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引阙-第15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很多秘密被忽必烈得知后,宗正的结局也自然注定,他只能成为忽必烈统一天下的工具,一旦功成,势必兔死狗烹。
这一点,宗正又何尝想不到呢?他早就预料到美人谷谷主不会轻易让自己好过,而他也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一切也都在预料和计划之中,要不然他也不会提出那三个统一大计稳住忽必烈,而这一切早在断肠谷一战之前便是已经布好了的局。
执棋者若是凭感觉走一步看一步,势必满盘皆输,所以,落一子便要思虑全盘,这一点还是和美人谷谷主较量后,宗正悟出的心得。
而这一次和美人谷的对弈,宗正心里也没有底,他知道自己从落子时便已经注定没法赢得这场棋局,但他不想输。
既然美人谷谷主能在忽必烈心中埋下对自己的芒刺,自己也可以在忽必烈心中埋下对美人谷谷主的芒刺,一报还一报,所以,这注定是一场两败俱伤的棋局。
宗正见危机解除,遂与土元尊者取得联系,他告知土元尊者四元尊者估计已经被忽必烈收服,自己和土元尊者眼下并无危机,因为自己对忽必烈还有用,但一旦功成,忽必烈势必会派出四元尊者诛杀,因为二人皆是四元尊者死敌,也绝对不是四元尊者对手,所以必须把握眼下时机,尽快解决四元尊者这个后顾之忧。
土元尊者却告知宗正,当初的自己和几位师兄本就五元一体,若不是师尊当年有先见之明将他抽离,恐怕以当今之世,无人能够匹敌,就算如今五元不为一体,即使是四元合体亦是无人能敌。
而宗正则不以为然,他以为万事万物相生相克,五行功夫必然也有化解之道,所以,他想让土元尊者择机带上自己一同前往他们师兄弟五人修行的地方虹场天地,他想找找有何线索可以破解五行功夫。
土元尊者已经多年未曾回去,那个地方乃是修行秘境,当年天机子严令非本门徒弟不得进入虹场天地,土元尊者尊师重道之心严切,所以,他不愿答应宗正。
宗正则思维反转道:“你只需将我带到虹场天地的入口,我一人进入则可,如此也只是我贸然进入,也不算你违背师训,再者,你师尊临走前曾经嘱托你特别要保护好我,难道你就没有想过你师尊的用意?没准他也一样希望我去趟虹场天地。”
土元尊者也不是古板之人,他便默然同意了。
而宗正之所以想要去虹场天地,皆源自他内心的猜疑,找寻破解无形功的线索固然是其中一个目的,更重要的是他想看看能否找出四大门家背后的秘密,还有,天机子既然失踪,那他究竟去了何方?破坏新布里阻击还有断肠谷解救忽必烈的那个人会否就是那失踪的天机子,因为,当今之世,也只有他极有可能有如此高的武功修为。
眼下,此事倒也不急,但是土元尊者一直呆在自己身边更是对自己不利,故而,他让土元尊者继续留在外围,暗中打探线索和暗地里保护自己。
只是有一事刻不容缓,他得尽快救出被忽必烈囚禁的中原各派人士,算着时间,给阿里不哥的匿名信也该送到了,如果所料不差,阿里不哥这几日必有动作。
对于这些拘押的中原武林人士,数量还真不少,杀与不杀全凭忽必烈一念之间,这也是他纠结的地方,他自和美人谷谷主取得联系后便问过如何处置的问题,而谷主却只给了四个字“静观其变”。
近些时日,忽必烈处理断肠谷留下的后遗症也处理得差不多了,却唯独对于那些囚禁的中原武林人士不知作何处理,这些人数量可不少,如今杀留未决,还得大量粮食供养,占据牢狱之地,还得重兵布防,着实难办,拖下去也不是办法。
却恰恰是这几日,探子来报,活跃在开平附近的中原武林人士越来越多,似有强行劫狱的迹象,忽必烈突然想到了一人,那便是宗正。
所以,他召见了宗正,顺势也请来了刘秉忠和发思巴一同商议如何处置这批武林人士,之前忽必烈便和刘秉忠及发思巴商议过,二人意见忽必烈也清楚,请他二人过来只不过是想听听宗正的见解。
宗正的意思是“放,但是不能白白放走。”
三人不是特别明白宗正的意思,宗正便给三人仔细分析了下形势。
只听宗正一脸正色地说道:“阿里不哥新败,却仍旧保留大部实力,大汗仁德,顾念兄弟之情,希望他自悔而归,然,我以为实则放虎归山,如今大汗虽大胜,却是扎根未稳,若过几年必定根深蒂固,阿里不哥不是傻子,依我对他的了解,所料不差的话,不日便会用兵,他所等待的无非是一个时机而已。”
