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折腾年代巧折腾-第14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陈家驹夫妇更是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说不上一句话来。
腊梅见冷了场,又继续说道:“为了得到白头发老奶奶的照顾,也为了我不再变回小傻妮儿,我想,我暂时不离开王店村,舅舅家里,奶奶那里,我断不了去看看,慢慢地增进感情。
“我虽然和妹妹是双胞胎,小时候没印象,后来又没走动过,所以在一起的感觉,还没有我与这里的干姊妹亲近。
“我想以后多走动些,我到她那里住,或者她到我这里住,熟悉了,也就都不别扭了。刚一知道了,就住在一起。也没有共同语言。”
庞大景:“从这里到我那里二十里路,到你奶奶家三十里路,你们都小,你舅舅腿脚又不好,谁来回接送你们?”
王贵兰赶紧说:“我和腊梅她干爹都有自行车,我们管接管送!”
腊梅:“我也会骑自行车,我一个人就能来回走。白头发老奶奶那里还有自行车,可以借她的。”
王贵兰:“我觉得这样行!腊梅出门,我们从来没管过她,都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
“让她来回走走,待熟了,可以把妹妹和奶奶接来住。有白头发老奶奶照顾着,我们这里粮食不是很缺。”
第三百一十五章 清理房框子()
庞大景撇撇嘴:“就这么个小东耳屋,来了去哪里住啊?”其实她心里是在想:既然不能接过去,那就断不了过来住住,反正是狗皮膏药——贴上了!
王贵兰:“这个好说,由队上来安排。”
庞大景一看接不了走了,二皮脸儿上来了。涎着脸对腊梅说:“喜梅,听说你能给白头发老奶奶要来粮食,不瞒你说,家里已经要断顿了,你舅舅腿脚儿不好,没法去黑市买,你能不能给白头发老奶奶要点儿,救济我们一下。要不,真过不去了。”
腊梅心想:刚一见面就要粮食,以后还不是个无底洞!便委婉地说:“白头发老奶奶今天没在,不过,我可以给你借点儿。”
王贵兰见不再提接走的事儿了,忙说:“腊梅,借队上的吧,过后你给白头发老奶奶说过去也就行了。”
腊梅点头同意。
吃饱喝足以后,陈家驹夫妇拉着队上给的多半口袋大马牙玉米,美滋滋地走了。
王贵兰可就有了心事:腊梅这一认祖,亲戚们都重意起来,上赶着来接。这一波挡住了,再来一波怎么办?
腊梅老家有年迈的奶奶,双胞胎妹妹,都是需要照顾的人。不让腊梅走,情理上说不过去;让她走,这里这一摊子,又全指望着她。
最好的办法是把她的奶奶和妹妹接来,这样,祖孙三人住在了一起,这里也有人照顾。
还有这个妗子,看来也不是省油的灯,隔三差五来了,住下不走了,往哪里安置他们?
小东耳屋又小又暗,确实不适合住人。当初安排腊梅,也是没办法的办法。要想留住腊梅,就得解决住房问题。
为此事,王贵兰专门召开了一次队委会。
队委们分析说:只有腊梅在的时候,队上和户里,才能收到粮食;多会儿也是腊梅把青菜送到队部,让人们拿;也是腊梅把队上蒸的菜团子送出去……
从各种迹象看,白头发老奶奶是冲着腊梅才管队上和户里的事儿的,也只有腊梅能与白头发老奶奶沟通,腊梅要一走,白头发老奶奶肯定跟过去。那样的话,咱们这里就沾不了光了。
腊梅是咱一队上的福星,说什么也不能让她走,我们就是把队部让出来给腊梅一家住,也不能让她走。
“你们的意见是把队部搬到仓库那里,把这里留给腊梅?”
王贵兰综合大家的意见。
队委们:“是啊,以后粮食都分到户里了,队上只留种子和饲料,占用不了这么多房子。我们把西耳屋收拾好,把粮食放到里面。腾出三间北房当队部。
“蒸菜团子是季节性的,伙房先不动。吴一吱儿也还在那里给腊梅作伴儿。她奶奶不在的时候,腊梅一个人在一个大院儿里也不安全。”
王贵兰:“大家都是这样想的了?”
