骂出好孩子-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我孩子班上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孩子成绩的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广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吹动,于是对蒸气产生了兴趣,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妈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接触世界,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这是什么?”这是因为外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急切想认识它们,知道它们。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尸“冬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也就开了。”如果能够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我们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妈已经决定了!
具体地来说,九、十岁的孩子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动物。春天来了,孩子早就盼望着有一个节日,父母能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玩。一个春和日丽的星期天,小宝眼看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走了,于是嚷着说:“妈,咱们也到动物园去玩吧!我要看河马。”母亲由于那天有事,而且身体也不大舒服,便简单地拒绝了。于是小宝哭了一上午,弄得一家人不痛快。当时如果母亲能够体谅孩子的心情,心平气和地和小宝讲清楚自己的处境,与小宝商量、讨论。他们不难达成一项协议:下星期天到动物园去看河马。或者妈身体不太舒服,动物园太远了,到较近的公园去赏一赏花。
随着孩子年岁的增长,子女在喜好和兴趣,甚至交友诸方面看法都会与父母有分歧。这时父母对子女的一些喜爱与兴趣绝不能简单地禁止。而应在充分尊重的前提下与子女讨论,以求得共识或找出正确解决的途径。我自己就曾遇过有关此类棘手的问题。孩子上高中后交上了一个不大读书的朋友。俗话说:近未者赤。近墨者黑。所以不赞同孩子与那个同学常来往。有一天,当孩子又要找那个同学去玩的时候,我拦住了他。“你又要去找小字玩呀?我不喜欢你同他过多的接触”。孩子不以为然地问道:“为什么?他又不是什么坏人。”确实,小字并不是什么不三不四的坏人,只是不爱读书。我不能以此而禁止儿子与他交往。但我又耽心交往的时间久了。孩子会受他的影。响也失去上进心。因为学好千日不足,学坏一日有余。于是我只得以商量的口气问道:“你为什么喜欢同他来往呢?他有些什么优点?”孩子由于没有感到什么压力,所以未多加思索地便说:“他为人很好啊,我喜欢和他聊天。”这时,我也就说出了自己的耽心:“小宇是个不坏的孩子,但是他有一个严重的缺点,不读书。而青少年时代正是你们应该发愤读书的时候,错过了这个黄金时期,你们将来会受到一生中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果真心与他交朋友,你就应帮助他努力学习。你如果做不到这一点,你就必须与他保持一定的距离……”经过这次谈话后,儿子才又把心收了回来,不再有时间就同小宇泡在一起胡聊了。
大人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既可以增加相互的理解,也可以避免家庭中一些无谓的争吵;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教会孩子在社会上怎样做人和与人共事。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只要与人相处,分歧是不可免的。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母亲们都喜欢孩子聪明。听话。可是有时聪明的并不一定听话,听话的不一定聪明。作教师的也是一样,尤其是小学。中学的老师总喜欢自己的学生听话,少给自己找麻烦。虽然他们也知道过多地要求听话会妨碍儿童的智力发展。
由于家长和老师都喜欢孩子听话,所以勇于说出自己不同的意见——不同于父母和老师的意见的孩子通常不受欢迎。不过有时也会有例外。
我的一个学生,她在小学教书。她告诉过我一个有趣的故事,同时也是很有启发性的故事。有一次她上一年级的数学课,她问:“一棵树上站着三只小鸟。一个顽皮的孩子用弹弓打掉了一只,试问树上还有几只?”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举手说:“一只也没有了。树上应该是零只。”而一个平常不太爱说话的孩子却举手说:“三减一等于二,树上应该还有两只。”引起全班同学哄堂大笑。但那个孩子却执着他说:“就是两只嘛”。于是教师启发说:“打掉的虽然是一只,但是弹弓一响,其他的两只就飞走了。”这样才结束了那场争论。
