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科幻世界电子书 > 滴血瞳 >

第411部分

滴血瞳-第411部分

小说: 滴血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唐律疏议》记载:“私有禁兵器,谓甲、弩、矛、矟、具装等,依令私家不合有,甲一领,及弩三张,流二千里。甲三领,及弩五张,绞。私造者,各加一等”。甲,谓皮、铁等。具装与甲同。即得阑遗,过三十日不送官者,同私有法。造未成者,减二等。即私有甲、弩,非全成者,杖一百。”也就是私自制造盔甲的,无论是否制成都要处罚。

    《新唐书》记载徐商在山东宽乡征集兵员的时候曾经“襞纸为甲”。按记载这种“盔甲”也可以防御弓箭,但现在的专家出于某些原因,一般认为它对防御武器的伤害毫无用处,它唯一的用处大概是愚弄士兵,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作为唐代十三种盔甲之一,一般认为这种甲是通过大漆将厚纸一层一层黏合,其原理类似现在的复合装甲,特别是浸湿之后,对于穿刺攻击有相当不错的防护能力,自南北朝到宋代都有不少相关记载:

    东昏侯时,北魏兵压境。帝乃聚兵为固守计,召王侯分置尚书都坐及殿省。尚书旧事,悉充纸铠”。徐商守蒲州,有兵士千人,襞纸为铠,劲矢不能透民间又有自相率、以纸为甲、农器为兵者,号白甲兵。”

    唐朝负责制造盔甲的部门是贞观六年(632年)设置的“甲坊署”,据《六典》,甲坊署长官为令一人,品级正八品下。该部门其他官员有丞一人,品级正九品下;监作二人,从九品下。同时,在北都军器监,也制造盔甲,成品存入武库。

    作为主要的护体用品,铁甲的制造是相当耗费工时的。工序如下:首先将铁制成甲片;之后打札、粗磨、穿孔、错穴、并裁札、错稜、精磨;甲片加工完毕后,用皮革条编缀成甲。里面还要挂衬里,防止磨损皮肤。制造一副铁甲,需要192到265个工作日。修理一副盔甲,都需要41名工人。

    唐朝的盔甲,分成大、中、小三种尺寸规格,按体形发给。因为铁甲重量很大,所以在选择兵员时,一个重要的条件是“胜举衣甲”,一个穿了盔甲就无法行动的人,当然是不适合当兵的。

    只是,这盔甲穿在了宋大爹的身上,那就另当别论了,我想起了刚刚的那个盗洞,还有那句“御岭有甲”……

第645章 鸩鸟来袭() 
我瞬间觉着脊背之上全部都是冷汗,难不成,当我和崔明丽下了火车,搭上了宋大爹的三轮车的时候开始,我们两个就已经在他的算计之中了吗?若真的是那样的话,我和崔明丽也真的是太悲催了。

    “呵呵呵,你们啊,还是太年轻,太善良,我在这林格尔县拉了这么多年的三轮,就是希望找到个有缘之人,来帮我解开这地宫的秘密,当然啦,建造那‘碧霞元君庙’的是我,挖盗洞的也是我,等待你们破阵法带我来到这里,现在一切都清楚了吗?”他一边说着,一边咧开了嘴巴,之前那副淳朴而友好的模样顿时不见了,现在只剩下一副阴险狡诈的嘴脸。

    “然后呢?”我故作轻松地看着他,“你想怎么样?你有什么自信我们肯定会把这随侯珠让给你,你有什么自信觉着你自己肯定可以杀了我们?”

