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黄袍我加身-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公子,这会不会是个陷阱?还是不去的好。”
“没关系,此人既然给我传纸条,说明他知道我的底细,又没有揭发我,我想我知道他是谁了,放心吧!”
转眼已是夜深三更天,郭屹带着罗博来到了沁水河畔,只见一人面对河水负手站在那里。
郭屹上前,轻轻问道:“不知足下是谁,约我到此有什么事?”
那人没有回头,声音就像这深夜中的河水一样,看不出什么波澜,“我来这里,是想提醒你……”
罗博没等他把话说完,突然开口说道:“你是上午的劫营之人?”
“不错,是我。”那人终于把身子转了过来,但脸色依然蒙着,接着说道,”但我不是为了就杨衮,而是救殿下你的。“
郭屹和罗博都感到不可思议,一起小声叫道:“为什么?”
“我以劫营之名,杀掉的都是那处营帐的守卫,目的很简单,只是在为殿下解决后顾之忧。”
“属下知道殿下爱才心切,但此番太多鲁莽,帐外的人已经听到了你们的谈话,所以小的只好弃车保帅,只有让他们死,才能让殿下你的秘密保存下去。”、
郭屹这才意识到自己这次真是有欠思考,差点酿成大祸,虽说那人帮他解决了,但也太过残酷,便说道:“可是,你这样……”
郭屹也不知道该不该责怪他,又该怎么说他,所以后面渐渐没了声音。
“殿下,成大事者不拘小节,牺牲是再所难免的。再说,做过的事情,就要承担它的后果……”
“好了,我知道了,以后我会注意的。”说完,暗自握紧了拳头,头也不回地走了。
第二天清晨,郭屹再次来到了关押杨衮的营房,吸取了昨天的教训,他轻轻地对杨衮说道:“杨老将军,只要你按我说的做,不久你便会和你的家人团聚的……”
杨衮已经想了一个晚上,现在再次得到了郭屹的许诺,一咬牙,带着一脸的决然,说道:“好,老夫可以投降,只是还有一个要求……”
第五十一章 柴荣到来()
又过了几日,沁水河畔再次迎来了一股大军,后周皇帝柴荣带着刘词、张永德、赵匡胤等人,从高平携胜而来,原本的禁军加上新收编的北汉俘虏,总计人数已有五万众。
李筠、李重进带着郭屹、罗博、李守节等人,来到沁水河西岸,毕恭毕敬,列队迎接。只见,御马亲临,众人随即拜倒,山呼万岁,
柴荣翻身下马,微微一摆手,声如洪钟一般,“众将士平身!”
又搀扶着李筠起身,说道:“此次契丹损兵折将,遭此大败,李爱卿功不可没,理当重赏!”
李筠微微欠了欠身,拱手说道:“陛下言重了,食君之禄,解君之忧,能为大周尽心尽力,实乃我等福分,又岂敢讨赏?”
柴荣听了这话,眉角轻轻一扬,没再接着说下去,拍了拍李筠的肩膀,说道:“好了,进营说吧。”
君臣进营,各自落座后,柴荣看着右手边的李筠,开口问道:“李爱卿,听报告说,这次在岳阳埋伏契丹人,不光抓到了两万小兵,而且还网住了大鱼,是吗?”
“陛下,确实如此,眼下契丹主将杨衮就关押在营中。”李筠起身,小心地说道。
“哦,那不知道他怎么个打算,是降,还是不降啊?”
杨衮自从和郭屹密谈过后,这些日子李筠也找过杨衮几次次,但杨衮什么话也不说,只说要面见皇帝,等柴荣来了再说,所以,此时,李筠头上有些冒汗,说道:“请陛下恕罪,微臣能力不济,未能劝动杨衮。”
柴荣一听,脸上也没什么变化,只是冷冷说道:“这杨衮一把老骨头,还挺顽固的,他是不是故作高深,想等朕到了,要朕去求他呀?”
“陛下,败军之将,还装什么风骨,圣上见他有失陛下的身份啊!”一旁的赵匡胤站起身来,施礼说道。
“这老家伙虽然冥顽不灵,但也算是和父皇有过交情,朕见他,也没什么过分。再者说,当年的他,也是天下数得上的英雄人物,没什么折身份的。”
柴荣仔细想了想,刚想命人押杨衮过来,又觉得不是很妥,说道:“算了,在他面前,朕还是个晚辈,为显示敬重,还是朕去见他吧!”
说完,带着众人,摆架出了中军大帐。
杨衮也听到了早上的动静,猜想也是柴荣领大军到了,此时正在闭目,将郭屹和他说的一切,在心中默默梳理了一遍,毕竟这关系这他一家人的生死,更会影响到他杨家将来的命运。
在众人的簇拥下,柴荣来到了关押杨衮的地方,几天下来,杨衮的伤势也渐渐好了,柴荣开口便略带关心地问道:“杨老将军,不知伤势如何了?”
