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风雨晴-第1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到定远,徐达继续练兵。郭宁莲与红蕊陪着马秀英,女人总有她们做不完的事,一直忙着。倒是朱元璋这时却闲了下来。只是马秀英却想过让他闲下,又几次提了娶郭宁莲的事,他是一个头两个大。
这日,朱元璋正独自一人在屋里思量:“如今他手里有两万多人马,说多不多,但也不少了。如今的朱元璋,从出濠州时一无所有,而今已是三军主帅。冯用也曾为他分析过天下之势,蒙古人的元廷占据着北方。南方长江流域,乃是义军的天下。他若要推翻元廷,须先定南方,再挥师北上,走一条历代不同的君王之路。只是这其中的艰难,不用说谁都知晓的。”
正在这时,门外忽然传来敲门声,朱元璋回过神来,道:“请进!”
房门打开,见冯用走进来。朱元璋道:“原来是先生!”冯用点头,走了进来,见朱元璋屋里的桌上放着一张地图,便问道:“主公是在考虑接下来该打什么地方么?”
朱元璋摆开地图,道:“定远虽是一座小城,但四通八达,这也是我决定于此起家的原因。但这城,确实太小了,要渡江入集庆,恐怕再待个十年,也不见得有什么成效。”
冯用点头,道:“南下有几个州府,都不是易攻之地,不知道主公打算攻打哪一个?”
朱元璋笑道:“先生是来考较我来了!”冯用笑着不语,朱元璋手指向图中的滁州,道:“就这里,先生认为如何?”
第一百一十四章谋滁州善长来投(一)()
冯用双眼忽地一亮,道:“环滁皆山,易守难攻,主公能说说理由么?”
朱元璋闻言,身子一正,侃侃而谈:“滁州虽然易守难攻,但守军薄弱,这是其原因之一;原因之二,此地粮草物资丰厚,若是得到,对于我们壮大队伍只有益处。这第三个原因,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那就是,此地乃是南下金陵的关键所在。”
冯用闻言,不由点头微笑,道:“属下来时,也是想向主公进言攻打滁州,没想到我这一趟却是多余了!”
朱元璋笑道:“不然,有先生这句话,元璋心里才算真正踏实!”
自朱元璋有了冯用出谋划策,风凌云仿佛已经闲暇下来一般。只是风凌云不知道,在朱元璋的心里,不说二人兄弟之情,风凌云的位置,实已比冯用这等谋臣要高了许多。朱元璋来到风凌云住处,不用敲门,直接打开屋门,见风凌云坐在桌子旁边,单手托着下巴,正在想事。朱元璋笑道:“这几日我怎么感觉你越来越懒了!”
风凌云伸了个懒腰,道:“我已经给你找了个再世诸葛,就不允许我闲一下么?”
朱元璋闻言,白眼一翻,道:“你小子总是往好处想,可惜呀,你已经上了贼船!”
风凌云笑道:“能上船便能下船,否则风凌云便不是风凌云了!”
朱元璋听风凌云这般说,叹息一声,道:“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不是像我这般的名利客,你要的是闲云野鹤的日子。我不知道你为何选择帮我争天下,也不知道将来你要做什么,我只知道你是我的兄弟!”
风凌云闻言,心下甚是感动,也无比惭愧,差点就要与朱元璋坦白。但终究是没有说明原因,沉浮宫就像是大山一般压在他的心里,他与商轻雨的关系更是说不清道不明。若是让朱元璋知晓他与沉浮宫间的关系,对朱元璋无一利而害处无穷。风凌云也叹息一声,道:“与其说是帮你,不如虚伪的说成是为天下苍生考虑,亦或是也是帮我自己吧!”
朱元璋心道:“我都如此表态,你还是不说,看来事情比我想象中的更加严峻,不过我欠你的终究是太多,将来得到天下,与你共享又如何?”朱元璋不知道的是,一个人处在高位,所考虑的又不同了。这也是在他得到天下之后,才发现原来自己也不是当初的自己,在那些十字路口,他终究是有自己的选择。
风凌云道:“你来找我,看来是这定远城太小,装不下你这颗天下心了!”
朱元璋哈哈一笑,道:“看来什么都瞒不过你,依我看啊,你才是再世孔明,不,孔明再厉害,也只是三分天下,我觉得你胜过孔明!”
风凌云不禁摇头失笑,道:“你这真是折煞我了,但都是好听,我却又不知道该如何反驳!”
朱元璋道:“你就且先受着,说真的,你既然知道我即将出征,就不好奇我会先打哪里么?”
风凌云对于天下地理,比朱元璋不知道熟了多少倍,只听他道:“冯先生如隆中对一般给你分析了天下之势,想必集庆你是志在必得的,若是如此,你的下一个目标除了号称‘金陵阴锁’滁州,想来不会有其他地方!”
