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蒋介石传 >

第3部分

蒋介石传-第3部分

小说: 蒋介石传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实行议会制度,这虽然违反醇亲王的意愿,但他还是同意于1913年设立议会。然而,革命已经来临。1911年10月10日,革命终于爆发。袁世凯再次背叛清廷的机会到来了。 孙中山登上了历史舞台。孙中山(1866一1925)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与意志坚强的理想主义者。但是,革命的道路是曲折的。在后来的几年里,孙中山的敌人袁世凯自私自利,破坏了革命。 从某种角度讲,孙中山与袁世凯都是民族主义者。但孙是一个爱国者、在紧要关头把国家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而袁世凯却不同,”他把国家利益与私利混为一体。 孙中山个子不高,脸庞宽大,留着胡子,他的一生富有传奇与冒险色彩。据说早在1894年,他就于广东建立了第一个秘密的革命团体(指兴中会——译注)。此后他先后发动了十次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起义,但只有1911年的革命成功了。当时,他是在革命爆发后才得到消息的,他正在美国,直到圣诞节才抵达上海。1895年他首次遭到失败。第二年他在伦敦被绑架,关在中国驻英公使馆达十天之久。他将困境告诉了一位英国朋友。 由于这位朋友的斡旋,孙中山才被救出来。 后来孙中山到澳门、檀香山、美国、东京秘密活动,组织海外华人团体。10月10日爆发的革命本来计划晚一周起义。但是,10月9日一个炸弹在汉口俄租界突然爆炸,于是不得不提前起义。24岁的蒋介石是革命者之一。他率领一支由100名男人与两个女人组成的队伍向驻在杭州的浙江省都督官邪发动进攻。 摄政王吓得胆战心惊。他幸好没有听他兄弟光绪皇帝的话杀掉袁世凯。 现在只有袁世凯能够保佐帝位。然而,当醇亲王召袁回朝的信到达袁世凯手中时,他仍然称足疾未愈,迟迟不肯返京保卫朝廷。八天过后,当袁世凯得到他想要的一切时,他才同意返回朝廷。袁世凯回到朝廷以后,受到重用,任朝廷军机大臣,只有摄政王才能罢黜他。这正是他梦寐以求的要职。袁率领他训练与装备起来的新军开始镇压革命者。 但袁世凯并非真心实意地想拯救清王朝。他与共和革命者持有同样的观点,认为清王朝应该寿终正寝。但那时他的真实野心不是别的,而是要恢复帝制自任皇帝。 位居袁世凯之上的一位将军遭到刺杀,于是他便处于仅次于摄政王的要职上,1911年11月7日袁世凯被任命为内阁总理大臣,负责组织一个新的临时议会,一周之后,袁世凯进入京城。 道路是曲折的,12月30日,临时革命议会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国联省大总统。此前十天,袁世凯的代表与孙中山的代表达成建立共和国的秘密协定。共和国第一任总统应由使清帝退位的人来担任。袁世凯正好是处在这种地位上的人。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含泪接受了袁世凯监督制定的清廷让位令,并决定给予他组建临时共和政府的“全权”。可笑的是,清廷自己宣布共和。这个让位令对孙在南京的共和国只字不提,背叛清廷的袁世凯又准备背叛孙中山。他致电临时大总统孙中山,提醒他信守协议,支持迫使清廷退位的人。 如果是列宁接到这样的电报,他肯定会拒绝,但孙中山不是列宁。孙中山抗议由清廷宣布共和。同时,他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而仅有的前提是定都南京。此外,他的政府必须工作至参议院选出新的临时大总统并宣誓就职为止。孙中山不是袁世凯的对手。孙中山派遣一个使团北上,迎接袁南下。老好巨滑的袁世凯在北京及其他三个城市发动兵变,诡称:北方未定,何以南下? 袁世凯又得手了。1912年3月10日,他在宫廷举行宣誓仪式,正式就任为中华民国第二任临时大总统。 袁世凯虽然被夺了清王朝的皇位,但他却给退位的清官以优厚的待遇。并非袁偏爱清官,而是位居统治者宝座的袁希望保留清官的尊荣,小皇帝溥仪与宫廷侍从住在宫里,养尊处优,继续享受皇宫的生活。溥仪后来当了日本扶植的“满洲国”的傀儡皇帝。中共夺取政权后,他成了一个园丁。 袁世凯开馈了另一项工作。起初,他容忍了共和国的存在。 后来、他认为解散共和国的时机已成熟、尤其是必须解散对他有妨碍的革命组织——国民党(1912年8月、孙中山将同盟会改名为国民党,其意似乎是“公民的党”,但通常称为“民族主义的党”)。