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穿越未来电子书 > 重生之动力时代 >

第6部分

重生之动力时代-第6部分

小说: 重生之动力时代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周援朝伸出双手,一上一下地紧扣着何国栋和杨卫平的两只手掌,毅然说道:“时刻准备着!”

    何国栋、杨卫平不约而将他俩的左手搭上来,三兄弟异口同时的宏声喊道:“时刻准备着!”

    远处的知青和村民们,听到杨卫平、周援朝、何国栋的喊声,都不约而同转脸看了眼。也不知道这三个家伙在发什么神经,估摸着是在庆祝杨卫平大病初愈吧。是以大伙都没觉得有什么特别和不对劲之处。

    rì当正午,苏长贵总算是露面了。不过这位上岭村生产队的队长别的什么也没说。只是留下两个村民在地里留守,其他人回家吃饭,下午两点钟再来地里集合,用推车,板车,骡马车,肩挑车拉把公粮送去公社过称入仓。

    何国栋由周援朝、杨卫平轮番背着,走走停停的,一路背回了知青点。

    午餐,是参着糠菜的玉米糁子,外加一大盆水煮南瓜。何国栋、周援朝等人一个个吃得那叫愁眉苦脸的,唯有杨卫平坐在那细嚼慢咽的,看起来似乎是津津有味。

    反正苏长贵已经准过假了,何国栋和杨卫平下午也不没打算去地里干活了,送粮去公社,也不差他们俩。

    吃过午餐,杨卫平回到房里,将门带上,直奔炕尾摆着的那两个藤条jīng编而成的行李箱。

    这两个藤条箱,也是杨卫平父母留给他的为数不多的遗物之一。

    一个箱子里装着几套换洗衣服,另一个箱子里装的全是书。

    这些书没一本是文学类的小说,除了压在最下面的那一套十六本1963年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其余的全都是高等数学、高等物理和高等化学,有些甚至还是俄文版。

    杨卫平将《数理化自学丛书》拿出来,从第一本《代数》看起,一页页认真仔细地翻着,整个下午都在琢磨着这套丛书的知识结构。

    以他的学识和眼光,当然从中发现了太多的不足之处,甚至还有几处明显的错误地方。

    重生之前,杨卫平利用工作之余的休息时间,亲自主编了一套华夏动力工业系列丛书,另外还出著过好几本材料研究,发动机研究方面的专业著作,对于如何编写丛书,他也算是相当的熟悉。

    中间何国栋拿了本《辩证唯物主义》来过两趟,见杨卫平坐在那沉思,也就没打扰他,回自己屋里看书去了。

    晚餐,跟中餐差不多,杨卫平没有出门,还是周援朝端着给他送过来的。

    夜幕降临,知青点因为没有通电,杨卫平只能点着煤油灯,挑灯夜战。

    一直到凌晨两点,他才将整套《数理化自学丛书》从头到尾细细地过了一遍,顺手将需要改编的地方都一一作了标注。

    夜深人静,蟋蟀的欢唱与蛙鸣,交织成一支夏夜圆舞曲。偶尔响起的几声狗吠声和牛的哞叫,是那么的遥远,仿佛来自天籁。

    将书和笔在炕头放下来,杨卫平禁不住伸了个长长的懒腰,抬头看了闹钟,二点二十六分,杨卫平不由感慨这时间过得还真快。

    从炕上下来,杨卫平踏着鞋脚步轻朽地推门而出。

    月光如流水般泄在空荡的院子里,山村的夜晚,空气干净得冰凉,四面八方逼人而来,吸入肺腑,便不忍吐出。风里送来不知名野花的香气,馥郁而持久。

    编书工作,比杨卫平之前预料中的要轻松多了。63年版的《数理化自学丛书》有三分之一的内容可以稍加修改调整后保留下来。最主要是的这套书的目录索引都没问题,不用他再费神重新搭建框架。

    记忆中,1977年那次全国唯一的一次冬季高考,有570多万人参加了考试。虽然按当时的办学条件只录取了不到30万人,但是它却激励了成千上万的人重新拿起书本,加入到求学大军中去。

    570多万人!这些人怀着大学梦想的求学者,他们都是《新编数理化自学丛书》的第一目标受众。

    这仅仅只是国人没有准备的第一年!

    接下来的几年,参加高考的人将连续翻番。被十年动乱耽误了整整十年的学子,他们将一波接一波地从农村、工厂、部队冲出来,以求通过高考,来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

    杨卫平现在可以预见,他即将开始编写的这套《新编数理化自学丛书》,必将创造华夏出版界,哪怕是全世界出版界的一个奇迹!

    尽管已是深夜,但杨卫平却没有半点睡意。一股前所未有的激情在他血液里沸腾着。

    心动了就必须马上行动!

