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马行空四部曲-第37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家物语》等。《竹取物语》中辉夜姬的故事在日本更是妇孺皆知。《源氏物语》以日本平安时代为背景。故事的主角为日本天皇桐壶帝之子,因天皇不希望他卷入宫廷斗争,因此将他降为臣籍,赐姓源氏。又因其予人光明灿烂之感,故美称为光源氏。故事围绕着他和一系列女子的爱情展开,早先他因为得知父亲的宠妃藤壶长得很像自己已故的母亲桐壶更衣。因此时常亲近藤壶,长大后演变为对藤壶有恋慕的感情。然而藤壶毕竟是庶母,即使年纪只差五岁,仍不能亲近,因此源氏终身都在追求有如藤壶一般的理想女性。后来他找到了藤壶的侄女若紫。长得和藤壶很相似,便带回家中教养成心中思慕的理想女性,此女即后来的紫上。然而紫上在名份上并不是源氏的正妻,在光源氏晚年,他受其兄朱雀院之托,娶了自己的侄女,即朱雀院与藤壶之妹所生的女三宫做正妻。此举令紫上心碎。而年龄跟他相差颇大的女三宫最后也与人私通生子,最后女三宫出家,紫上不久病逝,光源氏在经历世事后也遁入空门。出家为僧。光源氏一生光耀无比,最后官至太政大臣,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他与后母藤壶的私生子冷泉帝暗中得知光源氏实为生父后。赐他准太上天皇的地位。从《匂宫》这一卷开始,讲述光源氏死后其子孙间的爱情故事。从《桥姬》到《梦浮桥》这10卷则合称为宇治十帖。以京都和宇治为主要舞台,描述女三宫之子薰之君、源氏外孙匂宫和源氏之弟八之宫的三个女儿─大君、中君及浮舟,彼此之间纠葛的爱情故事。值得一提的是,在那个年代女子多半是没有地位的,因此原书中所有女子都是没有名字的,她们那些美丽的名字是后人依据篇名或是一些故事中的叙述特徵所加上的。作者紫式部的真实姓名也没有记载,紫是后人取故事女主角紫上的紫字,而式部则是作者父亲的官职名。乐读《源氏》,体验平安时代的美丽与哀愁。《品京都》作者谢其濬说道:时间,是考验文学作品价值的最佳指标,许多作品风靡一时,最后仍不免黯然褪色。经过千年的洗礼,魅力仍历久不衰,古今中外,能够拿出来跟《源氏物语》相提并论的例子,还真的不多。《源氏物语》大名鼎鼎,不过,一般人对这部作品的印象,大概不离言情两个字。只是,日本平安时代贵公子的爱情故事,为何能流传千年?应该也让不少人心中打上问号。坦白说,刚开始接触《源氏物语》时,我也有类似的疑惑!随着人生阅历的累积,我才渐渐领会了《源氏物语》的好。作者紫式部能够稳坐日本文学史第一才女的宝座,实在也是她透过爱情故事的铺陈,细腻地写出人性中复杂而幽微的心境变化。以书中身分、容貌、才华都属上品的六条御息所为例,她苦恋男主角光源氏,却发现他和条件远不如自己的女性纠葛,那种妒恨和不甘,竟使她灵魂出窍,化为生灵去扑杀对方,事后又后悔不已。千年之后的今天,为情所苦的世间男女,面对这样爱到成魔的心情,大概也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吧!《源氏物语》的另一个好,是详细纪录了平安时代的贵族文化。当时的贵族阶层无须劳动,有足够的余暇用在赏花、吟诗等种种风雅行事。当时的生活美学一脉传承下来,便成为日本文化中讲究优美的特质。若是想从哈日进阶到知日,《源氏物语》绝对是值得亲近的经典。不过,即使是日本人阅读《源氏物语》都不是件容易的事,除了要面对文诌诌的古典文体,书中众多登场的人物,以及平安时代特有的生活习俗、社会制度,都增加了阅读上的难度。历年来已有不少作家致力编写白话译本,目的就是希望为这部千年前的作品争取更多现代的读者,至於高千穗大学涩谷荣一教授所主编的这本《源氏物语乐读本》,无疑更拉近了《源氏物语》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涩谷教授显然很清楚,一般读者在阅读《源氏物语》时,会出现哪些疑难杂症,因此他以五分钟读懂的概念切入,将全书五十四帖的内容,浓缩成最精简易读的版本。并结合杂志编辑的手法,穿插大量的图片、表格、注解、小方块,一网打尽《源氏物语》的各种相关知识。包括从男女恋爱教战的角度解析光源氏的恋情,都这部文学钜作变得亲切有趣不少。光源氏常以和歌(日本的古典诗歌)向情人诉说心意,现在读起来,难免显得隐晦难解,因此我非常感激涩谷教授特别成立单元,解说书中重要的和歌。而另一个惊喜则是将《源氏物语》相关的旅游景点整理成篇,读者若是有机会亲临现场,与书中情节相互对照,何尝不是另一种旅游的情趣。透过《源氏物语》,我们得以一窥平安时代的美丽和哀愁,也从光源氏身上,发现了即使是完美的人,也未必拥有完美的人生!那麽,我们应该追求什麽样的人生呢?《源氏物语》洞悉生命的透彻,或许正是它千年不朽的原因之一。〖∷更新快∷无弹窗∷纯文字∷。〗RT
