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仙侠武侠电子书 > 扩张之路 >

第193部分

扩张之路-第193部分

小说: 扩张之路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到了严绍的命令,外面拦着李国筠等人的近卫团士兵很快就将他们放了进来。而或许是因为被拦住的关系,李国筠他们脸上的火气也越来越重,才刚走进门,就听到一个不知名的议员大声嚷嚷道。

    “都督,为什么针对地方政府的没有通知过议会?!”

    “没错,还有为什么就连我们这些军政府的官员也不知道,军政府到底有没有把我们放在眼里!!!”

    另一个军政府内的官员也大声问道。而在这些人里,李国筠显然是最生气的一个。一是因为差不多三十多个县镇的官吏被清扫一空,再就是作为军政府的副都督,这么大的事情他居然会不知道,说李国筠会高兴那绝对是骗人的…

    所以虽然那两个人大声嚷嚷十分失礼,但是李国筠却丝毫没有要阻拦的意思。

    见李国筠他们才刚刚走进餐厅就大声嚷嚷,严绍脸上原本挂着的淡淡笑意也渐渐变冷了起来。对严绍来说。家人本来就是这个世上对他最重要的,和家人一起吃饭被打断本来就已经让他的心情变得有些不愉快,现在他们才刚进来就大声的嚷嚷,更是让严绍变得不爽了起来,连带着。他的措辞也变得冷硬了几分。

    “地方上发生的事情,相信诸位也都很清楚,几乎安徽各地都有欺压百姓的情况发生,那么多烈士挥洒鲜血换来的安徽光复,我绝对不能让一群败类给败坏掉…”说到这里,严绍轻瞥了李国筠身后的几个人。“只是根据我的情报。那些地方败类之所以这么肆无忌惮,就是因为他们用从老百姓身上压榨来的钱,孝敬了军政府内的某些官员。自以为头顶上有了保护伞,就算真的东窗事发也能提前得到预警,然后带着压榨百姓得来的钱财潜逃,所以我才决定秘密执行这次行动。免得有人把消息走漏了出去…”

    听着严绍的话,在注意到严绍充满恶意的目光,李国筠背后那几个人的脸顿时白了一下。

    所谓朝里有人好做官,就连清朝的官吏都知道夏天时要给上官奉上冰敬、冬天时要给上官奉上炭敬,何况现在的官吏?那些地方官会这么肆无忌惮,一方面是因为觉得军政府初立,拿他们没什么办法。另一方面却是觉得朝里面有人说话,哪怕军政府知道了,也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都是这样的…

    就算最后较真,非要收拾他们,他们也可以通过从省城得来的消息,先一步转移,只要能有个一年半载的功夫,压榨个几万、几十万还是没问题的,哪怕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要孝敬给别人,也是值得的…

    再加上军政府内的不少议员和官员都是安徽本地人,和地方上的势力有些千丝万缕的联系。要是让他们知道了这次的作战计划,想让他们不透露出去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也正因为这样,所以这次是秘密行动,哪怕是在军政府内知道这次行动的也只有军政部、民政部和司法部等部门的少数高。各地的驻军更是在出发后才知道了真正目的,不然的话要是有人通风报信,使得地方上的败类逃掉了几个,就算恢复了秩序对严绍来说这个胜利也是大打折扣的…

    ————————————————————

    听着严绍的话,在注意到严绍充满恶意的冰冷冷的目光,李国筠背后的人脸色都变得苍白起来。

    这些人,就是安志业那些败类在省城里的关系,虽然严绍已经为军政府内的官员开出了一笔高薪,但是这个世上始终是会存在着某些不懂得满足的人。

    所以当安志业他们找上门来的时候,这些人甚至都没拒绝就直接笑纳了。也因为这样,当他们得知安志业这些地方败类已经被军政府派兵清理,那些有问题的县镇也被民政部派出的官员接管后,顿时恼怒异常,怂恿着李国筠过来找严绍的麻烦…

    和这些人不同,李国筠到是没有收过钱。但是在安徽这么多年,他和那些人多少也有些关系,再加上他是军政府的副都督,却连这么大的事情都不知道,那些人只是稍微怂恿了一下,他已经答应做这个带头人…

    这个时候听到严绍的话,李国筠的脸色虽然也变得难看了一些,但还是强硬的道。“这么说,都督你是说我收了那些人的钱,会把消息告诉给那些人了?”

