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老志-第4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漫天饥鬼穷追猛击,好似乌云遮日,又如雁阵行空,速度之快并不比飞鸟来得慢。绿云鬼母不找个地方躲起来,早晚会被这干饥鬼四面八方围拢上来,那时可就插翅难飞了。
绿云鬼母深明此理,她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也不须回头观瞧,身形连闪炮矢一般掠入茂林丛中。
万鬼山妖鬼集聚,人迹罕至,后崖的树林尤其繁茂葱茏,多的是百年古树,盘根错节,树繁叶茂。
众恶鬼识得绿云鬼母的气息,厉召魂手掐法诀,口中念念有辞,催迫的甚紧。
这许多饥魂恶鬼盘桓在树梢间游移不散,开始寻觅起绿云鬼母的踪迹。
蓦然间,林木丛中掀起一阵狂风,无数飞鸟喳喳叫着四处纷飞,苍翠的林木簌簌摇动,绵密的松针,巴掌大的木叶,好像骤雨雪花一般漫天飞舞。
一群恶鬼仿佛踏入了重重埋伏,传出一连串凄厉仓皇的怪叫。
世间生灵可以分作鸟兽和草木两大类,一呼一吸之间就是阴阳两气的转化,鸟兽和草木刚好相反,前者吸的是阳气,呼的是阴气,后者反是,形成一个循环往复的周天。
肉身死亡则不能呼吸,体内残留的阴气剥离了尸身,称之为鬼。
新鬼大,旧鬼小,久而久之,鬼气被草木所吸收,嘶灭于人间,复返于自然。
是以草木堪称是鬼的克星,只是阴阳两气虽有相克的关系,还要看具体的强弱。水能克火,但杯水车薪也就无济于事。
人类虽能吸慑阳气,但雷、火之物,人不但不能吸收,还会被其所伤。
同样的道理,草木尽管能吸收阴气,鬼却是有意志的事物,除非他精气衰竭,也不易为力。否则世间鬼魅都被草木吸收,就没有地府什么事了。
魅指的就是草木中沾染鬼气成精怪的。草木虽有生命,不在六道之中,修炼是很困难的事。
只有一些乔木生长在人迹罕至的地方,经过数百上千年,才有可能开启灵窍。
魅这个字一鬼一未,未指的是木梢,所谓山魈木魅,草木得了鬼气,便进入了妖怪的行列,算是一种特别的情况。
草木虽说不能直接吸收鬼气,有绿云鬼母在里头施法可就大不相同了。
草木的体质和人类正好相反,人是阴魂阳魄,阳好动,阴好静,所以五虫都叫作动物,草木叫作植物,人的血肉附着在骨头外面,草木的血肉则包藏在骨头里面,人能够行动自如,草木则静植不动,和人类处处相反。
绿云鬼母修炼的是暗系术法,对鬼魅之流有无可比拟的操控能力。
她手持长剑,踏罡布斗,松针木叶好像暴风疾雨一般漫天攒射,林丛中流溢着青色的氤氲,高大的乔木仿佛觉醒的巨人,一个个舒展枝干,灵窍开张,霎时间,狂风呼啸,万窍怒号,崖间的松柏乔杉顿如活物一般,隐然现出七窍,一众饥魂恶鬼狼奔豕突,无处奔逃,变幻的鬼气被林木撕扯吞噬,厉召魂看得目瞪口呆,面如土色,想要将厉鬼召唤回来也不可得。
饥鬼在林木的抓食下溃不成军,宛如陷入巨大的洪炉之中,不一刻,乌云消散,天朗气清,崖间的林木又恢复了亘古不变的模样,绿云鬼母腾身而起,站在高耸入云的松梢上,望着众人微微冷笑,一脸不屑的神色。
“绿云鬼母,我来会会你。”
石清歌按捺不住,长剑嗡鸣一声,翩飞而起,落到绿云鬼母对面的茂树上。
“你又是谁?”
