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噩梦降临-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战略战术优势。说通俗些步兵打骑兵是赢了追不上,输了跑不掉。游牧民族对中原王朝先天的战略优势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因此一般认为骑兵的战斗力至少相当于三个步兵,而事实上在实战步兵相对于骑兵是很难达到三个臭皮匠抵一个诸葛亮的效果的,骑兵的优势岂能用数量来形容?
因此在冷兵器时代要想战胜北方骑兵,无外乎防御和进攻两个手段。
在防御方面中原王朝从秦以后主要靠修万里长城依托地形优势来限制骑兵的机动优势,类似于二战时期的马奇诺防线。当然靠长城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但可以用作进攻的依托。
而对付骑兵最根本的办法发展自己的骑兵对抗北方游牧骑兵,正如今天中国空军对抗美帝猛禽战机最好的办法是发展本国的猛禽战机一样,战胜骑兵只能靠骑兵。而要发展骑兵必不可少的就是解决战马的来源问题,否则发展大规模骑兵只能成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一句空话。
因此自秦以后马政成为任何一个中原王朝也包括入主中原的汉化蛮族政权都高度重视的根本问题。因为解决战马来源问题最根本就是发展本国养马业,解决骑兵的战马来源问题。实际上汉武大帝之前的文景之治积累的不仅仅是金钱,更多是在积累反击匈奴所需要的马匹资源。
而骑兵所需的马匹,对中原王朝来说无外乎两个两个地方出产。一在东北,也就是所谓的辽东,即今热察一带。一在西北,就是所谓的陇右河套还有河西走廊一带,当然也可能包括西域。需要指出的是,一定要高寒之地,才能养好马。养马又不能一匹一匹分散养,要在长山大谷,甘泉美草之地,沃野千里之域,才能成群放养,最终为骑兵出塞长途追击之用。正是靠这些地方出产的战马,汉唐这样的中原王朝才得以实现对游牧民族的反击。当然即使是不必为马匹来源问题发愁的秦汉隋唐明在马匹资源掌握上也不如蛮族,那么为什么只有宋朝严重缺马呢?
这得从宋朝的开国环境说起,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的恶劣形势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这里笔者觉得有必要就开国环境问题和之前的汉唐还有之后的朱明进行对比,顺便为了让大家对宋朝开国环境之恶劣有一个深刻的认识,本人也会拿本朝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参照物。
先谈谈为什么汉唐能建立起大一统的帝国呢?其实只要稍微熟悉历史的朋友都清楚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他们踩在秦隋这两个大一统帝国巨人的肩膀之上。
而这两个朝代都不用为骑兵问题发愁,秦人本来就是靠给周天子养马起家的,最后秦能一统天下除了商鞅变法外一个重要原因也在于掌握了陇西养马之地(战国后期唯一能与秦抗衡就是胡服骑射与秦同出一脉的赵);而隋朝则继承了鲜卑人宇文氏建立的北周王朝,自然更不用为马匹问题发愁,因此
汉承秦祚,唐承隋祚。秦灭六国,结束春秋战国长期分裂时代;隋平南北,结束五胡乱华,南北长期分裂的局面。而这两个朝代都是二世而终,表面原因是皇位继承人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为完成统一大业,秦隋的连年征战,使国力提前透支,最终使自己走向了灭亡(当陈胜、吴广起兵的时候,秦朝的主力部队正部署在抵抗匈奴边境上,动用全国的财力修万里长城也是为了抵抗匈奴;隋朝的几次大规模用兵,不是对付突厥,就是讨伐高句丽)。应该说虽然秦隋二世而亡,但毕竟奠定了统一国家的基础,因此秦隋末年的战争****时期并不长,加上只是本民族统治阶级之间争权夺利的战争性质,因此汉唐一般能在很短时间内大体完成对前朝帝国遗产的大体接收,因此不必为马场问题发愁。这一点恰恰被很多网友所忽略(至少就疆域问题来说,个人认为本朝的情况相对秦隋来说和汉唐更接近,这一点本人会在后文谈到宋朝时候提及)。
但对宋朝来说,养马对汉唐来说举手之劳的事情对宋朝来说却可望不可即,就如同跑一百米对正常人来说在平常不过但对先天瘸腿的人却异常艰难。这是为什么呢?
