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魔法玄幻电子书 > 汉皇刘备 >

第86部分

汉皇刘备-第86部分

小说: 汉皇刘备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罚ЯΓ钪瞻雅言粼吨鹗Ю锏暮壕蜗蠊蠢盏描蜩蛉缟侄恕

    于是奏书到了朝廷,天子下诏拜公孙瓒为降虏校尉,封都乡亭侯,兼领辽东属国长史,职统戎马,连接边寇。孟益调回京师,另有任用。

    公孙瓒生平第一次吃这样的大亏,表面上虽然不说,但心中却屡屡不忘。他统军在边地,每闻有警,辄厉色愤怒,如赴仇敌,望尘奔逐,或继之与夜战。打不过也打,打得过,往死里打。反正就是与胡贼死磕上了。横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或盗或匪的胡人,碰上这样的人,也是没法子了。于是识其声,惮其勇,莫敢抗犯。

    公孙瓒又选募善射之士数十人,皆乘白马,以为左右亲军。自号“白马义从”。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自此,公孙瓒所到之处,胡人远窜塞外,不敢来犯。而公孙瓒对乌桓等胡人的态度,便在此时埋下了他和幽州牧刘虞分裂的种子。

    也就是这一年,一名学艺有成的少年,回到家乡中山国,看见家乡一片残破,闻是乌桓鲜卑所为,怒发冲冠,于是不管兄嫂父老的劝阻,背了一杆长枪,毅然奔赴北地幽州投军。

    皇帝病得越来越重了。

    最初皇帝大病一场,后来在太医的精心诊治下,略有好转。可惜皇帝自以为龙体无恙,又忍受不住后、宫莺莺燕燕的挑逗,按捺不住,继续荒淫度日。

    这样放纵,大罗金仙来了也是无法。在一次游龙戏凤的游戏时,皇帝突然昏厥后,便开始卧床不起了。

    这一次,任太医们施尽了手段,用尽了名贵药材,奈何天子元气大丧,损了根本,几近油尽灯枯了。所以,他们也只能费尽心思,来延长天子的寿命了。

    好在天子虽然放荡无道,但本质上还是一个心地偏软的皇帝,在正常的时候,他还是很讲道理的。他对自己的事情,心知肚明,并没有过多的苛责太医署令。只是在一次与太医署令密谈过后,很多事情便开始悄无声息的进行起来。

    比如埋头在洞庭湖边种田练兵的刘备,就接到了一封天子的密旨,送密旨来的,竟然不是阉人,而是一个看上去普普通通的农伕。刘备半信半疑,待看完诏书,心中疑惑便已全部消除。

    原来诏书上不仅盖了天子之玺这天子随身携带的印信,还竟然加盖了传国玉玺的大印。往日诏书,基本上都是尚书台经手,用的是天子其他的符印。而传国玉玺作为皇权的象征,往日几乎不会出现在诏书之上。

    而这一点,只要是个官员,便人尽皆知。所以再蠢的人想造假,也不会无视如此明显的漏洞。是以,只有一个说明,这诏书就是天子亲发,而为了取信于刘备,还把传国玉玺这等符宝也拿出来了。

    &以冲龄缵承大统,君临天下二十有余年”诏书很简单,不过刘备怎么看怎么一股遗诏的味道。

    诏书内容也很简单,皇帝让刘备看在大汉宗室的份上,对未来时局多做有意义的正能量方面的贡献。万一他有什么事,让刘备多多帮扶新帝。这都是套话,刘备估计宗室元老重臣,都收到了类似他这样的诏书。说不定写得还殷切些。

    而诏书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刘备时刻准备好,把目光放在董卓这个白眼狼身上

    刘备不禁对皇帝的高瞻远瞩大为钦佩,也不知道是人之将死,开了宿慧,还是大汉历代先帝有灵?

    其实刘备想多了。这一切,只不过是皇帝对于董卓抗旨不遵感到愤怒的一种反制手段而已。刘备并不知道,有人向皇帝打小报告,说董卓其人狡诈凶残,素有反志。而此时董卓与皇甫嵩合兵一处在凉州,皇帝不忍无凭无据便征诛良将,于是下诏征董卓为少府,结果董卓二话没说,便给拒绝了。

    皇帝因此而疑虑,凉州边兵有多凶悍,他是知道的。只看凉州乱了几十年,便清楚了。若是董卓真反了,怎么办?皇甫嵩为国之名将,历年征伐,无有不胜,但他年纪大了,又有点迂思来想去,皇帝心中不知怎的就突然冒出了刘备这个名字,与之相随的,是刘备第一次上朝拜见他时的音容。

