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将进酒 >

第94部分

将进酒-第94部分

小说: 将进酒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孔湫面上浮现怒色,他说:“你胡乱说什么?萧驰野到底有没有行刺先帝一事还在查办,就凭你韩丞空口无凭,刑部干脆不要干了。再者我们私宴小聚,你韩丞不在场么?你也吃了不少酒!”

    韩丞说:“我是锦衣卫,随时听记就是本职,你们重臣私聚,我若不到场,如何能听得确切?我已叫人把那夜详谈的事情全部誊抄给了太后,我清白啊!你们敢么?”

    潘祥杰前头受过萧驰野相助,近来在朝上一直夹着尾巴做人,生怕被牵扯进去。韩丞又正权势滔天,指哪儿他就去哪儿,见着他们又吵了起来,嘴唇翕动,往后小退了几步,没敢插话,打定主意要当个缩头乌龟。

    几方逐渐骂上了头,岑愈嘴皮子最了得,把韩丞骂得里外不是人,就算韩丞想要忍,这会儿也气冲五脏,指着岑愈的手使劲抖。但是他仍然保持着清醒,两眼一闭,滑跪在地,豁出去似的大哭起来。

    “太后!”韩丞伏地痛哭,“太后!臣心如月,皎皎洁洁!围捕萧驰野是我的错,行刺先帝是我的错,连如今储君无人也是我的错!我本为臣,甘愿为君死,甘愿受君罚!有罪,便都是我韩丞的罪!是杀我一人,还是杀我一家,主子怎么判,我就怎么受!”

    孔湫觉得此人厚颜无耻,当即抬手摘了乌纱帽,说:“我耻于跟此等小人同列!若是皇嗣不能公验真身,这个官,我孔泊然不做也罢!”

    太后霍然起身,掀开了珠帘,冷冷地把他们挨个扫视一遍,最后落在韩丞身上,说:“朝堂议事,你哭什么?站起来!”随后又看向孔湫,“你好歹也入了内阁,算是次辅,是主持国家朝政的人,动不动就以罢官相逼,是要威胁哀家就范,还是想要沽名钓誉,你自己心里最明白!哀家自从代行天子之权以来,事无大小,皆要详细询问内阁,有什么事情说不明白?你非得这般步步紧逼!”

    群臣皆跪。

    “先祖定下后宫不得干政的陈条,哀家三番五次僭越,本已愧面先祖。此次建恒突然病逝,若非你们屡次哀求,哀家哪里肯再来这前朝主事?如今没有皇帝,哀家膝下无人,不过是个孤寡妇人……”太后说到此处,眼含热泪,“光诚爷在时,何曾叫哀家受过这等委屈?!”

    韩丞似是被帝后深情所动,伏地掩面啼哭不止,说:“光诚爷在时,臣也不曾受过这般的对待。我深知自己是个鄙薄肤浅的人,不过一介武夫,不敢同内阁诸位大臣相提并论,更不敢与元辅皓月争辉,我是对李氏忠之切,爱之深,才敢把皇嗣还送于朝。元辅,何至于此啊?!”

    韩丞屡次把火引向海良宜,孔湫胸中气闷,艰难地说:“太后……元辅之心,皇天可鉴。立储之事,绝非小事,眼下难关重重,大周已然到了危急存亡之秋,若不能谨而慎之,只怕后患无穷……”

    “哀家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才会连日召集各位大人在此详谈。”太后缓复情绪,说,“光诚爷以后,皇嗣凋零,到了如今,竟然找不出一位储君来。越是难关,越该齐心协力。韩丞,你就把光诚爷的私信交出,由在场诸位公验吧!”