绿云鬼母黛眉微蹙,对手一个接着一个,分明是车轮大战的架式,她修为虽强,这般斗下去也不是个了局,万一有个闪失,恐怕下场凄惨。
“少废话,接招吧。”
石清歌自忖未必对付得了绿云鬼母,倘若不敌落败岂不很是丢人,若能赢她一招半式再通姓名也不迟。
石清歌师承碧梧宫,师傅天南神尼是博采众长、会通三教的大宗师,颇能因材施教。
石清歌的剑法气冲霄汉,雷厉风行,长剑贯注灵力后闪动着耀眼的火光,挥舞起来风声雷动,耳听得喀嚓一声,一道流火劈空而至,绿云鬼母站立的大树拦腰折断,枝叶横飞。
绿云鬼母术法精深,变招极快,石清歌的招数似乎早在她意料之中,身形连闪,犹如鬼魅一般。
石清歌凝神戒备,只见绿云鬼母神出鬼没,倏然间已在五步之内,石清歌挺剑疾刺,看似仓猝出手,实际却是蓄力已久,长剑上裹挟着炙阳之力,绝非寻常修行者能够接近。
绿云鬼母是鬼道中人,炙阳的功法自是她的克星。但是道行高手较技,还是以强弱分胜败,生克关系并不能起决定作用。
绿云鬼母冷笑一声,长剑微抬,耳听噼啪一声,两把长剑顿时胶合到一起,石清歌的佩剑光焰闪动,熊熊欲燃,绿云鬼母的昆吾剑则冷凝如冰,晶莹剔透如同水精一般。
两把剑互相粘附,阴疑阳战,各不相让。什么巧妙剑招都施展不出。
石清歌的功力不如绿云鬼母,和她比拼灵力先天便输了一筹。
但绿云鬼母来势汹汹,石清歌避闪不及,已然处于被动的地位。(未完待续。)
第670章 气挟风云()
两人在数十丈高的树梢交手,剑法如何暂且不说,对轻身术便是一个极大考验。
石清歌虽有御剑飞空的能力,这和凌空比斗又是另一回事。
绿云鬼母能操控阴界鬼物,草木吸收阴气,释放阳气。这种阳气就是生生不息的木德之力。
虽则人类都能吸摄草木散发出来的阳气,但空气中阴阳两气夹杂,随着环境的变化比重并不相同,很多时间,人们吸摄的能力有限。
有道是,‘风从虎,云从龙’。庄子说,‘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息就是呼吸。踵就是脚跟。这并不是说真人用脚跟呼吸,而是真人气息绵长,能够运行到全身上下。相反,凡夫用喉咙呼吸,只能及于肺部。武人通过锻炼稍胜一些,也只能到丹田。
同样的,‘风从虎,云从龙’,指的就是龙、虎特异的呼吸方式。气挟风云,说明两者呼吸的容量大,武人要拓展经脉,就是为了呼吸的时候容量大一些,搏杀时才能施展出强大的劲力。
轻身、泅水都和呼吸关系重大,平常的时候凡夫用喉咙呼吸还是可以的,到了高空阳气相对稀薄,水中则完全没有呼吸的能力。
水中姑且不论,能否在空中自如的呼吸,这就决定了轻身术的高下。
龙不像羽族一样有翅膀,是以并不是所有的龙都能够升空,龙飞靠的就是喷云吐雾,‘风从虎,云从龙’,古人早就发现龙虎的出现必然有风云相从,却不知气吸风云是龙虎特殊的呼吸方式,龙虎强大的能量跟这种独有的呼吸方式是分不开的。
换而言之,武人的轻身术比不了仙家腾云驾雾,关键还是因为呼吸方法达不到仙家的高度。
仙家的腾云驾雾和‘风从虎,云从龙’如出一辙。神仙出游也总是伴随着云雾,给人一种骑乘的感觉。实际云雾虽不能骑乘,却是用来呼吸的。是以神仙不像武人那样需要不时降下来换气休息。
话虽如此,‘真人之息以踵’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仙界虽有真人、神人种种境界,其实只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并不是特别严格。
因为道术发展也是有盛有衰的,兴盛的时候人才辈出,标准可能就高一些,衰颓的时候竖子成名,标准自然要低一些。
明钦来到天界已有两年多,道行高手也会过不少。能够腾云驾雾的可说是凤毛麟角。
道术的衰落和器物的精密也颇有关系。就拿轻身术来说,古代的车舆大不如后世,传说中墨子和鲁班能制作木鸢,飞上几天不会掉落。当时以为神乎其技,跟如今的雷车也不能相比。
现在轻身术的功用大多被仙车代替,而且轻身术作为一种空间法门,整体上比较衰微。
方今仙界盛行的是炼宝、炼丹之类的法门,轻身术受到仙车的冲击,更有江河日下的趋势。
轻身术高明如孙悟空的筋斗云,让铁扇公主扇两下就摸不着北了,这也可见修行比起炼宝难度太大,收益也不甚相称,简直是事倍功半。
御物之道靠的是天地间的磁力,指南车、磁针石,都是根据磁力发挥作用的。磁就是慈母的意思,铁遇到磁石就会吸附,好像孩子见到母亲一般。
铁针磁化之后,悬浮在空中就会恒久地指向南方。仙家的佩剑多是金铁打制,虚悬到空中的时候自然会受到磁力的吸引。
当然这只是御物之法中常见的方式。一般仙家都会在法宝中内置类似的物件,这样仙家在御剑飞行的时候就没有呼吸的障碍,不需要特地停下来换气。
但是御物之法太依赖法宝,和仙车没有大的区别,只是小巧廉价一些,清贫一些的修行者也可以办到。不像云车、雷车动则数千万,只有修行世家才能够置办。
御剑术只是一种轻身法门,说是驭使,其实则是依赖。否则的话完全可以不用飞剑,直接腾云驾雾岂不是更好?