    这老宋头转动着眼珠儿,貌似对我吐出来的这段话十分的讶异,“小伙子,年轻气盛是好事,但不知天高地厚也会让你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他说着伸展了双臂,作势便要朝着这边直冲而来,就连阴羌的冤魂都在一边大叫着,“小心——不要让他过来啊——”我和崔明丽并肩挡在了这“饿鬼道”的入口处。

    若是从这里进入,可以直直地通往“六道轮回阵法”的中心处,取下那随侯珠,我们可是费劲了千辛万苦才来到这里,若是被别人抢了去的话,我真觉着自己可以死了。

    可是,却不料,这老宋头在朝着我们冲过来的时候,在离我们还有两米开外的位置,瞬间稳住了身形,静立在了当下,我从腰间摸索出了那杆判官笔,但是他突然停下来的动作,却有些让我猝不及防。

    “呼——”一声响亮的口哨儿,从他的嘴巴里面传了过来,这口哨儿声清脆,就这么传来的时候,那股气流几乎可以冲到我和崔明丽的脑门儿。

    而后便是一阵“啾啾啾——”地悠长的鸟鸣声传来,迎面而来的便是一只从天而降的黑色大鸟,没有想到,这家伙还养了一只鸩鸟。

    鸩鸟是一种传说中的毒鸟。形象为黑身赤目,身披紫黑色羽毛,喜以蛇为食。它的羽毛有剧毒,放入酒中能制人于死地。

    古书当中有记载:汉惠帝二年时期,齐王刘肥入朝,惠帝对其礼遇有加,结果遭到吕后的不满,便令人赠鸩酒意图谋害。

    岭南多蛇,鸩鸟就以这些阴冷可憎的动物为食。在所有的蛇中,鸩鸟最喜欢毒蛇;在所有毒蛇中,鸩鸟最喜欢耳蝮;在所有耳蝮中,鸩鸟最喜欢蝮头。

    鸩鸟在古代,一切有害的物质都被视为不祥的征兆,人们不可轻易说出他们的名字,甚至不可想象他们的形体,否则将会被不祥的东西附身。于是,人们以讳称替代事物原有的名字,保证自己不受他们的侵扰。

    鸩鸟因此获得了“文血”这个称呼。得名的原因是,据说因鸩鸟而死的人,吐出的鲜血凝结以后,会显现优美的纹理。

    鸩鸟生活在岭南一带,比鹰略大,羽毛大都是紫色的,腹部和翅膀尖则是绿色的。在古代的一些百科全书当中,说它的毒性源于他的食物。岭南多蛇,鸩鸟就以这些阴冷可憎的动物为食。当然,这些让人闻风丧胆的毒素,并不会给鸩鸟带来困扰,相反的,却是享受,这便是以毒攻毒,一物降一物的道理。

    在它们吃下毒蛇以后,鸩肾就会分泌出含有强烈气息的黏液,将蛇毒萃取出来,并开始煎熬毒药。蛇毒被逐渐分解,直到成为比粉末更细致的东西。最后,这些毒粉随着汗水渗透到鸩鸟的皮肤上,在沿羽毛流淌的过程中,逐渐蒸发散失。

    正是因为如此,鸩鸟的羽毛含有巨毒。用鸩羽在水中轻点,这水就被称为“文血浆”,喝了便性命不保,洗手则骨肉尽碎。但鸩鸟的肉却是无毒的,甚至可以说是一种美味。除了食蛇,鸩鸟另一个让人惊讶的举动,是它的力量巨大。

    鸩鸟挥动翅膀,就可以推开一块甚至一个成年男人都无法挪动的岩石。

    这给猎手们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宋人梅尧臣在一首诗中,描写岭南猎手谋取鸩鸟的活动。他提到,在出发猎鸩前,猎人要举行特殊的祈祷仪式,并敲击鸩的骨头,观察裂纹确定出猎的方向。

    即使这样,每年死于猎鸩的人依然数以万计。诗人写到这里不免感叹说,南方人民生活是如此的艰苦,以至不得不常常冒死以猎取这些无甚价值的弊鸟。

    事实上,梅尧臣不解鸩鸟的价值。尽管岭南的人民很少用到鸩鸟的毒羽,但却有无数北方的豪客,携带着成箱的金银珠宝来购买鸩羽。来自北方的购买者相信,越是新鲜的鸩羽,毒性越强,而且杀人后不易被察觉。