最快更新,请。
第五章 菩提达摩()
魔侠图录守关者之一达摩
菩提达摩(-535),又作菩提达磨,简称达摩,南北朝时人,佛教中国宗初代祖师,被尊称[东土第一代祖师]、[达摩祖师]。与宝师、傅大士合称梁代三大士。
[菩提达摩]意译觉法,菩提本意觉悟,达摩本义则是[佛法]。
相传达摩是《易筋经》的撰写者,少林七十二绝技的创造者,将佛教宗带入中国的道者,拥有诸多神奇传说的人物,中国佛教的一世祖师。
达摩的身世,后世传说甚多。弟子林说,他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的第三个儿子,后出家僧。但《洛阳伽蓝记》则记载他是西域波斯国人。
达摩是释迦摩尼的第二十八代弟子,同时是天竺宗二十八代祖师。一次,达摩问师傅得到其佛法真之后,去何处传教?
师傅吩咐他去中国,并告诉他不要去南方,南方君主好大喜功,无法领悟佛教真。
达摩在南北朝刘宋(西元年一478年),乘船来到中国南越地方(今广州)。
其登岸处立有[西来初地]一碑(即今广州市荔湾区下九路北侧的西来正街一带,古为港口)。光孝寺内有达摩[洗钵泉],俗称[达摩井]。
并建有千年古{[华林寺](初名[西来庵]。寺内的石塔中藏有21颗释迦佛的真身舍利子),相传为达摩所建。
根据《楞伽师资记》,达摩至中国后,成求那跋陀罗的弟子,属於南天竺一乘宗(又称楞伽宗)。
求那跋陀罗,义译功德贤,中天竺人,於南朝宋元嘉二十年(公元年)译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四卷。
后菩提达摩以此四卷本《楞伽经》传授徒。达摩在《楞伽经》之外,又相当重视《般若经》、《维摩经》这可能是他在江南这一带生活,受到江南佛教的影响所致。
传统上的说法,达摩自海路来到震旦后,闻说梁武帝信奉佛法於是至金陵(今江苏南京)与其谈法。
由於达摩与梁武帝的佛教理念不合,遂[一苇渡江]止於嵩山少林寺,於寺中面壁九年,称[壁观婆罗门]。在石洞留下《易筋经》和《洗髓经》。
达摩在西元478年以前,从海路到了中国南越(今海南岛对岸广东地方),师从求那跋陀,当时的楞伽师之一他同时又精通法,在江南一带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
之后他东渡北魏,[游化嵩洛],教授法。他所传授的法,在当时受到很大的争议,主要的门徒只有道育、慧可、林等人。
《续高僧传》和《楞伽师资记》均未见有梁武帝与菩提达摩晤见的记载。胡适在《菩提达摩考》和《书菩提达摩考后》两篇文章据唐朝初年道宣所撰的《续高僧传》证明,达摩来华最迟在刘宋灭亡(479年)以前,此时梁朝还未建立。
后世佛教徒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达摩法的标。
后世建立的宗世系:初祖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能。但其世系说法尚存争议。传说达摩留下一草鞋,用来认可二祖慧可。
达摩所教授的法,因资料残缺主要由其弟子林所著。
二入四行说其主要理论,是以[壁观]法门中心。首先,他教授的是大乘佛法,所谓的[入道],即是趣入菩提道。
入大乘道的方法,简要言之,一是理入,二是行入。
理入,是[藉教悟宗],即[壁观][宗]是《楞伽经》说的[自宗通],自证圣教,但是要[悟宗],需要[藉教]。
[藉教]依林的说法,是深信含生同一真性·但客尘妄覆,丕能显了],这也是《楞伽经》所持的如来藏思想。
由信仰如来藏,发起[妄归真]的信心,而由[凝住壁观]下手参究。
但在悟入之后,还要发行,以四行在人世间克己利他。达摩的法,简明深入,展现了印度大乘佛教的真面目,开展了中国宗的先声。
四行著重在於劝人在日常生活中去掉一切爱憎情,按佛教教义苦下功夫。理入属於理论,行入属於实践,即法结合教义,也就是菩提达摩的简易法。
南京雨花台的高座寺,相传达摩祖师在此听主持神光讲法,摇头不以然,神光诧异,后追随至少室山,雪中断臂求法,终成宗二祖慧可。
南京长江边上的幕府山下有达摩洞,相传既达摩从此处[一苇渡江]处;江北六合的长芦镇有[长芦寺]遗址,纪念达摩祖师一苇渡江所建,朝代屡废屡建,现正异地建中;江北浦口有定山寺遗址,达摩一苇渡江后的第一个驻锡的寺院,有[达摩岩]等遗迹,作宗祖庭比少林寺还要早。该寺现正在重建中。
