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小世界-第99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重耳不肯走,姜氏与狐偃商量,用酒把重耳灌醉,然后把他送出了齐国,重耳酒醒之后,拿起戈就去追击狐偃。
这是春秋时期的瞒天过海这个计策的运用,在隋朝的时候,贺若弼换防造势这个著名的故事,也是运用了瞒天过海这个计策。
《隋书?贺若弼传》中的原文:开皇九年,大举伐陈,以弼为行军总管。将渡江,酹酒而咒曰:“弼亲承庙略,远振国威,伐罪吊民,除凶翦暴。上天长江,鉴其若此。如便福善祸淫,大军利涉;如事有乖违,得葬江鱼腹中,死且不恨。”
先是,弼请缘江防人每交代之际,必集历阳。于是大列旗帜,营幕被野。
陈人以为大兵至,悉发国中士马。既知防人交代,其众复散。后以为常,不复设备。及此,弼以大军济江,陈人弗之觉也。袭陈南徐州,拔之,执其刺史黄恪。
译文:开皇九年,隋朝大举攻打陈国,任命贺若弼为行军总管。
大军将要渡江,贺若弼举酒祭奠,祈祷说:“我贺若弼从宗庙里领受了祖宗的指示,将要征讨远方,以振国威,讨伐有罪的人,安抚受苦的百姓,剪除凶恶残暴之徒。上天、长江看着我做这些事。如果能赐福给善人,降祸给恶人,大军就会渡江顺利;如果事情不顺利,被江水吞没死在鱼腹之中,我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的。”
在这之前,贺若弼要求沿长江布防的军队每次换防交接的时候,必须集中在历阳。于是每次交接,历阳都会有许多旗帜树立起来,军营帐幕漫山遍野。
陈朝人以为大兵来攻,便让国中军队全部开拔出来防御。过后知道是隋军换防交待之后,陈军又散去了。后来多次这样。陈朝以为是平常的事,就不再布置兵力来防备了。
等到此时,贺若弼率领大军渡江。陈朝人竟根本没有察觉。隋朝大军袭击并占领了陈的南徐州,逮住了南徐州刺史黄恪。
薛仁贵是唐朝名将,绛州今山西河津市人,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官至左威卫大将军、安东都护。因终生喜穿白袍,故有“白袍将军”之称。
他保卫大唐社稷。戎马一生,出生入死,创造了“三箭定天山”、“神勇收辽东”、“一貌退万敌”、“良策息干戈”、“仁政高丽国”、“爱民象州城”等赫赫功勋。
其撰写的《周易新本古意》。是世界最早以辩证法论证兵法的著作。
“瞒天过海”后来成为兵法上的一种示假隐真的疑兵之计,是著名的“三十六计”之一,用来作战役伪装,以期达到出其不意的战斗成果。薛仁贵初出茅庐。就能出此妙计。着实好生了得!
唐太宗曾这样评价薛仁贵:“朕旧将并老,不堪受阃外之寄,每欲抽擢骁雄,莫如卿者。朕不喜得辽东,喜得卿也。”
唐高宗也这样赞誉薛仁贵:“汉北辽东咸遵声教者,并卿之力也。”“古之勇猛者,无一人可敌卿”。唐玄宗也曾对薛仁贵的儿子说过:“卿父勇猛罕见,古之未有。”
能得到这么多帝王如此之高的赞誉。可见薛仁贵何牛之至!
薛仁贵的子孙也都很争气。其子薛讷,官至大元帅、宰相;其孙薛嵩。官至六州节度使、高平郡王;其重孙薛平,官至太子太保、韩国公;其玄孙薛从,也曾官至上将军。
薛仁贵衍传的十二世裔孙四十七人都是朝廷器重的文武官员,为唐朝的二十一位皇帝都立下过汗马功劳。
要说瞒天过海这个计策在历史上面真正被运用到如火纯清的地步,还是在三国时期,在三国的时候,瞒天过海这个计策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运用!
比方说,望梅止渴提士气这个故事,想先这个故事大家都很熟悉,这其实就是另类的瞒天过海!
东汉末年,曹操带兵去攻打张绣,一路行军,走得非常辛苦。时值盛夏,太阳火辣辣地挂在空中,散发着巨大的热量,大地都快被烤焦了。
曹操的军队已经走了很多天了,十分疲乏。这一路上又都是荒山秃岭,没有人烟,方圆数十里都没有水源。将士们想尽了办法,始终都弄不到一滴水喝。
头顶烈日,战士们一个个被晒得头昏眼花,大汗淋淋,可是又找不到水喝,大家都口干舌燥,感觉喉咙里好像着了火,许多人的嘴唇都干裂得不成样子,鲜血直淌。
每走几里路,就有人倒下中暑死去,就是身体强壮的士兵,也渐渐地快不住了。
曹操目睹这样的情景,心里非常焦急。他策马奔向旁边一个山岗,在山岗上极目远眺,想找个有水的地方。可是他失望地发现,龟裂的土地一望无际,干旱的地区大得很。
再回头看看士兵,一个个东倒西歪,早就渴得受不了,看上去怕是难得再走多远了。
曹操是个聪明的人,他在心里盘算道:这一下可糟糕了,找不到水,这么耗下去,不但会贻误战机,还会有不少的人马要损失在这里,想个什么办法来鼓舞士气,激励大家走出干旱地带呢?