    岭南的诸族则看重鸩鸟的眼睛,这些眼睛是朱红色的。岭南的猎户捕杀了鸩鸟以后,将它们的眼珠挖出来,在水银中浸渍三十天,鸩眼就变成红润可爱的宝石。据说,南蛮的酋长们把用鸩眼装饰的鹿皮作为求亲的聘礼,也有的拿它来装饰金银制品。

    古时说有五种鸠:祝鸠、⑺Ⅵ吗Ⅶ金4臃掷嗌峡矗p枉金丘啵鸠是攀禽类的布谷,爽鸠是鹰类,雎鸠是鹗类。

    这个混杂的种属很容易孕生一些险恶的词汇,例如:鸠鸩,喻指专门诬陷好人的人,鸠夺鹊巢便也是指鸠性拙,不善筑巢等等,在这样的不良暗示下,把两者混为一属,似乎又情有可原。

    历史记载,当年吕不韦被秦王赐死之时,他就是喝了鸩酒,据说鸩是一种鸟,羽毛有毒,足以致命,所以文言文里下毒常叫做“鸩”。但现代的生物学里似乎没见过鸩这种鸟的记载。我看的作品里出现频率最高的就数它了。

    屈原作品里出现了鸩鸟,有人认为他在文章中吾令鸩为媒兮,鸩告余以不好;雄鸩之鸣逝兮,余犹恶其佻巧是说屈原看见有女戎国的美女,便托鸩鸟为媒,鸩鸟不肯并且远离了他。

    接着他又想托雄鸩为媒,但却心犹豫狐疑。其实这个解释有些一相情愿。鸩鸟并不能成为媒鸟,李商隐诗青雀如何鸩鸟媒显然是继承了屈原的用意,不过想想也对,连鸩鸟也可以托之为媒,就可以推测相思之毒已是深入骨髓了。有学者研究考证,余令鸩为媒兮除了表达屈原的思想外,还反映了古代捕鸟的一种方法,即以鸟引鸟捕之。

    晋朝的学者潘安仁曾经注云:媒者,少养雉子,长而狎人,能招引野雉。至今在长江三峡地区,仍有人沿用养活鸟以为媒招引野鸟来捕之的古老捕鸟方法。

    禹步另有一种说法,见于《抱朴子》等古籍,但是在《陆判手卷》也有记载,大意是说,大禹治水时,在南海之滨见到一种大鸟(即鸩鸟)会禁咒术,走着一种奇怪的步子,能使大石翻动,于是大禹模拟其步伐,使成为法术,十分灵验,因为是禹制作的,故称为禹步。

    从这些说法中大致可以看出禹步形成甚早,与古代的禁咒术有关。禹步的基本步伐是三步九迹,后来扩大为十二迹、三五迹等不同的禹步。后发展成为了道家著名的罡步。

    鸩鸟在水中洗浴,其水即有毒,人若误饮,将中毒而死。自有此传说后,人们因惧怕中毒而不敢轻易饮用山林之水。

    《朝野佥载》也记载说,冶葛食之立死。有冶葛处,即有白藤花,能解冶葛毒。鸩鸟食水之处,即有犀牛,犀牛不濯角其水,物食之必死。为鸩食蛇之故。翻译过来的意思是,野葛吃了就得死。生长野葛的地方,就长有白藤花,它能解野葛的毒。鸩鸟饮水的地方,就有犀牛,犀牛不洗角的地方,生物喝了这水一定得死。

    因为鸩鸟吃蛇的缘故。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基本沿袭了这个说法,强调了一物克一物的仁义思想。但总体上说,鸩鸟是克不住的。因为它俨然已经成为权力和复仇的使者。它必须持续飞舞在激烈的欲望风浪里,使命一当传达,就不可能停止,逢人杀人,逢鬼杀鬼。

