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1630-第44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预计到李自成会真的带着军队直取北京,在他看来,李自成在扫荡了附近的明朝军队之后,收兵回去,然后再转向江南方向才是正确的做法。不过李自成直取北京的做法虽然出乎了他的预料,却更加的符合他的心意。
出兵前,黄台吉和麾下的将领们认真的研究了李自成的相关情况。并对李自成的真正实力和如今的处境做出了判断:
“李闯四年前被明军击败,只剩下十多个骑兵。此后靠着攻占洛阳兵力复振,但是他一直没有自己的地盘,到处流窜。每天都在为喂饱他的军队发愁。他的军队的扩张,大多靠的是招降纳叛,而他招降的那些人,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大家都知道,不是吗?这么短的时间,有没有可以休养生息的地盘,吃了上顿没下顿,他也没法认认真真的练兵。所以,他只能靠战斗淘汰的方式来获得精兵。这样做不是不行,只是这样做,一百个兵里面,也不见得有一个能变成精兵,弄得不好,倒是能弄出一堆上了战场最会跑的东西。大家都是打仗打老了的。这精兵单靠打,或者单靠练,都是不够的。朕估计,李自成手上真正能打的军队,最多不会超过十万。这个能打,指的是和我们前两年打的关宁军差不多。而且李自成也不可能把这十万人全放在身边。总要留些守家吧?这样,朕估计,李自成在北京最多有三四万可靠的,能打的兵,再加上新投靠他们的那些明军中,也能抽点出来,他能动用的也没多少。而我们呢?我们只要动用五万人,就足以在野战中对付他们了。此外吴三桂手里有多少能打的兵,我们心里也有数。就算考虑到吴三桂可能反复,五万人也足够了。我们再加上一万,就可以保证野战必胜了。吴三桂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只要没发晕,就不敢玩什么花样。而且他也清楚,他不可能从李自成那里得到比从我们这里得到的更好的东西了。
明国的北部都打烂了,北京城的粮食全靠南方的漕运。没有漕运,李自成在北京呆不住的。他要撤,又担心会被吴三桂甚至是我们追击。所以,不重创吴三桂,不夺取山海关,他就不能安心的退回去。他一定会去攻打吴三桂的。吴三桂愿意投靠我们,也是因为他也看明白了这一点。
这次大战,乃是我大清入主中原的关键一战。只要这一战获胜了,我们就可以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一路追击李自成,占据整个中原,然后再转兵南下,天下就可定了。”
既然黄台吉做出了这样的判断,那么鳌拜自然就不太担心吴三桂会反水什么的。不过对于吴三桂这种小家子气的行为,他还是非常的鄙视的。
第四百二十五章,接触()
为了让吴三桂倒向自己,郑家也是付出了不少的代价的。比如说吴三桂就从郑家一口气免费拿到了两千多支燧发枪。这些燧发枪,新旧不一,而且型号不一,有些是长枪管的,有些则是短管的马枪。事实上这些枪大多都是所谓的民用枪支。其中的大部分是从台湾和吕宋的华人那里回收过来,准备作为二手货卖给南亚的一些国家的,还有一部分则是准备在台湾和吕宋出售给华人的新货,如今却被拿来,交给了吴三桂。
这些燧发枪中有不少其实已经过了使用寿命。(熟铁的枪管在台湾和吕宋的气候条件下很容易锈蚀,保养起来很麻烦,老百姓们保养枪支往往做得也不太好,所以使用寿命普遍不长)但吴三桂对这些东西却很是喜欢。因为吴三桂手里的原有那些东西,三眼之类的就不说了,那东西只要你身上有披甲,基本上也就是听个响而已,不过考虑到那东西的形制,用来当战锤,其实倒也不错。就是哪怕关宁军都拿着当宝贝的鲁密铳(就是一种性能相对较好的火绳枪),就性能而言,无论是威力,还是精度,还是射击速度,却也都不能和这些用旧了的燧发枪相比。因为无论在台湾还是在吕宋,燧发枪,都是保命的东西,所以很多时候,民用枪支的用料,甚至比模范军装备的枪支都地道。所以虽然是旧货,但还是很不错的。
吴三桂将这些枪支都装备给了自己的家丁。此外郑森还打算从模范军中给吴三桂派了几个教官过去,好教他们使用这些新式枪支。但吴三桂却不以为然。当时,他对提出这点的郑芝虎道:“不就是个鸟铳嘛,又不是没用过,而且要说,你们这鸟铳,用起来比鸟铳简单多了,俺只看了看,就会了。我拿了这些回去,也只会给自己的家丁用,那也都是老手了,这点东西,哪里还用学?”