“什么时机?”忽必烈问道。
“就是被大汗关在地牢的中原各派武林人士,阿里不哥在等那些想解救他们的人动手,一旦动手,你必定要分兵开平,对他则是极为有利的,我想大汗派出去的密探也不是酒囊饭袋,他们自然也探听到了阿里不哥还有开平那边的动态。”宗正继续说道。
忽必烈对于宗正的分析于心底叹服,他心中清楚,最近确实收到了两边不利的动态消息。
“那本汗分兵两处,一举铲除这两批势力又有何不可?”忽必烈继续试探道。
“不,大汗,你不会,依我看,大汗放了这批中原武林人士有三大利,而杀了他们则有三大弊” 宗正一语点破。
刘秉忠是赞同放了这批中原武林人士的,却对宗正的三大利弊颇为好奇,他很想听听宗正的见解,不免有些激动,便直接问及“哪三大利弊。”
宗正解释道:“三大利,其一者,就眼下而言,可顺势解除开平中原武林的威胁,把开平的重兵调往前线防备阿里不哥,让他不敢轻举妄动;其二者,就时下而言,蒙古依旧处于内乱阶段,急需休养生息,不宜再树外敌,若借此机会缓和与中原武林的矛盾,那些中原武林人士必然也会感恩,不会滋扰;其三,就长远而言,大汗将来是要一统天下的,未及一统便大开杀戒,将来何以收复天下人心,借此良机,树以仁德,亦有利于他日治理天下。而这三大弊自然也和三大利相对应,其中道理,不言诸位也明,所以,我以为,不论是从眼下情势,还是时下境况,亦或是长远考虑,这批中原武林人士必须放。”
宗正的见解既结合了眼下形势,又从大局出发,更从长远考虑,一时间,发思巴原来的主意也渐渐动摇,刘秉忠深表敬佩,宗正三言两语却直切利弊要害。
“那方才你说到不能白放又是何意?”忽必烈想到了谷主提起的宗正行踪,虽然,宗正的分析确实都在为蒙古的利益考虑,但是终究保持了对宗正一定的戒心。
第二百三十九章 无敌间谍之无敌(五)()
忽必烈问及宗正“何谓不能白放?”
“敢问大汗,以蒙古当前的形势最需要的是什么?”宗正反问道。
忽必烈思考了片刻,他作为蒙古的最高执政者,自然知道,蒙古刚经历内乱,暂时无力一统天下,时下最需要的便是休养生息,hé ping止戈。
“宗正安答,你继续说下去。”忽必烈并未回答,而是让宗正继续说下去。
宗正自然也明白忽必烈的心思,便继续说道:“实不相瞒,前几日,我逐一拜访了中原各大门派,已经试探性地提出了hé ping相处的协议,若是大汗有意放出那些被囚的中原武林人士,两年内只要蒙古不侵犯中原各派,他们也绝不侵扰蒙古半分。”
宗正将中原各派的行踪刻意抛出,也是早有准备,而他所提出的这个两年hé ping相处的协议也正是蒙古所需要的。
忽必烈本就对宗正中原各派之行心存怀疑,如今宗正告知dá àn,他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不过宗正是自己自愿说出,想来两年协议也所言非虚。
“国师,邢台,二位怎么看?”忽必烈转而询问刘秉忠和发思巴的意思。
刘秉忠觉得依目前形势,放这些人才是上策,又能以这些人换取两年的hé ping相处,实乃上上策。
发思巴亦觉得宗正所言甚合情势,也很有远虑。
可这却恰恰让忽必烈惴惴不安,他心里很清楚,宗正的建议是绝对的良策,可他却因此对宗正更为惧怕,宗正年纪轻轻,却对天下形势分析得一清二楚,倘若宗正是一心效忠自己,他可以毫无顾忌地重用此等奇才,可是他偏偏却是正邪难分之人,就连刘秉忠和发思巴都对他的计策甚为赞同,而他的真正用意又无人可以猜度,他很怕断肠谷的悲剧再度重演。
断肠谷一役,忽必烈感觉到宗正的每一个计策,在所有人看来都是最有利于蒙古的,可却往往在最后关头出现两种结果,一种结果是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而另一种结果就是在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的同时,也达到了宗正的目的。
所以,宗正藏的很深,他隐约感觉到以刘秉忠和发思巴的才智很难牵制住宗正。
最大的难处在于,这样的人,你又不忍心杀之,因为他的确身负奇才,可堪大用。
话至此处,忽必烈想到了那日宗正提起的统一天下三大计,便递了个眼色给发思巴,发思巴心领神悟。
