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职场头三年 >

第7部分

职场头三年-第7部分

小说: 职场头三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惫男睦恚谜返男奶创约旱母冻觥�
林楚是一家报社的记者,工作和收入都相当稳定,可是,他却作了一个让同事们大跌眼镜的决定——出国留学。大家不能理解的是,为什么工作多年之后,林楚选择自己花钱出国。
林楚却有自己的想法,他在一个岗位上工作了三年,发现自己对待很多新闻的态度及感触,都不如自己初出校门时那么敏锐,而且,对工作也有了倦怠的感觉。虽然他赚了一些钱,但这不是他工作的终极目标,他渴望突破,渴望有新鲜的知识和文化注入自己的生活。
他投资自己的意识越来越强,于是选择了拥有和中国截然不同的文化背景的欧洲为自己的留学首选地。事实上,在留学的时光中,林楚辗转欧洲各地,用自己的相机记录下不同的风土人情,不同的文化给了他思考问题的不同的方式和角度。用林楚的话来说,他感觉自己——值了!
留学结束后,林楚回国,还是回到原报社的同一个岗位。有人说林楚走了一大圈,再次回到原点,林楚却只是笑笑说,就他本人来说,同样的岗位,两年前和两年后的含金量是不同的,这两年的经历的确给他增添了一份自信。
在国外的那两年,他一直在吸收这种自信的思想,现在这份自信已经潜移默化地给了他巨大的推动力。那种心境是他在一直忙于工作的时候所体会不到的。林楚认为自己的工作状态很好,一段时间下来,同事也感觉到了他身上的那些变化。大家不由得对林楚伸出了大拇指。
这样的案例其实很多:小威大学时读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去了一家IT公司,先从技术做起,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做到了主管。很多人都觉得不可思议,真正的原因是三年中,小威一刻也没放松对自己的学习投资,所赚的钱也基本都投资在了自己身上。先后考下了几个IT认证,还学习了英语、法语。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小威的公司得到了一个做国际项目的机会,他平时的积累迅速派上了用场。项目的成功,给他加分很多,于是顺利地得到了升迁。
在这些案例中,我们能很容易地看到,投资自己,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状态上的提升,并不是为了马上让自己盈利,马上让自己升值。很多人,在职场投资自己学习,只想拿到某个证书之后,领导就会给自己加薪,就能马上赚大钱、赚快钱,但这样的想法往往就是他们前进的阻力。只有去掉急躁之心、浮躁之气,静下来去学习,投资自己才会真正体现出它的价值。
李开复:自信是对自己的,而不是对别人夸耀自己
最好的做法是将谦逊与积极这两种看似矛盾的态度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既不自负自傲,也不过分谦卑。
——李开复
在李开复的成长中,有一件事情对他一生的影响都很大,甚至影响到他长大成人后为人处世的态度,李开复小的时候非常自由,宽松的家庭环境,让他做了很多出格的事情,例如,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有没有100条鱼。但这所有的荒唐并没有让他承受父母严厉的责骂,他的妈妈对此作了极为宽松的处理。
但是有一件事情,却让李开复挨了打,李开复天资聪颖,当他5岁的时候,就上小学了,有阿姨来他家做客,问他学习情况,当时李开复骄傲地说:“我从来没有看到过99分。”他是如此自负,妈妈听到了,并没有说话。
直到一星期之后,又一次考试结束,李开复没有拿到100分,妈妈打了他,面对李开复的委屈和不理解,妈妈让李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才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李开复还曾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曾经的同事中有一位非常聪明的E先生,此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他在工作中,也坚持着这样的作风和表现,每当他猜测的一件事情发生了,就会强调那是他早有预测的。如果他做错了,就会采取回避的态度,顾左右而言他。
第22节:看清社会真面目:成熟比成功更重要(11)