虽然拒绝的郑家提出的,向他们传授燧发枪的用法的好意,不过郑家送出这批枪支的用意到基本上达到了,那就是拉拢了吴三桂,也让他对于对抗李自成乃至建胬有了更多的信心。不过吴三桂依旧坚持,他的军队决不能用于和建胬的野战。郑森估计,如果不能首先击退李自成,那不要说野战,就是自己在城下和建胬对战,让他在城上开炮助战,他也未必就肯。这家伙多半并不想彻底和建胬撕破脸,多半还想着脚踩两条船呢。
不过话说回来,至少在对建胬作战的时候,郑森也没打算和吴三桂联合作战。毕竟,关宁军卖队友是出了名的。吴三桂虽然是关宁军中有名的敢战的“勇将”,但这并不等于说他不会玩“死道友不死贫道”**。郑森可不想冒这样的风险。
依照郑森的计划,吴三桂将负责用各种虚假的情报迷惑建胬,拖住他们前进的速度。而郑森则带着自己的三个团,前去截击李自成的大军,并在野战中击溃他们。然后郑森的主力转向北面,配合吴三桂守住山海关,击退建胬。至于北京,郑森认为,在野战中吃了大亏之后,李自成会主动放弃北京的。
……
在决定向山海关进军,以逼迫吴三桂投降,或是迫使吴三桂于自己决战,以解决退路问题之后,李自成很快就组织起了征讨吴三桂的军队,他首先让明朝的降将唐通,带着一万多军队作为先锋出发,自己则和刘宗敏一起带着六万多顺军压后。
李自成的军队一出发就被模范军的侦察骑兵盯上了。李自成自然也注意到了这些探马,依照惯例,他派出了自己的骑兵试图驱逐这些明军侦骑。不过李自成的这个举动并不成功,他的骑兵的战马和模范军侦察骑兵的战马相比,无论是速度还是耐力都差的太多。这不仅仅是战马的品种的问题,也是战马的喂养方式,营养水平的差距。
模范军的战马,都是用豆类和麦子等粮食,甚至还包括鸡蛋这样的奢侈品来喂养的。而他们的对手却远远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的粮食给人吃都紧张呢,战马什么的很大程度上还要靠吃草来维持。事实上,依着模范军的标准,顺军的那些战马,丢给后勤部门当挽马都算差的。
除了战马的差别,双方骑兵在装备上的差别很明显。模范军的侦察骑兵属于轻骑兵,战马并没有披甲,但是士兵们却配有较轻的皮甲,虽然防御力上完全没法和重骑兵部队的板甲相比,但是对刀砍箭射还是有一定的防御力的。尤其是对于骑兵的马弓射出的箭,更是基本可以免疫。除了皮甲,他们还配有较小的鸢形盾(这些盾牌平时背在背上,撤退的时候可以防箭,战斗的时候则拿在手上)和采用了坩埚钢的马刀。而他们的对手大多没有披甲,武器的质量也远远不能和模范军相比,双方发生的一些骑兵小规模的冲突中,甚至经常发生李自成的侦察骑兵手里的马刀被人家一刀劈断的事情。
最后双方士兵的训练程度也相差甚远。依靠着充足的食物补充,模范军的骑兵们营养充足,一个个身体状况都非常良好,而且他们几乎每天都要进行训练,所以在体力和技术上相对于李自成的骑兵也占据了明显优势。
这样的优势就带来了一个让李自成非常郁闷,却又没什么好办法的局面,那就是,他始终都无法将这些“明军侦骑”从他的大军附近驱走。如果他派出大队的骑兵,那些明军侦骑就会散开来,让这些骑兵捉不住,追不上。若是他将手中的骑兵分散使用,又会被那些“明军侦骑”仗着马好装备好技术好,各个击破。
因为侦察骑兵被压制,所以李自成对于行军路上的情况的掌握下降了很多。也因此他的军队的行军速度大大的下降了。离开北京后,因为担心被伏击,李自成的军队每天行军的距离都不超过四十里。走了整整四天,他们才到达距离北京不过百多里的香河。而他们的对手,模范军的三个团却已经提前一天抵达了香河。
四月三日上午,在模范军参谋们预设的地点,一片相对开阔的平原上,一直受到压制的李自成的侦察骑兵终于和模范军大部队遭遇。郑森下令第一骑兵团下属的轻骑兵部队向李自成的侦察骑兵发起攻击。训练有素的模范军轻骑兵轻易的就击败了李自成的侦察骑兵,并一路追杀他们一直到李自成的主力跟前。
“看到我们的这些骑兵,李自成肯定不敢后退,他只能和我们决战了。”站在一处高坡上,郑森眺望着李自成的大军,这样说道。
