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道武天魔 >

第60部分

道武天魔-第60部分

小说: 道武天魔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传承天地中,高居众生之巅,威凌天下的经历,更是铸就了苏长生睥睨天下的高傲。

    而且由于并未受到胎中之谜的困扰,苏长生本尊身上的修为虽然不能带入此方天地,一身渊博的学识却依然存在于他的记忆中。

    所以苏长生此时虽然我幼童之身,眼界,见识和心性修为,却远非常人所能及。

    诺大的河东裴氏,能在这些方面与他比肩的,估计一个都找不出来,是否先奠定文学基础,对苏长生而言并无太大的意义。

    而且在婴儿时期,襁褓中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那种任人摆布的屈辱和无力感,早已经让苏长生的耐心消耗殆尽了。

    在三岁后,到了可以习武的年纪,他又岂能白白浪费?

    但是作为河东裴氏的嫡脉子弟,身份尊贵的苏长生无论走到哪里,从来都是前呼后拥的。

    即便是睡觉,如厕的时候,身边都会跟着两个贴身服侍的婢女,哪里会有独处的机会?

    不得已之下,苏长生只能煞费苦心地创出这一门画风鬼畜的奠基之法,暗戳戳地偷偷修炼。

    不过由于年纪尚幼,苏长生还是以促进身体的自然发育为主,并未急于修炼内功,凝聚内气。

    因为这个阶段正是精气神急速增长的时期,现在开始炼精化气,不啻于是揠苗助长。

    精气神之间的平衡一旦被破坏,不仅会影响身体发育,更会损害身体潜力,自断前程。

    所以苏长生也跟其他刚刚开始习武的幼童一样,只为了伸展筋骨,强身健体,促进气血的增长罢了。

    当然啦,就算没有这些限制,苏长生也不敢贸然修炼内功,凝聚内气。

    苏长生若仅仅只是表现得天资聪颖,身体健壮,气血强于寻常幼童,还可以用天赋异禀来解释。

    但如果在从未接触过武功的情况下,莫名其妙便踏入修炼之门,成功凝聚内气,恐怕妖孽转世的这顶帽子,就得结结实实地扣在他头上了。

    虽然这并不没有冤枉他!

第125章 第一二四奇异世界生猜想() 
河洛漩涡,万界生灭,如虚如幻,似是而非。

    苏长生年纪尚幼,能够做的事情非常有限,只能安心等待身体的成长,以待天时。

    然而身体的局限挡不住思想的翱翔,苏长生闲暇无事除了旁敲侧击地了解着外界的一切之外,便是在思考一个问题。

    河洛漩涡中的生灭虚幻世界,到底是什么?

    一开始,苏长生以为传承天地乃是邵子祖师的记忆所幻化,一切种种,皆乃幻象。

    后来经历了许多,这个猜想不攻自破,最明显的证据就是:传承天地中,属于邵子祖师的痕迹其实少之又少。

    所以苏长生便又猜测,莫非是邵子祖师以大神通,大法力抽取历史片段而成?

    然而阳神超脱之后,三生石内的河洛漩涡却又让他推翻了这个猜想。

    河洛漩涡中的虚幻世界何止亿万?许多气息明显不属于华夏上下五千年的痕迹,抽取历史片段的猜想虽然大胆,却也并不十分靠谱。

    苏长生苦思冥想,思绪飘飞,心中闪过无数大胆的猜测,脑洞大开。

    苏长生第一世在地球上,乃是一个扑到深渊的写手,专门靠在一个名叫起点的网站上编写谋生。

    这段经历乏善可陈,堪称庸碌无为,却也造就了他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天马行空的脑洞。

    所以苏长生结合着地球道门传说,天魔世界的经历和穹天武道世界的种种秘闻,心中却是有了一个大胆的猜测。

    在地球道门传说中,地仙居于福地,天仙往来洞天,又有大千世界,恒沙生灭小千世界的种种传闻。

    天魔世界中,顶级虚冥天魔演化世界,化身天道之主,执掌造物权柄的例证历历在目。

    而穹天界中关于天人道果的只言片语传说中,亦有提到:天地灭而身不灭,圆满足俱,自成天地之类的描述。

    大道殊途同归,终上所述,苏长生猜想:莫非这万千虚幻世界便是邵子祖师自开一界的试验品?

    若果真如此,最后证就天人,羽化飞升而去的邵子祖师最后必然是成功了。

    那么这万千虚幻世界,岂不是记载着邵子祖师证道天人过程中所经历的所有痕迹?

    每每想到此处,苏长生都不由激动得脸色潮红,不能自已。

    若是他的猜想成立,那就特么的赚大发了!