    韩丞哪里有什么托孤私信?他死撑着不肯给,就是在和海良宜、太后比谁更能拖。一旦海良宜松口,寒门官员的浪潮一散,太后主政的心思就无法遮挡,到时候只能选择让他手中的韩家子登基,那时他就是真正的托孤大臣了,韩家鼎盛之状就在眼前。太后如今想先逼死他,他心里明白,便更加大声地哭起来。

    韩丞捶胸顿足,说:“诸位怀疑我的赤忱忠心,不如叫我死!我弟弟,嫡亲弟弟!为了追捕那萧驰野,现在还落在茨州为质。我为先帝伤了一只眼睛,为光诚爷挨过三把钢刀,我岂是为了一己私欲就诓骗天下的斗筲之辈?!”

    他们你来我往的全是私欲,哭声、骂声充斥着朝堂,谁也没有再提起燕王一脉,孔湫跪着,却已然凉透了心。

    海良宜今日没有开口讲过一句话,他撑着椅把手,忽然站了起来。无数目光都汇聚于此,寒门官员期盼着元辅能够翻转局面,再定乾坤,世家官员默不作声,以待良机,他们注视着海良宜,就像是过去那样。

    海良宜咳了起来,他干瘦的手颤抖着以帕掩血。他咽了些唾液,缓缓环视着这大殿,接着缓缓环视着这些脸,最后看向太后。

    “当年李氏为王,天下经历数年征伐终于归一。百年以来,大周历代朝臣无不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永宜年间阒都城墙虽然陈旧,但其风骨犹在,气魄犹存。永宜年初,渝州齐惠连连中三元,太学就此鼎盛。姚家三师虽是世家出身,却广开言路,不拘一格提拔贤才。今日还在这朝堂上的寒门学子,多是那段时期涌入朝中的。”

    孔湫俯首,在回溯中,忍不住低声呜咽起来。

    “然而永宜中兴不过是昙花一现,十年才到,光诚爷便龙体抱恙。而后世家再度兴盛,门第之见分划太学,永宜年至咸德年间,阒都没有寒士入朝,这是世家的朝堂。”

    潘祥杰面色讪讪,叩着头不作声。

    韩丞想要说什么,海良宜却骤然提高了声音:“咸德年间,国库空虚,臣请求花思谦交账,他协同当时还任各部尚书的世家官员避而不答,屡次敷衍!同年厥西遇灾,哀鸿遍野,臣再次逼迫花思谦交账,他闪烁其词,不久后中博兵败,战后六州粮仓一夜全空!这笔账,直到今日,花思谦也没有交代清楚!是他的错,还是在场诸位推波助澜的错?!”

    潘祥杰一惊,赶忙说:“此事当时大理寺已经——”

    “臣海仁时,自归朝以后,屡次进谏,要求公验韩氏皇嗣真身。韩丞迟疑不决,至今不肯交付托孤私信,无法,臣便主持内阁探寻皇谱,最终奏请太后,择立槐州燕王一脉为储君,无果。”

    太后被这激昂的语调震退了半步,那珠帘“哗啦”地散在她身上,她惊疑不定地看着海良宜。

    海良宜在燃烧,他胸中的怒火压抑了整整三十年,此刻烧得他意气重现,烧得这满堂震惊,他说:“国之衰微,这是我为元辅的错!我一生为君进谏,得而不得已然无畏!既然生谏不能,那么今日,我便死谏大周!储君可立,但绝不能册立韩家小儿!储君可立——”

    说时迟那时快,海良宜振起的衣袖犹如焚烧的落叶,在众人眼前随风而起,跟着一声惊天动地的重响,血花迸溅。

    满堂死寂,太后手脚冰凉,险些滑倒在地。她的眼睛艰难地追寻着,从那溅开的鲜血,落到了海良宜身上。不消片刻,满朝官员惊声而起,孔湫几乎是膝行着爬过去,扶着海良宜。

    “仁时……”太后声音颤抖,“何至于……何至于此……”

    这一撞,彻底撞断了韩丞的退路,海良宜以死成就天下文士的怒火,韩家小儿永远当不了皇帝。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自寻骂名,谁就是来日天下文人眼里的眼中钉。但是就算是韩丞,也惊愣在地上,他做梦都没有想到,海良宜会做得这样决绝。