“你就是郭荣,想当年我和你父亲郭威作战时,你还是半大的孩子,不曾想你如今已经是皇帝了,而老夫却成了你的阶下之囚,命运如斯,世事无常啊!”
“是的啊,命运一词确实非常的奇妙,但朕还听过这样一句话,叫做:人定胜天,眼下,老将军的命运依然掌握在将军您的手里,不知……”
柴荣故意欲言又止,杨衮也是心领神会,扫了一眼大帐,淡淡说道:“还请陛下命其他人退出帐外,杨某自会说与陛下听。”
此话一出,柴荣身后的李筠,张永德,李重进,赵匡胤齐声说道:“大胆,怎能让陛下犯险!”
柴荣也不知他什么心思,万一他真的想在绝境中做殊死一搏,挟持自己,这确实是最佳的逃跑方案了,况且就算逃不出,杀死一个皇帝,也是值得的。
柴荣脸上开始有了些犹豫,呵呵一笑,说道:“杨老将军,你这要求就算朕答应,手下的一干文武也是不同意啊,你看这……”
杨衮听了,大笑一声,“原来这郭周的皇帝也是怕死的啊!“
”你……“柴荣身后的将领顿时有些恼火,大喝起来。
叫后周的将领们一副着急上火的表情,杨衮对着他们冷哼一身,”哼,休要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估计是你们这些人心里有鬼吧。“
接着看了看蹲着大帐中自顾自玩耍的郭屹,说道:”算了,这样吧,那就留下那少年,应该是没什么问题了吧!”
这时,赵匡胤觉得这杨衮的要求实在太多了,按捺不住心中的气愤,说道:“老匹夫,你的算盘打得响啊,一个皇帝不够,还要搭上个王爷,你还说没有什么企图?”
“嘿嘿,这位将军,我也懒得和你多费口舌,你又代表不了这皇上。”
赵匡胤听了,有些恼羞成怒,喝道:“你……”
但却被柴荣打断了,说道:“好了,别吵了,就按杨老将军的话,你们都出去吧,留下我和屹儿在这里。要是他真有什么想法,屹儿也能抵挡一阵,你们再进来也无妨!”
虽然那群将军没一个同意的,但却又无可奈何,纷纷领命告退了。
“好了,这下你可以说了吧。”柴荣见大帐中只有三人了,走到杨衮的跟前说道。
一旁的郭屹也歪着嘴巴,应和道:“就……就是啊,你这老头儿,真是麻……麻烦!”说完,又背着柴荣对杨衮轻轻地使了一个眼色。
“其实,老夫这么做,并无它意,只是陛下身边人心难测,担心人多嘴杂,难免走漏了风声。”
柴荣回头看了一眼郭屹,说道:“所以,你才叫屹儿陪朕在这里。”
“是的。”
柴荣靠了过来,小声的说道:“那这么说,将军还有什么不可告人的事情要交代吗?”
“确实如此!”杨衮点了点头,像是只做了口型,声音都不怎么听得见。
继续说道:“此次随刘崇南征,第一是受了刘崇的邀请,大辽皇上难免动心;第二我杨家陷入与你郭家前辈确实曾有间隙,所以老夫也想讨个公道;但是,最终要的确实第三点,那契丹然拿下了我的家人,算是逼着我领军出征的。”
杨衮说道最后,原本高傲的神情渐渐萎靡了,目光也有了些涣散。
柴荣听了,也是吃惊不已,惊讶地差点叫出声来,“原来,老将军也是有苦难言啊!”
听了柴荣略带同情的话语,杨衮反而有些释然了,说道:“其实,这也没什么了,经历着一战,老夫一切都看透了,眼下只想着能够救出家人,共享天伦之乐!”
”那将军的意思是…”
“不错,只要陛下能救出我的家人,老夫便诚心投降大周。”
柴荣看了一眼边上的郭屹,依旧自己玩得很开心,说道:“那让朕怎么救得了他们,此时他们还在大辽境内啊!”
杨衮同样看了看郭屹,轻轻说道:“陛下,这也很简单,根本不用陛下打到契丹境内,只要和他们做点交易就好了。”
听了杨衮这么一说,柴荣此时思绪转动起来:这杨衮是要用俘虏换回他的家眷吗?可将这两万的恶狼般的人儿放了回去,那契丹算是没伤什么要害,相反,可能会因为这次大败,更加变本加厉,那样的话,北方的百姓将会越发的难过啊。
随即,他神情微微一变,冷冷说道:“将军,你是想让朕用那两万的俘虏,换回你的家眷吗?这买卖太亏了吧!”
