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雷幽明水云闲-第15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杜玉清一愣,原来这个人就是江家的小儿子,曾经和林莹玲定过亲的傻子,其实他外表看上去还挺正常,看样子家人里把他照顾得很好,也教育的很好。他身上很干净,没有通常痴呆儿鼻涕口水一直流的邋遢相,也能和人交流,就是反应上有些迟钝。如果今后遇上通情达理的人,也许还能一辈子顺遂下去,可惜季敏不是,给他讲故事也许就变成奢望的事情了。但这是江家的事情,杜玉清无能为力了。
一低头,看见他刚才在地上用竹棍画的鸟儿,寥寥几笔倒也颇具神韵。不由心生同情,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姐姐,我叫小宝,我娘说我是全家的宝贝。”小宝笑嘻嘻地说,显然十分得意。
“小宝,你鸟画的不错哦。我也给你画只鸟吧。“杜玉清拿起一根树枝,在地上画了一只喜鹊。
”好像!“小宝高兴地拍手叫道。“我也要画。”他又拿起刚才的竹枝在地上有样学样地画了起来,竟然十分肖似杜玉清的画,让她十分吃惊,这领悟力真是太高了。
小宝得了杜玉清的表扬更是兴致勃勃,拉着杜玉清非要再给他画一个,杜玉清不得已又画了一只松鼠,因为经常见到阿志院子中的松鼠,又在现场有过几次临摹写生,她画的松鼠非常生动活泼,小宝高兴得跳脚欢呼了,虽然这些他学得不像了,却拉着杜玉清不肯放手,让她一遍又一遍地教他。即使江夫人亲自来请他们去吃饭,他也不肯去。还是杜玉清答应他,给他在纸上画更多的花鸟鱼虫,他才乖乖地跟着一起去洗手吃饭。
江夫人很不好意思,对杜玉清又高兴又歉疚地说:“多谢你善待小宝。他的大名叫做季宝。他很少这么高兴过,看样子很喜欢和你玩。”
望着江夫人有些憔悴的面容,杜玉清一下理解了她作为母亲的心情,江夫人和秦夫人差不多同龄,在外表上却要老了十几岁,恐怕就是为了自己这个小儿子操碎了心。她宽慰江夫人说:“我也很喜欢和季宝哥哥一起玩,他其实也教了我很多,他是孩子天性,在其它方面心智可能还没有打开,在画画上却很有天赋,我还要向他学习呢。”
作为母亲没有人不会护短自己的孩子的,听到杜玉清的话江夫人非常高兴,人家当她的面不敢怎么样,背地里可都嘲笑她的小宝是傻子呢。杜玉清却说小宝只是心智未开,这句话可说到她的心坎里去了。杜玉清还说小宝在画画上有天赋,可以培养他这方面的才能,江夫人简直高兴坏了,马上吩咐下面给小宝请个教画的先生。
一转头看见杜玉清正耐心地和小宝说话,心里不禁一动,她看出杜玉清是真心实意地对待小宝,小宝在她面前也非常听话,不禁想起老人们说过的话:天真的孩子是最懂得谁对他好的。于是非要认了杜玉清做干女儿,并在婚礼第二天的认亲上隆重地介绍给江家所有的亲戚,让新娘子季敏大吃一惊。
第二百八十六章 古迹凭吊()
季敏在认亲时见到杜玉清大吃一惊,杜玉清虽然有所觉察却脸色如常,她认识季敏,却没想到季敏会认识她,恭恭敬敬叫了一声嫂子,小宝呵呵地笑着,拉着杜玉清便不放手,他好得意,对每个人都说:“这是我妹妹,会给我画画,给我讲故事。“态度可比对季敏亲热多了。面上无光的季敏跟在后面,神情尴尬却又不能发作,十分的憋屈。
昨晚在众人哄闹中被掀开盖头时,她看见新郎没有她想象糟糕时,还欣喜了一下,后来发现他完全就是孩子心性,心里更是暗喜:这样的人还不好掌握?小宝好玩儿似的喝过和合酒后就兴奋地睡不着,老是缠着她给讲故事,她哪有那种耐心啊,心里正想着姨娘说的话:要赶紧生个孩子,以后就算是没有丈夫依靠,还可以依靠孩子,那在家族里的地位就稳当了。所以小宝的要求她并没有往心里去,没两下回答的声音便有些高了,小宝吓得愣了一下,然后便跳脚闹了起来,弄得门口守着的丫鬟婆子都涌进来指责她,最后连江夫人都给惊动了。
江夫人冷冷地对季敏说:“别以为娶了你便可以一步登天了,你在这个家里的责任就是照顾好小宝,如果连这点都做不好,你尽可以回家去。”然后就去哄小宝,小宝一见老娘来了,更是发作得厉害,闹着说不要新娘,要妹妹。要妹妹给他讲故事画画。江夫人没办法先把季敏赶出了房间,然后好说歹说才把小宝给哄着去睡了。
一个晚上独自在厢房里备受冷落的季敏深深地领悟到,没有什么一夜改变命运的奇迹,一入侯门深似海,大家族里的人更得小心翼翼地行事,如果不能照顾好这个傻子她的地位恐怕就连他身边的丫鬟都不如。所以,她看见那个所谓的妹妹竟然是杜玉清时,不禁升起了不妙的感觉,原来自己兜兜转转,终究还是在杜玉清之下了。