曹操想了又想,突然灵机一动,脑子里蹦出个好点子。
他就在山岗上,抽出令旗指向前方,大声喊道:“前面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结满了又大又酸又甜的梅子,大家再坚持一下,走到那里吃到梅子就能解渴了!”
战士们听了曹操的话,想起梅子的酸味,就好像真的吃到了梅子一样,口里顿时生出了不少口水,精神也振作起来,鼓足力气加紧向前赶去。
就这样,曹操终于率领军队走到了有水的地方。
曹操利用人们对梅子酸味的条件反射,成功地克服了干渴的困难。
可见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一味畏惧不前,应该时时用对成功的渴望来激励自己,就会有足够的勇气去战胜困难,到达成功的彼岸。
看起来这则故事和瞒天过海好像是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只要你去深思里面的,你就会发现,望梅止渴其实就是瞒天过海这个计策的另类表达,至少在这则故事里面是这样!
不仅仅是三国里面的望梅止渴这里运用了瞒天过海,像是欺袁绍二仕巧语这则故事里面,刘备也运用了瞒天过海这个计策!
话说刘备在栖身于袁绍处的日子里,起初,整日思念失散了的关羽和张飞。后来,当他得知关羽在曹操处落脚的消息,又为无法与关羽相聚而忧愁。
一天,汝南的刘辟,龚都遣刘备的故吏孙乾为使,约袁绍与他们合力共破曹操。袁绍由于不知道汝南方面实力如何,一时踌躇未定。
这时孙乾在探望刘备时献策说:“皇叔不借此机会由此脱身还等什么?”
刘备说:“我离开此地又能何往?”
孙乾说:“皇叔可在汝南发展自己的势力,这样关将军日后也能有其所投之处。不然的话,关将军能冒险来投袁绍吗?白马之战关羽杀了袁绍两员大将,袁绍岂能不忌恨于他?”
刘备说:“卿所虑极是,不过我怎样才能脱身呢?”
孙乾笑道:“这还不容易。明日袁绍与主公议事时,你可主动出使汝南不就得了?”
刘备听罢大悟。
第二天,当袁绍向刘备计议与汝南合力伐曹操大计时,刘备说:“待吾亲往汝南探望考察一番再做决策为宜。”袁绍也觉得这样比较稳当,便遣刘备即刻动身前往。
刘备到了汝南,见刘辟兵力极微,不能立足,遂罢了在汝南留下的念头。于是又回到了袁绍处。
未几天,刘备又听说关羽已从曹操处脱身,且与三弟张飞会合于古城,且招揽了许多兵马。刘备想,现在可是从袁绍处脱身的时候了。于是便把简雍召请来密议脱身之计。
简雍说:“主公明日可去见袁绍,就说前往荆州约刘表共同伐曹。他若应允,我们可以乘机脱身。”刘备问:“卿如何脱身?”简雍说:“主公不必多虑,我自有脱身之法。”
次日,刘备对袁绍说:“刘表镇守荆襄九郡,兵精粮足,我前往约他共同伐曹操如何?”袁绍说:“我也曾遣使去过他那里,只是他不肯与我合作。”
刘备说:“我与他同是汉室宗亲,我去劝他,他必不推辞。”袁绍说:“若能与刘表合力,要比汝南刘辟联合强得多了。”于是便命刘备即日起程。
刘备刚走,简雍又对袁绍说:“刘表在荆州根基牢固,他与刘备又是同宗,我怕刘备说不成刘表反被刘表说服,留在荆州不归。不如我和他同去。一则可以共同说服刘表,二来可以督促他不日即归。”袁绍说:“卿想得很周全,汝可速去。”
就这样,刘备、简雍从袁绍处双双脱身,会合了关羽、张飞、赵云一同到汝南驻扎下来。(。。)
ps: 注:谢谢谢志修大大的打赏,谢谢!
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继承并发扬()
在三国里面,不仅刘备运用了瞒天过海这个计策,孙策也运用了这个计策,《三国演义》里面的‘回江东孙策质玺’情节就是最好的例子!
孙策自从父亲孙坚死后,率父旧部退居江南,礼贤下士,以图东山再起。*顶*点*小*说。可是,由于徐州牧陶谦与孙策的舅父丹阳太守吴景不睦,又深忌恨孙策,为立身计,孙策只好把母亲及家眷移居于曲阿,投靠了与陶谦为敌的袁术。
袁术得了孙策,见他英勇无敌,遣他攻克了泾县、陆康。并常叹息说:“如果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也不遗憾了。”
孙策在袁术处栖身久了,心中也十分郁闷。一天,他在庭中赏月,想到父亲一世英雄,而自己却沦落至此,不觉伤心落泪,扶栏大哭起来。
这时,忽听背后一人大笑说:“伯符何故如此?先父在时,有事多与我策划,今君有什么难事伤心至此?”