    皇帝到此时,还清晰的记得刘备铿然有力的声音,明亮清澈的眼神。再想想刘备出仕以来的种种行为,便纵然是天子,也忍不住轻叹一声国士无双。

    于是,这才有这封诏书的出现。

第一百三十三章 士人密谋() 
皇帝病得越来越重了,哪怕是接连来的喜讯,也没让他振作起一丝精神。

    或许是上苍有感帝王之殇,中平六年的前几个月特别的顺利。

    春二月,左将军皇甫嵩与董卓分兵,使董卓为后拒,自己率军独与王国战,连战连捷,最后大破王国于陈仓,斩首万余级,王国死于乱军之中。

    三月,幽州牧刘虞发布悬赏,高价购渔阳贼张纯、张举、丘力居等人首级。河北绿林道上各路游侠儿闻风而动。张纯、张举等无奈,远走塞外,最后张纯为门客王政所杀,首级送诣刘虞处。张举不知所踪。

    一时之间,凉州与幽州,贼众凶焰不禁为之一顿。不复之前嚣张炽烈。

    夏四月,日有食子,太尉马日磾罢,幽州牧刘虞为太尉。

    宫中,皇帝已经沉疴难起。宫外,大将军府,却是高朋满座,何进,袁绍,袁术,曹操,郑泰,荀攸满座缨冠,皆为一时之选。

    皇帝病重已不是什么秘密,所以他们商量的也不是别的,而是皇帝驾崩之后的政治局势。

    士人与宦官势同水火,有你没我,这已经是天下皆知。而大将军何进一家,有如今之权势地位,却颇多仗阉党。这一次,便是士大夫联合起来,向大将军何进施压,希望他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诛尽阉党中人。

    只不过,效果不太好。何进自己左右摇摆不说,士人中也分为两派。一派是以袁绍为主的激进派,他向来主张,只要是宦官就要诛绝;另一派是以曹操、荀攸等为主的温和派,他们主张,把乱政贪污的奸佞诛之即可。这么多宦官也不可能全都是坏人吧?

    这样的会议已经连续好几天了,每次都是以争吵而告终,却又没商量出个最后结果出来。若是刘备在此,便会冷笑着嘲讽他们的执行力了。

    何进在送走众人后,不禁在书房抚额长叹。他发达之前,不过是一普通人家,这些年虽然凭着妹妹何皇后飞黄腾达,权势熏天,但本质还是有些柔弱。在经过内心多次挣扎权衡之后,他还是下不了决心尽诛宦官。

    别的不说,十常侍中的郭胜是他的乡党,当年就是请托了他,他才能够将妹妹何氏送入宫中,继而一步步登上皇后之位,母仪天下。

    还有张让之子太医令张奉,是自己妹婿,取了自己另一个妹妹,这,让何进如何是好?

    何氏为皇后,给家族带来的好处,可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父亲何真早死,追封为车骑将军,舞阳宣德侯;母亲封为舞阳君;何进从侍中一路高升,直至如今秉政的大将军、慎侯;而何苗,则为车骑将军、济阳侯。可谓是一门尽显贵。而于中,得宦官之力颇多。

    除了郭胜带何氏进宫这等大恩德,还有当年何氏因为嫉妒而毒死生了皇子刘协的王美人那次。当时皇帝龙颜大怒,差点就又要废后了,幸亏张让等人又磕头求饶又出钱,说尽了好话才让皇帝回心转意。

    做人要讲良心,这等大恩德,不说去涌泉相报了,反而要从背后捅刀子。无论是做为一个普通人还是做为大将军,何进都备受良心的煎熬。当然,合格的政客不在此列,但无疑,何进不是。

    要诛宦官,障碍重重,除了何进内心这一关过不去,他还要面对何皇后、面对弟弟何苗。妹妹何皇后是妇道人家,只知道谁对她好,她就要对谁好。深居宫中多年,除了争宠无师自通,对于时局政治一概不懂。宦官围绕她身侧,耳濡目染,她又怎能硬起心肠对朝夕相处的人下手?

    至于何苗,何进冷哼一声,对于这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弟弟,他向来觉得头疼。他打小母亲死得早,父亲便又娶了个**,后娘又买一送一,还带了个弟弟过来,就是后来的何苗。至于两个妹妹,则是后娘与何进父亲生的,与何进、何苗都有共同的血缘关系。

    也许是童年有阴影,反正何苗从小到大与他这个大哥不对付,不管何进如何对何苗好,尤其是父亲何真死后,何进更是一力承担起养家的重任。但何苗还是不领情,何进说东他就说西,何进说撵狗他就要抓鸡

    何进家具体是干什么的,只有范晔说过一句:“武生蛇祥,进自屠羊”,说明何进家是屠羊的,家中从事屠羊的,并不代表自己就要操刀上阵亲自为之,更不是后世砖家们所说的杀猪屠户。

    相反,何进样貌反而颇为俊美,要是一副粗鄙上不得台面的相貌,他也不会在注重风姿的大汉官场坐到大将军的位置。他的妹妹凭美貌母仪天下、他的孙儿何晏容貌俊美,傅粉何郎的典故流传后世,可见他一家基因之强大。

    且何进入了京师,还曾拜在当时帝师杨赐的门下读书,可见他也不是一粗鄙无文的莽夫。杨赐乃弘农杨氏之后,世代缨簪不说,自己也是以人品高洁,学问精深,性格刚烈著称于世。不像后世一些人有媚骨,争相把权贵收为弟子,哪怕挂一个名也好。要没点真本事或诚心,想拜在他门下,想也别想。

    当年金商门奏对,就他和蔡邕言辞最为激烈,结果蔡邕判了死刑,经过刘备等人的营救,改流放;而杨赐因为曾是帝师,被皇帝网开一面,不过也罢官在家。

    何进一门心思拜杨赐为师,是为了什么?若是为了学问,他大可以去拜郑玄、卢植等学术权威,可他却没有。若是为了官职,他贵为外戚,妹妹何皇后地位尊崇稳固,也并没有求到杨赐的时候。那他究竟是为了什么?