“为了留住腊梅,队上只能做些牺牲。何况腊梅给队上带来的财富,不止一处宅院。”
此决定也正好对王贵兰的心思,队委们一致通过。
给腊梅一说,腊梅却不同意。她知道队部占用的是被斗地主的宅院,不出二年,按政策就得退还给人家。她在这里住不是长法。
腊梅也考虑了这个问题,她不愿意离开,也不能离开。但不管这具小身体的奶奶和双胞胎妹妹,与情与理都说不过去。
解决的办法,一个是来回跑,一个是把奶奶和妹妹接过来住。但绝不能与吴一吱儿住在一个院里。
这具小身体还小,吴一吱儿人性也好,人们不会说什么。如果贾老太太来了,一个是寡居之人,一个是老光棍儿,彼此不方便不说,时间长了,人们也会说闲话。
“既然我找到了家人,就不想再给队上添麻烦。”腊梅对王贵兰说:“我想自己有处宅院,如果队上愿意帮我,可以给我一处宅基地,我自己雇人在上面盖房子。那样,我也就有了一处属于自己的宅院了。”
王贵兰:“你的意思是想要块宅基地?”
腊梅点点头。
王贵兰:“可村里的宅基地都是有主的,要给你批,只能到村边儿的闲散地上。即便盖了房子,你一个小姑娘,在里面住不害怕吗?”
腊梅:“只要有了宅基地,我就可以与人调换。也可以把奶奶和妹妹她们接来一起住。这个由我自己解决。”
王贵兰深知腊梅的能力,又召开了一次队委会商量此事。队委们一致通过,在村边儿上,给腊梅特批了一块新宅基地。
腊梅知道,二十年以后,这里就有了人家。前世现代的弟弟王贵勇的宅院还往南,以后是村里最好的位置。
腊梅不想在这里盖房,因这里离着父母太远,照顾起来很不方便。她相中的是父母的左邻,一处空的宅院。
王长锁的东邻是十二队上的,一家人都搬到京城去了,宅院闲着,但人家不卖。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还都很保守,都存在着“落叶归根”的思想,即便家里没人了,房屋倒了,也要保留着宅基地,以备日后回来落脚(停灵)。
腊梅知道,二十年以后,人们就倾向于去大城市居住。而这家的人始终也没回来。只是旧观念重了些,还愿意保留着家里的“老根”。
经过托人说合,宅基地很快换成,双方交换了宅基证。
换的是一处很普通的农家宅院:三间北房挎着一个耳屋,两间东厢房。
不过,由于房子年久失修已经颓废,房顶和门窗都被原主人的近门拆走。只剩下残墙破壁了。
要建新房,首先要把这些残墙破壁清理掉。
王贵兰向全队的社员发出口头公告:“腊梅要盖房子,清理地脚一律义务助工。腊梅对十一队的人们帮助不小,队上安排几个早晨的时间,给腊梅清理旧房框子,希望大家踊跃参加。”
动工这天,来了很多人。男劳力女劳力都有,还有半大孩子和老人。可以说,全队上的人,除了在家做饭的都到了。
大家有拆墙头的,有挖碱脚的,有用手推土车往外推坯头的。
小院儿里几乎人挨人。用土车子推坯的得一边推一边吆喝:“闪闪道,别压着!”
第三百一十六章 盖房()
房子的样式腊梅不敢太超前,就按当时最先进的盖。定了个后硬面、前花脸儿。也就是仍然盖坯房,只是后面包一层砖,前面不包严,只是在房角、房梁下面包一溜砖。
砖和木料、门窗,这个市场上有卖的,腊梅负责买,不用发愁。
坯却成了难题。打坯不是季节;今年雨水多,脱坯也不行。不好干不说,赶上阵儿雨,脱的坯就得报废。
人们为了留住腊梅,都愿意提前把房子给她盖起来。
有人提议说:搜罗户里保留的坯。
原来,这个时期垒什么都要用坯。盖房或者垒院墙什么的,如果剩下了,就宝贝地排到闲房里,保存起来,以备日后用着方便。像现代农户里存放砖一样,哪家或多或少,都存放着一些。
有人一提议,很多人都响应,都愿意把自己家里的坯拿出来。
有一户打了坯打算盖偏房,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改成,坯码了整整一间屋子。听说了以后,非要给腊梅。说:“要不是腊梅引来白头发老奶奶给粮食,我一家早饿死了。只要能保住腊梅在这里不走,这点儿坯算什么!”