孙策回头一看,原来是先父的从事官,丹阳故鄣人朱治。孙策收住泪水座说:“策所哭的是恨我不能继父之志啊!”
朱治问:“君为什么不向袁公路借兵,佯说去救舅父吴景,而实去江东图大业?”
未等孙策答话,突然一个人闯进来说:“公等所谋,吾已知之。我手下有精壮兵马百余,可助伯符一臂之力。只恐袁公不肯借兵与你。”
孙策抬头一看,原来是袁术的谋士。汝南细阳人吕范。孙策在袁术处与吕范十分交好,此刻见他仗义而来,便让座与其共议。
孙策对二人说:“我有家父留下的传国玉玺在此。以它作为质当,向袁术借兵如何?”
吕范一听,拍案叫好说:“袁术欲得此物久矣!若以此物为质,他必肯借兵。”
三人商议好后,各自回去歇息去了。
次日,孙策去拜见袁术,一见面就哭拜在地说:“臣父仇未报。如今舅父吴景又被扬州刺史刘繇逼迫。我母亲及家眷都在曲阿,若老母再遇兵害,我还有何面目再立于世间?策请求借雄兵数千。渡江去救母难。主公若不肯信,我可留下亡父遗下的玉玺作为质当。”
袁术见孙策竟以玉玺为质来借几千兵马,心中暗自高兴,欣然应允说:“我不是要你的玉玺。而是舍不得你啊!我借三千精兵。良马五百给你,你平定扬州后,可要速回来。你现在官职低微,难掌大权,我现在封你为折冲校尉,殄寇将军,即日领兵便行。”
孙策见袁术答应得如此痛快,心中暗自庆幸。当天便带领朱治、吕范。及先父旧将程普、黄盖、韩当等率兵南下而去。
刘备,孙策这里两个三国里面的有名人物都运用了瞒天过海这个计策。那三国里面的另一国的主君曹丕当然也不会落后,他也运用过瞒天过海这个计策,而且,曹丕的瞒天过海计策得到的利益是最大的,他得到了汉朝的江山,这就是《三国演义》里面很有名的一个:假“禅让”曹丕篡帝位。
曹丕承袭了父亲曹操的魏王爵位,还不满足,一心想当皇帝,但又不愿落个篡位的名声,于是演出了一场“禅让”戏。
先是让一般文官进见汉献帝,说什么自曹丕袭魏王以来,“麒麟降生,凤凰来仪,黄龙出现,嘉禾蔚生,甘露下降:此是上天示瑞,魏当代汉之象,汉献帝应该效仿古之尧、舜,以山川社稷禅让给魏王。”
汉献帝不忍将祖辈创建的400年江山拱手交给曹氏,曹丕又令曹洪、曹休带剑进内宫把汉献帝挟出殿来,竭尽威胁之辞,逼他让位。
汉献帝为保全性命,只得令人草拟禅国之诏,并送出国玺。
曹丕一见诏书和国玺,喜出望外,立即就要接受,司马懿等一般文武劝阻曹丕,不可如此草率受禅。避免天下人议论,应该走一番形式,于是热热闹闹的“禅让”戏开锣了:
曹丕令人上表故作谦虚,称自己德薄才疏另外求大贤受嗣天位。汉献帝一见奏表,还以为曹丕是真推辞,就想趁势作罢。群臣哪里肯放过,连忙说,当初封曹操为魏王时,他也是再三推辞,陛下你三降其诏,他方才答应了。
现在你也应该再次降禅位之诏,魏王曹丕肯定会应允的,不得已,汉献帝又让人二次拟了一份禅位诏书。
曹丕见到第二道诏书,倒是满心欢喜,但又不以此为足。他认为要免除后世说我窃国篡位之名,光有两道诏书还不行,应该筑一“受禅坛”,选择吉日良辰集大小公卿,尽到坛下汉献帝亲自捧着国玺,双手交给我,到那时就可以消除别人的猜疑和天下的议论了。
一想到这里,他又写了一折,辞谢受禅的奏章。汉献帝哪里知道其中原委,见他两次推辞,疑惑不定。
这时一个叫华歆的大臣站出来说:“陛下你可以筑一土坛,名叫‘受禅坛’,只集满朝文武和京城百姓,选择一个良辰吉日,明明白白地禅位,一来好让天下百姓黎民知道陛下是自愿禅让,二来你的子子孙孙也会正大光明地受到魏王恩泽,无人敢于加害的。”
汉献帝见事已至此,只好照此办理。于是差人在繁阳定下一块地方,筑起一座三层的高坛,选好日期,举行禅让仪式。
到了那天,受禅坛下集聚大小官僚400余人,虎威御林军30万分列前后,还有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