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西域南天竺国人,是大婆罗门国王第三子。]
《洛阳伽蓝记》:[西域沙门菩提达摩者,波斯国胡人也。]
《续僧传》:[初达宋境南越,末又北度至魏。随其所止,诲以教]
《楞伽师资记》:[魏朝三藏法师菩提达摩,承求那跋陀罗三藏后。]
《续僧传》〈慧可传〉:[初,达摩师以四卷楞伽授可曰:我观汉地,惟有此经,仁者依行,自得度世。]
推求那跋陀罗初祖,菩提达摩二世,下以神秀七世。
梁武帝是信佛教的帝王,他即位以后建寺、写经、度僧、造象甚多,他很自负地询问达摩:[我做了这些事有多少功德?]达摩却说:[无功德]。武帝又问:[何以无功德?]达摩说:[此是有之事,不是实在的功德。]武帝不能理解,达摩即渡江入魏。记敦煌出土的佚名《代法宝记》
《会元达磨章》:[达磨寓止嵩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曰默然。人莫测之,谓之壁观婆罗门。]
《释门正统》:[独以真法如是安心,谓壁观也。][客尘妄不入曰壁。]
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亡心寂默之士,莫不归信,取相存见之流,乃生讥谤。]
《释门正统》:[宗者,始菩提达磨,远越荒岭,来於此土。初无不立文字之说,南泉普愿,始唱别传不立文字见性成佛。]
《碧岩》:[达磨遥观此土有大乘根器,遂泛海得得而来。单传心印,开示迷途。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源诸集都序》:[达摩以壁观教人安心云,外止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岂不正是坐之法?]
《传灯录》:[二祖说法,祗教曰;外息诸缘,内心无喘,心如墙壁,可以入道]
《金刚三昧经》说的理入是[觉观],而[壁观]是达摩传出的独特法。
林《略辨大乘入道四行及序》:[行入者,所谓四行;其诸行,悉入此行中。何等四行?一者报怨行,二者随缘行,三者无所求行,四者称法行。]
《续高僧传、习篇》:[大乘壁观,功业最高,在世学流,归仰如市。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qdian.awr)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qpdian.cam阅读。
第六章 大紫荆勋贤;书香门第()
魔侠图录守关者之一金庸
金庸,原名查良镛,大紫荆勋贤(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授勋及嘉奖制度下的最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自1997年开始颁授,表扬毕生为香港社会作出重大贡献的人士。文學馆获颁大紫荆勋章的人士可於中文名字及称谓后加上大紫荆勋贤或gb。)
1924年,生於浙江海宁,1948年移居香港。自1950年代起,以笔名金庸着作多部脍炙人口的武侠小说。
历年来金庸笔下的着作被改编为多套电视剧、电影、广播剧等,对华语影视文化可谓重大贡献,亦尊定其成为华人界最知名的武侠小说作家之一的基础。
金庸早年於香港创办《明报》系列报刊,他亦被称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倪匡、黄沾、蔡澜)
金庸其家为书香门第,世居海宁县袁花镇,金庸本人是查升之孙查揆的后裔。
1929年入读家乡海宁县袁花镇小学。
1936年入嘉兴一中读初中,离开家乡。
1937年日军入侵,因战事而随学校辗转余杭、临安、丽水等地,后1938年於浙江省立联合高中初中部就读。
1939年读初中三年级的他与同学合编了一本指导学生升初中的参考书─《给投考初中者》。这是此类型书籍首次在中国出版,也是金庸出版的第一本书,收效不凡。
1941年因在壁报上写讽刺训导主任投降主义的文章《阿丽丝漫游记》被其开除,校长张印通介绍他转学去了衢州。
1942年自浙江省衢州中学毕业,1944年考入重庆中央政治大学外交系,因对校内学生党员行为不满而向校方投诉。反被退学。后在中央图书馆挂职,阅读大量书籍。
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乡,曾在杭州《东南日报》暂任外勤记者。1946年赴上海东吴大学法学院插班修习国际法课程,1948年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