不由得他不乱想。情绪稍作平复,就派了一员得力校尉,领着部曲,带着向导,一路自南郑这边,一头扎进了这傥骆道来。

    两边好死不死,就在这半途狭路相逢了。只是曹军的运气没有管亥好。管亥提前发现了他们,而疲惫的曹军,却还没来得及发现汉军。

    就在此时,曹军的向导和斥候,也发现了地上的踪迹。向导还没开口,斥候的脸色就变得难看起来,他趴在地上,东翻西寻,鼻子还不停的耸动。过得一会,他就走到曹军校尉前,低声道:“校尉,速退。”

    校尉闻言,猛的一惊,压低嗓子道:“发生何事?”

    那斥候就悄然道:“地上发现新鲜的痕迹,是人的。只怕汉军也到了这里。”

    校尉就是心头一颤,然后抬着头直视斥候,道:“能看出有多少人,停留了多久吗?”

    斥候答道:“暂时只发现了一人的痕迹,不知道停留了多久。”

    校尉听了,莫名就松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的道:“只有一人的痕迹,有没有可能是猎户?”这种荒烟蔓草的年头,山中可比山外平静舒服多了,山中有猛兽,山外人心比猛兽更残酷。荒山野林里不知道藏了多少汉家子民。

    斥候听了,把头一摇,道:“从痕迹移动来看,不太可能是猎户,猎户没这么专业。而且是猎户的话,又何必要躲着我们。”

    想了想,校尉心头忽然就是一热,他道:“他们的人数一定不多,这才躲了起来。不管他是猎户还是汉军,他一定是怕了我们!所以,我们不能退。我们得把这个人给抓起来!”

    校尉想的也没错,真有大股汉军来了,他们何必要悄悄的躲起来呢?这里深山老林之中,自己又没什么援兵。直接把自己所部一包围,整个囫囵吞下去不就行了?毁尸灭迹都不用汉军动手,山林中的虎狼闻着味就来了。多省事,为何要跑?无非是他们人少,自度打不过自己罢了。

    斥候却持反对意见,虽然他也不知道汉军究竟有多少人马,但一种经年生死之间培养出来的直觉,让他感觉到了情况不太好。他看了一眼阴森森的山林间,总觉得那里潜藏着无人知晓的危险。他道:“或许是汉军想藏起来伏击我们呢?”

    校尉听了,顿时就大笑起来,他看了一眼地形,河谷开阔,小河从中把河谷一分为二,四周地形一览无遗。伏击,从哪里伏击?

第七百七十三章 先发制人() 
曹军校尉站直了身躯,环眼四顾,只见青山绿水,河水淙淙,鸟兽啼鸣。遂放声大笑,声震涧谷,惊起阵阵飞鸟盘旋。他豪言道“伏击?谁敢伏击我?”这四下无人,就算有汉军出没,只怕也逃得远远藏了起来。所以在自身安全能保障的情况下,曹军校尉就免不了要站出来扮一回英雄,给自己和军队都壮一壮胆。

    斥候见如此,心中直是叹气却又劝不了。曹军校尉身后的士伍们听了,却是纷纷鼓噪着喝起彩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