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426部分

汉皇刘备-第426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本上,愿意前往的,都是曹氏、夏侯氏这样的亲族、心腹,以及从兖州就开始跟随曹操的老臣。

    战争打到现在,他们并不觉得投降了就能够在刘备那边获得比较好的待遇。最主要的,是他们心里还是有着那么一股不服输的气在撑着。

    既然有人带着,想要开创一片新世界,那他们陪着又何妨。反正生死,早就置之于度外了。

    一年之后,通往中南半岛的道路彻底被打通。迎接曹操势力的,是奔腾汹涌的河流,以及一望无际的原野。密支那地区,是典型的丘陵地带,河流密布,土地肥沃。从这里向南,向西,都是辽阔的大地。

    这里据后世历史考证,最起码在万年之前就有人类居住活动。汉书里记载的掸国,他们的领土就在这里,他们掌控着汉朝与印度之间的通商之路。

    大约在公元前的时候,蜀地的人们就与身毒国(古印度政权)有贸易往来了。不过当时并不为人所知。直到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中亚)发现了蜀布和邛仗时,这条秘密路线才被汉武帝知道。

    雄材大略的汉武帝,这才让朝廷准备开发西南,征服夜郎、滇国等地。留下了夜郎自大等故事。打通了南方丝路。

    从此,中原与身毒、大夏的交易,也可以从蜀地出发,经叶榆(今大理)到滇越(今腾冲)再经掸国到身毒、到大夏。这条路线一直到一千多年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还在用。那就是大后方的滇缅公路。

    掸国的前身是哀牢国。哀牢国曾经归降汉朝,要求内附,哀牢国地盘被东汉朝廷设置为永昌郡。后来哀牢国于西元76年起兵反汉。被汉朝击败之后,不得不向南迁移,从怒江、澜沧江地区迁移到如今的伊洛瓦底江上游地区,形成了现在的联盟国家掸国。

    掸国立国之后,与南部的骠人(汉书称谌离人)一直冲突不断。北有强大的汉朝,南有凶蛮的骠人。掸国不得不再次向汉王朝臣服。史载西元97年,掸国国王派遣使臣经永昌郡出使汉帝国,赠送掸国出产的珍宝,当时的汉和帝回赠了金印和紫绶带,同去的部落头人也得到汉和帝赠予的印、绶和钱帛。西元120年,掸国国王又派遣使臣及庞大的杂技团出使汉帝国。最近一次是西元131年,掸国再次派遣使团经日南郡(今越南)出使汉帝国,并向汉帝国赠送了大象。

    在缓和了与汉王朝的外交关系之后,掸人就开始全力发展,他们吸取汉朝的历法与农业、军事知识,开始变得强大起来。强大起来后,掸人就开始对付骠人了。这会,骠人与掸人的大规模战争,已经非常少见。只有时不时的试探性的局部战争还在偶尔爆发。

    从桓、灵以来,天下纷乱。汉王朝自顾不暇,哪里还有时间理会蛮夷之国。于是也就没有搭理过掸国了。掸国也乐得轻松。不再朝贡汉朝。这会,从汉朝那边的丛林里,却突然杀出了一支汉朝大军来。这让掸国立马就乱了起来。

    当地的百姓,在看到曹操的军队之后,第一反应就是逃跑。等跑到了附近的城寨里面之后,这才定下神来,前去汇报当地官员。

    当地官员第一反应是不相信。再后来,就开始组织军队准备守城了。几十年过去,掸国与汉朝互不通来往。这里的官员和百姓,也早就忘记了北方邻居的强大和可怕。他们把汉朝的士兵,当做了骠人一样的军队。只以为据城而守,就可以击退敌人。从而获得国王的封赏。

    当曹军在休整完毕,列着整齐的军阵,出现在掸国人的城池下面的时候。城头的掸国人,心中顿时就凉了。

    这么庞大的军队,这么整齐的队列。他们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刀枪如林,旌旗飘舞,一眼望不到边,全是黑红一片。这场仗,到底要怎么打?

    当发石机被工匠们组装起来,并推到城下,试发了几弹之后。城中的掸人就顿时崩溃了。这会的发石机,已经不用石弹了。泥用糯米汁粘合起来,暴晒之后外面裹上一层湿泥再阴干。这种泥弹打出去,威力不比石弹小。

    这种明显压制的远程武器,让掸人心胆俱裂。曹军见状,立马发起冲锋。一帮虎狼很快就冲上了城头。把手里还拿着兵刃的人杀了一批之后,剩下的,就全部跪了下来投降了。

    统兵大将是曹纯,很让他意外的是,这里的官员,居然也会汉朝官话。这让他感觉到一种喜悦。毕竟能在异域这里听到乡音,实在是太亲切了。而且这些蛮夷能讲官话,说明他们前来统治这片土地,将会节省许多力气。

    随后而来的曹昂并不奇怪。他熟读诗书,自然知道这是什么原因。这也是他和一些文臣们并不反对曹操攻打这里的原因之一。

    毕竟掸国曾经是汉朝的附属国。夺其地而据为己有。又有何不可?