“金陵阴锁?”朱元璋心中甚是疑惑。风凌云道:“这只是个风水传说,传说这滁州之处,乃是打开金陵王气的关键,是以又称金陵阴锁!”
朱元璋道:“阴锁阳锁我倒是不管,不过要渡江南进集庆,这滁州至关重要!”
风凌云点头道:“你打算何时出兵?”
“应该就在这两天!”朱元璋说话时,眼中带有一种无言的自信。
次日,朱元璋以花云为先锋,徐达为中军主将领,费聚、秦把头以及刚刚收服的缪大亨为后应。领两万多人自定远出发,南攻滁州。定远距滁州来回不过不过两日路程。是以,朱元璋决定只留下千余人守住。
朱元璋才刚出城,李府的人马便回报李善长。李善长听得朱元璋即将攻打滁州,双目顿时灿若星辰,自语道:“滁州乃是渡江关键,看来他的真正目标是集庆。金陵千古帝王之都,这打滁州的意思,必是冯国用这人的主意了。不过这也这符合我的想法,既然已经走到滁州,看来时机差不多了!”
朱元璋将军队驻扎在离滁州约莫二十里外的一处隐蔽之处,第二日便派出探子前往滁州。这日傍晚,进城打探的探子回来了,城中兵力已经大体上探清,只在三千左右。滁州虽然是易守难攻,不过他手里有冯用这般良臣,有智勇双全的徐达等将领。最重要的是,他手里握着两万多的人的力量,是以对于滁州,他比往时任何一战都更有信心。
朱元璋并不打算立即攻打滁州,他又派人前去打探附近义军和红巾军的形势,才决定进攻计策。因是冬季,就算是正午时分,太阳不过中天,早已西斜。朱元璋走在阳光之下,见众将士闲着时也在互相切磋武艺,心道:“有如良师,何愁天下不得?”不过这些将士,都是他的属下,心中不由一正得意。正在这时,一个白衣书生向着军营走来。
朱元璋心中警惕顿生,他驻军在此,可谓是极为隐蔽,这人是如何找到这里的?他来这里的目的又是什么?带着一肚子疑惑,朱元璋向着营寨大门走去。
那便白衣书生走到寨门处,便被守门的兵士给拦住,喝道:“来者何人?”
那书生答道:“在下姓李,是来投军的!”
守门的兵士听了,仔细的将这书生给瞧了一遍。这书生年纪约在四十左右,国字脸,身材中等,虽不是弱不禁风,但也不见多健壮。是以这守门卫士道:“看你就是一读书的,拿笔杆子你能拿动,但是拿刀拿剑怕是不能了,你还是回去好好读书,考个秀才,老老实实的去教书得了!”
此语虽然说得体面,但实际上却是看不起这书生。这书生闻言,非但不恼怒,竟然还轻声一笑,道:“多谢兄台提醒,不过在下已经打定主意投军,还请成全!”
那守门的卫士闻言,心中甚不耐烦,正要将书生赶走。却在这时,朱元璋来到寨门前。那守门卫士见朱元璋到来急忙行礼,站在一旁不说话。朱元璋却是看了书生一眼,这书生给他一种卓尔不群之感。他道:“这位朋友真的要投军?”
书生微笑点头,那守门卫士喝道:“既然要投军,见了镇抚大人为何还不行礼?”
书生向着朱元璋鞠了一躬,举止甚是优雅。朱元璋道:“你是读书人,便先为我做些掌管文史书籍的活儿吧!”
书生闻言,双目顿时一亮,道:“镇抚平时在军中也读书么?”朱元璋点头,道:“以前家里穷,读不起书,如今有机会,自然是会读上一些!”
书生点头,跟着朱元璋走进营帐。朱元璋的住处,果然放着许多书籍。朱元璋道:“你先写几个字我看看,若是可以,以后文书之类的活,都由你做了!”
书生点头,走到桌子边上,磨墨、铺纸、运笔一气呵成,带着一种韵律,令人赏心悦目。朱元璋虎目发光,叫道:“好字!”
书生闻言,只是微微一笑,道:“镇抚大人过奖了!”
朱元璋摆手道:“你不知道,在这军营中,没一个人的字写得有你的好,就是冯先生,也不如你!”
书生道:“镇抚大人说的冯先生可是妙山的冯用?”
朱元璋目光一闪,这书生来时,他便生出警惕,如今他竟然连冯用都知道,可见不简单,心道:“且将你留下,看看你要做什么。”朱元璋点头道:“正是此人,对了,你先将我这里的书给整理好!”
朱元璋说完,便离开了。待走了一程,朱元璋一拍脑门,苦笑道:“我怎会如此糊涂,竟然连他姓甚名谁都没问?”
朱元璋正要回去问那书生姓名,却在这时,郭宁莲自他身后走来,笑道:“怎么,就这两天,镇抚大人就闲不住了么?”