    “我没这么说…”严绍微微一笑。“说实在的,在得知斐君你没有那些人的钱后,我实在是很高兴,但是你和那些人的关系却不能不让我有些顾虑,那些人在地方上做的事情你也清楚,比满清官吏还要坏上几分,这种人哪怕是跑了一个,我都对不起老百姓,所以不是不愿,而是实在不能啊…”

    李国筠哑然了一下,他当然知道地方上的事情,也曾私人写信劝说过,只是没人听罢了。所以听了严绍的话后,他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下去。

    他不知道该怎么说,不代表别人也不知道,见李国筠哑火了,他背后的人张了张口想要说些什么。只是这个时候严绍却用冰冷冷的目光扫了他们一眼,顿时让他们乖乖的闭上了嘴巴…

    没多久,那几个人便跟着李国筠灰溜溜的从都督府离开了,只是在离开之前,他们却已经决定一定要在议会里对严绍发动弹劾,甚至还在路上把这个想法告知了李国筠。

    然而听了他们的想法后,李国筠却摇了摇头。

    “想要弹劾他,光靠嘴可不行,还给有人、有枪啊…”说到这里的时候,李国筠的表情微微一动。

第二百四十三章 盘算() 
眼见严绍的眼神越来越不善,再加上自己的把柄似乎也落在了对方的手里,那几个人连忙和李国筠一起灰溜溜的从都督府里滚了出去。

    只是在滚出去后,心里还是在盘算着接下来该怎么办。

    这件事显然是不能这么完了的,毕竟这次被抓的人里有很多人都和他们有很深的关系,他们不能不站出来。所以他们很快就叫嚣起要在议会里弹劾严绍,至少要把那些人保住这件事,然而听了他们的话,李国筠却只是摇了摇头。

    另一边,见李国筠他们灰溜溜的离开了,卡特琳娜轻轻撇了撇嘴。“我还以为你会直接把他们给留下呢…”卡特琳娜指的自然是那些跟着李国筠离开的人,无论从哪国刑法来看,这些人都犯有受贿罪,就算全抓起来也没人能说些什么。

    而听到卡特琳娜的话,严绍却是笑了笑道。“我也想啊,只是还不到时候…”

    严绍自然是想要收拾一下这些家伙,问题是现在军政府才成立几个月,根基不稳,不宜把动静闹的太大。而且特事局的规模虽然已经比原来大了许多,但也没神通广大到能得知所有情况,至少在有多少人收了钱这件事上,特事局弄的还不是很清楚。

    要是冒然行动的话,固然能抓到一批,但也会打草惊蛇,使得另一批逃掉。所以在特事局还没有弄到全部,至少是绝大部分人的名单前,严绍还不打算动手…

    要么不动。要动就一次全部解决,严绍可不打算给自己留点小尾巴。

    卡特琳娜也明白严绍的意思,所以听到她的话后很快就点头道。“放心吧,这边我会尽快弄明白的…”

    这件事本来就是特事局的工作,作为局长的卡特琳娜自然是责无旁贷。

    “嗯,那就全拜托你了…”说完严绍低头再次看了眼餐桌上的早餐,过了半响才摇头道。“可惜了这顿早餐啊…”被李国筠他们这么一闹。反正严绍是没那个心思继续吃下去了。

    ————————————————————

    从都督府里灰溜溜的出来,那些跟在李国筠身后的人开始叽叽喳喳的说个没完。

    有的说要弹劾,有的说要报复,还有的说要想办法把那些人救下来,说来说去没一个现实些的…

    而听着背后传来的噪音。李国筠却是既恼火又有些无可奈何。

    现在省城里的确有不少人收了钱,但是李国筠没收,这点他可以拍着胸脯保证。

    只是李国筠虽然没有收钱,但这并不表明他就不知道其他人收钱的事情。只不过他在安徽多年,和地方上的人物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许多送钱的和收钱的他都认识。再加上这也是官场上的惯例,所以李国筠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装聋作哑了起来。

    这次如果不是严绍的行为多多少少冒犯到了他。他压根就不愿意趟这混水——————虽然如果通知了他,他肯定会把这个消息透露给几个关系密切的人,而被他通知过的人有九成九的可能又会通知给其他人,一来二去的。严绍也就抓不着几个人了…

    不过这次的事情也让他看明白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严绍虽然被许多人视为立宪派,但其实他和立宪派的人根本就不是一条心,从本质上讲他到更像是个革命党,这点从他对地方上做出这么大的反应就可以看的出来。

    一般来讲革命党主要是由乐衷于革命的青年、反正的官僚、不切实际的理想家和地皮流氓组成的,而立宪派则是事实业的资本家和地方上的士绅名流。

    问题是这时中国从事实业的商人实在是太少了,沿海一带还好一些。内地的话很难见到成规模的实业,像芜湖这样的城市甚至直到1916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两年后,才出现了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这还是因为当时外国人什么都买,让当地士绅看到了实惠和好处,不然的话恐怕还给晚上几年。