所以在凌空搏杀上就起不了什么作用了。反观绿云鬼母虽说也到不了腾云驾雾的境界,但她能吸摄山间草木散发出来的阳气,她本就是鬼道神人,又能呼吸到充足的阳气,自然精力充沛,势如猛虎。
两柄长剑胶着到一块,石清歌心头一慌,连忙暗咬银牙,催动灵力猛攻。
绿云鬼母盈盈浅笑,一副胜券在握的模样。两人站在十丈高空,稍有差池,就可能飘坠下来,性命不保。
石清歌进退维谷,相持下去不用绿云鬼母动手,她呼吸不到充足的阳气,必然大败亏输。
以石清歌的修为如果和绿云鬼母在平地交手,也不至于如此被动,她一心争胜,根本不熟悉高空的状况,一交手就让绿云鬼母侵到近处,失了腾挪避闪的空间。
“师姐,我来助你。”
沈荷裳一看情势不妙,绿云鬼母居高临下,明显大占上风,石清歌站在柔脆的树梢上,身形随着树枝的起伏微微摇晃,看起来岌岌可危。
沈荷裳翩飞而起,帷帘拂动,衣衫猎猎作响,有种美不胜收的感觉。
明钦一直站在远处观战,他和绿云鬼母交过手,心知她手段厉害,单打独斗的话恐怕眼前没人能敌得过。
岳屠虎、厉召魂使出左道之术都无功而返,这等术法虽有奇兵之效,却不利于合击。
虽说是车轮大战,如果不能成功消耗到绿云鬼母的灵力,结果反而会被她逐个击破。
绿云鬼母甚是乖觉,她站在滑不溜脚的树梢,给合围带来很大困难。
石惊弦、符云鹄都按兵不动,明钦自然也没有出手的意思。
沈荷裳和石清歌同门学艺,感情很近,见她身处危境,倒是忍不住飞身往救。
明钦看沈荷裳一掠数丈,身姿飘逸,比起杜芳惜、厉若莘也不见得逊色多少。
沈荷裳在下界时虽懂得一些技击之法,和道法高手自然无法相比。想不到短短两年,竟有如此造诣。
这天南神尼确实名不虚传,沈荷裳有这等脱胎换骨的变化,足见她教导有方。(未完待续。)
第671章 不悲不喜()
沈荷裳和石清歌同门学艺,使的也是‘栖梧剑法’,并无特别的奥妙。
高明的老师擅于因材施教,让学生发挥自己的禀赋优长。造化生人,没有完全相同的,从气质到兴趣都有种种差异,如果不懂得这种差异,弟子很难青出于蓝,超迈前人。
一个人能获得与众不同的成就,就是发挥特长的结果,他的经历和成绩往往是不可复制的,大师的弟子多半不是大师,归根到底是弟子资质禀赋不同,大师是否擅于传授还是次要的问题。
因材施教的‘材’指的就是气质禀赋,并不在于教授的内容。一套剑法,一种身法,如果每个弟子修习的都是一个模样,那就是完全失败的。譬如临帖写字,人人都去临摹写王羲之、颜真卿的字,写的完全一样,就永远成不了高明的书法家。
中夏的文字早就是书同文,从南海到北海,写出来的文章识字的都能读。但是嘴里说出来却是五花八门,各处有各处的方言,这就是不同的塾师教导的结果。过去的塾师方言很重,不懂得官话,教的读音可能也不太对,但是学生并没有分辨的能力,哪怕的是错的也要尽快模仿,结果就是误人子弟。
当然学习任何技艺都是从模仿开始的,如果一辈子止步于模仿,那就只能一代不如一代。有的老师讲家法,讲派系,不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形成盘根错节的党徒,达成利益的垄断,不准他人染指,这种卑污的言行无疑是对道术发展的绝大损害。
但门户之见由来已久,本来就是生存竞争的一个方面,甚至连贤者也不能避免。
碧梧宫的‘栖梧剑法’是天南神尼从十洲三岛学来的。她又加以变化,剑式大气浑成,灵动巧妙,是碧梧宫弟子修习最多的一路剑法。
相传南方鹓雏是五方神鸟之一,‘非醴泉不饮,非竹实不食,非梧桐不栖’。栖梧剑法颇有羽族神通的灵妙,衣影翩跹,好似飞鸟一般。
石清歌入门甚久,‘栖梧剑法’的造诣非沈荷裳可比。她功力深湛,挥动长剑有电闪雷鸣之势,光焰逼人。
沈荷裳使出来则飘逸灵动许多,剑尖带着刺刺异响,直取绿云鬼母要害。
外家功夫以筋力伤人,平常打熬筋骨,修炼的铜皮铁骨一般。内家以劲气伤人,采用道家吐纳炼气的方法,登萍渡水,走鼓沾棉,速度力道可以和凶禽猛兽相比。
仙道修行更进一步,能将真气推衍出五行变化,吞刀吐火,摔碑裂石,比斗起来有掀天震地的威势,但是威势越大并不见得威力越强,弓弩炮弹都是威力绝强的兵械,箭支并不比刀剑来得长大,炮弹也不比战车来得沉重,很多时候凶猛的光焰都是力量控制不住的结果。
老子说,‘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坚壁清野固然也是兵争的一种策略,更多时候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