    先定个小目标,比如1秒记住:居

    

第八百二十八章 中南半岛(二)() 
随着道路的打通,以及中南半岛上攻打掸国的顺利。曹操地盘上的人口大迁移也彻底开始执行了。

    尤其是在荆州,除了有数的几个大城要塞没有动,仍作为战略节点和缓冲地带保持之外。其他地方,无论是前线一带还是后方郡县。百姓们或被引诱或被强迫,开始了大规模的迁徙。

    汉朝几百年来,朝廷也经常进行人口迁徙。从历史社会背景来看,人口迁徙主要有三种原因:一是为战乱、天灾所迫,比如边地人口不够,就要迁徙人口充实边塞。或者是有些地方因旱、涝、蝗等灾害原因不适宜居住了而迁徙;二是因为政治原因及人口膨胀的压力,政府有组织的移民。比如秦时,几十万中原人口迁徙到南越。汉初时迁徙天下富户和六国贵族到长安。又迁丰沛人民或其他地方的人充实帝陵来给皇帝守墓;三是由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逐而主动进行的迁徙。为了做官的,为了做生意的,为了子孙教育的等等,比如著名的孟母三迁。总而言之,迁徙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为了更好的生存。

    故土难离有,怀念乡土也有。正所谓“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如果在这块土地上能活得下去,那么百姓大抵是不太愿意背井离乡的。因为祖坟在,家产在。这一走,就不知道何时才能够再回来了。

    但曹操进行大迁徙,时间节点选得非常好。荆州百姓早就厌烦战争了,又听得新去的地方,能够获得比现在更多的土地,又是以整村、整族来进行集体迁移的。所以抵制的心理也是被降到了最低。在无数煽动的语言下,有许多人就收拾了细软,带上了家谱,捧起了祖先的灵位。跟着曹军一路向着西南而去。

    曹操给出的条件是真的很丰厚。因为新占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他真的是不缺土地。那里到处都是肥沃的土地和被抓获的奴隶。现在中南半岛那里,什么都不缺,就缺人。所以只要愿意去的,要地给地,要奴仆给奴仆。免费大赠送了。

    一路上,无数百姓怨气冲天。他们以为是迁徙到益州,这好歹也是中国之土。可谁曾想,到了益州之后,他们被告知,目的地还没到,还要继续走。从益州到中南半岛是有道路,但这一路上也不是那么好走。山高林密,虫兽横行,气候怪异。许多体质差的老人和妇孺,因此便永远倒在了路上。

    到了这个时候,百姓们想反抗也没力气了。他们只好收拾好亲人的遗骨,在大军的押送下,一路默默前行。但等他们到达目的地的时候,心中的怨气就消散得干干净净。因为曹操所承诺的,确实是真的。

    每家每户都分到了以前不敢想象的土地,还被曹军半卖半送了许多奴隶。虽然语言有些不通,但这并不是什么大问题。

    如果说这地球上,哪一个民族最能够适应环境然后生存下来。汉民族自认第二,其他民族谁敢认第一?只要给汉人足够的田地,他们就能够繁衍一个庞大的族群出来。中南半岛这里的田地何止是多?简直是太多。

    这里本来就地广人稀,再被曹军横扫四方,更是千里无人烟。曹操也乐意慷他人之慨来赏赐自己的臣民。百姓都获得了如此多的土地,忠于曹操的将士、谋臣自然不会少。他们一个个都摇身一变,成了中南半岛的庄园主。

    许多人,从一开始的反对到抵触,再到接受,再到全身心的投入这项伟大的事业,时间用的并不多。他们在庞大、实际的利益面前,迅速转化,纷纷成了曹操政策的铁杆拥护者。

    第一批移民抵达之后,他们站稳脚跟之后,便去信荆州,呼朋唤友,这下好了。原本还在观望、死撑着不走的人得了信,哪里还顾得上许多,也匆匆的沿着前行者的足迹,踏上了这条充满荆棘和鲜花的道路。

    曹操境内进行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刘备自然也不会是一无所知。甚至有细作乔装成了移民,一路跟着到了中南半岛那里去了。

    几经辗转,消息传来之后,刘备却是笑了。历史居然变成了这样么?孟德这是宁愿去开拓新土,也不愿意向自己臣服了?

    有人进言刘备,道:“荆、益之地,人口流失甚重,若不阻止,将来王师南下,天下复归一统。荆、益将成空地耳。”

    为什么要阻止?要是有可能,刘备都巴不得把自己的百姓都送给曹操让他带到中南半岛去。曹操去开发中南半岛,那里多年之后,着汉服,讲雅言,习儒家典籍,学汉家风俗。有何不好?