李开复这样评价这种行为,一个人如果具有这样的态度,即使他的正确率高达95%,但是5%的错误就会让他失去别人的信任。所以,最后这位E先生还是离开了自己的工作岗位。
这是一个很典型的职场故事,它提醒我们每一个人:知道自己是谁,比我们是在什么职位更重要。这对职场成功的重要性,不亚于资历和才干。
身边的例子中,由于过于骄傲,导致职场事故的案例也很多。
未冬在一家公司中做电工,他的电工技术非常扎实,在该公司可以说得上是最强的,大家有什么问题都请教他。刚来公司的第一年,未冬做事情也非常好,任劳任怨,积极向上,刚开始就得到了整个公司高层领导的好评。
第二年的时候,老板给未冬加了薪水,随着薪资的提高,未冬有点飘飘然了,他觉得自己周围的人能力太差,而且不长进,他开始看别的同事不顺眼了,总是说别人很差,老夸自己水平如何如何……
不到半年,未冬身边朋友一个都没有,成了孤独的“骄傲者”。没想到的是,就在这时,领导对未冬委以重任,但这项大的工作任务需要同事的帮助,可是未冬发现大家都不愿意搭理他,于是就负气地独立工作。
一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保证万无一失。困难来了的时候,没有人帮忙提建议、出方案,未冬一个人单枪匹马,干得是怨气冲天,开始发牢骚,抱怨领导给自己这么大的工作任务。这样的心态,当然容易导致大问题的出现。最后因为未冬的失误,公司损失了几万元,领导毫不留情地开除了未冬。
真正有才华的人,是不需要借助夸耀自己取得安全感的,因为一个人炫耀自己的时候,容易看不清脚下的路。打个比方,当工作有成绩而受到上司表扬时,有人会在上司没有宣布的情况下,就在办公室中飘飘然去四下招摇,或者故作神秘地对关系密切的同事倾诉,而一旦消息传开后,此人肯定会招来同事的嫉妒、眼红心恨,从而引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如果上司的表扬只是暂时的鼓励,这种夸耀就会引起上司的反感。
正确的做法是,保持内心低调而从容的自信,就像在外企的白领中常说的水鸭子那样:水鸭子在水面上镇定自若,自信地仰着头,快乐又快速地游走,自信且轻松。其实,它们在水面下的两只脚却在不停地做着运动,这是我们没有看到甚至忽略掉的。正是在水下不停地运动才使得水鸭子能够自信地在水面游走。
2第二部分
第23节:看他们如何搞关系:开放你的关系网(1)
第三章  看他们如何搞关系:开放你的关系网
俞敏洪的“同学经济”:新名词,老方法
我希望找合作者,结果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我的那些同学……我为了诱惑他们回来还带了一大把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想让他们知道在中国也能赚钱。
——俞敏洪
俞敏洪开创新东方之后,就开始网罗人才,当时,他的人脉一定没有当下这么广泛,但是,他需要合作者,怎么办?俞敏洪想到了自己的同学。实际上,同学是俞敏洪很重要的一笔财富。
在北大当学生的时候,俞敏洪一直具备为同学服务的精神。他从小就热爱劳动,希望通过勤奋的劳动来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到了北大以后他养成了一个良好的习惯,每天为宿舍打扫卫生,这一打扫就是四年。俞敏洪所在的宿舍从来没排过卫生值日表。
而且,俞敏洪每天都拎着宿舍的水壶去给同学打水,把它当作一种体育锻炼。大家看他打水习惯了,最后甚至有的时候他忘了打水,同学就说“俞敏洪怎么还不去打水”。但是俞敏洪从不觉得打水是一件多么吃亏的事情。因为大家都是在一起的同学,互相帮助是理所当然的。
所以,当新东方做到了一定规模,他想找合作者的时候,就跑到了美国和加拿大去寻找他的那些同学,他们在大学的时候都是他生活的榜样。为了诱惑他们回来,俞敏洪还带了一大笔美元,每天在美国非常大方地花钱,心想大概这样就能让他们回来了。后来同学们果然回来了,但是却给了俞敏洪一个十分意外的理由。大家说:“俞敏洪,我们回来是冲着你过去为我们打了四年水。”
经过在海外多年的打拼,这些海归身上都积聚起了巨大的能量。这批从世界各地汇聚到新东方的个性桀骜不驯的人,把世界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文化、先进的教学方法带进了新东方。俞敏洪笑言自己是“一只‘土鳖’带着一群‘海龟’奋斗”。
回忆当年,俞敏洪都记得同学们当时所说的:“我们知道,你有这样的一种精神,所以你有饭吃肯定不会给我们粥喝,所以让我们一起回中国,共同干新东方吧。”这样才有了新东方的今天。
