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轮回闯末世 >

第147部分

轮回闯末世-第147部分

小说: 轮回闯末世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楼船上的兵将,远比在艨艟等突击性的战船上安全。所以楼船也会被作为指挥舰使用。

    艨艟,艨艟是一种轻巧、速度快的突击性战船。

    在遇敌时,进攻方式是快速接近敌船,避免被弓箭攻击,而不单纯依赖于弓箭的射击。

    艨艟的撞角和狭长的船身,不完全是用来撞翻敌船的,更大的作用在于突击敌阵,将对方船阵打散,失去船与船之间的联系。

    水战不比陆战,一旦船阵被打散,兵力想像陆战一样集结起来要困难的多。另外撞角在冲撞时可以引起敌船的混乱。艨艟撞击后,即为接舷战。

    接舷战和弓箭是水战的主要进攻方式,而撞击战,目的是为了接舷战,并不是撞完就跑,让敌船自沉。

    一旦进行接舷战,谁的水性好,谁的兵将更勇猛,就是水战的关键了。

    前者是曹操赤壁之战失利的原因之一。后者是黄祖老吃败仗的原因之一。

    赤壁之战中,“乃取蒙冲斗舰数十艘,实以薪草,膏油灌其中,裹以帷幕,上建牙旗,先书报曹公,欺以欲降。”

    周瑜为取得更大的水战优势,避免和曹操进行远距离弓箭对射。

    采用速度快的艨艟来火烧赤壁。一旦烧乱曹船,之后的近战也好远战也罢,曹船都是东吴的靶子了。

    水战,在防守上依靠弓箭的多。

    进攻上艨艟斗舰的进攻效果更强。

    故而,黄祖的兵将害怕与东吴进行接舷战,而冲撞的效果仅仅是为接舷战的辅助。

    所以黄祖为防守“祖横两蒙冲挟守沔口”,采用“以弩交射,飞矢雨下”,达到东吴“军不得前”的效果。

    而东吴是攻方,为了避免在黄祖的弓箭防守下造成较大的损失。

    采用速度快的艨艟来接近敌船,靠东吴强悍的肉搏能力,直接打乱敌军。所以战后孙权对部下的勇猛大为赞赏。

    不过,对于各种战船的作用,结构等都要十分熟悉才行。

    宁凡仔细回想易小川曾经说过的话,以及他在身为霍去病之时,接触到的大汉水战战术。

    毕竟,他当时乃是骠骑将军,大司马,各种战法都要了解一番。

    本章完

第299章 对水战的思考(下)() 
宁凡在作为霍去病之时,从大汉的兰台石渠阁,翻看了不少关于水军战法的记录。

    还有大秦帝国各种样式战船的构造,以及其之运用。

    水战各船的用途和装备,格思略引大概是这样下:

    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橹、帆席、縆索、沉石、调度,与常船不殊。

    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礨石、铁汁,状如城垒。

    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

    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

    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游艇:无女墙,舷上置桨音奖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

    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后来,宁凡的系统交流任务完成,霍去病的身份不再需要。

    他曾经在长安逗留过一段时间,作为霍去病之时,宁凡手下大将,路博德就曾经打过水战,平定南越。

    楼船在西汉时即广泛使用,路博德南征时即有使用楼船。

    到了东汉初年,公孙述曾造十层楼船,耀武汉沔。

    据易小川所说,东晋时期,孙恩曾率楼船千艘,气势震天。

    这位孙恩,貌似还是五斗米道教徒,号称“天师”,应当与张家势力有关。

    或许,他还是大唐双龙的前置剧情边荒传说里面的人物。

    话说回来,这楼船也有致命弱点,就是不抗风浪。

    汉元帝曾经想乘楼船,薛广德以死相谏,以为险途,人君当慎之。三国时代,杜畿、董袭就是死于楼船事故。

    所以,楼船一般只用于风浪较小的河流,主要是防御和震慑敌军,真正作战未必发挥得了很大的作用。

    如此一来,纯以撞击作为攻击方式似不多见,从许多描述来看,攻击方式多种多样。

    撞击这种类似性攻击的方式大概古人不太会使用吧,毕竟就算撞沉敌舰自己的船也会有致命损伤。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太值得。

