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噩梦降临-第2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不偿失。所以,古代所说的“因粮于敌”在很大程度上是拿钱买粮,其中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市场。
在古代一支军队到达一个地方以后,先要在军营附近建立一个流动市场,靠附近的商人(或者军队自带的商人)和民众进行交易转换,从而获得当地的各种物资。当然,还要想办法和当地的头面人物达成某种妥协,由他们出面把当地的物资集中送上,这里面少不得要威胁恐吓一番外加给点好处。
要是真像人们所说的,纵兵抢劫,那会遭到当地人的反抗,会造成军队损失,而且哪怕抢劫过程很顺利,要把这些抢劫的东西运回来,也好消耗自己的马匹,人力等,降低作战部队的员额,要是万一出现逃兵之类的事情就更得不偿失了。所以与其消耗大量时间在分兵、找粮、抢劫、运输的环节中,降低部队的运动速度,还不如提高效率,直接找当地人买。这因粮于敌也是一个要求熟练地运用政治和经济手段的技术活。
古代战争后勤究竟有多难
先看几条资料,如果这些数据是准确的话,很多人就会对后勤有一个新的认识:李广利二伐大宛,步骑六万,后勤为“牛十万,马三万匹,驴、橐驼以万数赍粮”;后勤和前方作战达到3比1以上,要是再考虑到这些农民耽误的农时,古代战争对经济的影响太大了。
沈括的战争后勤设计
宋代大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详细记录了宋朝军队的后勤设计,翻译成白话是这样的:每个民夫可以背六斗米,士兵自己可以带五天的干粮。一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一次可以维持十八天。如果要计回程的话,这些士兵就只能前进九天的路程。
两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的话,一次可以维持十十六天。到第八天以后,其中一个民夫背的米已经吃光,可以先给他六天的口粮让他先返回。剩下两个人可以前进十三天。然后他有计算三个民夫的情况,得出结论三个民夫供应一个士兵,已经到了极限了。如果要出动十万军队,辎重占去三分之一,能够上阵打仗的士兵只有七万人,就要用三十万民夫运粮。这已经是极限了,因为这些民夫自己也要吃饭,中途也会患病和消耗。而且沈括是把这些死亡民夫的粮食也给算到士兵的头上,还没有算途中粮食丢失之类的消耗。
所以古代军队不容许有吃闲饭的,因为一个吃闲饭的就要有三个人去供应他还不够!这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当然有人说可以用牲畜运,但是那样只是加快了部队运动速度,而没有提高最后的效果。因为牲畜载的多,吃粮更多,与人工比更娇贵,要是不给牲畜吃好的,牲口就会瘦弱死亡。要是牲畜死了,那么它带的粮食也就只能一同抛弃,会造成浪费。所以和人工比,各有短长,就看统帅怎么选择。
沈括的后勤设计是一种途中没有任何损失的设计,要周密安排,合理调度,还要不发生任何意外。但是现实中根本没有这样的军队。古代粮食运输效率之低,消耗之严重远超人们想象。《旧唐书》中记载的有关李靖征突厥时的后勤记录显示,从山东运粮到河套单程就需要近两个月,途中粮食的损失高达百分之九十!在亩产极低的古代,一次出征耗掉大半个国家的财力也毫不稀奇。
我们这样算,按照古代步兵平均每天40公里的标准行军速度来算,一支10万人的大军(7万作战部队,3万辎重部队)在30万民夫的后勤支援下,活动半径仅仅只有640公里,在首都长安还到不了陇西的兰州。要是从长安到当时的安西都护府,最少要67天时间,还不算途中遇到天气等突发状况。这对后勤的消耗已经达到了国力的极限。所以,解决办法只有一个—就地开荒,自力更生。
当然,还有一个办法,像蒙古人那样,攻下之后不要后方,直接屠城,这样做倒是利索,但是仅限于蒙古,因为蒙古不需要粮食,他们出征的时候每人不但有三到四匹马,换乘和载辎重帐篷,还有羊和母牛。他们挤羊奶和牛奶解渴,吃羊肉。还可以让母牛生下小牛后吃牛肉,他们的生活方式就是他们的武器。这是特例。
接下来是我自己的话。
所以你们不要当打仗就是直接出动多少兵马去干架就行,你出动个20W大军你TM起码要准备40W…50W的后勤人员!就像现在美国的士兵一样,后勤是后勤部门,战斗前线是战斗部门!
有些小说写得出动了百万大军,就靠一州之地,我呸,你TM一州之地多少人?还百万大军,有TM点军事知识OK?