新政府正因贪污腐化,办事荒唐处于自我毁灭之中。 临时参议员与其说是工作,不如说是争吵不休,甚至拳脚相加。1912年底至1913年初,全国大选仍无结果。选票成了金钱交易,许多新议员归属不同的党派。每次议会开会,大多数时间都用来讨论议员津贴问题。 袁世凯象一个杀手,1912年他宴请国民党一位参加过武昌起义的将领,后来就把他谋杀了。 孙中山立即赶到北京,要求袁对此进行解释,为了使孙息怒,袁大总统任命孙中山为中国铁路总监。这是一个吃力不讨好的职务,因为铁道根本没有建设资金,袁世凯资金匾乏。清廷的国库所剩羌几,地方军阀横征暴敛,政府的税收难以实现。袁世凯向外国银行贷款,他以盐税担保,谈判“善后大借款”,总额为2500万英磅。1913年4月27日,贷款协定终于签订,但是,不久又出了一个小问题。宪法规定条约审批权在议会,虽然议员们已明确表示准备通过贷款协定,但袁世凯把议员们完全忘记了,于是,他指示他的总理与两名部长在贷款协定上签了字。外国银行实际上只支付了2100万英磅,袁世凯立即支付25万供清廷用,6万供总统与内阁支出。 国民党仍是袁世凯的眼中钉。在1912——1913年的大选中,国民党议员赢得了参众两院大多数席位。 1912年10月,孙中山离开北京,袁世凯立即颁令禁止国民党秘密结社活动。孙中山本可以继续留在国内指导革命的航程,但是,这年冬天,他去了日本,考察铁路系统。 孙中山任命年轻有为的宋教仁任国民党执行委员会主席。 1913年3月21日,宋在乘上海至北京的火车时被人枪击腹部而死,年仅31岁。袁世凯的刺客又开杀戒了。 面对如此暴行,孙中山再也不能容忍了。不久,他通电声讨袁世凯:“你背叛了国家,我必须像反对清王朝那样反对你”。 1913年5月5日,国民党在议会中以多数票通过决议,认为“善后大借款”属非法。7月10日,诸省国民党将领响应孙中山的号召,发动武装起义,史称“第二次革命”。但它没有第一次革命组织严密。不到两个月,袁世凯的军队就打败了国民党的进攻。 10月6日袁世凯正式就任大总统。11月4日,他下令把所有国民党议员驱逐出议会。1914年1月10日,他解散了国民党。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计划已快告成。1913年10月,袁世凯政府已获得世界列强的多数承认。次年5月1日,经过修改的临时宪法给袁世凯以巨大的统治权。 1915年8月,他公开进行复辟帝制的活动,皇帝的龙座似乎垂手可得,由他一手操纵的全国大会推选他为皇帝。 12月9日,袁正式接受帝位,定于次年登基,并定为洪宪元年,同时发行有袁世凯头像的货币。 但是,上帝并不想把统治权交给这个背信弃义的独裁者。袁世凯很快出人意料地倒台了,而倒袁运动始于东京。 袁世凯解散国民党后,孙中山重新组织力量,又建立了秘密组织,他创立了中华革命党临时总部,设在日本。 1914年8月23日,日本向德国宣战。不久,日本人破坏了中国的中立。1915年1月19日,日本向中国秘密提出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直到5月8日,袁世凯才迟迟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碟。日本人接收了德国人在山东的特权;日本人在满州的租借期延长到99年;日本公司享有在华商业与工业利益。这是又一个不平等条约。 “善后大借款”已花光了。袁世凯政府已日薄西山。在一片声讨与屈辱中,他不得不延迟复辟帝制的计划。 然而,1915年12月25日云南都督蔡愕在日本人资助下,宣布云南独立,讨代复辟帝制的人。其它诸省先后响应,陕西、四川、湖南也相继宣布独立。孙中山回到上海,发表讨袁演说。 1916年6月6日,辱恨交加,重病缠身的袁世凯离开了人间。 在他死前三周,他企图再以暗杀阻挡革命的潮流——他派人刺杀了孙中山最优秀的追随者、蒋介石的革命导师陈其美,但这次暗杀也没能挽救他的命运,却给他的历史记上了可耻的一笔。 
第三章求学日本
第三章 求学日本