    海良宜满面血水,仰身望着高不可触的苍顶。

    他一生都在求稳,然而最后这一刻,他激进了一回,成为了大周爆开的烈阳,在那漆黑的夜里燃烧起无数道光。他胸口的仙鹤被染红了,随着残存的起伏,他紧紧攥着孔湫的手。

    “泊然……”海良宜轻声说,“……我……尽力了。”

    作者有话要说:  谢谢观阅。 富品中文

    

122、皇女() 
余小再说到这里,伏身哽咽; 难以继续。他们这一代文士出仕; 不是想做碧血丹心、肝脑涂地的齐惠连,就是想做维系危局、稳定乾坤的海良宜; 然而这危楼在风雨飘摇间发出了轰然倾塌的声音。一夜之间,砸碎了数万万人的凌云壮志; 让大周上下号啕一片。

    沈泽川默然地偏头; 听着院墙以外的更声。

    不知过了多久; 余小再才停下呜咽; 他用热帕子捂着面,半晌说:“元辅死谏; 韩丞被逼到了绝处,但是他不肯就此作罢。当时太学群情激奋,韩丞下朝的轿子被堵在了神武大街; 让学生们砸得稀烂。八大营封锁太学; 捉了几个带头的学生去诏狱; 还断了学生们的粮食; 学生们就绝食明志。”

    余小再情不自禁,又落下泪来。

    “我本以为天下文人就此死绝; 岂料那夜; 我看到太学景逸山间薪火点点,方知元辅用意深远。燎原之火已然成势,太后为平天下学子的怒火,再度向韩丞索要托孤私信; 并将那伪做皇嗣的韩氏小儿驱逐出宫。韩丞不得不退,他承诺三日以后公验私信。”

    “伪作的私信没有光诚帝私章,内阁以此驳回了韩丞所呈的储君建议。太后见状,允诺将会面见槐州燕王一脉,确立储君人选。然而槐州与阒都相隔遥远,正如韩丞先前所言,那燕王的庶孙次子已经年逾古稀,途中舟车劳顿,又经历了大悲大喜,竟在到达阒都以前就一命呜呼了。”

    “择立储君一事,彻底陷入僵局。韩丞居心叵测,凭靠八大营威逼内阁。他再次上奏,请求八城佐政,要太后另立‘议事阁’,所列人选无一不是世家官员。太后把折子留中不发,泊然大人秉承元辅遗志,上奏首肯‘议事阁’的原策,但要求革除韩丞兵权,以文不参武为由,想要借此拿掉韩丞的八大营。但是韩丞不肯,内阁便不批字,双方再度协商失败。”

    无嗣可立,这是阒都死局的命门。以孔湫为首的内阁成员在八城佐政的提议面前退步,是相承了海良宜的求和之策。他们没有兵马,启东由太后把持,离北在萧驰野以后已经不再听阒都调遣,孔湫只能择轻而让,最后的底线就是拿掉韩丞的兵权,即便不能落在他们手中,也不能再如从前一样,把阒都巡防全部交由世家掌管。

    “就在此刻,薛修卓上奏了。”余小再在昏暗里露出个模糊的苦笑,“他一石激起千层浪……来得太妙了。”

    萧驰野听到薛修卓的名字,稍转目光,看向沈泽川。沈泽川沉默少顷,微微仰头,看着窗外,眉间紧锁,片刻后才说:“你当初说得对,这个人才是真了得。皇嗣的风声轻易就走漏到了我们这里,煽动得你我迫不及待。我到了中博以后,原本疑心杀掉那些男孩儿的人是韩丞,如今看来,韩丞也不过是奚鸿轩之流,都是薛修卓操纵的弃子罢了。一子之差,满盘皆输,是我草率轻敌了。”

