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全集-第10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角笸ā4任试唬骸熬ㄕ乱俊崩粼唬骸叭弧!薄罢掳苍冢刻馐鸬梦尬笠俊币蚣僬驴矗懔寻苤舸蠛舫执龋扔胗镌唬骸熬灰韵嘤耄嵋辔抟虻冒埽龈5榷岵欢朗茏铮袢裟痪闳ィ俊币蛴攵莼梗ふ戮沟弥薄
【译文】
三国时,吴国的郡、州两府间常有冲突,而朝廷很难分辨谁是谁非,往往以先呈送的公文为是。
有一次州府的奏章已送出,郡府怕落后,于是征求能拦截州使者的人。太史慈(三国吴人,字子义)正巧在郡内,就志愿前往。日夜兼程,来到洛阳,到了宫门口时,州府的使者才到,正要请人通报。太史慈先问使者:“你是来呈送州府奏章的吗?”
答:“正是。”
又说:“奏章在哪儿?题署没有错误吗?”于是假意检视,却把奏章给撕了。
使者大叫抓人,太史慈却说:“如果你不随便把奏章交给我,我也撕不了。我若被抓,你也难脱罪,不如假作没事回去吧。”于是两人一起离开洛阳,而郡府的奏章也就顺利的呈给朝廷了。
636、杨四
【原文】
天顺中,承天门灾,阁臣岳正以草诏得罪,降广东钦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阅月,尚书陈汝言素憾正,至是嗾逻者以私事中,逮系诏狱,拷掠备至,谪戍肃州镇夷所。至涿州,夜宿传舍,手梏急,气奔欲死,涿人杨四者素闻正名,为之祈哀,解人不肯,因醉以醇酒,伺其熟睡,谓正曰:“梏有封印,奈何?”正曰:“可烧鏊令热,以酒喷封纸,就炙之,纸得燥,自然昂起。”杨乃如其言,去钉脱梏,刳其中,复钉而封之。其人既醒,觉有异,杨乃告曰:“业已然,可如何?今奉银数十两为寿,不如纳之。”正以此得至戍所。
【译文】
明英宗天顺年间,承天门发生火灾,内阁大臣岳正(明朝正统进士,因杵石亨谪贬,著有《类博杂言》等书)因起草诏书有失获罪,被贬为广东钦州同知。路经漷县,因母亲年岁已大,恐奉养之日不多,曾停留一个月陪伴母亲。
尚书陈汝言(有谋略,著有《秋水集》)一向忌恨岳正,为报私仇,便借此事下令拘捕岳正,严刑拷打后发配肃州镇夷所。一路上,岳正被差官折磨得不成人形。一天夜晚来到涿州一家客栈休息,有个叫杨四的本地人,一向尊敬岳正的为人,为岳正向差官求情,要求松下镣铐。差官不答应。
为救岳正,杨四只好假意请差官喝酒,趁差官酒醉熟睡施救,但一见岳正的手铐,便泄气的说:“手铐上有封条,怎么取下手铐呢?”
岳正说:“用火把手铐加热,再用酒洒在封条上,潮湿的封条烤干之后自然会翘起来,便容易脱落了。”
杨四照岳正的话去做,扭松手铐上的铁钉后,再将封条贴上。
第二天差官发觉手铐松脱,杨四具实相告,并说:“事已至此,你又能如何?闹大了您也难脱罪,这有纹银几十两给您添福增寿,您就收下吧?”
