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风雷幽明水云闲 >

第113部分

风雷幽明水云闲-第113部分

小说: 风雷幽明水云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里是哪里?大师给我介绍的师父是谁?”

    “那里是个叫普照的清修庵堂,你的师父就是那里的主持觉明师太。”夕照平静地答道。

    普照庵是座依山而建,错落有致的庵堂。庵堂内花木扶疏,明显比云栖寺的肃静多了一份生动。

    夕照显然是常来的,杜玉清随着他一路熟门熟路地往里走,一路看人和他热情地打招呼,都称他为师兄。“师兄好。”或是“师兄来啦。”像家人般熟悉亲切。最后长驱直入进到方丈室里,见到一位正在蒲团上闭目跌坐的老师太。师太面目秀丽慈祥,脸上手上虽然布满了细密的皱纹,皮肤却仍然白皙细腻,气质雍容华贵,可以看出她年轻时受过很好教育,过着养尊处优的优悠生活,具有超凡脱俗的优雅和美丽。

    让杜玉清大吃一惊的是,夕照师兄走进去,便抱着师太的肩膀亲昵地叫道:“娘。我来啦。”

    师太睁开眼睛,杜玉清怦然心动,那是怎样一双沉静安详的眼睛啊,蕴含着阅尽千帆的丰富,又有着日归西山的宽容接纳。她亲昵地拉着夕照的手坐下来,像个普通母亲一样面露慈祥,眼里含笑嘘寒问暖。在她面前,夕照就像一个撒娇的孩子,孺慕之情溢于言表。

    杜玉清跪坐着面带微笑地注视这一幕,心中却有些酸涩难过。到底是什么样的缘故才把这世间最美好的亲情给生生割裂开来的?

    亲热了一会,夕照指了指杜玉清说:“这位就是阿杏师妹。老头给您送来的徒弟。”

    杜玉清立刻俯首行礼,称道:“弟子杜玉清拜见师傅。”

    觉明师太微笑地看着杜玉清点点头,示意她上前,拉住她的手上下打量着说:“果然是个有灵气的好孩子。”她的手绵柔,眼神温和,让人不知不觉就精神放松下来。“我不知道能教你什么,先在庵里住下,观察几天再说吧。”

    “是。”

    觉明师太招呼进来一个徒弟,向杜玉清说:“这是你静真三师姐,你随她去吧。”然后对静真说:“这是我新收的徒弟,你们就叫她静海吧,但她不是出家人,不必太拘着她,可以随意些。”

    “是!”杜玉清便随着静真退下了。

    静真师姐是个活泼的性格,一路上叽叽喳喳给杜玉清介绍庵堂里的情况,原来庵堂住有二十多个女尼,还有十几个常来作课的居士,作为主持的觉明师太自己有四个徒弟,她们以“静”字辈排列,师太以“清净真如海,湛寂淳贞素”来为她们取的法名,就是静清、静净、静真、静如,现在到杜玉清排列第五,自然就是静海了。静真带杜玉清来得她们的寮房,指着空旷整洁的房间说:“静海师妹,大师姐和二师姐住一起,我和四师妹住一起,刚好有一间空着给你住。大师姐和二师姐今天去慈幼庄帮忙了,四师妹在做午课。你先休息整理一下,待会我们师姐妹聚齐了再喝茶详谈。”

    杜玉清点头应诺。房间很简单,靠墙铺着一张草席和一枕一被,另外就是旁边一张矮方桌了。杜玉清把被子、枕头抱到院子里暴晒,然后开始擦洗席子和地板。她原来不知道莲池大师为什么会把她送到这里,但刚才夕照师兄那一声“娘”消除了她的疑虑,最起码觉明师太是位有修养的师父。但刚才夕照师兄说的“老头”是谁?是莲池大师吗?为什么夕照会在师太面前称他为“老头”?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觉明师太分明是富贵人家出身,是什么样的挫折竟然会让她带着年幼的孩子出家?这一切都激起了杜玉清的好奇。

    不一会儿,一个小尼姑跑过来说夕照师兄找他,杜玉清快步走到寮房门口,夕照正背对着她仰头而望,似乎在远眺天边的蓝天白云,又似乎什么都没有看,眼神迷迷茫茫的。风吹起他宽大的僧衣下摆,噗啦噗啦地响。那画面很美又带着一种令人感到孤寂的哀伤,好像下一刻他便会轻轻飘起,乘风飞去。

    杜玉清的眼睛有了湿意,她仿佛能够感同身受夕照师兄此时的彷徨,有的人天生能够和你心意相通,有的人在身边辗转多年还是与你无缘。她故意加重了脚步,提高了声音喊道:“师兄。”

    夕照回头时眼睛还有一时的怔愣,待看清是杜玉清后,立刻雪融冰化般脸上浮现出春天的暖色。

    “我要回去了,想交代你几句话。”夕照微笑地说。

    “好,我送送你。”