因为母子都有些舍不得,江夫人硬是多留杜玉清在江府多住了两天,姚先生他们就由耿其峰先带着在金陵城里游玩两天,杜玉清就错过了著名的秦淮河、鸡鸣寺、乌衣巷等地的游览,最后只一起去了城东半山园王安石故居凭吊。
半山园是王安石辞官后为自己所建的居室,它位于城东门到钟山途中,距离江宁城东门七里,距钟山主峰也是七里,在所谓半途上处,故命名为半山园。如今的半山园已经是半山寺,晚年的王安石得了一场大病,神宗派国医到江宁府给他治病。病好以后,他上书皇帝请求以自己的住宅改建寺院,神宗赐额“报宁排夺”,又称半山寺。
杜玉清他们到达半山寺时晓雾初开,鸟语啁啾,当年冷落的半山寺周围已经成为密集的聚居地。它门前有个大集市非常热闹。做买卖的,来烧香的排成了长龙,人声鼎沸,熙熙攘攘。做买卖的有香茶细果,新鲜的马蹄、莲子,自家酿造的黄酒,小吃摊子。。。。。。还有卖艺的彩妆傀儡,饧笙和鼓,好不热闹。每个摊前都有一群热情的观众在捧场,虽然表演有些粗糙,但表演者的态度却是无比的虔诚和认真,观众也是全情地投入和感动。最让杜玉清几人感兴趣的是排在末尾的杂耍,走索、骠骑、飞钱、吞刀、吐火,让人看得是目瞪口呆,围观的人群不时爆发出叫好的掌声和喝彩声。
杜文智问耿家辉:“我感觉金陵人说话口音比杭州人重,性情也比杭州人野,不知是不是这样?”
耿家辉憨厚地笑道:“口音重是肯定的,但性情是不是更野我不知道,但我感觉杭州人更细致狡猾一些。”
大家哄笑,连不苟言笑的姚先生都被逗笑了,他便讲述金陵和杭州历史,它们的形成和成长轨迹,虽然曾经都是都城,但因为地理位置和朝代烙印的不同,因此留下了不同的文化痕迹。杜玉清听得频频点头。她最喜欢姚先生这样的讲学,能把她支离破碎的知识都串连在了一起,慢慢构建起自己的体系。
半山寺如今香火旺盛,据说当年的半山园可是十分简陋,连围墙都没有。元丰七年七月,刚离开黄州贬所的苏东坡路经金陵,就是在这里拜访了大病初愈的王安石。苏东坡与王安石,一个是因反对新法而经历了四年磨难的旧党中坚,一个是业已退出政坛的新党首领,曾经的朋友,曾经政敌就这样相会了。
姚先生问:“你们说说看,王安石和苏轼,谁的历史功绩更大一些?”
这真是一个好大题目,几个弟子面面相觑,思考片刻后各自发言。有的从作人来说:王安石好为大言诡论,还是苏轼可爱豁达些,他能主动探望昔日迫害自己的政敌,如果换位到王安石未必做到。还有苏轼对王安石的文才非常赞赏,曾称道王安石所撰的《英宗实录》为本朝史书中写得最好的。
但马上就有人反驳,说:当年苏轼遭遇乌台诗案命悬一线,王安石还上书神宗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这对东坡得以免死出狱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的说:两人分属两个政治营垒,立场不同,但都不抱着个人恩怨,比起现在的人挟私攻讦高尚得多。又有的人不同意,举例说因为苏东坡的忠鲠谠直,上书例数改革的不当之处,王安石则把他视为隐然的强敌,欲驱之出朝廷而后快。
有的从政治作为来说:王安石的改革的出发点挺好,但步子太急,任用的人也不行。而苏轼仗义执言,不以党派做违心之言,中正公道,而且对朝廷政事保持着永远的热忱忠心。比如在这次拜访中苏轼仍然劝王安石出面阻止当前朝廷接连用兵和屡兴大狱的措施,他认为“大兵大狱”是汉、唐灭亡的前兆,心灰意懒的王安石说:那都是吕惠卿主政的结果,自己已不在位不便干预。东坡又劝他说:“在朝则言,在外则不言,这只是事君的常礼,而皇上待你以非常之礼,你岂能以常礼来报答皇上?”王安石这才动容地答应了。
听到学生们这些观点,姚先生并没有做出评判,他说:“社会是复杂的,人也是复杂的,不可只从单一的角度去衡量。但不论社会怎样变迁和发展,其中的人性基本都是相似的。这就是为什么唐太宗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但历史的悲剧一再发生的原因。”
众人点头,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那你们说说看,一个人功过该如何评价,比如苏东波的一生是否是成功的?”