于是岳正得以平安的到达肃州。
637、李文达
【原文】
天顺初,德、秀等王皆当出阁,英庙谕李文达公贤慎选讲读官,文达以亲王四位,用官八员,翰林几去半矣,乃请于新进士内选人物俊伟、语言正当、学问优长者,授以检讨之职,分任讲读。遂为定例。
【译文】
明英宗天顺初年,德、秀等四位皇子即将受封,英宗面谕李文达要慎重的遴选四位皇子的讲读官(讲解诵读诗书)。李文达认为四位亲王的讲读官以往翰林几乎占了一半,想有所改变,就奏请英宗准许由新科进士中,遴选样貌英俊身材挺拔、言谈得体举止谦和、学识丰富的人,授以官位担任讲读,从此成为遴选讲读官的一种惯例。
638、周忱
【原文】
己巳之难,也先将犯京城,声言欲据通州仓。举朝仓皇无措,议者欲遣人举火烧仓,恐敌之因粮于我也。时周文襄公[忱]适在京,因建议,令各卫军预支半年粮,令其往取。于是肩负者踵接,不数日,京师顿实,而通州仓为之一空。
[述评]
一云,己已之变,议者请烧通州仓以绝虏望。于肃愍曰:“国之命脉,民之膏脂,奈何不惜?”传示城中有力者恣取之,数日粟尽入城。
郦生以楚拔荥阳不坚守为失策,劝沛公急取敖仓。
又李密据黎阳仓,开仓恣民就食,浃旬得兵三十余万。徐洪客献策谓:“大众久聚,恐米尽人散,难以成功,宜乘锐进取。”密不从而败。
刘子羽守仙人关,预徙梁、洋公私之积。金人深入,馈饷不继,乃去。
自古攻守之策,未有不以食为本者,要在敌未至而预图耳。若搬运不及,则焚弃亦是一策,古名将亦往往有之,决不可赍盗粮也。
【译文】
明己巳年瓦剌举兵入侵,并扬言要占领通州各米仓。消息传来,朝廷百官大为惊慌,有大臣建议烧毁米粮,以免增加瓦剌的实力。周文襄,正巧在京城,便建议下令各守卫军可前去通州预支半年军粮,命令下达没多久,京师各米仓盈满,而通州已成空仓。
[述评译文]
另有一说是:己巳年大臣曾建议烧毁通州米仓,以断绝瓦剌野心,于肃愍(谦)上奏说:米粮是国家命脉、人民膏脂,不应轻易焚毁。于是下令城中凡有能力搬粮的百姓都可前去通州搬米,不多日,通州的米全集中到京城。
楚汉相争时,郦食其认为,项羽攻荧阳却不力守是一大失策,劝刘邦夺取敖仓米粮,奠下日后胜基;而李密占领黎阳后曾下令大开米仓任百姓搬米,一时归附李密的有三十万人,徐洪客曾建议李密:趁米粮充足深得人心时,一鼓作气继续进攻,不要等到米尽人散时就难成功了,但李密没有接受这建议,终于失败。
宋朝时刘子羽占仙人关,事先运走梁洋公私藏的米粮,金人进攻时,因粮饷不继,只有退兵。
自古军人作战无不以米粮为胜负关键,因此在敌人尚未进攻前就要有全盘的计划,万一搬运不及,烧毁也是一种策略,许多名将往往也用这一招,就是不能将米粮白白送给敌人。
639、韩雍
【原文】
韩雍弱冠为御史,出按江西。时有诏下镇守中官,而都御史误启其封,惧以咨雍,雍请宴中官而身为解之,明日伪为封识,而藏旧封于怀,俟会间,使邮卒持以付己,佯不知而启之,稍读一二语,即惊曰:“此非吾所当闻。”遽令吏还中官,则已潜易旧封矣,雍起谢罪,复欲与邮卒杖,中官以为诚,反为救解,欢饮而罢。
[述评]
此即王韶欺郭逵之计,做得更无痕迹。
郭逵为西帅,王韶初以措置西事至边。逵知其必生边患,因备边财赋连及商贾,移牒取问。韶读之,怒形颜色,掷牒于地者久之,乃徐取纳怀中,入而复出,对使者碎之。逵奏其事,上以问韶,韶以原牒进,无一字损坏也。上不悟韶计,不直逵言,自是凡逵论,诏皆不报,而韶遂得志矣。