遭到这样突然地一击之后,李自成并没有慌乱,毕竟他也是打老了仗的人了,而他身边的六万大军,也都是他的老部队了。所以顺军很快就摆开了防御的架子。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刘宗敏带着一万多士兵在前面警戒,李自成则带着其他部队向后略退了一点。李自成记得,刚刚他们从官道上走来的时候,经过了一处无人的荒村。距离这里不过两里。在如今,在这片平原上,这个荒村就是一个难得的支撑点。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敌军的实力的情况下,抢先控制这出荒村,进可攻,退可守,后面的作战就会从容很多。
中午时分,李自成全军退到了村庄附近,并依托村庄摆开了阵势。不久之后,模范军的主力部队也第一次出现在了李自成的视野里。
第四百二十六章,炮击()
李自成和刘宗敏都是打老了仗的,一支军队有多少人,能不能打,他们只要瞟一眼,就能看个**不离十。如今看着陆陆续续的出现在他们眼前的这支军队,两个人都忍不住倒吸了一口凉气。
对面的敌军并不多,大概也就六七千人的样子。他们排成六路纵队慢慢向着这边靠近,但是随着这些人沿着官道慢慢逼近,同时在鼓乐声中慢慢展开成横队,就在顺军面前迅速的变成了二十四个三排的横队,错落的展开来。后面的十二个横队停了下来,前面的十二个横队又向前走了百来步,便在一声长长的哨声中停了下来。李自成却首先注意到了一个他在其他队伍中从来没有看到过的现象,那些敌军在鼓乐声中前进的时候,他们的脚步是如此的整齐,以至于发出的脚步声几乎就像是一个人发出的一样。
“奶奶的,这些兵……真是奶奶的土豪呀,闯王,你看他们身上的那身铠甲……”刘宗敏忍不住道,也许是因为紧张,他甚至一不小心,就叫出了“闯王”这个已经有一段时间没用了的称呼。
这时候模范军已经在距离顺军七百来步的地方停了下来。鼓乐声也停了下来,数千人笔挺笔挺的站在那里,除了风吹动旌旗发出的啪啪声,就连马嘶声都没有。仿佛这些人马都是贵族陵园中的石雕一样。正午的阳光照在他们的半身板甲上,闪着冷冷的光芒。
“这些家伙不好打呀!”李自成低声叹道,“别看人比我们少,但是真不好打!”同时他向四面望了望,发现所有的士兵,甚至就连他的亲卫都是满脸的惶恐。
“也不能退。”刘宗敏道,“闯……皇上,你看那边,还有那边,他们的骑兵。”
这时候原本追赶李自成的侦骑的那些骑兵已经重新被收拢了起来,骑兵们都下了马,分成两队牵着马站到了队伍的两翼。李自成看了看估计这里差不多有一千多的骑兵。他知道,如果后退,被这些骑兵绊着,队伍肯定会大乱,最会能跑回去的人绝对不会很多。
“派个人出去,问问他们是……”李自成正说着,突然看到前面的敌军的横队之间的空隙中,慢慢的驶出了几十辆马车。
“老天,这是马?天下怎么会有这样大的马?就是水牛也没有这样大的!”一个声音在李自成的耳边响了起来,李自成转头一看,看见是自己的侄儿李过,他正瞪圆了眼睛张大了嘴巴望着那边的那些巨马。
这些夏尔马拉着马车向前走了大概五十步,便调转方向,将后面的马车朝向了顺军这边,李自成这才看清,这几十辆马车后面都拖着一门大炮。
马车又停了下来,炮兵们从马车上跳下来,迅速的将大炮和马车都卸了下来,摆开架势,黑洞洞的炮口笔直笔直的指向顺军。而两个马夫则牵着拉车的四匹巨马穿过横队中的空隙,到了阵后。
几乎也在与此同时,一杆一丈八尺的总兵旗也被展开来了,旗面上有一个大大的“郑”字。
“郑?这是谁?”李自成问道。
“这附近有姓郑的总兵?”刘宗敏也皱起了眉头。
“好像登州水营总兵是姓郑的。”李过这时候也清醒过来了,赶忙说。
“水营?这能是水营的?”李自成道,“不管是谁,总要打上一仗。”
……
“散兵前出,炮兵准备!”第二步兵团团长甘辉回头看了看后面竖起了总兵旗,便发出了这样的命令。
一群散兵开始向前前进,他们越过了炮兵,不紧不慢的逼近了顺军。
“这是干什么?”李自成皱起了眉头。两军交战的时候,让一些火枪兵稀稀拉拉不成阵列的逼近过来,这是要干什么?他还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战法。
这也正常,在这个时代的中国战场上,还没有多少军队的组织度能够支持散兵作战。比如李自成的顺军要是也像这样稀稀拉拉的派出一群散兵去,估计这些散兵走到半路上,就会不知道跑到哪里去了。
“皇上,要不要派出骑兵去驱赶他们?”刘宗敏问道。
李自成摇了摇头:“我们的骑兵去少了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