    换句话说至少在安徽,立宪派的主要构成是地方士绅而不是实业家。

    而士绅是什么?士绅一词出现较晚,但内涵较宽,主要是指士族和乡绅的结合体。由科举及第未仕或落第士子、当地较有文化的中小地主、退休回乡或长期赋闲居乡养病的中小官吏、宗族元老等一批在乡村社会有影响的人物构成。他们近似于官而异于官,近似于民又在民之上,统称中国古代统治阶级的含义,也算是地方上的实力派,哪怕是官府也要给他们一些颜面,毕竟许多地方官府也需要有他们的配合才行。

    原本安徽的时局虽然不算太平,但毕竟也没什么大事,再加上有官府看着(到处都是革命,官府也怕闹出啥起义来),所以地主们在收租子的时候就像从前说的一样,一般都是五五开,也就是所谓的“岁取其半”,有的是“四六派分”,七八成的十分罕见,切多在偏远地区,官府控制力薄弱的地方…

    在历史上,等到了2、30年后,不要说‘岁取其半’,就连‘四六派分’都成了良心标准,几乎每地的租子都在七八成,极个别甚至达到过九成,基本上属于要人命的那一种。

    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方面是因为时局混乱,到处都是军阀,政府根本管不了地方。另一方面大概就是因为地方上的县长等官员,许多本来就是地方上的士绅,要么是干脆和政府派下来的官员合起伙来搜刮地方。

    原来是有人监督也就算了,毕竟事情闹大了他们也给小心一些上面追查,但现在是他们自己监督自己,上面只要他们把税交上去也不愿意深究。尝到了做土皇帝的甜头,他们怎么可能控制得住自己。

    现在安徽的地方就是如此,其实不只是安徽,南方已经光复的省份几乎都是如此。地方上的狠命搜刮,上面的只要属于自己的那份到手,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毕竟招兵买马,或者是维持军政府的统治。都需要这些地方实力派的支持。再者说就算你想计较,也给有这个实力…

    自然也不是每个士绅都是这样的,但在这个世界上好人总是比坏人多,而那些好人也更喜欢明哲保身,而不是站出来替一些和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人出头。

    然而严绍现在的这个举动。显然表明了他并不打算让安徽也像其他省份一样,变得乌烟瘴气…

    认真的讲,其实李国筠也很赞同严绍的举动,毕竟他也不愿意让安徽变的和其他省份一样乌烟瘴气。可他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严重损害了立宪派的利益——————那三十多个县镇里被抓起来的官员,至少有一多半都是过去立宪派的成员,作为立宪派的领袖。李国筠也不得不做出一些反应来,因为严绍的举动已经严重影响到了立宪派的利益…

    再加上先前的行动,他这个做副都督的居然都不知道。李国筠自然是很恼火。

    “或许,是要想个办法了,只是像后面那几个蠢货说的,调动议会势力弹劾他。这绝对是不可取的,暂且不提究竟有多少议员会赞同,那个姓严的手里可掌有三个师的兵力,就连这安庆城都有一个旅外加一个团的兵力在,单凭嘴皮子可拿他没什么办法…”

    自然,也不是没有靠嘴皮子成功的,比如说原来的贵州都督杨荩诚。

    1905年(光绪31年)。杨荩诚以最优等第一成绩毕业,被选送日本官费留学,先后在东京振武学校、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5年余,成绩皆优。归国后出任贵州新军第一标教练官和陆军小学学堂的总办。

    可别小看了这个第一标教练官的位置,贵州并不富裕,所以当时的贵州仅仅只成立了一个标的新军。而杨荩诚在这个标,就相当于副团长。

    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在贵州光复后,杨荩诚就被推举为贵州都督。

    最初的时候自然是没什么,可是没过多久,事情就发生了变化。

    当时中国地方上的排外情绪很严重,能够以外省人身份坐稳位置的,历史上似乎也就只有蔡锷一个人而已,自然,现在又多了一个严绍。

    贵州军政府成立之初,是由都督、行政总理和枢密院三个部分组成的。其中都督由摔黔军北伐的原贵州新军第一标教官兼讲武堂堂长及陆军小学堂总办的杨荩诚担任,赵德全为副都督,自治学社的领导人张百麟为枢密院院长,立宪派的任可澄为副院长,周培艺为秘书长兼行政总长。

    这其中作为立宪派首领的任可澄过去一直都和自治学社处于对立状态,在贵州光复以后任可澄等立宪派和旧的官僚甚至还以为大祸临头,因此四处寻找可以避祸的地方。

    按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