俞敏洪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他当领导看,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他犯了错误而放过他。曾经,他还笑称自己无数次后悔把这些精英人物召集到新东方来,让自己有时候尴尬。但是,他真心地为新东方有这么一大批出色的人才而骄傲。因为这些人的到来,他感觉自己明显地进步了,新东方也明显地进步了。俞敏洪说如果没有那批同学,到今天他可能还是个目光短浅的个体户,没有他们,新东方到今天还可能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培训学校。
是的,对于职场人来说,也同样如此,人脉是成就事业的很重要的保证,成功并不仅仅是你的成绩所决定的,最重要的是与社会打交道的能力、为人处世的能力,以及在各种混乱的人际关系中,寻找机会的能力。但是,初入社会的职场新人,人脉网尚未建立,那么就试着开启你的同学资源吧,这也是一种能量。
虽然不以商业利益为目的,但机会来了,也不会有人排斥的。同学,也许这是一个潜在了无限能量的词语。当然,也不要整天忙着计算别人的利用价值,这样的功利心相当令人讨厌。你占过别人一次便宜,便再也占不到第二次,况且别人会把你的“功利心”传给每一个他认识的人。这样的人脉,就难以扩大和长久。
兰小芬是一个普通的银行职员,她平常不喜社交,好多同事聚会及同学聚会,她都以有事为由推掉了。
后来单位搞竞争上岗,偶然的机会,她竟然竞聘上了。惊喜过后,随之而来的是巨大的压力,作为客户经理,单位要根据她管理的VIP客户的新增量以及存量客户的存款量等系列指标来进行考核,也就是说客户越多,存款越多,业绩肯定就越好。
可由于兰小芬以前生活圈子小,上任后的大半年时间,业绩都是倒数第一,一个偶然的机会,小芬的办公室来了一位客户来办理业务。他观察了小芬好长时间,终于引起了小芬的注意,过了几分钟,两个人终于同时认出了对方,原来他们是大学同学。
小芬的这位同学发展得很顺利,自己开了个公司,正巧有一个同学会,于是就邀请小芬参加,正巧没事,小芬就去了。那晚的聚会上,小芬受到了热烈欢迎,知道小芬的烦恼后,同学们当即高举酒杯,表示有困难大家要相互帮助,并且承诺把存在其他银行的钱,都转存到小芬那儿去。
小芬感动得说不出一句话,端着酒杯一饮而尽。从那以后,小芬的业绩开始突飞猛进,短短半年里,从倒第一变成第一,在她名下管理的VIP客户就达几百人,存款新增更是过亿元,而其中大部分都是她的同学。
不怕被拒绝,用毅力敲开大门
人生会遇到很多壁垒,如果躲避它们,你可能就失去了非常重要的机会。
——唐骏
谈到“搞关系”,得讲一讲“关系高手”唐骏的故事,那还是唐骏上学的时候发生的事情。当时的唐骏是北京邮电大学的研究生,他非常想出国。但北邮的出国名额已经用完了。于是,唐骏就给北京的每个高校打电话,询问有没有剩余的出国名额。
这样的行为在别人看来似乎是幼稚的,因为大部分的学校出国名额都是紧张的,但是唐骏没有放弃,他找来北京市高等院校招收研究生的所有招生手册,一页一页地翻看,寻找有公派出国的名额的学校。学校里的公用电话前总是排着长队,于是唐骏就跑到实习的半导体所里,用那里的电话给各个大学的研究生处打电话。
大部分的时候,他听到的都是拒绝的回答,很多老师直接地告诉他自己学校的学生都不够用,肯定不能向外安排名额。但唐骏还是没有放弃,继续不停地打探,终于在第三天的下午,电话打到北京广播学院的时候,听到了电话另一端的老师说他们的出国名额没有用完。最终他用毅力,给自己换来了机会!
第24节:看他们如何搞关系:开放你的关系网(2)
这样的毅力,让我们看到了“搞关系”的实质,并不是对方一定要是熟人才可以办成事情,重要的是,你要有毅力,推开别人的大门。
职场人同样如此,很多职场人士说工作压力大,做事不顺心,但这种工作压力大,其实并不一定与工作量以及工作难度有直接的关系,而是“不合群”导致的——他们在职场上缺乏交流和团队合作,不会搞关系,往往是孤军奋战,所以感觉心情郁闷。
不会“搞关系”,就等于封锁了自己的资源宝库。缺乏和他人沟通的人,性格上会丧失热情与毅力。在人际交往中,总是希望别人主动接近自己,自己却不会主动与人交流。这种情况发展下去,时间一长,这一类型的人就会被他人遗弃,于是他们就会感到被孤立,心理压力就会增大,工作时也会力不从心。
王苏在单位里被大家叫做“独行侠”。他沉默得像是一扇关闭的门,因为感觉自己“不怎么会说话”,于是,经常在集体活动的时候,表现冷淡,并感觉无聊。
后来,他的部门来了个女孩子,叫李梅梅,这个女孩的性格非常热情,不多久就和同事打成一片了。有一天,李梅梅过生日,她邀请了众同事,在一家KTV开了一个别开生面的生日派对。因为来的同事很多,有的同事也带着朋友过来,现场十分热闹。就是那一次派对,让李梅梅又认识了很多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