这得感谢伟大的“盛唐”,由于唐朝SB的民族政策(某宋FANS曾谏太宗曰:“匈奴自古至今,未有如斯之破败,此是上天剿绝,宗庙神武。且其世寇中国,万姓冤仇,陛下以其为降,不能诛灭,即宜遣发河北,居其旧土。匈奴人面兽心,非我族类,强必寇盗,弱则卑伏,不顾恩义,其天性也。秦、汉患之者若是,故时发猛将以击之,收其河南以为郡县。陛下以内地居之,且今降者几至十万,数年之后,滋息过倍,居我肘腋,甫迩王畿,心腹之疾,将为后患,尤不可处以河南也。”猜猜看这位穿越到唐代的宋FANS是谁?)和SB文化政策(除了被众唐FANS津津乐道的唐诗外文化成就其实为零,因盲目的文化开放政策导致其对胡人文化不加选择吸收而本国文化实际上处于衰落时期,可笑的是现在SB唐FANS都盛赞唐代文化何等开放,唐人心胸何等宽广),加上无节制任用胡人为将,最后连边防也由胡人负责(这和开门揖盗,借鼠守仓有什么区别,可笑今天还有不少唐FANS对这种NC做法大加称赞,真是愚蠢不可救药)因此在安史之乱后,辽东,河北,河西走廊,陇右,河套等重要战略要地先后丢失。而唐朝也因此陷入了长达150年的分裂割据局面,这倒和春秋时代的周王朝很类似。但由于先前SB民族政策和文化政策的恶果,中国历史迎来了一个长达200年左右的一个非常平庸的乱世时期(这个时间段内没有大政治家、大军事家、大文学家、大学问家、大道德家,还不如后面的晚清民国时代,在这里替清FANS踩一下大唐,呵呵!)
晚唐却没有齐桓、晋文这样的诸侯,皇帝不仅受制于潘镇,而且受制于太监(被太监宰了3个,还不如后面的猪天子)。河北,河徨等地竟然出现了逆向的蛮族化倾向(好伟大的大唐啊,大清统治中国200多年把自己还有蒙古亲戚以及边境少数民族朝汉化方向发展,而大唐竟然让自家的汉民朝朝蛮夷化方向发展,大唐比大清伟大得还真不是一点半点,呵呵!),正是在这样严重分裂的局面为周边蛮族的做大,崛起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良机。
正是在五代十国军阀混战的背景下,崛起于北方的契丹建立的辽帝国利用中原混乱之际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后来民国时代的军阀混战局面也无不与太君,联共对大炮公的或明或暗的支持脱不了干系)。后晋皇帝石敬瑭于公元936年割“幽燕十六州”于契丹就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汉奸培训班三强:龟唐,猪明,KMT)。于是在东北方向,中原王朝不但丧失了马场更失去了最后一块抵御北方蛮族铁骑的战略屏障(后来常凯申出卖外蒙古造成的恶果偶就不多说了,左宗棠“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一语道出外蒙古对今天首都北京安全的重要性)。
而西北方向,河西走廊,陇右造成了吐蕃人或者回纥人的地盘,而河套地区党项人经过上百年的经营已经根深蒂固(这就是为什么后来契丹人一度占领河套地区但最终还是老老实实退出的根本原因)。虽然此时他们没有建国,但很显然是不会老老实实把这个地盘让出来让汉族王朝养马的。因此宋朝必须首先夺回这上述地区才能在那里养马。但是有足够的战马又不可能去占领这两片地区,于是宋朝对此也无可奈何。而解决马匹问题最有效的办法只能是养马,而通过边境贸易的方式只能解决一小部分马匹问题,远不能满足战争需求。而最要命的是宋朝面对的对手和汉唐时代相比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汉唐时代处于部落联盟阶段的匈奴,突厥到宋朝就变成了已经进化为半汉化的蛮族帝国辽和西夏(关于它们之间的区别本人已专门发帖论述过,如果以**为参照物的话,汉唐时代的匈奴,突厥顶多相当于八年抗战时期在太君面前只能打游击的**,而宋代的契丹,党项之流可比朝鲜战争中一口气把美帝从鸭绿江赶到38线的**牛气多了)这种********局面与今天本朝开国初期的形势极为相似(美帝,联共比之当年的辽金夏蒙强了可不止一点半点,对本朝形成压倒性优势),只不过和宋朝相比,本朝运气要好得多(领土方面继承清帝国的遗产,而且由于近代中国的落后某种程度上因祸得福为**利用列强之间矛盾发展自己国力提供了施展空间)。面对这样险恶的立国环境,在军事才能上不逊色于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本朝太祖也无力收复前朝丢出去的外蒙古,更无法解放与大陆最近不过一百多公里的台湾岛,既然我们不会因此指责本朝无能,我想理智的网友自然也不会因为宋朝收复不了前朝弄丢的领土而指责宋朝无能吧。
回到正题,现在是该谈谈宋朝失去北方战略要地无力解决马匹问题来源问题对宋朝灭亡所起作用的时候了。