    为了身份的转换。

    何进是有着大恒心的人,否则当年也不会耗费巨资请托郭胜送妹妹入宫了。他虽然贵为国舅,步步高升,但他也不是什么都不懂的人。

    国朝以来,作为外戚而得以善终的,能有几人?高皇帝开国时的诸吕、薄家、窦家太遥远就不用去说了,本朝的前大将军窦武、先帝时的前大将军梁冀,就是佐证。

    何进不愿步他们的后尘,他对各种政争其实很排斥,他只愿自己的子孙长享富贵,与国同休。

    经过何进的研究,他得出一个结论。就是外戚总会有新的,皇帝一换,新外戚就会取代旧外戚。但士人、士族却不会,无论谁为天子,治理天下总得依靠他们。这满天下的世代大族就是这样形成的,汉之前,可曾有闻杨氏、袁氏、羊氏、崔氏?汉之后,这些士族家中书香翰墨不绝,这才有今天的地位。只要子孙争气,就算不能高官得做,成为一郡之望,那做一个诗书传家的地方士绅,应该没有问题吧?

    家中子弟没本事,就守着田舍过日子;家中子弟有本事,被举出仕自然是不在话下。如此进退自如,可比做一个担心吊胆不知富贵何日而绝的外戚,要强得多了。

    这才是何进自上台后,逐渐疏远宦官而日益与士人亲近的根本原因。

    他自担任高位之后,便不断举荐征辟名士大贤,如王谦、伍孚、袁绍、边让、刘表、董扶、赵岐、孔融、荀攸等等,虽然也有郑玄、陈寔、申屠蟠等不给他面子的,但也足见他的诚心。

    可惜他一心为家族计,而妹妹何皇后与弟弟何苗却不理解他的一片苦心。与宦官打得火热不说,更是常常劝他,要他知道知恩图报,不能骤得富贵便翻脸不认人

    何进也是真心累,亲人不站在自己这边,而自己想亲近的士族,却步步进逼,只催着他赶快下决定,好把阉党一网打尽。

    今晚,何进在经过剧烈的思想斗争后,天平便渐渐向士人倾斜了。不为其他,为了自己的外甥皇子刘辨,他也得去争一争。

    自己再与宦官密切,能密切得过天子?天子素来不喜辨儿,东宫之位空置到如今,若不是辨儿为皇后所出,自己这个国舅又官拜大将军,只怕东宫之位早已定夺了罢?

    既然自己就算全面倒向宦官,也无法争取宦官在皇储之争上的帮助,那么,就怪不得自己心狠了。最起码,士人重礼,他们可是最注重嫡庶之分的。辨儿为皇长子,又是皇后所出,素无过错,理所当然的太子人选,可天子却因为自己不喜欢,导致东宫之位空悬,国本不固。士大夫们早就有意见了。不若与士人合流,铲除宦官,然后保扶外甥。这样一来,自家依然可享富贵

    何进在家中陷入沉思的时候,袁绍家里,也在开大会。

    袁绍、袁术、曹操、陈琳、郑泰、王匡、荀攸等名士一一在座。袁绍坐在主位,他身材高大修长,面貌俊美,按此时的标准看,就是一等一的美郎君。袁绍缓缓开口道:“大将军天性柔弱,且有皇后与车骑从中作梗。大将军意恐难为。时间紧张,我等不可把希望全部放在大将军身上,否则,我等危矣!”

    曹操在左侧开言道:“然则本初意欲何为?”

    袁绍环顾左右,朗声道:“如今之计,唯有召外镇入京,诛绝宦官,方为上策!”

    此言一落,郑泰、曹操、荀攸等纷纷大惊,开言道:“万万不可!”

    感谢书友秋饬的打赏支持。

第一百三十四章 皇位归属() 
袁绍看向曹操等人道:“孟德,有何不可?”

    陈琳开言道:“本初,洛阳之军尽属大将军,缘何要召外镇?”

    袁绍笑道:“孔璋,北军素来信服中官,甚不可靠,且蹇硕又领西园兵,诸位可忘了大将军窦武之故事?”

    大将军窦武与太傅陈蕃也是想诛除宦官,结果率数千北军与王甫千余人放对,王甫一阵大喊,说窦武造反,于是北军纷纷自散,堂堂大将军只能自杀,牵连家族亲友

    众人一听袁绍言之有理,于是纷纷细细议论起来。

    袁绍见自己说动众人,不禁心中得意,又道:“皇后与何车骑素与阉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