(本章完)
第41章 …黑云压城()
诶!那位好汉住手!别丢可乐瓶了,又不是收费章节,不看你下跳下一章就是了。
这章我献给那些动不动就特么的十几二十万骑兵攻打其余国家的小说,特别是那些你麻痹写的十万骑兵急行军多少百里奇袭哪里的,我估计李牧,霍去病,卫青,狄青这些骑战高手都能给你从棺材里气得蹦出来!一匹马需要的粮草等于十个士兵不止,
拿骑兵最**最多的汉朝来说,汉朝武力最**的汉武帝,费尽心思,还差点掏空家底儿养的超过十万骑兵,还是前几任先祖给他留下的诺大家业才有的能力,你TM直接蹦出个十万二十万骑兵?你TM读过历史?
还有史书很多是骗人的,不信可以去问问历史老师,如果说真实的话,汉朝最强盛时期,一次集结最多的骑兵数量不超过10万。你理解什么叫骑兵么,单纯的10万匹马就可以么?假如骑手数量是10万,那么这支部队至少有15万匹战马,5万辎重车队。说汉宣帝出动16万骑兵我觉得至多3万。
说道骑兵概念,一万铁骑什么概念。近三万马匹。三万马匹粮草。一星期能吃多少粮草。。。而且还是常备一万铁骑。。所以说是近十万马匹做后盾的。。因为马只要受伤就得换马。十万马匹吃多少粮草你们算过么。历史夸张程度就在这。不能往深的推敲的。一般是总兵力十万会有一千骑兵。而三国的曹操出兵为了恐吓人,写好成百万。才只有有两千骑兵。
我记得有段历史是这样说:曹操遗权书曰:“近著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资治通鉴
周瑜都开嘲讽意大利炮了,哈哈哈,所以说历史上的吹嘘,恩,信半成就够了!
这你还不信?那不说汉朝和三国,唐朝吹逼的我也有,且看:
唐之初起,得突厥马二千匹,又得隋马三千于赤岸泽,徙之陇右,大唐畜马的监牧之制始于此。又以尚乘局掌天子之御,置左右六闲为皇家养马之始。经过几代的经营
到了贞观至麟德四十年间,已经有马七十万六千,置有八坊四十八监,在岐宁地区间,牧场遍布,地广千里:由于繁殖的多,以至于马多地狭不能容,又新置八监,列布于河曲丰旷之野。是时天下马价低廉,以一缣易一马。
后又随规模的继续扩大,而置群牧都使东西南北四位:以南厩使管十五监,西使十六监,北使七监,东使九监。
到开元初,由于战争不断,国马益耗,太常少卿姜晦乃请以空名告身(委任状)市马于各胡州,率三十匹投国者,酬以武官等衔。又于开元九年又诏:“天下之有马者,州县皆先以邮递军旅之役,定户复缘以升之。百姓畏苦,乃多不畜马,故骑射之士减曩时。自今诸州民勿限有无廕,能家畜十马以上,免帖驿邮征行,定户无以马为赀。”以免税免役进一步鼓励民间养马蓄马。
其后突厥九姓可汗款塞输诚,唐玄宗厚抚之,岁许于朔方军的西受降城为互市,以金帛市马,于河东、朔方、陇右官马共牧之,既杂以胡种,军马乃益壮。
至天宝后,诸军战马已是动辄以万计。那些**私有的牛驼羊马之牧布诸道,百倍于县官,皆以封邑号名为印自别;将校亦备私马。是以谓秦、汉以来,以唐马最盛
到了天宝十三载,还有陇右群牧都使奏:“拢右一道,官蓄的马牛驼羊总六十万五千六百,而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要知道西北三道加上安西北庭的广大地域内,光陇右一道就蓄马三十二万五千七百,这都是军马的数目,每年有伤病老死的正常损耗万匹,再除了除掉驮拖的挽马,以及母马幼驹,至少有二十万合用的战马,再加上众多番汉杂夷自备马,拉出来轻易可以武装出一支骑兵大军。
而且相对游牧民族的逐水草而居的放养式畜牧,唐王朝以更先进的厩养,在同样的土地上,可以常备更多的战马,年出栏战马约十数万
咳咳,内容有点长,看不懂的直接看最后一句,年出产十数万战马,吹嘘得我都怕了,这写历史的人,啧啧。
下面再送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从宋朝来切入,讲述了骑兵的优势,劣势,发展,需求等!
觉得吸收了知识的,给我加个收藏,不用打赏,等到时上架来光顾下就好了!
以下内容非本人亲自书写,而是转载,谢谢!
说道骑兵,我本人会从宋朝的历史来切入,因为不管北宋南宋,除了北宋前期外,基本都是被游牧名族的骑兵压着打!