失去了对陇西,河套这样的马场的控制实际上也就等于将冷兵器时代的战略优势拱手让人,而边境贸易很显然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宋朝缺马问题。因为契丹人和党项人都没大唐那么SB,既然是大唐让他们有机会控制中原王朝的边疆之地壮大为能与中原王朝的蛮族帝国(不仅仅是体制,在技术上辽,西夏也和宋朝缩小差距,如同今天的美帝虽然仍然是世界第一科技大国,但对今天PRC的技术优势已经没有ROC时代那么明显了),那么他们自然不会轻易让宋朝再把这些地方夺回去,因此这就决定了宋朝与辽金夏蒙的战争必然是生存资源和生存空间的掠夺。一旦涉及这方面的争夺,就是寸土必争的问题了。这种性质是由农业文明的特性决定的。拥有土地就是拥有生命!因此,宋与北方蛮族帝国的战争必然是残酷的、持久的、难分胜负的。而且这样的战争不是一场战斗的胜负就可以决定战争命运的。土地对于一个民族意味着什么,也就不言而喻了,这一点从今天毛子的车臣问题,塞尔维亚的科索沃问题也间接得到印证(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战争与同民族割据势力之间的战争不同,同民族割据势力之间相互往死里掐,无论掐得多么狠,那都是上层统治者之间的事情,对于下层的平民来说谁当统治者其实区别并不大,故本民族割据势力在统一过程中被消灭后很难死灰复燃,但不同民族之间割据势力就不同了,这一点今天的热比娅和鸠摩智就是最好的明证)。
当然退一万步讲,即使辽,夏不控制马匹市场,宋朝单凭边境贸易也远远不能满足自身对战马的需求。因为有经济常识的都清楚,一旦形成单方面的卖方市场,出售战马的一方往往可以借机坐地起价,就算是今天富甲天下的美帝也没法经受得住这样的折腾。
那么在战术层面上缺乏骑兵对宋朝产生了怎样不利的影响呢?
前面我说过,要收复幽燕十六州,甘凉河套河西走廊没骑兵根本办不到,在这种形势下,要宋军在无强大骑兵的条件下去收复幽燕或者河套地区这些前朝弄丢的领土实际上已经与让他们自杀无异。
现在不少NC网友对于后周世宗柴荣的死感到惋惜,和不少学者一样都喜欢做这样的假设,认为假如柴荣没有病死,后周必定可以收复幽燕。然而遗憾的是,如果我们仔细分析当时后周所面临的历史形势的时候,我们就必须理智的承认,如果柴荣在收复幽燕两州后不懂得见好就收继续北伐幽燕,恐怕下场只会落了个后晋石重贵一样的下场…身死国灭。众所周知,契丹建立的辽在唐朝末年开始崛起,之间和后唐的战争虽然败多胜少,但后唐的胜利也是建立并未丧失幽燕十六州这个重要的战略屏障的条件下打防御战的基础之上。而后晋儿皇帝将幽燕十六州出卖给契丹后,使中原王朝在战略上已经处于劣势的地位,其后虽然契丹入主中原的梦想虽然没能得逞,最终狼狈退回中原,但并未改变中原王朝相对契丹处于守势的地位,实际上在宋太宗北伐幽燕前中原王朝和契丹的战争胜利基本上都是防御战的胜利,并未改变“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态势。而柴荣在还没有统一中原,消灭其他割据势力(包括北汉),更没有经过长期的国力积累准备(尤其是骑兵)的情况下,带领区区几万兵马(骑兵占少数),去孤军深入一个进化为封建帝国并已经征服草原的辽国境内与擅长骑兵战的契丹人决战决战,实际上是自寻死路,按照今天的话说,那就是“****冒险主义”。诚然,当时柴荣选择北伐是看中了当时辽朝处于昏庸的“睡王”辽穆宗统治时期这个难得的“时机”,但当时的辽朝远没有进入社会危机爆发时期,仍然拥有相当强大的国力,后周军队能在北伐初期收复两座城池也是建立在对方没有充分重视自己加上汉族将领望风而降的侥幸之上。而一旦真的兵临幽州城下,后周军队在装备上的劣势就会在契丹铁骑面前暴露无疑。
从辽国的地形地势来看,是有利于骑兵而不利步兵作战的(实际上西夏也一样)。如果让我当上辽军主帅,以本人现在的水平想打败攻城的后周军或者宋军也不过是举手之劳。兵法中说的好,兵贵神速。而骑兵的特点正好能够让辽军轻易达到“兵贵神速”的要求。在没有足够骑兵的情况下去孤军深入攻打幽州城会有怎样的下场呢?切不说在冷兵器时代,攻城本来就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更何况对方还有相当强大的野战部队。这也是当年隋唐帝国征伐高句丽屡战屡败的重要原因。当然有网友说出这样弱智的话:攻打城池需要骑兵吗?攻城当然不需要骑兵,可保障攻城部队的安全没有足够骑兵却只有自杀的份。在这种情况下,就算契丹人没有在幽州城下部署十几万骑兵,旷日持久的攻城战(哪怕攻城时间超过一天也很危险)也会给契丹骑兵足够的时间迅速扑向攻城的周军或宋军,使其形成里应外合之势,使周军或宋军腹背受敌。对于北方军队尤其是蛮族骑兵来说若要击败后周军可供选择的方案无非有两种,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