    宁凡也认为冲撞应该不是三国水战的重点。

    这个战术不仅需要较高的操船水平,而且要不停的运动找到上风向,因为风力不够就严重限制动能。

    因为要腾挪,这就限制了他的作战场所,只有大海有足够大的场所来完成这种腾挪。

    以长江中游的宽度就不可能了。因为战场范围的限制,水战必定是极其无聊的对射+登船,其他的战术都很难施展开。

    撞击也应该只局限于大船对小船。

    宁凡现在亲眼见识过之后,他觉得,以长江中游的宽度,别说对战,就是驻扎大规模水师都捉襟见肘。

    因此,他认为赤壁之战时,曹操和周瑜不是南北隔江对峙的,而是东西对峙即上游和下游对峙的。

    冲撞战的确不能作为古代中国水战的主要方式。因为冲撞战要求舰船的速度达到十节以上,需要用三列桨舰才能达到这样的高速度。

    普通帆船的速度很难达到这样的高速度。

    如果都用三列桨舰,每次战斗损毁颇大,各大诸侯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损失,甚至大一统的帝国也是如此。

    另外,宁凡想起来了,易小川曾经说过赤壁之战的事情。

    赤壁之战的时候,双方的确是驻扎在上下游的,赤壁和乌林本身就不在一处。

    而根据易老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曹军驻扎在云梦泽、巴丘湖之类的地方。

    话说回来,水战中的近战方式,接舷战。

    接舷战的关键是船员的数量,所以楼船的可载人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像楼船多的可载3000人。

    如果是少量的敌军涌上船舷,楼船依靠人数优势反而可以占优。所以楼船搞的那么多层,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增加载人量。

    另外水军战法也很重要。甚至比陆军还要重要。

    艨艟斗舰突入敌阵,切割打散。水上不同陆地,船与船之间分散了很难再集结。而接舷战一旦将对手打散,就可以各个击破。

    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将战船相连,也有防止吴军利用艨艟突击的作用。吴军的艨艟斗舰当时是其优势。

    倘若同样的人数2000,一个是楼船,另一个是两只小船各1000。如果小船被敌船分割,由于在水上被冲散而不容易支援,小船进入接舷战后只有1000人参与战斗。

    而楼船进入接舷战,本船就有2000人,实力比小船大一倍。

    而楼船的重量大,撞击力也大。小船如果高速突进撞击,恐怕先翻船的还是小船。

    宁凡曾经在大汉兰台看到过这样的记载:

    水战法,大翼一艘,广丈六尺,长十二丈,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者四,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

    当用长钩矛长斧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三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可见接舷战和对射是舟战的主要方式。

    另外还有:

    凡与敌战于江湖之间,必有舟楫,须居上风、上流。

    上风者,顺风,用火以焚之;上流者,随势,使战舰以冲之,则战无不胜。

    法曰:“欲战者,无迎水流。”

    春秋,吴子伐楚。楚令尹卜战,不吉。司马子鱼曰:“我得上流,何故不吉?”

    遂战,吴师败绩。

    可见借助水流使战舰冲击敌阵,是舟战的要点。

    当初为了学习兵法,宁凡曾经看过《孙膑兵法》其中有记载十阵之水阵:

    水战之法,必众其徒而寡其车,令之为钩楷苁柤贰辑绛皆具。进则必遂,退则不蹙,方蹙从流,以敌之人为招。

    水战之法,便舟以为旗,驰舟以为使,敌往则遂,敌来则蹙,推攘因慎而饬之,移而革之,阵而之,规而离之。

    故兵有误车有御徒,必察其众少,击舟,示民徒来。水战之法也。虽说孙膑兵法有很多字存疑,但也可以作为参考。

    脑海中闪过诸多思维,又有眼前景象作为实例对比,宁凡对于水战战法有了自己独到而又深刻的理解。

    他相信,自己代替陆逊身份之时,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本章完

第299章 对水战的思考(下)() 
宁凡在作为霍去病之时,从大汉的兰台石渠阁,翻看了不少关于水军战法的记录。

    还有大秦帝国各种样式战船的构造,以及其之运用。

    水战各船的用途和装备,格思略引大概是这样下:

    其船,阔狭、长短随用大小;胜人多少,皆以米为率,一人重米二石。其楫棹、篙橹、帆席、縆索、沉石、调度,与常船不殊。

    楼船:船上建楼三重,列女墙战格,树幡帜,开弩窗、矛穴,置抛车、礨石、铁汁,状如城垒。

    忽遇暴风,人力不能制,此亦非便於事;然为水军,不可不设,以成形势。

    蒙冲:以生牛皮蒙船覆背,两厢开掣棹孔,前后左右有弩窗、矛穴,敌不得近,矢石不能败。

    此不用大船,务於疾速,乘人之不及,非战之船也。

    斗舰:船上设女墙,可高三尺,墙下开掣棹孔;船内五尺,又建棚,与女墙齐。

    棚上又建女墙,重列战敌,上无覆背,前后左右树牙旗、幡帜、金鼓。此战船也。

    游艇:无女墙,舷上置桨音奖床,左右随大小长短,四尺一床。计会进止,回军转阵,其疾如风,虞候居之,非战船也。

    海鹘:头低尾高,前大后小,如鹘之状,舷下左右置浮版,形如鹘翅翼,以助其船,虽风涛涨天,免有倾侧。

    覆背上,左右张生牛皮为城,牙旗、金鼓如常法,此江海之中战船也。

    后来,宁凡的系统交流任务完成,霍去病的身份不再需要。

    他曾经在长安逗留过一段时间,作为霍去病之时,宁凡手下大将,路博德就曾经打过水战,平定南越。

    楼船在西汉时即广泛使用,路博德南征时即有使用楼船。

    到了东汉初年,公孙述曾造十层楼船,耀武汉沔。

    据易小川所说,东晋时期,孙恩曾率楼船千艘,气势震天。

    这位孙恩,貌似还是五斗米道教徒,号称“天师”,应当与张家势力有关。

    或许,他还是大唐双龙的前置剧情边荒传说里面的人物。

    话说回来,这楼船也有致命弱点,就是不抗风浪。

    汉元帝曾经想乘楼船,薛广德以死相谏,以为险途,人君当慎之。三国时代,杜畿、董袭就是死于楼船事故。

    所以,楼船一般只用于风浪较小的河流,主要是防御和震慑敌军,真正作战未必发挥得了很大的作用。

    如此一来,纯以撞击作为攻击方式似不多见,从许多描述来看,攻击方式多种多样。

    撞击这种类似性攻击的方式大概古人不太会使用吧,毕竟就算撞沉敌舰自己的船也会有致命损伤。

    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不太值得。

    宁凡也认为冲撞应该不是三国水战的重点。

    这个战术不仅需要较高的操船水平,而且要不停的运动找到上风向,因为风力不够就严重限制动能。

    因为要腾挪,这就限制了他的作战场所,只有大海有足够大的场所来完成这种腾挪。

    以长江中游的宽度就不可能了。因为战场范围的限制,水战必定是极其无聊的对射+登船,其他的战术都很难施展开。

    撞击也应该只局限于大船对小船。

    宁凡现在亲眼见识过之后,他觉得,以长江中游的宽度,别说对战,就是驻扎大规模水师都捉襟见肘。

    因此,他认为赤壁之战时,曹操和周瑜不是南北隔江对峙的,而是东西对峙即上游和下游对峙的。

    冲撞战的确不能作为古代中国水战的主要方式。因为冲撞战要求舰船的速度达到十节以上,需要用三列桨舰才能达到这样的高速度。

    普通帆船的速度很难达到这样的高速度。

    如果都用三列桨舰,每次战斗损毁颇大,各大诸侯根本承受不起这种损失,甚至大一统的帝国也是如此。

    另外,宁凡想起来了,易小川曾经说过赤壁之战的事情。

    赤壁之战的时候,双方的确是驻扎在上下游的,赤壁和乌林本身就不在一处。

    而根据易老教授等人的研究成果,曹军驻扎在云梦泽、巴丘湖之类的地方。

    话说回来,水战中的近战方式,接舷战。

    接舷战的关键是船员的数量,所以楼船的可载人量也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像楼船多的可载3000人。

    如果是少量的敌军涌上船舷,楼船依靠人数优势反而可以占优。所以楼船搞的那么多层,目的之一也是为了增加载人量。

    另外水军战法也很重要。甚至比陆军还要重要。

    艨艟斗舰突入敌阵,切割打散。水上不同陆地,船与船之间分散了很难再集结。而接舷战一旦将对手打散,就可以各个击破。

    所以赤壁之战,曹操将战船相连,也有防止吴军利用艨艟突击的作用。吴军的艨艟斗舰当时是其优势。

    倘若同样的人数2000,一个是楼船,另一个是两只小船各1000。如果小船被敌船分割,由于在水上被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