    “我娘身体不好,尤其这两年腿脚不灵便,请你有空多照顾她。”

    “她是我的师父,我自然义不容辞。即使以后下山,我也会常来看她。”这里离城里更近,来往更方便。

    “我娘书画俱佳,尤其擅画菩萨像,你可以多向她请教。”

    “太好了,正求之不得呢。”

    “还有,”夕照犹豫了一下,“佛门也非都是清净之地,这里人又多,有时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这个自然,我又不是想长住,不会给师父惹事的。”

    “我不是这个意思,该管的还是要管,只是有的东西是短暂的,不需要我们人为的干预便会成为过去,让自然来优胜劣汰,我们有时候只需做旁观者,做我们自己的修行就好。”

    杜玉清点点头,这句话很有深意。不由地说:“师兄,你也不要想太多,时间会给你最好的选择。”

    夕照一愣,然后伸手刮了一下杜玉清的鼻子,“你小脑袋瓜子还真敏感。”然后看着她轻笑着说:“我不会现在离开的。你说的对,多想无益,也许我今天的烦恼,明天就会迎刃而解。且待春风渐,万木扶疏绿。”

第二百二十章 清净之地() 
夕照师兄说的对,佛门也非都是清净之地。杜玉清下午和师姐妹见面一起喝茶时就体会到了这一点。大师姐静清看脸色就是个不容易亲近的人,面对杜玉清虽然还至于赤裸裸地盘问她的来历,但有的问题近乎无礼了。杜玉清只能装傻没有听懂她的试探,就说自己家里出了点事,来此清修几天就回去,静清才疑虑地作罢,但还是训诫了几句。也许看杜玉清年纪小,她一字一句都用的是命令句式。二师姐静净是个虔诚的佛家弟子,人看样子就是个善良的好人,时不时就说:哎呀,这犯了什么什么戒,会有什么什么报。贪嗔痴慢疑,总有她能够找到的忌讳。三师姐静真单纯些,什么都是乐呵呵的,四师姐静如很安静,一个下午低头喝茶,没有多说一句话。

    静清给杜玉清安排功课,除了念经,什么时候要去厨房帮忙,什么时候又要去慈幼庄帮忙,具体而紧凑。

    静真犹豫地说:“大师姐,师父特地交代说静海师妹不是在这里出家,不要拘着她,可以随意些。”

    静清有些不悦,“既然是来清修,不做满功课如何修呢。静海师妹,你觉得的呢?”

    杜玉清笑了笑,没有回答。

    静净连忙打圆场,说:“五师妹刚来,总要给她两三天时间适应。”转头又对杜玉清说:“厨房帮忙倒也罢了,不去就不去吧。慈幼庄我倒是建议你去,它是我们专为那些弃婴办的收留所,现在已经有二十多个孩子。出家人要以慈悲为怀,再说了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帮助这些孩子你会有福报的,哪天我带你去看看吧。”

    杜玉清点点头,心里有些失望,这凡尘中的功名利禄这里一点也不少,只不过换一个面目出现而已。她喜欢的是云栖寺的清净,为什么莲池大师一定要把她打发到这里来呢。

    原来三人成众,众人的地方就是社会,是社会就会有利益,有利益就会有争斗,除非你能远避人群独自一人遁入山林里隐居。

    也许是觉明师太和师姐她们说了什么,后来几天并没有人来打扰她,只是静清看到她爱理不理的,她每天跟着师姐们一起做早课,然后独自在房间抄经画画,闲暇时间去山里转转,打几趟拳,有时还去厨房里帮忙,但也悠闲平静。

    这天觉明师太把杜玉清叫到房间,说:“我看了你的字,我已经没有什么可教的,你只要坚持下去必有小成,要想大成还要看你以后的境遇和造化了。至于画画嘛,”她指了指桌上,“我这里有我之前的几幅画,你可以拿回去临摹,我现在眼睛不好,也画不了,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来问我。”

    杜玉清十分欣喜,忙恭敬行礼地谢了。这几天师父对她不闻不问,在杜玉清每天上午来请安问候时没有任何多余的表示,就说句:“去吧。”就把她给打发出去,让她有些愧疚夕照师兄的交代。

    师太慈爱温和地问,“说说看,你这几天都做了什么?”

    杜玉清简单说了这几天做的事情。师太注意到她的语气平淡,用词谨慎,没有什么感情评判色彩。于是又问:“可曾去过慈幼庄?”

    杜玉清跟着静净师姐去过一次,那里的孩子大都是一些女孩,还有几个身体有残疾的男孩,衣裳虽然破旧,但还算是干净,就是面黄肌瘦,好像都吃不饱,有两个居士婆婆照顾他们的身体,师姐们每天去那里就是带他们念经。杜玉清对此有些不以为然,孩子最可贵的是他们身上活泼的生机,念经固然能够引导人向善,但也泯灭了孩子们身上的天性。

    “嗯。”师太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以你之见,你觉得教孩子什么比较好?”