“大汗,宗正所言,我与邢台大人深感佩服,我等老臣自愧不如,现在想来,其实,有一事老臣有罪啊。”发思巴忽而发起感慨。
“哦,国师何罪之有?”忽必烈假意问道。
“那日宗正初来和林,我便将之绑缚,那日,他其实是带了一统天下三大计策而来,如今见他提起今日蒙古形势,建言献策如此精辟深远,才记起这档事,如今想来,以宗正之才,所提三大计策必然也是极为独到,所谋深远,若是因为老臣与宗正两人之事而耽搁了他提出统一天下三大计策,那老臣岂不罪过大了。”发思巴解释道,倒是情真意切,惭愧自责之情发自肺腑。
“一统天下三大计策?本汗怎么没听宗正安答提起过。”忽必烈一脸好奇地望着宗正。
宗正也心知肚明,他们也是一唱一和在演戏而已,不过,这三大计策迟早都要说,今时既然已经提起,说出倒也无妨。
“是有这回事,当时我和大师有些误会,我便没有提起了。”宗正悻悻然回道。
“国师若有怠慢之处,本汗代为赔不是,说到底也是本汗之过,没能及时制止,那三大计策,可否看在本汗的面子上说来听听呢?”忽必烈诚挚求问。
宗正便把心中三大计归结为几个精炼的文字“所谓三大计,简单一点便是和定漠北,离耗南宋,自归休养。”
“愿闻其详。”宗正短短数语,却激起了他极大兴趣。
“先说说这和定漠北,时下大汗虽然正式执掌蒙古,然阿里不哥仍盘踞漠北,对汗位虎视眈眈,蒙古实际上并未统一,北部威胁依旧存在,芒刺在背,骨鲠在喉,想必滋味并不好受,所谓欲攘外敌者必先安其内,方可合力御敌,而直接派兵出征,两败俱伤,也非蒙古之福,所以,对漠北应当采取先战,再分,最后和的策略。”宗正解释道。
“如何战?如何分?如何和?”刘秉忠问道。
“漠北势力不比之前,自和林和断肠谷两次战役后,他们如今的形势也是错综复杂,阿里不哥的控制力早已经不如从前,内部已经势力分散,眼下他们之所以还愿意归附阿里不哥麾下,无非心存幻想,势必有一战,所以,大汗应先发制人,以剿灭叛贼名义率先进攻,首战即初战,此战许胜不许败,一战定乾坤,如此一来,他们内心的幻想必然动摇,接下来阿里不哥麾下部族也将心生异志,或叛或离;此种局面一旦形成,阿里不哥再也无力南下,只能与大汗重修旧好,兄弟和聚。”宗正解释道。
宗正所言,一语中的,此中点点或许刘秉忠和发思巴也有想过,但是却没有如此精细和深远。
宗正继续分析道:“首战之事,我想以刘大人和大师的才能必然大获全胜,但我以为,关键在于如何分离阿里不哥的势力,在和林与阿里不哥周旋之际,我便多少知悉了他们内部的关系,我以为阿鲁忽就是突破的关键,此人对阿里不哥本就心有不服,和林一战后被迫北遁,此人约束部下有法,部下诚服,如今在阿里不哥整个势力中也是举足轻重,倘若能离间他与阿里不哥,让其率先做出选择,其余部族自然也会纷纷效仿,大战后,我愿以和谈亲使身份介入阿里不哥阵营,以我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自他之后,一切便成定局,北方无忧。”
忽必烈没有想到宗正会对阿里不哥的情势如此了解,更没有想到宗正愿意再度入险境说服阿鲁忽,要知道,经历上次和林之战,宗正的真实身份和真实目的早已暴露给了阿里不哥,他此次主动请缨,无疑羊入虎口,实乃另忽必烈刮目相看。
刘秉忠和发思巴也有那么瞬间不仅对宗正的才智深感佩服,也为他这种勇气而叹服,更没有想过,他何以对蒙古如此鞠躬尽瘁。
也只是那么一瞬间的感动和佩服而已,很快,三人又心生疑窦,宗正何以如此自信,他难道一点也不担心阿里不哥会杀了他?还是另有图谋。
于三人心底,不得不暗自感慨,宗正无论从大局还是细情,分析谋事都远甚自己,所言又让人无不动心。
三人的沉默和面目传神让宗正感觉到了什么,他似乎嗅到了怀疑的味道,便继续说道。
“此一计若行,北方大定,蒙古真正统一,当然,我也只是略表浅见,若大汗觉得无法执行或者收效可能不佳,自可当我从未提过。”
“不,宗正安答不要误会,本汗以为,宗正安答所言直切要害,本汗得你一言,甚于用兵十万,只是,你提到让你出使一事,你可知道凶险万分,本汗实在不想让你冒这个险。”忽必烈解释道,他心里也许也在提防着宗正,以此试探宗正的用意吧!
宗正当即回应道:“不,此事非我去不可,此一环节的成败最为关键,若是派了不得力之人,恐会有适得其反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