朱元璋惊道:“你怎么会来这里?”郭宁莲道:“嫂子担心你,便派我来看看了!”
朱元璋闻言,沉默不语。却在这时,后面忽然又传来一道声音:“我看是你自己也想来瞧瞧朱大哥吧!”
这说话的不是别人,正是风凌云。郭宁莲闻言,俏脸涨得通红,羞涩的低下头去。朱元璋却道:“你胡说什么,我有什么好看的!”
郭宁莲芳心顿冷,道:“我确实来替嫂子看你的,再有,我要跟着你们一起打仗!”
“胡闹!你一个女子来这军营作甚?”朱元璋道。
郭宁莲噘嘴道:“怎么?看不起女人么?历史上的女将又不止一个,花木兰、樊梨花这些女将,我看并不比你们男人差!”
朱元璋闻言,顿时不知该如何回答。风凌云见朱元璋一脸无奈样子,不由放声一笑。朱元璋不由瞪了风凌云一眼,恨恨回到营中。
“小凌子,姐姐这狼狈的样子很好笑么?”郭宁莲看着风凌云,似笑非笑的说道。
风凌云笑声戛然而止,脸色僵硬,像是吃了死耗子一般。郭宁莲比今日一反常态,竟然也同红蕊一般来戏弄他。叫他“小凌子”。想到红蕊,他不由牙齿要紧,适才看来这郭宁莲是跟着红蕊学的无疑。当下他不想再逗留片刻,直接大步迈出,只是片刻,便不见了身影。
郭宁莲这时笑道:“看来还是红蕊姐姐这招管用,以后看你还敢欺负我!”
第一百一十五章谋滁州善长来投(二)()
周边敌情已然探明,朱元璋打算明日便攻城。是夜弯月高悬,照耀四方,清风忽起,带起阵阵凉意。朱元璋站在营帐外边,不禁望向天边,心想:“这世上关于月亮的传说有许多种,唯独嫦娥奔月传得最广。有人说嫦娥,必然会谈起后羿这位射日英雄,多数人都称赞他技艺了得,射下九日。其实一个人技艺如何了得,于世人无功,于家国无益,终究会被遗忘。只有为天下苍生做出贡献者才青史留名。后羿能传千年万年,想必是因为他射掉九日,为百姓解决危机。只是千传百传,世人却传他技艺超过他的功德,想必他在九泉之下,也是哭笑不得吧。”想到这里,父母兄弟亲人惨死时的情景一一自脑海浮现,往时悲惨遭遇,而今依旧不敢回忆,心间像是堵了一块大石一般。他眼中悲凄之色闪过,转而为沧桑,禁不住自语道:“天下之乱,何时能平?百姓之苦,何时能解?”
这话语字字出自肺腑,字字皆是心头之痛。却在这时,营帐里忽然响起一道声音:“秦朝末年,战乱不断,汉高祖由一布衣于千万英雄豪杰中崛起。这源于他豁达大度,知人善任,将百姓放在心中,用了不到五年时间,成就帝业。而今元廷纲纪废弛,义军四处起义,国家四分五裂。倘若能效仿高祖,想来平定天下,解百姓之苦,非是难事!”
这声音来自白日里来投军的中年书生。朱元璋一听,身子不禁一颤,汉高祖之事,风凌云曾同他说过。而今这书生却又以此来鼓励他,白日里的怀疑这是全部消散,他走进营帐,仔细的将这书生瞧了一遍,心中不由自骂道:“该死,竟然还未问他姓名。”朱元璋向着这书生一抱拳,行江湖之礼,道:“朱元璋有眼不识泰山,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中年书生也还了一礼,道:“不敢,在下李善长,表字百室。”
朱元璋闻言,既惊又喜,这号称“当世萧何”的李善长就站在他的面前,一时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只是结结巴巴道:“先生先生”
李善长倒是神情淡若,说道:“听闻镇抚大人要攻打滁州,李善长特来投军,愿孝犬马之力,不知道镇抚大人会不会嫌在下来晚了?”
朱元璋连忙摆手,叫道:“不晚!不晚!能得先生,是元璋之福,先生为何进营寨时不通报姓名?害得元璋都失了礼数!”
李善长笑道:“镇抚大人也没有给个我通报姓名的机会呀!”
朱元璋闻言,颇显尴尬,之后放声一笑,道:“先生不怪元璋无礼,但元璋心中还是惶恐,这样吧,待拿下滁州,元璋定然摆下宴席,再为先生接风洗尘。”
李善长长长的鞠了一躬,道:“如此,那善长便先谢过主公了!”
朱元璋这时不由想起风凌云曾经的话语,如今果然得到李善长。心想:“若要得天下有志之士来投,得时时念着苍生。待以后有机会能得登大宝,也得牢牢记住,天下苍生,乃一切之根本。”
第二日,朱元璋整顿三军,李善长、冯用跟在他左右。众将士见朱元璋身边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