第二百八十七章 半山偶遇()
“那你们说说看,苏东波的一生成功与否?”
杜玉清观察着几位年轻男子的不同表现,尽管为了出行方便她此刻身穿着男装,但她已经习惯了因为女子身份的敏感而在这种场合隐忍保持沉默,更多的是观察、倾听和思考,这让她得以充分地进行对照、思考和自我反省,逐渐克服了她原来急躁的毛病。这不能不说只要充分加以利用,原来的局限可能就变成了一种优势。
杜文智聪明,口齿伶俐,说话引经据典,表现引人注目。他的话往往让人喜欢听,但细究之下却发现他说的都是些大而化之的标准话。缺乏新意,却很有蛊惑人心的力量。
范斯远学识渊博充满自信,说话咄咄逼人。他又喜欢表达,遇到不同意见即刻驳斥,虽然他说得很有道理,可是因为他的态度却未必使人信服。遇到胸怀宽广的人,也许会欣赏他的才华,遇到心胸狭隘的人便会对他充满怨怼。
与此相反,杜文胜态度温和,尽管他的观点平庸没有什么惊人之处,却因为包容的态度,大家都对他十分友好。
杜玉清似乎看到了他们几个人未来发展的人生轨迹。由此她突然意识到我们许多时候信服的不是观点,而是我们的情感和立场,这个认识让她大吃一惊,不由得更加认真地观察和研究。
杜文智说:“《左传》有云:‘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从这个角度说:苏子瞻有立德,立言也可以算有,但立功便是不成的。”
杜文胜想想说:“苏子瞻虽然在官阶上是屡次贬谪,但他始终有一颗为朝廷为百姓着想的心,从这点上我觉得他是成功的。”
姚先生把目光投向范斯远,范斯远论述了苏轼一生重大的作为,最后说道:“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符合这三立的标准?也许立德、立言可以通过自己砥砺自律诚意正心、慎独修行可以完成,但若是要成功,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圣主明君都是关键,离不开时代的大势。”
姚先生点点头,鼓励地看了看杜玉清,杜玉清轻声说:“不知先生问这个问题是从何处立意?若是从做文章的角度,我会说:立德、立功、立言皆是后人的评判,当下之人若是自己一直考虑如何三立上,便是堕入功利的窠臼,我想苏子瞻的成就不仅在于他政治上的立场和主张;在于他诗文书画的卓绝,更在他的风骨和人品道德的可爱之处。尽管他明白自己仗义执言会给自己招来祸患,但他还是天真率性,固执己见,不囿于党派,不计较个人得失,做了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这样的人便是遭到贬谪又如何?他的谋国之忠,治世之才,至刚大勇早晚会被人们所铭记。不说南宋历代皇帝都对他追念嘉奖,孝宗直接谥号文忠公,赐了太师官阶。单说如今杭州的苏堤上游人如织,百姓在彼安居乐业就是苏子瞻的功绩,是他最好的立功丰碑。
至于说从个人作人的角度来说,正如嘉善哥哥所说:古往今来到底有多少人能符合这三立的标准?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相关,天命不可违,每个人只能站在时代命运的框架之下生活,所以不可强求。苏子瞻最值得我们称道的是他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哪怕饱经忧患,经历跌宕起伏他永远保持纯真性情,温和厚道的仁心。我想这样的苏子瞻在历史的长河上都是独一无二的的,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最重要的品质。”
“说的好!”
众人回头,却见一个身穿灰色道袍,容颜俊秀的中年男子在旁鼓掌叫好。看见众人被自己惊扰,连忙道歉:“对不住,在下在此听了多时,这位小公子见识深得我心,仍不住脱口失声,打扰了各位了。”
“无妨,无妨。”姚先生见此人相貌不俗,也有结交之意,作揖道:“在下姚无辰,带着几位弟子由杭州到此游学,敢问先生高姓大名?”
“在下杨邃庵,镇江府丹徒人士,也是闲散无事出来游玩。”他作揖还礼,他的声音有些尖细清冷,脸上无须,让人不禁对他的身份有所怀疑,但他不但没有普通太监那种忸怩作态,反而有种凛然正气让人肃然起敬。
姚先生让几位弟子上前见礼时,杨邃庵对几个弟子都予以了褒奖,但谁都看得出来他对杜玉清最为器重,语重心长地说了很多话。
杨邃庵说:“杜五公子说的好,天命不可违,个人的命运和国家命运总是相连的。我们只能做到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至于我们个人是否成功,是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