王贵兰统计了一下,把十一队各户里的坯都集中起来,给腊梅盖三间北房一间耳屋,富富有余。
于是,地基垒起来以后,坯源源不断地运了来。
腊梅也不白要人们的,按一个坯二分钱付款。
二分钱一个坯,在当时可是砖的价钱呀。人们谁也不要,说在家放着也是放着,要用,秋后再打。说给就是给,不要钱。
腊梅执意给,对人们说:“白头发老奶奶给的我有钱,她说人们过日子都不容易,不让我白要人们的东西。”
人们说:“我们白要了很多白头发老奶奶的粮食和青菜,沾了很多光啊!着点儿坯,就算还白头发老奶奶的情谊的。”
腊梅:“白头发老奶奶说,那是她应尽的义务。我是凡人,不能借她的名义,白要大家的东西。”
人们说不过腊梅,只好收钱。
如今实行了工分制,工分就是社员们赖以生存的财富。腊梅不想沾人的光,便对队长王贵兰说,给自己盖房的人,仍然算出工,工分从自己积累的工分里扣除。如果积累的工分不够,先借队上的,以后自己挣了再还上。
今年刚实行工分,以工分换工,腊梅还是先例。她是根据前世的经历想起来的。
前世里工分实行了二十年,工分就是人们的一切。为了找平衡,本队的就以工分换工。只有用外队人的,才动用钱财。
再一个就是,给工分就不用管饭了。如今没了食堂,户里都是小锅小灶儿,管饭困难很大。
王贵兰:“可以。不过不大好掌握。我派的人好说,不派的人也去了,你给不给工分?
“腊梅,我看出来了,人们这是用这种方式,还愿这两年来白头发老奶奶对人们的照顾。
“白头发老奶奶人们看不见,摸不着,你是白头发老奶奶特殊照顾的人,便回报在你身上了。我看你就认实,让大家了却自己的心愿吧!”
腊梅:“可我并不是白头发老奶奶,也不想沾大家的光。要不还像那天早晨那样,给来干活的人发玉米。”
王贵兰:“也可以,如果白头发老奶奶那里玉米多的话,这倒是最好的办法。只不过不要太多,我看啊,一个工值年终也就两、三毛,还买不了一斤黑市的玉米。发个两、三斤就不少。”
腊梅闻听心中高兴,玉米她有的是,前世现代中,要多少有多少!也愿意以这种方式救济人们,只是觉得太张扬。有队长这句话,仿佛吃了定心丸一般。
腊梅找到家的事儿,也在王店村里传开了。人们与十一队的人一样,也都担心腊梅走了以后,白头发老奶奶或者跟着走,或者不显灵了,再也不给粮食了,人们又将重新过上挨饿的日子。
后来又听说十一队为留住腊梅在给她盖房,所有参加盖房的人,散工时每人发一兜玉米。
干活儿就给玉米,腊梅只身一人,无家无业,这从天而降的玉米,自然也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了!
腊梅盖房,白头发老奶奶给玉米,说明白头发老奶奶也支持腊梅在这里盖房。
白头发老奶奶都如此支持,自己何不也过去添一把力气,报答白头发老奶奶的照顾之恩,为留住腊梅尽一份力量。毕竟只有腊梅才能与白头发老奶奶沟通。
一个这样想,两个这样想,不承想全村人都这样想,都来为腊梅盖房帮忙。
还有听说腊梅买坯的,二分钱一个,土坯卖出砖价,既帮了腊梅,自己还落好处,何乐而不为呢!都纷纷向腊梅报告:自己家里有多少多少坯,“用着言一声儿,立马给你拉过来!”
工地上人挨人,都想为腊梅盖房添把力气,怎奈就一个小宅院,地方有限,用人也有限,人多了反倒活动不开。
腊梅只好对人们说:“大家的心情,我心领了,也替白头发老奶奶谢谢大家。
“白头发老奶奶确实支持我在这里盖房子,给玉米让我酬谢大家。白头发老奶奶还说,参与盖房与不参与盖房一个样,她该怎样照顾人们,还是怎样照顾。
“我是十一队的人,十一队平时受白头发老奶奶的照顾也多,盖房的事儿,就让十一队承担吧!”
别的队上的人却不干,说:“我们平时也受到了白头发老奶奶的恩惠,对白头发老奶奶支持的事,不出点儿力气,心里过意不去!”
王贵兰只好出面与各队队长商量。
结果是:十一队负责盖北房,东、西厢房、院墙、大门,由村里其他队组织泥瓦匠承担。视工地的承受能力而进,尽量做到不窝工。
本计划盖三间北房一间耳屋,再盖个棚子当厨房。这一来,腊梅又赶紧备东、西厢房的料。
好在现在盖房的少,由于饥荒,人们都想把家里存的木料出手。腊梅很快备齐。
不过,还是把西厢房改成了简陋的厦子,用以日后盛柴草、放杂物。虽然有大家帮忙,能省个儿又能解决问题的,就尽量省个儿。
盖房紧张有序地进行起来。
第三百一十七 换房住()
腊梅买了一编织袋大号塑料食品袋,每天从前世现代弄过来几百斤玉米,由母亲马惠恩、王晓华姐妹、及来帮忙的婶子、伯母们,在马惠恩这边装塑料袋。盖房的人们晚上收工时,每人拿一袋走。
人们都知道这是白头发老奶奶给的,并且人人有份儿,拿的都很坦然。
十斤玉米,在前世现代买,也就十块钱;在现实的黑市上,也就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