蒋介石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蒋介石成功的秘密是什么——,蒋介石的恩师长冈外史认为正是忠心耿耿和知恩必报才是蒋介石成功的秘密。 蒋介石的父亲出身于世代农家,母亲是个虔诚的佛教妇女,但是,这个世代务农的家族到了蒋介石的父亲蒋肃庵这一代便开始改换职业了——他成了贩盐商人。 在后来的岁月里,蒋介石渐渐认为他是周朝一个大夫的后代,并为证实这一点而费尽周折。 溪口的村民们常常找蒋肃庵商量事情,因为他见多识广,被认为有头脑。蒋介石的母亲是蒋肃庵的第三任妻子,但她对蒋的前妻留下的孩子似乎都能一视同仁,给以慈母般的关怀。 她嫁到蒋家两年后,蒋介石出世了。据说他生性活泼顽皮,但体弱多病,从小就表现出自己的终身性格——屡陷逆境,但总能设法从逆境中脱身。 据说他三岁月才有一次将一双筷子插入自己的喉咙,看能杵多深,他发现杵进去不难,可要拔出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弄坏嗓子了吧?”爷爷知道后焦急而又心痛地问他。“没事,我不还可以好好说话吗,我没哑。”他从床上一蹦而起冲爷爷大声叫道。 两年后的1892年冬天,幼小的蒋介石跳进一口大水缸,这水缸有成人那么高,中国人通常将它放在屋檐下用来装水。缸里的冰块引起了他的好奇,从那东西里他看见了自己的影像,便跳了进去。这一次兄长们都不在旁边,结果他浑身上下湿了个透,结成了冰,还吞了一肚子冰水,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出来。 他家屋前有一条湍急的山溪流过,他常常跳入溪水中洗澡,有时乐而忘返(“溪口”——他出生的地方——意思就是“小溪的出口”。这里又叫“武岭”,另外它还有一个诗一般的名字叫“锦溪”)。中国传统的教育制度历来忽视体育,但对蒋介石来说,由于经常在乡问的小溪中游泳和外出爬山,使他从小就很快摆脱了孱弱多病的体质而变得体魄健壮了,并在他那漫长的一生中一直保持到晚年。 他最喜欢的娱乐是玩打仗的游戏,和戴高乐将军小时候一样,“总司令”一律由他自己担任。据说他经常站在一块高地上,向小伙伴们训活或给他们说古道今,这样他很早就养成了在大庭广众之下演讲的习惯。后来他时常发表些没完没了的演说正是得力于这种早熟的演讲基础。 那时候,溪口人谈论的问题大多集中于中国的动乱,蒋介石七岁那年,中国被日本打败。1895年的《马关条约》使中国被迫割让了台湾和澎湖列岛。 蒋介石常常可以听到周围的人谈论由清王朝带来的这一新的奇耻大辱(这与后来成为将军的佛朗哥一样,佛朗哥小时候也经常听到街头巷尾、家家户户都在谈论西班牙在与美利坚的战斗中被打得一败涂地的耻辱)。这种谈论本身可能并不会缔造出民族领袖来,但它确实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意志。 就连清朝统治者此时也意识到了变革的必要。倒霉的光绪帝在激进的改良派康有为的引导下发动了“百日维新”(1898年6月—9月),这使他得罪了官僚集团和令人畏惧的西太后,还没等他把事情办完,西太后就把他监禁起来了。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开明的两江总督张之洞写了一本具有爆炸性的小册子《劝学篇》,该书出人意料地销售了一百万册,其主旨是要求人们勿忘中国所遭受的如土耳其一样的耻辱,勿忘要和日本一样革新。位于东亚的中国当时的确和位于欧洲东端的土耳其一样——是个病夫。 在溪口,识字的人不仅自己看《劝学篇》,而且还将它读给不识字的人听。眼看列强的劫掠接踵而至,义和团运动成了中国人对所面临的局势的绝望的回答。 所有这些对蒋介石来说并无多大意义,他只不过在以后的岁月里可能会有意无意地回忆起这些往事罢了。由于他调皮捣蛋,经常惹事生非,他母亲很是担惊受怕,觉得他应该接触一下外面的规矩了。 在取得丈夫和公公同意后,她为年仅四岁的蒋介石请了一个塾师。关于他的学习才能说法不一,但由于他经常逃学去玩打仗的游戏,他的进步似乎很慢。好在当时正常情况下,四岁还不是勤学用功的年龄。既便这佯,他还是在不到九岁时就读完了法定的孔夫子的四部经典著作:夫子自己的《大学》、《中庸》、《论语》和他的信徒孟子的《孟子》,这四部书要求中国所有有志青年都得在不大理解字里行间的意思时就能句读背诵。 九至十六岁期间,蒋介石还学习了“五经”:《诗》、《书》、《易》、《礼》、《春秋》。 1895年,蒋介石八岁那年,父亲去世了,他就由母亲和祖父抚养。后来蒋介石对他们二人倍加颂扬。由于他难得给世人留下传记资料,有必要摘引他在一篇讲话中关于他母亲的一段话,这篇讲话是他在1936年10月30日,他“五十”岁生日(按中国人的算法,出生的那一年就已经一岁了)时向全国人发表的。他说: “……对先母的记忆是不可磨灭的,她含辛茹苦地教育和哺养着我这遗孤。如今,她的陵墓上已草木丛生,我不能不痛感仍一事无成,我辜负了她老人家寄予我的希望。” 据他透露,在那段日子里,他家境艰难,母亲用铁一般的严规戒律管束他。她只要觉得他没有达到自己要求的严格标准,就会毫不犹豫地打他。她相信仆人的活儿对锻炼他的性格有好处,所以就要他每天干洗碟子、拖地板之类的活儿。 蒋介石曾感慨他说,要知道那时的清政权正处于最腐败的状况。腐朽的贪官污吏和堕落的显贵对欺压鱼肉百姓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