韩襄毅在蛮中,有一郡守治酒具进,用盒纳妓于内,径入幕府,公知必有隐物,召郡守入,开盒,令妓奉酒毕,仍纳于盒中,随太守出。
[评]
此必蛮守欲假此以窥公耳,公不拂其意,而处之若无事然,此岂死讲道理人所知,
【译文】
明朝人韩雍(屡次破贼有功,两广人曾立祠祀奉)二十来岁就当了江西御史。有次一封皇帝颁赐宦官的敕书,被都御史误为普通公文而误拆。都御史怕有杀身之祸,请教韩雍共商对策,韩雍表示,他将设宴请蔡太监,决定亲自为他解决这个难题。
第二天,他先伪造一封假信,把原来的真信藏在怀中,在宴席前悄悄把假信交给邮卒,叮嘱邮卒在宴席开始后送交自己,然后故意拆信,读了几句后,就很惊慌的说:“这不是颁给我的敕书。”
于是把原来已拆封的敕书送给宦官,除了一再谢罪外,并请求与邮卒一起领罚,宦官被韩雍的诚意感动,反而连连劝慰,宾主继续畅饮。
[述评译文]
韩雍的计谋,其实就是王韶欺骗郭逵之计,只是韩雍做得更是天衣无缝。
郭逵为边帅时,王韶奉命治理边境。郭逵知道王韶治理边境必会发生变乱,想让王韶知难而退,就派人送给王韶一本边境各地的财赋概况及商家资料,征询王韶意见。王韶看了一两页后,就把资料摔在地上,许久之后才将资料揣入怀中,来到室外,当着郭逵使者的面将资料撕毁。
郭逵将此事奏禀皇帝,皇帝召来王韶时,只见王韶将原本呈上,没有丝毫毁损,皇帝没有察觉王韶的计谋,以为郭逵没有说实话,从此王韶得到皇帝的宠信。
韩雍有一次来到番地,当地郡守准备了酒菜,把一名妓女藏在箱中,命人送到韩府。韩雍知道其中定有文章,使召来郡守当场开箱,请出妓女。酒宴结束后,韩雍请妓女再回到箱中,随太守一起离开府衙。
[评译]
箱中暗藏妓女一事,一定是番邦郡守想借此试探韩公,韩公不违逆郡守的心意,处理泰然自若,这种技巧,哪里是一味遵奉圣人之道的古板人所能懂的。
640、耿定力
【原文】
耿司马公[定力]知成都府。益俗不丧而冠素,亟禁之。适两台拨捕蝗,公寝未发。道逢三素冠,皆豪子弟也,数之曰:“法不汝贳,能掠蝗自雪乎?”
其人击颡,遍募人掠之。蝗尽,民无扰者。
[评]
本欲掠蝗,借素冠以济。一举两得,灵心妙用,可以类推。
【译文】
明朝耿司马为成都知府时,想导正当地“人死不发丧,只戴白帽”的风俗。
碰巧成都闹蝗灾,上有命令消灭蝗害,耿司马还不及下令捕蝗,就在路上碰到三位头戴白帽的富家子弟。耿司马忍不住的责备他们说:“亲人过世不发丧只戴白帽,就算律法能容,你们良心可安?现在给你们一个赎罪的机会。看你们能不能尽力捕蝗,来安慰死者。”
三名富家子弟立即招募乡人捕蝗,平息了一场蝗灾。
[评译]
耿司马本来只是奉命消灭蝗虫,借导正不良风俗促使乡人尽力灭蝗,真可说是灵心妙用,一举两得。
641、某教谕
【原文】
有御史罪其县令。县令密使嬖儿侍御史,御史昵之,遂乘机窃其箧中篆去。御史顾篆箧空,心疑县令所为而不敢发,因称疾不视事。尝闻某教谕有奇才,因其问疾,召至床头诉之。教谕教御史夜半于厨中发火,火光烛天,郡县俱赴救。御史持篆箧授县令,他官各有所护。及火灭,县令上篆箧,则篆在矣。
或云此教谕乃海瑞也,未详。
[评]
山尽水穷处,忽睹天台、雁荡、洞庭、彭蠡,想胸中有走盘珠万斛在。
【译文】