    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杨卫平接连做了几次深呼吸,转身回屋,将房门轻轻关上,从藤条箱里翻出一叠很长时间没用过的材料纸,爬上炕头,盘膝坐在小炕桌边,将煤油马灯亮度调到最大,趴在桌上奋笔疾书起来。

    长年看书做笔记,写rì记养成的良好习惯,使得杨卫平并没有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电脑而无法用笔来写作。

    一个个漂亮、工整、大气的简体行槢汉字,随着杨卫平手里那支父亲送给他的“派克”钢笔镶金笔尖的滑动,有如一个个美丽的jīng灵在洁白的材料纸上翻飞、跳动。

    不知不觉间,煤油马灯的灯光由明亮转化昏黄,渐渐暗淡。

    视线逐渐变得模糊起来,杨卫平只能无奈地停笔,拿起笔帽将钢笔套上,拧紧。

    唉!真是一穷二白的年代,连个电灯也没有。

    扭头看了看闹钟,快凌晨五点了。看了看窗外已经有点朦胧亮的天sè,算了,反正也没法睡了。

    那盏煤油马灯,这时候也终于燃尽了最后一滴煤油,灯苗摇曳着熄灭了,屋子顿时变得黑沉沉的。

    借着窗外透进来的依稀星光,杨卫平摸黑将书、纸、笔收进藤条箱里,盘算中今天该找个什么理由进趟县城,钢笔水、材料纸都得买,最主要的是得多买几盏马灯回来当备用,煤油也得多准备一桶。

    这些都需要钱!

    没有钱,真是什么也干不了啊!

    杨卫平将刚合上的藤条箱又重新打开,把上面的书本取出,从箱底下取出一只长方形的红布包。

    怀着一种沉重的心情,杨卫平将红布一层一层轻轻揭开,一叠厚厚的十元面额的人民币映入他的眼帘。

    这叠人民币最上面,是一张一寸宽,二寸长的黑白照片。

    照片是一对身着没有帽徽领章朴实军装的年轻夫妻,二人共同抱着一个婴儿坐在他们的中间。

    杨卫平小心翼翼地将这张照片捏起,举在眼前,深深地望着照片上的那对年轻夫妻,喃喃说道:“爸,妈,请原谅儿子不孝。您二老留给儿子的这笔抚衅金,儿子一直不敢轻易动用半分,可是,现在,我莫名其妙的重生回到了1976年。

    我不知道是不是您二老的在天之灵保佑儿子,我只知道这是上苍赐给儿子,赐给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次浴火重生的机会!华夏未来的发动机工业,需要钱,需要很多很多的钱,这些钱甚至多到一个国家有时候也难以承担得起。

    不过,请您二老放心,没有什么困难能难得倒你们的儿子!为了华夏未来的强盛,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儿子现在别无选择,必须用您二老留下的这笔抚衅金,充当撬动地球的支点!儿子向您二老保证,必将尽我一生所能,不惜代价,不择手段,也要为我们的祖国,塑造出一颗最强健有力的心脏!”

    。。。

第七章 意外的收获() 
“咚咚咚!”

    “卫平,起床了,赶紧起来,跟我一块跑步去!”

    随着一阵突如其来的敲门声,门外面传来周援朝的喊声。

    杨卫平想也没想扭头答道:“门没上栓,援朝哥。”

    “吱呀”声响里,周援朝推门而进。

    看到盘膝坐在炕上的人影,周援朝笑呵呵地问道:“瞧你这架势,难道昨晚又是一夜没睡?”

    “嗯,脑子里事太多,睡不着。”杨卫平一边将红布包重新包好,一边点头答道。

    “我也一宵没睡。”周援朝叹声说道:“我估计国栋也跟我们一样。”

    “那干脆把国栋哥一块叫上。”杨卫平从炕头下来,穿上鞋,“毛爷爷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得趁着现在年轻,把身体锻炼好。”

    “行,我去叫他。”周援朝毫不犹豫地转身出门而去,没一会儿院子里就传来他的轻“咦”声,“国栋,你也起床了,我刚准备去叫你呢!”

    “你小子嗓门那么大,闹得整个院子都能听到。”何国栋说道:“卫平起来了吧?”

    “这小子一夜没睡,我叫他的时候,他正坐在炕头琢磨事呢!”

    “周援朝,拜托你声音轻点行不?还让不让人睡觉啊!”