    到时自己再派兵南下去摘果子,彻底把中南半岛纳入汉朝的版图。岂不是好?老曹提前帮自己把许多事情给干了,自己感谢他还来不及。为什么要阻止呢?

    退一万步讲,有生之年自己没法南下,但在自己的子孙手里,应该是有机会的吧。曹操南下之后,不能再从中原获得俊杰之士,后备人才已经断层了。而自己子孙手里,还有孙策、周瑜、陆议、魏延、甘宁、鲁肃等一大批正当壮年的人才。等老一辈的都先后离世,曹操的子孙拿什么来抵挡自己子孙派出去的兵马?

    刘备遂道:“无妨,孟德南迁百姓,虽虚荆、益,然我南下,亦可轻易取之。待天下一统之后,朝廷当奖赏、鼓励生育。一二十年后,何愁荆、益无人乎?且孟德拓土,此时虽易,而后继无力。其新得之土,最后还不是得归汉所有?”

    众人一想,觉得还真是这样。而且北方这几年因为内乱平息,社会稳定,物资充足。刘备又在北方大力提倡、鼓励生育。所以百姓们都在卯足了劲在生娃。谁不愿意自己家多子多福,子孙成群?以前不想生那是怕养不起。现在自己养不起,朝廷帮着养。那还怕个甚?

    是以这几年,北方的人口,整体来讲,是呈急剧上升的形势的。等过了十几年,这一批婴儿成长起来之后,又要分田分地。到时荆、益两州那里广袤的土地,刚好用来安置百姓。缓解土地紧张而引起的社会矛盾。

    至于再远的将来,大家觉得自己不一定能看到,所以也就没有去细想了。只是纷纷争先恐后的表达着自己对刘备的拜服。随着刘备的威权日重,大家拍起马屁起来,也就越来越自然了。这是人潜意识里对强者的一种天性崇拜,任谁也不能避免。当然,只要刘备保持清醒,别被拍晕就可以了。

    zwqiushu

第八百二十九章 定风波() 
曹操一心开拓西南,刘备纵容这种行为的同时,也让军队随时保持着对荆、益二地的威胁力。他这些年来,扫平诸侯,唯有曹操最是难缠。他可不敢松懈大意了,真要对荆、益二州不闻不问,曹操在西南站稳脚跟,满血回复之后,搞不好就会举兵北伐,卷土重来。这样的生死大敌,还是要早点按住让他不得翻身才好。

    汉军持续在荆、益两州的活动,确实也给曹操带来了压力。他就算心里清楚这是刘备耍的小手段,只是想分扯他的精力罢了。但他仍然不得不认真对待,因为虚虚实实,真要不管不顾,搞不好哪天这小手段就变成真的了。西南大业未成之前,曹操决不能容忍自己的根据地出现大问题。

    对于刘备来说,曹操这边,保持着关注便可,暂时还不用耗费全部的精力。他的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理顺这个庞大帝国的内部体系和地方治理上面。

    随着江东的归附,汉朝江山,除了荆、益之外,其他地方,又重新归附到了汉朝朝廷的治理之下。而在辽东、北海和西域,更是获得了不少新的土地。要是荆、益两州再回归的话,那么汉王朝的疆域,将会比汉世宗孝武皇帝鼎盛之时更要辽阔。

    这样的赫赫武功,虽然大家都心明如镜,知道是谁的功劳。但鉴于刘备的现实地位,现在还坐在皇帝宝座上的天子陛下,就捡了一个天大的便宜。从民间到朝堂,各种谄谀之词过后,就有一种杂音出现了。天子在位多年,并无失德之举,反而讨平诸侯,开疆拓土。而且天子春秋鼎盛,又是先帝之子,从宗法、血统上来说,似乎在龙椅上一直待着也挺好?至于中山王,可效周公辅成王之故事,如此,君臣有始有终,必将成为史书流传的一段佳话。

    消息传出之后,中山王府保持了沉默。而宫中,却是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皇帝在宫中,把伏完等人,骂了个狗血淋头。事情虽然不是伏完等人弄出来的,但在小道消息出现之后,伏完、何太后等人却在其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煽风点火的作用。

    天子现在二十多岁,按理来说,正是满腔热血豪气冲天的年纪。但从先帝驾崩开始,大汉帝国就缓慢又坚定的滑向了深渊。从董卓到李傕,再到关东二袁,公孙瓒,曹操,孙策等人。哪一个不是各自割据一方,心怀异志之辈?

    天子小小年纪,就历经了无数腥风血雨。他很早就清楚了,若不是这天下诸侯还需要他作为最后一块遮羞布,他又如何能够活到现在。做为高高在上的天子,他早就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力,而在中央,他手里也没有财权、兵权和人事权。他拿什么,和早就成了气候的刘备争?皇帝的名头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