那个学生虽然是答错了。但是我听了这个故事,我却觉得那位同学很值得称赞。因为他能不为多数人的意见所左右,而有自己的主见;不怕被人耻笑,而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少年时代很少和同龄的孩子一起玩耍,而爱独立摸索研究事物,在学校里他曾被讥嘲为“乡巴佬”。发明“相对论”的爱因斯但的座右铭之一就是“从他人的意见中独立出来”。这两个科学家的发明和创见,正是因为他们能独排众议。当然,这样作是不容易的。因为有时他们要顶住外界的冷嘲热讽和各种压力。现在的许多公司或企业里,一些年轻人之所以被选拔提升为经理,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的见解,能开拓、推动公司业务的发展。
不过事情尽管如此,我们的父母仍然喜欢自己的孩子在家听话,在外不标新立异。当自己的孩子和同学的意见不合时,他们就担心“这样会受大家的讨厌”。这实际上就是强迫孩子顺从大家的意见,不利于孩子的自我发展。
法国人则全然不同。他们轻视受他人意见左右的人。他们赞许孩子有不同的意见,他们喜欢孩子相互讨论和辩论,借此磨练孩子的处事能力。
因此,在孩子反对父母的意见时,我们不应轻易地责备孩子不听话。如果孩子的意见是错误的,也应该耐心他说明、解释。这样,才能养成孩子有主见、有创造性。
我国是一个具有几千年封建历史的古国,存在的封建意识在我们的头脑中还很多。其中之一就是喜欢儿女听话,百依百顺,容不得儿女的反对意见,更容不得儿女的反驳。而现在时代已经变了,再要求儿女们百依百顺是很难做到的,而且也不一定就正确。儿女们有时的反对或者有不同的意见并不一定就是什么了不起的错误,更不是对大人的不尊重和不敬。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本来就可以是这样做,也可以是那样做。
并不是只有一种方法才能做。俗话说:“条条道路通罗马”,也就是这个道理。
我记得有一次我妻子要儿女去买米。女儿拿了两个提包就准备出门,我妻子看见把她叫住了:“你怎么不拿小推车去拖呢?还拿两个提包!”
女儿不以为然:“我。拿两个提包,一手提十斤就拿回来了,何必还推什么车子呢?”
妻子却坚持说:“当然是推车子方便得多啦!”
其实,这种争论完全是多余的。女儿喜欢用手提,就让她用手提好了。如果真是吃力的话,那么下次不用大人提醒,她也会自己要用推车的。这既是对女儿的尊重,也是让孩子们自己到生活中去学会经验。一个人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获得的知识也才最牢固。
同时,一个人只有对生活有自己的看法,才能肯定自己的生存的目的,并才能为达到目的而努力。当然,在儿女这样做时,也不应排斥向父母请教,排斥父母的教导与提醒。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现在孩子们玩的东西越来越多。有的孩子放学回来,书包一丢,就玩起了电动玩具,一玩几个钟头。或者往沙发上一坐,打开电视就看了起来。正书也不看,功课也不做。急坏了做妈妈的。有的父母气急了,没有办法,就抢掉孩子的电视游乐器,或砰地一下关上电视:“快去做功课!整天正书不念,看你将来怎么得了!”
做妈妈的越是不准,孩子们越是要看,要玩。这种强迫孩子念书的教育方法,是最容易引起反效果的。因为如果孩子对书本(功课)不感兴趣,强迫孩子去念,孩子只会对念书感到痛苦,会讨厌书。而且作父母的愈叱责,愈强迫,孩子愈讨厌。
所以,当孩子沉迷于电视游乐器和电视的时候,不能粗鲁简单地关掉,而应当想办法使孩子转移兴趣,使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例如母亲可以问:“你今天的功课做了吗?”或者“你们今天上什么课?讲了一些什么问题?那些问题都听懂了吗?”“你觉得今天的功课有趣吗?”诱导孩子对功课产生兴趣。
现在日子过得好了。家长都很少要求子女做什么家务,”甚至连扫地、洗碗都是由父母包了下来。他们只要求子女读书,读好书,希望子女成才。因而孩子不读书,或者不用功读书就成了当前许多父母责骂儿女的主要或唯一的原因。他们对子女抱的希望越大,要求愈切,督促就越严。而子女不能了解父母的这番苦心,因而对父母的督促。甚至规劝和责骂听不进去,仍然贪玩,是常有的事。这原因也很简单:孩子天生都是好玩的,孩子爱玩,不足为奇。其次读书与玩相比是一桩苦事。因而,如果孩子没有求知的欲望,不明确读书的目的,对读书激不起兴趣,父母的责骂只会徒劳无益。我从前的一位邻居就是这样。母亲自己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家庭环境的变化,使她没有机会进中学读书。她终身引为憾事。因而有了女儿以后,一心就想一定要让女儿多读些书,绝不能让女儿走自己的老路——当一个大老粗。然而,她的这番辛酸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