    朝堂僵局维持了不到半个月,太学批击韩丞的热潮已经转移到了八城佐证上,无数激情昂扬的学生对孔湫的保守之策越渐不满,他们写文悼念海良宜的同时还在悼念齐惠连,他们期望中的元辅不是孔湫现如今的模样。

    太后在韩氏小儿的事情上让了步,这让天下学子看到了聚势成党的威力。他们就像是从四面八方汇聚而来的水滴,终将形成汪洋大海,并且认为其力可以推倒那座高墙,革除世家弊病的机会就在眼前。

    因为孔湫肯定了韩丞八城佐证的提议,太学的风向就像是四月的天,刹那转变了。先是孔府门前被人张贴了言辞激烈的文章,接着曾经批击韩丞的措辞都到了孔湫身上。学生们愈发肯定,是以孔湫为首的寒门士子过于软弱,才会使得海良宜在内阁里孤立无援,最终选择了那样决然的方式去进谏。他们明列永宜年间的朝官,并且挨个排查这些官员是否曾与世家官员有过关系,岑愈设宴请过韩丞的消息不胫而走,一时间点燃了学子们的情绪,他们给岑愈、孔湫甚至兵部尚书陈珍都贴上了“伪君子”的称呼。

    岑愈上朝的轿子被人砸了,他满头是血的站在宫门口,指着天说自己不曾与世家苟且,结果被泼了一身脏粪。岑愈不敢相信这是不久以前的学生,他在都察院二十年,参过的大小朝员数不胜数,就连光诚帝他都敢参,却从来没有想过,有一日自己会被骂成蝇营狗苟的小人。

    原先姚家一直是清流表率,一门三师何等光耀,即便咸徳年以后朝中无人,其影响也远超他姓,在世家、寒门之间广受尊敬。海良宜、齐惠连、孔湫等人新老朝臣,都曾受过姚家的提点,永宜中兴时的太学兴盛,亦与姚家太爷泛取人才分不开关系。但是如今姚家设在阒都东头的祠堂被人打破了门窗,若非孔湫调人去守,只怕当夜就要燃起来了。

    这把火甚至烧到了姚温玉身上,他身为海良宜的学生,却不肯入仕为官,上一次太学兴动,怒骂潘如贵的时候他也没有出现,新仇旧恨重重相叠,他们把曾经传颂过的文章撕得彻底,将姚温玉比作窃贼,是窃取海良宜经世之学的世家窃贼。

    阒都彻底乱作一团,八大营一旦想要出兵镇压,学生们就会绝食相抵,饿死了四五个人,韩丞也不敢再轻举妄动。此时远在的启东忙于边郡事务的戚竹音也没能幸免,花、戚联姻就在下个月,那些陈词激昂的文章雪花似的往启东传,大帅原本有难眠之症,现在要伏案休息时,就让戚尾给她念,骂得越难听,她睡得越香。

    大周的火势确实烧起来了,但却不是海良宜预想的模样。黑夜里到处都是带着火光的流矢,他们把敌我界限划得清晰,要求苛刻,黑白分明,没有中间可以站,只有你死我亡。

    孔湫坚持不告病,但是上朝逐渐变成了危险的事情。有一日他疲惫地出门,还在深院,就见庭院里走出个陌生的人,举剑呵斥着四下,要孔湫以死谢罪。他堂堂内阁朝官,以前时常接见些外来的学生,所以家中从不设防,可谁知如今竟被人拿着剑相抵,简直是天下笑谈,何等滑稽!

    薛修卓的三道奏折就在此时送了上去,他的内容犹如道滔天巨浪,瞬间扑灭了这“噼啪”的火场,紧跟着变作了汹涌的起伏,一举成为天下学子心向所指。

    他在奏折里陈言,自己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光诚帝流落在外的皇女,不仅有秦王私章佐证,还有相关的人证,可以确保此女的血统无疑,并且请求当堂公验。

    女子为主,好比阴阳失衡,日月颠倒,这是数百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