“陛下,相对于国家大事,区区几条小人之命,就相当于九牛身上的一毛,当然是不值得的。老夫只是给陛下出了个注意,用两万俘虏和契丹做点什么交易,顺带着换回我的家人。”
“可朕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杨衮微微闭了闭眼睛,思考了一下那天郭屹对他说的话,接着说道:“陛下,虽说这高平,岳阳两战,郭周大获全胜,斩获、俘虏敌人数万,对于刘汉而言,可能是伤筋动骨,但契丹地大物博,国力强盛,应该只是伤到了皮肉而已。眼下,陛下刚刚继位,中原又久遭战乱,民生凋敝,不宜再和契丹发动战争。所以,老夫是希望,陛下能利用这两万俘虏,和契丹暂定合约,双方就此罢兵,待国力恢复时,再来挣个高下。”
柴荣一想,确实如此:这再和契丹挑起战争,怕是又有他国真火打劫了。但又一想,好像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说道:“可是,这和你投降有什么关系?老将军已经看破尘世,想要颐养天年,想必也不会再驰骋疆场了,朕为何要换回你的家人,换一个更有利益的要求不是更好吗?”
杨衮趁柴荣不注意,目光中带着一丝敬佩,又看了一眼郭屹:这赵王年纪虽小,可谋略却是柴荣比不了的啊!
又微微一笑,说道“陛下,你只看老夫一人,却是有些目光短浅了,要知道我杨衮手下三子,个个勇武如我当年,虽然老夫不愿再处于军中,但老夫的儿子却是难得啊!”
柴荣一听,深深的点了点头,显然对杨衮的儿子也是有些耳闻的。
不仅如此,杨衮又示意柴荣附身将耳朵贴了过来,耳语道:“陛下,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夫可助陛下攻破太原,彻底解决刘汉这一顽疾!”
———————————————————————————————
文章的节奏确实有些难掌握,太快的话,就要以交代为主,过于写实,人物表现不鲜明,缺少代入感;放慢了,又会觉得剧情拖沓,让人觉得没劲,没有那种瞬间满级,然后平推的快感,所以说好纠结啊。
想了想,大家看得不过瘾的原因在我,更新太少了,可阿三实在没有办法,总不能不工作在家写书吧,那根本不可能,毕竟还有一家子要养活,所以,希望各位书友多多担待!!
喜欢的书友们请多多关注,多多支持,谢谢了!
第五十二章 杨家继业()
夕阳西下,昏黄的余晖洒在三晋大地之上,雄伟壮阔的太原城就像一只沉睡的巨兽,趴卧在汾河河谷之中。高大的城楼,接连着数十里的城墙,无不彰显着它的历史与沧桑。
太原迄始于远古,春秋时期晋定公在太行山西、汾河晋水之畔筑晋阳城,至今已有千年的历史。秦始皇统一全国,设太原郡,郡治晋阳;汉代时全国设十三州,并州刺史部设治晋阳,是时,太原为全国十三州部治所之一,闻名遐迩。
后来,唐高祖李渊在太原起兵,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李渊父子定都长安后,遂以“唐”为国号。唐朝的几位帝王曾数次扩建晋阳城,并相继封其为“北都”、“北京”,为河东节度使治所,与京都长安、东都洛阳并称“三都”、“三京”。
悠久的历史造就了它今日的辉煌,但只不过是太原城成为北方重镇的原因之一,而另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它关键的地理位置与独特的地势特征。
太原西、北、东三面环山,中、南部为河谷平原,整个地形北高南低呈簸箕形。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河谷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乃是从北方进入中原的咽喉要道,被称为“中原北门”、“河东之根本”。
太原北可御外族而守国门,南可驱中原而得天下,城南土地肥沃,河网纵横,粮食丰足,人口众多,物质丰富,使太原能战能守,成为一个军事要地,唐太宗李世民评价其为“王业所基,国之根本”。
五代后梁时期,晋王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从太原起兵,建立后唐;后唐末帝李从珂继位后,石敬瑭为河东节度使,又在从太原起兵,出卖幽云十六州,勾结契丹,建立后晋;后来契丹国主耶律德光灭亡后晋,奴役中原,河东节度使刘知远再次从太原起兵,驱逐辽人,建立后汉;时至当下,郭威建立后周后,刘知远的弟弟刘崇,在太原称帝,建立北汉,太原成就了五代十国中数个政权,不可不说是“千古龙城”。
随着朝代的更迭,岁月的流转,晋阳城的规模也在不断地扩大,隋朝时,在原有城池的基础上进行扩建,新城位于汾河西畔,城周八里,高四丈。唐贞观年间,并州长史英国公李绩于汾河东岸筑东城,南北约八里半,东西约五至六里。武则天时,委并州长史崔神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