    “从蒙学中挑选一些简单实用的书来教,还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些孩子早晚要出去谋生,如果同时能够请人传授他们一技之长,那就更好。”杜玉清轻描淡写地说。她心里有一句没有说:除非打算让这些孩子们都出家。

    师太眼睛闪过一丝惊讶,又问:“现在庵堂你也熟悉了,说实在话情况很不好,已经到了捉襟见肘入不敷出的地步,如果你是住持,你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改变?”

    杜玉清疑惑师太怎么会问她这样的问题,她从每天膳食中的清汤寡水可以看出庵堂清贫的状况,加上偶然听到的抱怨,大致猜测出问题出在哪里,但这猜测毕竟是猜测,不能拿她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于是坦白地问:“您能说说具体情况吗?庵堂是否有什么产业,原来状况如何,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现在的状况?”

    师太心里叹了一气,夕儿说的对,这杜小姐看事情和别人真不一样,问问题一下就能问到点子上。于是直言不讳地介绍了一下庵堂的经济状况。原来庵堂有自己庵产,背后的茶山和稻田都归庵堂所有,每年租给佃户的租子,加上信众的捐赠,原来的日子算不上殷实起码能够吃饱饭,这几年因为建立了慈幼庄,不仅要供给孩子们吃喝,还要为他们寻医看病,所以田产收益的大部分都补贴过去,导致庵堂的日子就有些清苦。师太心里也明白,这让庵堂的许多人不满,自己的几个师妹虽然没有明说,但引述下面弟子的话中多少带有些自己的偏向和认同。自己现在身体越发差了,实在没有精力来管,不知道这个杜小姐是否能够挑起这个重任。

    杜玉清犹豫了一下,办法不是没有,但她只是在这里住几天,要管这么多事吗?万一引起无谓的纷争怎么办?师太捕捉到她的情绪变化,鼓励地说道:“但说无妨。”

    好吧,看在夕照师兄的交代上,自己就班门弄斧一回。“像慈幼庄这样收拢孤儿固然是善事,但不可能无底洞似的填进去,不然到头来慈幼庄办不下去,还拖累了庵堂,两败俱伤就得不偿失了。最好是两边能切割开来,庵堂可以支持一段时间,但慈幼庄不能全指望庵堂的支持,也要有自己的营生能够独立运作下去。不知庵堂之前是否对此做过谋划和计算?比如慈幼庄总共需要多少费用,每季平均花在每个孩子身上是多少钱,庵堂最多能负担多少?还能支持多久?”

    师太没有回答,但频频点头用眼神鼓励杜玉清继续说下去。杜玉清觉得她经商之后最大的好处就是能用商业的眼光来看待和衡量很多事物,虽然有时候看上去冷酷无情,却能让她理智清醒。

第二百二十一章 慈悲为怀() 
之“既然这慈幼庄已经是包袱了,要把它卸下来才好说找到庵堂的解决之道。善心可嘉,却不能作为长久的依靠,还需要专门的人来做这专门的事。”杜玉清从林莹玲和张婷芳为“凤羽”承诺画样,最后随便交差中总结出这一点,友情和善心可以慷慨一时,却不能作为运营的长久依靠,只能依靠专业的人做专门的事,有劳有得,多劳多得才能积聚人才,维持长期运作。这不是人情淡漠,这是人性惰性使然。

    师太颔首微笑,“还有呢?”

    杜玉清犹豫了一下,还是选择坦诚相告,“我觉得庵堂的产业没有充分利用十分可惜,就像拿着金钵在乞讨。庵堂的茶我觉得非常不错,不亚于那些龙井好茶。可惜没有用心经营,一个是采摘时很随意粗茶细茶混合在一起,良莠不齐,所以价钱卖不高,茶农们只能赚些辛苦钱,另外一个就是没有建立口碑的概念。这么多的好茶,要想人记住名字,还要有故事才会让人印象深刻。龙井原名龙泓,大旱不涸,百姓以为奇,但它能够真正出名,是因为晋代葛洪曾在此炼丹。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要想经营的好庵堂其实可以收回来,平时还是雇佣那些佃户做一些除草施肥粗活,采茶炒茶等精细活就让师姐们去做,把茶事和念经同样作为修行的一部分,她们在做功课的同时也能活动活动身体。采摘下来的茶叶做精细的分类,粗一些的茶可以留给自己饮用,或者便宜一些售卖出去。留出上品进行精美的包装作为禅茶,一部分给您和其他师傅送给对庵堂贡献大的供养香客,或者干脆第一次举办一次禅茶会邀请这些香客和一些富贵人家的夫人参加,一边演示禅茶,一边说法,着重体现‘禅茶一味’的‘正、清、和、雅’的精神。将正气、清气、和气、雅气溶入内心的修行、觉知、感恩和分享中。会上不售卖禅茶,只送,送给这些香客每人一小包禅茶,表达庵堂对她们的感谢和祈福的心愿。日后有人想要买,价格一定要比其它的茶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