明朝时有位县令得罪了御史,于是悄悄派自己嬖幸的童仆去服侍御史,御史非常宠爱这名童仆。一天,这童仆乘御史不注意。偷偷将御史收藏在小箱中的官印偷走。御史发觉官印遗失,怀疑是县令暗中主使,但又不敢随便张扬。听说有个教谕(官名,掌教诲生员)是个奇才,点子很多,便假称生病暂时不能处理公务。借着教谕前来探病,召教谕来到床前向他请教。
教谕说:“大人不妨半夜时在厨房放把火,各官员一定会前来救火。大人到时就可借保护财物为名,把印信箱交给县令保管。当然其他官员,也都交付他们一些物品。我保证遗失的印信一定物归原主。”
御史依计幸事,等到大火扑灭,县令呈上印信箱时,印信果然已在箱中。
有人说这教谕就是海瑞,不太清楚。
[评译]
在山穷水尽的困境时,忽然看到天台山、雁荡山、洞庭湖和彭蠡湖(鄱阳湖),这样的人,想必胸中定有万斛珠在盘中打转。
642、王安
【原文】
神庙虽定储,而郑贵妃权谲有宠,东宫不无危疑,侍卫单微,资用多匮,弥缝补救,司礼监王安力为多。福邸出藩,贵妃倾宫畀之。或迎附东宫,勒止最后十箱,舁至宫门。安知之,谏曰:“此非太子之道也。”或曰:“业已舁至,奈何?”安曰:“即舁还之。”更简箱之类此者十枚,实以器币而赠之。乃谓妃曰:“适止箱于宫门,欲以仿箱制也。”上及贵妃皆大喜。
【译文】
郑贵妃为人多心计,甚得明光宗宠爱。光宗虽已册立太子,但太子不受重视,不但侍卫少,日常开支更是窘困,全靠司礼监(掌宫廷礼仪)王安(光宗时为司礼太监,后为魏忠贤所害)筹措,太子地位仍岌岌可危。
有一次福邸出藩,郑贵妃倾全力准备丰盛的礼物。有人为讨好太子,将郑贵妃所送的最后十箱礼品拦截下来,堆放在太子宫门口。王安知道后对太子说:“这种行为不是太子该有的。”
有人说:“那么,堆放在太子宫门的十箱礼品该如何处置呢?”
王安说:“立刻送还贵妃,另外再找十个相同的箱子装满器物,钱币一并送去。”
然后,王安派人对贵妃说:“刚才拦下贵妃的箱子,只是想知道贵妃箱子的式样,好盛装礼品。”
贵妃因而大喜,光宗也非常高兴。
643、朴恒
【原文】
尝有觅亲尸于战场,溃腐不可物色者。高丽臣朴恒父母殁于蒙古之兵,恒从积尸中得相似者辄收瘗,凡三百余人。此亦一法。
[述评]
元祐间有大臣某,父贬死珠崖,寓柩不归。既贵,自过海迎取。岁久,无能识者。僧房中有数柩枯骨,无款记。不获已,挈一棺归,与其母合葬。后竟传误取亡僧骨者,方知朴恒有见。
【译文】
在战场上认领亲人的尸骨,常会发生因尸首溃澜而无法辨认的困扰。有个高丽臣名叫朴恒,他的父母死于蒙古兵之手,朴桓无法辨认明确,只好将尸首中觉得相似的便予以收葬,结果一共埋葬了三百多具尸体。这也是安慰死者亡魂的一种方式。
[述评译文]
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有位大臣,年轻时父亲因罪贬至朱崖,不久死于当地,棺柩一直没有运回家乡。该大臣显贵后想迎父棺回乡,来到停棺的寺庙,只见停放着好几口棺木,尸体已成枯骨,也没有姓名记号,于是大臣便随意取了其中一口棺木与他母亲合葬。事后曾经传出他误运了和尚的棺木回家的流言。
发生这种事后,我们不得不说朴恒的做法有他的道理。
应卒卷十七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集“应卒”。
【译文】
滔滔而逝的西江水,却遥远得不能解燃眉之急。一箪食一壶水,有时比璧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