    境界未到,妄自揣测,不过是庸人自扰罢了。

    苏长生澄澈的道心瞬间聚起一道精纯的念力,将心中积蓄的繁琐杂念尽数斩灭,眼中恢复了清明。

    天人大道太过遥远,非是苏长生如今的境界可以揣度的,但是这方天地的虚实,苏长生却已有几分明悟。

    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苏长生一身浩瀚雄浑的真气修为虽然没有随着一起转世,甚至强悍的神魂修为也是十不存一,但是他的眼界见识和一颗清微澄澈的道心还在。

    道心唯微,道心唯危,澄澈通明的道心让苏长生无论处于何种境地都保持着虚极清静的心境,充满着微妙的灵性。

    道藏有云:万物皆空,一灵不昧,所谓真灵便是人在灵魂未衍,血肉未生之际,便已存在的一点先天灵光。

    乃是万灵生命最根本,元始的存在,亦是天地无极,万灵一炁中最细微,最基础的构成之一。

    多次转世重生的经历,造就了苏长生最为独特的真灵,尤其是这两次虚幻的轮回,让苏长生对万灵一炁的先天灵光体悟得更加透彻。

    只要真灵尚存,苏长生无论转生多少次,转生到何等物种体内,通过真灵的锚定,衍化出来的灵魂,皆是苏长生。

    真灵,道心这二者,便构成了苏长生对自身定位最根源的认知,这也是苏长生哪怕沉沦为幽魂阴魔,依然将自己视为“人”的原因。

    凭借着先天灵光和澄澈道心的感应,苏长生对这方天地的本质有了几分清晰的认知。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充满了灵性的世界。

    这种灵性,不在于元气的多寡或者活跃于否,而是说这方天地的灵魂有着一种超乎常态的活跃。

    最简单的体现便是:这里的人,普遍的心性,精神修为都超出常人一等,甚至比起武道繁盛的穹天界,同等境界下,这方天地的人在心性,精神的修为上都要高出不止一筹。

    可以预见,在这种环境中所诞生的武道文明,必然是侧重于精神修为和心性感悟的。

    换而言之,这是一个炼神的世界。

    对于苏长生而言,纯真宁静的孩童生涯虽然枯燥,却也是一种难得的另类体验。

    可以说是从某种程度上补足了他最为欠缺的那段经历,是他转生三世以来从未有过的体验。

    从另一个角度体悟人生,以独特的视角感悟天地,获益匪浅。

    然而在堪称严苛的礼法和宗族的管控下,不免有些枯燥和束缚,这种束缚和无力反抗的憋屈使得苏长生时常有一种难以言说的烦躁和戾气。

    而每当这个时候,苏长生便会遁入深层次的定境,以澄澈的道心感应天地,沉浸在天地自然所蕴的灵机之中。

    这一沉浸,视角顿时跳脱出来,不再纠结于红尘世间的种种纷扰,绕过最纷乱的表象,直指这方天地最根源的细微变化。

    实际上,若论天地元气的浓度,这方天地比本尊所在的穹天界那是云泥之别,低了何止百倍,根本就不是一个能级上的世界。

    然而这方的元气虽然微弱,却蕴含着极其惊人的灵性和极高的活跃度,而且极为古怪,难以揣测。

    在穹天界中,只要你按部就班地修行,便自然而然地能够吐纳蕴含在天地间的元气,增进修为。

    唯一的区别就是:根据个人资质和所修功法的不同和所处环境的优劣,进境快慢有所不同罢了。

    而这方天地则是不然此方天地间的游离的元气稀薄,但是却非常地活跃,性质更是古怪难测。

    这方天地的修行者,无论境界的高低,哪怕是从未修炼过的普通人,只要有意无意间触发灵感契机,都会感应和吸纳到一部分天地元气。

    然而一旦灵感契机因为心境、情绪等等影响而消逝,对于天地元气之间的感应便会消失不见,一无所得。

    甚至有许多性质特殊的元气,非得契合某种心境方才能感悟得到,如若不然,哪怕你修为再高也难以感应,感应到了“人家”也不鸟你。

    比如苏长生所在的河东裴氏,族人们所修习的浩然正气,便非得凝聚一颗文心,方才能有所感悟。

    这也是河东裴氏强制要求族人必须先文后武,以文为本的最根本的原因。

    所以这方天地的修行者,无论境界高低,都极为重视心性的淬炼和心境的打磨。

    这两者之间不同的关键之处,似乎便在于天地元气运转之间的规则差异所导致的。

    所以苏长生才会断定:这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

    可以预见,这方天地必定是心性过人或者精神强悍者称雄的世界。

第126章 书房夜话定前程()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裴氏族学中,摇头晃脑地诵读着论语:学而篇的苏长生心中灵觉一动,顿时心生感应。

    不需要回头,苏长生敏锐的灵觉便感应到似乎有两道视线从窗外投注进来,落在自己的身上。

    苏长生赶紧停止了修炼的举动,老老实实地捧着手中的论语朗声诵读着。

    借着诵读经书的动作,苏长生在摇头晃脑间假装不经意地瞥向窗外,果不其然有两道身影伫立在学堂之外,正在默默地观察着自己。

    苏长生心中一动,恍如一无所觉,聚精会神地沉浸在手中经卷之上,高声诵读。

    良久之后。

    “啪!”

