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我有一个小世界 >

第943部分

我有一个小世界-第943部分

小说: 我有一个小世界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现代医学研究,它在生理病理上多因迷走神经兴奋增高、心房心室传导阻滞等心脏的变化所形成。“数”脉和它相反,它快于正常脉跳而呈一息五次以上每分钟九十次以上,常见于“热”症,主要反映机体亢进等情况。

    脉象中的“代”脉反映脉搏的节律。《内经》已有记述。《脉经》说它是跳动几次之后中止几次再跳的脉象。

    这是一种慢而有规则间歇的脉,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二联脉、三联脉、四联脉,多见于代谢机能发生障碍的心脏病人、严重心力衰竭或机体讥能陷于危极时期的病人。

    《内经》指出这种脉说明脏气衰弱,和现代医学的说法一致。

    脉象中的“滑”、“涩”主要表现脉波形态,就是脉搏升降速度的异常变化。“

    滑”脉在《内经》中已有记述。《脉经》中描述为往来“流利展转”,唐代名医孙思邈说它“如珠之动”。

    这种脉常见于痰喘咳逆、蓄血、实热等症。在生理病理上,多因代谢旺盛、血管舒缩都快、血流通畅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甲状腺机能亢进、动脉硬化等症。

    妇女妊娠三个月后,因血容量和排出量增加、血流加速等因素,常有“滑”脉,不属病脉。古代中医就认识通过察脉可判断妊娠,是有一定道理的。

    “涩”脉正好相反,是脉搏来去艰涩的脉象。这种脉“往来蹇滞,行而多碍”。《内经?脉要稍微论》中说“涩则心痛”。

    这种脉有虚实之分。虚的多表明气血亏损,实的多表明有气、食、痰等阻滞脉道,气血运行不畅。

    在生理病理上。这主要是由于心脏排血量减低、血流减慢等情况所形成,常见于贫血、失血以及心机能不全等症。

    古人还总结有“诸病宜忌脉”,如“中毒宜洪大,忌细微;腹内有蓄血宜弦滑。忌弱小:中风宜迟浮。忌急实大数;”等等。

    还总结有“脉象常见主症”,如“沉脉为里,有力为里实,无力里虚;沉紧冷痛:沉缓寒湿:沉迟病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气郁;”等等。

    这些对于诊断上辨别病因、病症类型、病症的机转和预后等等,都是有价值的。

    当然,脉诊不能代替一切诊断手段。《内经》、《伤寒论》也早已指出,切脉必须配合全面观察,主张“四诊”望、闻、问、切合参。进行辨证论治,反对只靠脉诊一项来断定疾病。

    据历史记载。我国古代脉学很早就已经传到国外。隋唐时期,《内经》、《脉经》等书已经传到附近国家如日本等,以后又传到阿………拉………伯。

    据研究,古代阿………拉………伯名医阿维森纳约980—1037的巨著《医典》中的脉学,明显受我国脉学影响。公元十四世纪,我国脉学传到波………斯,当时波………斯的一部载有中国医药的百科全书中,就包括脉学,并且特别引述了《脉经》和它的王………叔………和的名字。

    十七世纪来中国的那………稣会传………教………士波………兰………人………卜………弥………格1612—1659曾经把《脉经》译成拉丁文,于公元1666年出版,并附有铜版,描述我国脉法。

    值得特别提出的是英伦国著名医学家芙………罗………伊………尔1649—173受我国《脉经》的影响而研究脉学,并且发明一种给医生用的切脉计数脉搏的表。

    他还写了一本叫做《医生诊脉的表》,于公元1707年在伦敦出版,他的著述和发明被西方认为具有历史意义。十七世纪以后,西方译述我国古代脉学著作达十多种。

    因此,可以说,我们的中医绝对不必西医差;在某些方面上,中医比起西医来,更加的强!

    既然中医在医疗效果和医疗手段上面这么强,根本不逊于西医,那为什么中医现在在世界上面的地位还是地院西医,甚至在我们国家里面,中医的地位也低于西医的地位呢?这其实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

    中医和西医最大的区别也在思维方式上。西医单纯地靠人类的医药技术来对抗疾病,把人体的自我防御、自我修复能力放到次要的地位,甚至漠视它的存在。

    西医信奉人类的智慧,在对付疾病的过程中,用所谓的科技来唱主角戏,甚至唱独角戏。

    中医更多的依靠增强人体自身的能力来对付疾病,在“治”和“养”上更偏重于“养”,“治”是外力,“养”是内力,也就是身体自身的自我修复能力。

    中医能很好的摆正自己的地位,在对付疾病上,医生甘心当配角,帮助身体打赢这场与疾病搏斗的战争。

    西医遇到慢性病的时候几乎都是采用“饮鸠止渴”的方法。饮鸠止渴是讽刺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的目光短浅的行为。