    “就会瞎折腾,饭都吃不饱,哪还有jīng神跑步锻炼,睡觉睡觉。”

    几声他人的抱怨过后,院子里重新变得安静起来。

    杨卫平将红布包放回藤条箱底,刚放进去,又取出来,从里面数了十张十元钞票出来,然后重新包好,塞进箱底,用书本压得严严实实的,这才将箱子上锁锁好。

    将钱折了折,小心翼翼地放进裤兜里,临了还拍了拍。杨卫平从屋里出来,来到院子里,他们哥仨别看都是一夜没睡,但三人的jīng神劲头看起来却是足得很。

    为了不打扰别的知青们睡觉,兄弟三个没多说什么,彼此点头为意,轻手轻脚地出了院子,并排慢跑着,沿着出村的村道,朝村外跑去。

    由于何国栋脚上有伤,杨卫平和周援朝基本上属于陪着他散步。三人绕着上岭村走了两圈,一致商定从今天开始,不论刮风落雨,都要坚持晨运锻炼,没有一副好的体魄,何谈将来投身于国家建设作贡献。

    杨卫平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利用现有环境,稍许改善一下知青点的伙食,尽可能的让大家可以增加一点营养。

    这个上午,苏长贵没有在队里出现,带领大家干活是副队长罗解放,对此,杨卫平等人也没觉得有什么可奇怪的,领导干部嘛,总是有很多事等待他们去忙,去处理。

    借着下午送公粮到公社的机会,杨卫平趁大伙卸车的时候,一个人溜到了公社大院旁边的红旗供销社。

    这年头的供销社,柜台、货架上摆着的商品,甚至连后世的一个社区小卖部也比不了。

    马灯和煤油到是有得卖,但材料纸、信纸之类的纸张连十本都不足。经那名胖大婶售货员热心介绍下,杨卫平这才得知,要想买到大量的材料纸,必须拿着公社开具的介绍信,去县里的印刷厂定购才行。

    得知金南县有一家印刷厂,杨卫平的心思立马活络起来。

    印刷厂,一般情况下,肯定与新华书店、出版社有业务往来。

    现在的环境,杨卫平是没可能抽出时间专程跑一趟沪海,去联系沪海科技出版社出版《新编数理化自学丛书》,只能就近选择陇西省境内的出版单位。

    对于这个时代的华夏出版机构和出版政策,杨卫平并不太了解,所以在编写《新编数理化自学丛书》的同时,有必要找专业人士咨询一下,若是等将《新编数理化自学丛书》全部编写出来,再去联系出版单位,在时间上有可能赶上不明年冬季的第一次高考。

    在胖大婶售货员惊讶目光中,杨卫平一口气买了四盏马灯,半桶煤油,十本材料纸,两支钢笔,十支铅笔,十瓶墨水,两斤红糖,外加两条大前门的香烟,总计消费了五十七块八毛六分。

    要知道,这个时候一名国营工厂的职工,一月工资加起来不到三十块。个人消费一次xìng花掉近六十块,那可是属于典型的“败家”行为。

    看着杨卫平左拎右提胳膊夹的将所买的东西从柜台上拿起,胖大婶好奇地问道:“小伙子,你这是帮公家买的吧?”

    由不得这位胖大婶好奇,她在供销社呆了快三年了,第一次看到这么年轻的小伙子一次xìng消费这么大一笔“巨款”。

    “嗯!我是上岭村生产队的插队知青。”杨卫平微笑着点头答道:“今天队里来公社缴公粮,让我过来顺便捎带一点办公用品回去。”

    “我就说呢!私人哪有买这些东西的。”胖大婶恍然大悟地笑道:“你如果要开介绍信,得去找公社的办公室主任郑自力,他是我们家当家的,你过去就说是我介绍你来的。”

    杨卫平正愁呆会儿不知道去找谁开介绍信,听到胖大婶这么一说,赶紧连连称谢,一溜小跑着出了供销社。

    回到公社大院里的公粮过磅点,上岭村的村民和知青看到杨卫平手里提拎着这么多东西,不由一个个都感到惊异。

    “小杨,你买这么多马灯干嘛?”脸膛黝黑发亮的罗解放惑然不解地望着杨卫平拎着的四盏马灯和煤油桶问道:“队上好像没让你代为采购东西啊!”

    “我这是私人买的,罗队长。”杨卫平淡然笑道:“我晚上要看书,灯不亮,对眼睛不好,所以多买几盏,照着亮堂。”

    “真是个败家仔,就算手头有钱,也不能这么乱花啊!”罗解放婉惜地摇头叹道。

    杨卫平笑了笑,没说什么,走到何国栋和周援朝身则,将买来的一大堆东西在他俩负责的那辆独轮车上放好。

    “卫平,你哪来的钱买这么多东西?”何国栋微皱着眉着轻声问道。

    “回去再说,现在说这个不太方便。”杨卫平低声答道:“我现在得去公社办公室找郑主任开一张介绍信,改天还得抽时间去趟县城。”

    “你开介绍信想做什么?”周援朝怔然问道。

    杨卫平拆开一条大前门香烟,分别塞给何国栋、周援朝一人一包,自己塞了两包在裤兜里,然后将余下的大半条跟另外那条没拆封的包在一起,顺手交到周援朝手里,“援朝哥,这个你先收着,晚上我回来再跟你们解释。我先走了,不用等我,我现在还不定什么时候能回去。”

    说完后,杨卫平也没等何国栋和周援朝回话,转身迈开大步,往大院东端那座小院门小跑着过去。

    这座院子比西院大,占地估摸着超过两亩地,青石院墙高约三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