    上首,老塾师把戒尺往教案上一拍,负手站了起来:“今天就先到这儿吧。”

    “恭送先生,谢先生教诲!”

    学堂中约莫二十几的幼童,听到这话欢欣喜色溢于言表,却并未急于一哄而散,反而是恭谨地齐齐施礼向老塾师致谢。

    世家子弟的礼法教养,一览无遗。

    礼毕,其他幼童又齐齐向苏长生行礼,道:“案首请。”

    苏长生转过身一丝不苟地回施一礼:“诸位同窗请。”

    一番礼毕,老塾师第一个负手走出学堂,苏长生紧随其后,然后诸童方才眉开眼笑地各自散学离去。

    河东裴氏一族世代簪冠,礼法森严,一言一行,莫不讲究礼数教养。

    比如这族学之中,每个学堂均有一名案首,由诸学子自行推举,协助塾师维持秩序。

    这案首一经推举出来,诸学子便需以半师之礼待之,一言一行均要谨遵上下尊卑之道。

    所以散学之后,老塾师先行,苏长生紧随其后,然后其他学子方才可以离开。

    而苏长生便是这蒙童学堂的案首,所以诸童散学后方才需向他行礼请示,获得许可后方敢离开。

    苏长生获得这案首之位倒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实实在在地以学识,手段折服诸童后,由诸童心悦诚服地推举上来的。

    以苏长生的阅历,折服一群小屁孩那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举,过程乏善可陈,不值一提。

    但是在裴氏族老的眼中,这却是苏长生天资聪颖,可堪大用的体现之一。

    当今世道,世家子弟,尤其是世家嫡系子弟,那是天生的上位者,生而尊贵。

    驭下之道那是必备的技能,就像是天赋一般,而苏长生无疑是已经把这项天赋技能给点满了。

    学堂外,老塾师负手而立,看向苏长生的眼神中透着十分的满意和欣赏,脸上却刻板严厉地训戒道:“戒骄戒躁,须得谨记!”

    “先生教诲,学生谨记在心,须弥不敢怠慢!”

    苏长生在老塾师的“慈祥凝视”下升起一股强烈的求生欲,恭恭敬敬地行礼回话。

    眼神有意无意地往两侧一瞥:空空荡荡,渺无人踪。

    很显然,暗中观察之人已经离开了。

    夜,裴氏大宅。

    家族中枢之地的书房中,昏黄的烛火下,两个约莫三十多岁的中年文士相对而坐。

    上首之人面容俊朗,清瘦的身形挺拔如松,气度不凡。

    然而黝黑的鬓角却隐藏着几丝斑白,看起来不免有几分沧桑郁结之气。

    与他对坐之人容貌清瘦文士有几分神似,身形却较之魁梧了许多,眸光闪动间蕴含着几分智慧的光芒。

    这两个文士打扮的中年人,正是苏长生的大伯父裴让之、二伯父裴诹之,也是当今裴氏一族的中流砥柱。

    自从年前裴氏族长,苏长生的祖父裴陀病逝之后,便由苏长生的大伯裴让之接任了族长之位。

    此时,这两位裴氏一族的掌权者正对坐而谈,神情均有些肃穆,气氛沉重。

    很显然,他们所谈之事,很可能是与裴氏一族的前程有关,而且事关重大。

    而他们谈论的对象,居然便是一介幼童之身的苏长生。

    昏黄的灯火摇曳下,只听得裴诹之轻叹一声,语气酸涩地说道:“大哥真的要将矩儿送进花间派吗?”

    裴让之眸光闪动,轻声说道:“二弟认为此事有何不妥之处吗?”

    “大哥!”裴诹之加重了声调,稍显激动地说道:“矩儿可是我们裴家后辈子弟中资质最好、心性最佳者,只要我们悉心教导,将来必成大器,足以光大我们裴氏门楣,乃是下一代的中流砥柱,我们裴家未来的栋梁之才!”

    “这等良材美玉岂可拱手送与他人之手?况且那花间派分属魔门,行事诡秘,实非良师之流,我们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