    并且我定睛一看,朝着我和崔明丽飞来的这只鸩鸟却是全身黑羽,眼睛深红好似宝石,直直地冲来顿时引起了腥风阵阵,吹到了我和崔明丽的脸上,单单这气流就可以把我们俩的脸颊搞得生疼。

    “二黑子,杀了他们——”老宋头咬牙切齿,指挥着天空当中翱翔着的黑鸩鸟,刹那间,我和崔明丽便朝着两边散开了去,不好,他这是要用鸩鸟把我和崔明丽逼到两边,而后便想直直地冲到我身后的饿鬼道上面去,这可不行。

    “滚开——”崔明丽大吼了一声,眼瞧着她已然被那只黑鸩给缠上了,崔明丽取出了判官笔,和那黑鸩打斗了起来……

第646章 激战() 
真的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这老宋头儿,看似仅仅是一个在街上拉车载客的老头子,却不想他竟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御岭力士。

    卸岭派据说创始人是一个土匪头子,得仙人传授“令人力大之法”,因此这土匪头子力撼山岳无人能敌,后来他干起盗墓的勾当,并且将这法门传授于自己的得意弟子,其门人自称卸岭力士。慢慢的卸岭派的人丁就开始兴旺起来。

    从古至今,说起强盗贼寇,在世人眼中,历来各个都是该遭千刀杀,万刀剐的歹人,乃是极败坏的恶名。可细论起来,朝臣天子,士农工商,在那三百六十行里,从上到下,哪一处没有丧尽天良,用瞒天手段行奸使诈的贼子?大盗窃国,中盗且候,成王败寇,只有最末等的才窃金银。孰不闻“道不盗,非常盗”,“盗亦有道,盗不力道”之言。真正在绿林结社取利,做分赃聚义勾当的,也向来不乏英雄豪杰,惯作出一些常人难以思量的事业,并非是旁门左道可比。绿林盗中声名最显者,莫过卸岭群盗。

    此派于北宋期间经过逐步互相交流融合,吸收了摸金与崂山派两派特色,形成了具体的流派,对风水术法有自己独特的认识(但并非集两家之所长)。擅长于破坏法阵,熟悉各类风水地形的的弱点。

    卸岭之辈或散布天下,或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逢有古墓巨冢,便蜂拥而起,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专效仿昔时赤眉义军的作为。试看各朝史上,都少不了卸岭群贼倒斗发冢的秘闻,倘若说将出来,那些惊心动魄,诡异外分的行踪,实不逊于摸金校尉的事迹。卸岭盗墓皆是聚众行事,盗取古冢,历涉险阻危厄,并非仅凭矫健身手与群盗之力。正所谓盗亦有术,卸岭之术在于器械,流传了近两千年,引出许多冠绝古今的奇事。然天下事物兴衰有数,既有其生,就自有其灭。卸岭力士始于汉代乱世,鼎盛于唐宋,没落于明清,至民国时期,终于销声匿迹,就此绝了。

    发丘,摸金,搬山,卸岭,其术不外乎“望,闻,问,切”四诀,四字分八法,各有上下两道,如“望”字之上法,乃为上观天星,下审地脉;下法观泥痕,辨草色,其间高下,虽是相去甚远,却皆有道,非是寻常艺业可比。故常言道“七十二行,盗墓是王”。

    卸岭派盗墓离不开他们灵敏的鼻子,他们用铁钎打入地下抽出来之后在辨别土壤的气味,根据土壤中气味种类的不同再做判断,另外在打铁钎的时候手感的不同以及土壤颜色的差异都是他们考虑的事项,但是最主要的还是依靠鼻子,所以他们为了保持自己鼻子的灵敏度,忌烟酒辛辣之物。

    然摸金有符,发丘有印,搬山有术,御岭有甲,而但关这老宋头穿在身上的这件铠甲,便可以得知,此人便为御岭群盗当中的一个大头目,别的不说,单这一只黑鸩,便可以奠定了他近乎于掌门人的地位。

    这只黑鸩虽然稀少,但一看就是训练有素,此时,它仿佛是一支利箭一般直直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