    比如身体有许多排毒的方式。咳嗽、脚气、腹泄、发热、呕吐、青春痘、斑、癣、痔疮、流汗等,都是身体排毒的自疗行为,可是西医根本不理解人体的这种生理现象。而采取阻止症状的方法来干涉身体。

    咳嗽就吃止咳的药,发热了就打退烧针等,这样一来身体虽然没有了症状,也没有排毒的痛苦,但是毒没有出来,留在身体里对身体造成更多的危害。

    西方现在出现了一种“顺势疗法”,思维方式就完全相反。理解身体的这种自疗行为,并且帮助身体来达到排毒的目的。

    疼痛是身体向大脑发出的求救信,这种信是通过神经来传导的。西医的治疗方式就是服用相关药物。大多是麻醉神经的,阻止这种求救信的传达,这样就算是治疗。

    其实这是一种欺骗大脑的做法,后果是相当严重的。

    前面讲过。身体小的问题。人体根本不会求救于大脑,只有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也就是人体自疗系统处于衰弱的时候,解决不了问题才向大脑求救的。

    安眠药就是典型的中断身体向大脑传达信的一种药品,长期服用对身体的损伤很大。

    中医特点是整体观,辩证疗法,特点是针对个体进行独特治疗,副作用小。药物选择符合自然界的属性,也就是人工合成的成分少。你可以减少担心药物对你的身体其他机能的伤害。

    缺点是中医缺乏科学性。有些理论无法用科学的方法证明,门第之见,地区分切,用药规格不规范,治疗一般都需要长时间,并且配合饮食和情绪的调解等,也就是麻烦,对于某些新发疾病,尤其是流行病基本上疗效很小,而且最主要的是中医很难培养人才。

    西医讲究普及教育,所以传播广,而且由于西医有一整套的疗程,往往能迅速解决问题。

    缺点是副作用很大,经常用一些药物很快就因为抗药性失去作用。

    病毒在西医对抗下进化成了超级病毒,在未来很可能成为灭亡人类的主因,另外西医在外科上优势极大。

    中医是个整体观很强的医疗体系,中医师傅不是几年学校教育就能速成的,中医传统是师徒传承,可见培养难度之大。

    中医医疗方式是根据具体病情结合天气,季节,人体其他部分,病人个人习惯和特点,药物特点等进行综合治疗的方式,是个真正把人当人进行治疗的医学。

    但由于人构造很复杂,导致中医理论也很复杂,中医师傅很难培养,庸医较多,而且一般中医药发展依赖一个个医师本人的努力,如果出了事责任也不好转移,简单说不是一个适应市场化的医疗体系。

    西医是标准化治疗,遇到什么情况怎么治疗用什么器械和药物,编成一本书,学校里传授治疗方法,医生相当于操作员,西医是靠实验室研究来获得技术进步,临床的医生一般只管怎么应用好器械和药品,并向上反馈问题。

    这样医学好处是医生可以速成,因为医生不管病怎么样,只要照这规定的方法来治就行了,治不好不是医生错,按法责任理归于是实验室或者当代医疗水平问题不够。

    西医体系不能只看到医院里的那些医生,西医体系还包括实验室里的研究员,甚至是非医学界的研究人员。

    这个体系是个很强大能获得广泛,很能赚钱,没治好也能容易推卸转移医疗责任的体系。

    打个比方,一个在医学院学了四年的西医,就能治疗不少病症了,而一个三四十岁的中医可能才刚入门。中医学的人要聪明要能吃苦,不到一定年头和经验是很难大成的。

    中医难学,而且往往有绝学不轻授于人,且长者往往轻视后辈。中医讲究对症下药,理论上没有治疗不了的病,很多疗效比较慢,但是副作用小。

    中医的认识是宏观的;整体的;感性的;抽象的;没有一个具体的;量化的标准。但绝不意味着是虚无的。比如经脉;元气;脉象等都是一种感觉;无数的事实证明这种感觉是真实可靠的;是可以作为调治病痛的依据或方法的。

    让西医不理解的是;对于一种病;比如头痛;中医并不局限于在头上治疗;更可以在脚上或其它部位进行治疗并且效果不错。

    西医是个体的、理性的、具体的;有一个或多个量化的标准;如血压;血蛋白数量;炎症等。西医治病一般是就病论病;炎症就消炎;疼痛就止痛。

    现在的西医科目越分越细;令人不解的是;花样百出;难治或者让医生素手无策的病也越来越多;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慢性病”。

    为什么人们宁愿多花钱去看西医;却不愿去看中医?