一谈到宋朝,很多肤浅的军事爱好者大多对其没有好感,因为它未能像汉唐那样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自始至终都生活在北方蛮族的阴影下,因此目前不少对历史认识还停留在教科书阶段的无脑FF往往都喜欢YY骑兵不是宋朝军队衰弱的主要原因,宋朝不能收复唐朝安史之乱后丧失的北方失地是因为战略问题,或者说只有像汉唐那样出击大漠才需要骑兵之类弱智得掉渣的观点。目前很多智商还停留在听龟兔赛跑故事的小朋友阶段的唐FANS在捧唐贬宋的时候往往54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唐宋面对的边疆形势发生根本变化,宋代的对手远比唐代强大可怕,二是冷兵器时代骑兵相对步兵的巨大优势。为此有必要就这个问题给那些小白扫一下盲。当然看完此文后那些唐FANS学鸵鸟那样当那个优势不存在也没关系,因为这个事实不会因为那些无脑唐FANS的54其存在的掩耳盗铃自欺欺人的做法而消失。
在讨论宋朝为何无法收复汉唐故土前,还是先给那些54骑兵优势的唐FANS科普一下关于骑兵的基本常识。
众所周知,13世纪崛起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建立的蒙古帝国是靠他自己缔造的无敌铁骑打下来的有史以来最大的陆地帝国,为什么铁骑能成就铁木真同志的千秋霸业呢?这就得从骑兵对步兵的三大基本优势说起,或者反过来说定居民族相对游牧民族的三大劣势。
在冷兵器时代的平原地区,骑兵相对于步兵无外乎三个优势。
一。冲击性,今天的坦克,战斗机,轰炸机之类就是靠这个成为陆战之王或者空中骄子,对地面步兵军团构成严重威胁。在无马蹬之前骑兵多数情况下还只能干干侦察工作,但马蹬出现后(本文就不讨论马蹬出现时间这个问题了,不过个人认为不会晚于秦末汉初)骑兵便开始拥有对步兵的冲击优势,从此在心理上也开始建立起对步兵的优势。冷兵器时代骑兵对步兵的冲击性优势有多可怕呢?这一点可以从上世纪30年本朝龙兴时期派出的西路军(未配备机枪)在河西走廊遭当地军阀马家军骑兵轻松秒杀得到间接反映,要知道当时还是热兵器已经成熟的时代,热兵器时代尚且如此,就更别说冷兵器时代了。当然这还不是最可怕的优势。
二。机动性,这个可以说是骑兵最大的优势。很显然步兵的速度在骑兵面前简直就是乌龟和兔子的区别,只不过龟兔赛跑的童话故事中兔子会睡觉,但在古代实战中骑兵是不会随便像那个故事中骄傲的兔子睡觉傻呼呼等乌龟一样的步兵来追的,无论是耐力还是速度,在平原地区步兵永远是比不过骑兵的。孙子兵法强调“兵贵神速”,而骑兵机动性远高于步兵的特点使其可以非常轻松做到这一点。
三。后勤优势。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句话道出了后勤保障对战争胜利的重要性。战争打的就是后勤保障,而这正是50年代创造“神迹”的志愿军将士在朝鲜战场上用鲜血换来的重大教训,后来中印战争**无法扩大战果根本原因也在于当时后勤补给无法支撑藏区边防官兵长期作战,不然国家花那么多钱修青藏铁路干嘛。事实上中国古代战争靠切断粮道迫使对方几十万军队不战自溃的经典战例不胜枚举,偶就在这里不多说。
而这正好是骑兵相对步兵最大的优势,甚至还不亚于机动性这个优势。
冷兵器时代游牧骑兵相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呢?如果看过CCAV10套的探索发现栏目播出的《全时空征伐之火线补给》的朋友们相信对蒙古人靠牛肉制品和奶制品解决军粮问题并将当时号称世界征服者的花剌子模统治者摩诃末逼着去见真主的内容一定非常印象深刻,片中已经对骑兵对步兵有多大后勤优势有多大已经做出最详细的说明我就不在这里浪费口舌了。事实上不光蒙古骑兵,历史上的其他蛮族骑兵也是靠打“草谷”这种相当野蛮的以战养战方式解决后勤问题的,大家熟悉的父皇帝辽太宗耶律德光同志就是没有很好约束契丹铁骑打“草谷”扰民的问题激起中原百姓反抗于是灰溜溜回老家了,险些就当上了中原的皇帝。而明朝末年的松锦大战皇太极就是靠这样的办法歼灭明军最后一支精锐部队才让李闯捡了个大便宜顺利进了北京城逼崇祯皇帝上吊。
正是靠这三样优势,骑兵在那个时代对步兵拥有极高的战略战术优势,差不多相当于今天美国空军对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优势。有了强大的骑兵部队就意味着拥有巨大的战略战术优势。说通俗些步兵打骑兵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先天的战略优势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