    这是因为西医的具体化;量化;许多东西都能拿出一些标准出来;更是因为化学合成药剂;如各种抗生素;激素立竿见影的消炎止痛的疗效;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并且时至今日;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使得西医的许多方面是中医所远不能及的;比如动手术切除已经严重病变的病灶部位;移植内脏器官;麻醉术;输血等等;的确为挽救以及延长人们的生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完全值得中医去学习的。

    而人们在为西医药剂的简单神奇疗效欢呼的同时;却很大程度上忽略了滥用抗生素;或采取化疗所带来的副作用——这种副作用破坏力是很可怕的。

    当剂量小的时候;还不至于对人的机体造成怎样的影响;因为人体本身是一个极为严密的;复杂的;有机的整体;有着很强的自我修复和的。(。。)

    ps:  注:谢谢金桂冠非礼大大的月票,谢谢!

    谢谢金桂冠非礼、谢志修两位大大的打赏,谢谢!

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现状堪忧() 
现代社会,随着人们对于效率的重视,人们对于治疗缓慢的中医已经越来越轻视,所以,可以说,中医现在的现状是越来越堪忧了,现在的中医比起西医来,相差的太多了,甚至可以这么说,现在中医的地位已经被西医代替了。

    近年来,中医正迅速走向衰落,在许多地区,除市………级中医院的业务相对稳定之外,区………级医院及街道卫生院的中医业务大都十分冷落。

    赢利者寥寥无几,亏损或濒于亏损者为数众多,面对着这样的场面,因此,许多基层医院已相继取消了中医科。

    有的医院虽然保留了中医科,但其目的只是在整体上保持科目的,对于其是否赢利则并不寄于多大希望。

    打个比方,一个医院原有职工近200名,这里面原本中医科人数有14名,但是,由于看中医的患者日渐稀少,中医业务难以为继,所以,医院被迫裁减有关人员。

    除针灸、按摩、理疗等这些中医的盈利项目或者具有中医代表性的项目保留几名医生之外,其余的中医人员全部每月领取一千多块钱的基本生活费,剩下的就是回家自谋出路。

    如果说基层医院的中医业务不容观,那么,个体中医诊所的情况又如何呢?其实个体中医诊所的现状,想都想想的到。

    每个城市里面,都会有一些中医的诊所。但是,你要是去那里看一看,就会发现。里面绝对有西药的柜台,而且绝对有人在输液治疗。更甚的,有些中医诊所里面会连一个中药的药柜都没有,中医诊所仅仅只是挂个名头罢了。

    这里面肯定会有人询问,为什么中医诊所最终会变成西医诊所,而这些中医诊所医生的回答听了之后,绝对让人说不了什么。因为他们回答。他们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也是没有办法,中医的营业额太低了。所以,养家糊口,不得不把中医诊所改成西医诊所。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现在中医的处境是多么的艰难。没有一个安稳的收入。哪里能够让人全心全意的去学习中医。

    一方面。许多正值年富力强、有多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从业人员正在流失;另一方面,国家还在大批地培养新人。

    也是因此,相当多的学员毕业后难以就业,或从事医药保健品推销、或到健身娱乐中心去做按摩,由于此类工作并不稳定,许多人最终不得不弃医从商;另谋它就。

    现在,每二十家医院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医院;每二十家个体诊所中。难得有一家**的中医诊所。

    中医机构萎缩、人才凋零,其衰落之状况。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门庭冷落车马稀”。

    虽然中医有顽强的生命力,虽然中医在其些方面尚显局部的繁华,但是,如果我们依然抱着盲目乐观的态度,如果我们不能及时地找到正确的发展方向,那么,终有一天,中医会沦落成为一种普通的民俗疗法,然后,渐渐地、渐渐地被人们所遗忘!

    那么现在中医为什么会渐渐的走向衰落呢?这里面的原因有很多。

    第一个原因:中西医结合是中医误入歧途,走向衰落的开始。

    疗效是中医存在的基础,如果没有卓著的疗效,中医也就失去世了存在的价值,而中医的疗效取决于中医独特的理论体系和思维方式,即“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这是中医的根本与灵魂之所在。

    而所谓的中西医结合,实质上是现代医学以科学的名义,在理论和意识形态上对中医实行的一场“和平演变”。

    它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中医的思维方式,使中医的观念日渐僵化,从而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