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红楼之活的有滋味 >

第11部分

红楼之活的有滋味-第11部分

小说: 红楼之活的有滋味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羽绒被子也准备了很多,加上拉什尔毛毯,冬天会很暖和。皮子类的东西,只弄了貂皮、狐狸皮和兔皮。给元春做的冬衣,早在入秋的时候就开始了,从设计、配色到绣花,都是凌青参与的,几个丫头也跟着忙活,布料厚实,但不用做棉袍,因为即使针线再好,棉袍也显得臃肿,不然里头穿着羽绒棉衣,外头套一件就好。

    还给元春送了不少的银霜炭,不管四爷和福晋是不是乐意,反正她闺女不能冷到了。贾府这里早就改造过了,有统一的供暖,每年可以节省很多银子,下人也不会那么冷了,有了毛线手套,下人干活也少有冻上,冬天的毛线帽子都带着的,下人可不那么担心不美。庄子上本来就养羊,羊毛不缺,前一段日子从蒙古那边买了许多的羊毛回来,纺成线,直接织毛衣,凌青鼓励下人,织好一套给200文,一个多月下来,就收上来一千多套,估计下个月会更多,第二次买的羊毛不过五百两银子,几十车呢!估计还能织出两千套。

    一连三天的大雪,让京城许多人家的房子塌了,还砸伤了人。这样的天气,更是让人受不了。真是暴风雪啊!好在家里集中供暖,开始老太太还不干呢!亲身见识了,才让人弄的。今年可就好了,她那里的锅炉是单独烧的,年纪大了,不能冷到。前院宝玉他们那里,就不敢这么烧,都是开始习武的男孩子,而且本身就火大,即使这样,也足够了,屋里的温度恒定,人就不容易病。下人们也是高兴。族学里也有,孩子们上学就不怕了,还有住在那里的。反正成绩好的免费,不到标准的交上点银子也可以住。最重要的是图书馆里有供暖,几个老师没事就泡在那里,都不乐意回家了。

第18章 汇报() 
往年府里的炭火钱就不少,还得买最好的银霜炭,如今连老太太都不用了,只是偶尔出门的时候带手炉脚炉的。当初弄暖气的时候,老太太还不乐意折腾呢!后来也接受了,还很开心的和来客显摆,后来又有好多人家想要按,这事就交给贾琏了,这小子机灵,趁机认识了不少人。

    凌青给陕西贾政那里送了不少的银霜炭,还把取暖用的特制锅炉和暖气片,暖气管子,管子是铜制的,暖气片也很费,这要是普通人还真是弄不起。设计原理和大概图纸以及注意事项都写下来,还送了几车的毛衣毛裤和过去存下来的棉袍子,让贾政笼络人心用。

    贾政这一次还是带了赵姨娘和周姨娘,别人家的姨娘出去都混的不错,但在贾政那边,管家什么的,看的严格,赵姨娘想兴风作浪,和人摆主子款儿,也是不可能的。如今贾政心里有了凌青,对她们也就淡了。

    凌青亲自带着王熙凤去城郊施粥,发放救济品,还熬了许多的治疗风寒的药汤。一些家里困难的,也都领到了毛衣毛裤。虽然粗糙没有染色,但穿在棉袄里,可是解决了大问题了。

    四爷府里,胤禛刚从宫里出来,到福晋那里打个转儿,就到了元春处,一进屋,就感觉到热气,说道,

    “你这里可是够暖和的。”

    元春一边帮着胤禛拖帽,一边说道,“我娘家送来的银霜炭。”她娘真是挺任性的,但都是为了她,少不了自己慢慢的描补。

    “你家的日子过的倒是不错。”

    这话有问题啊!元春说道,“其实家里冬天很少用银霜炭的。”

    胤禛换了衣服,坐下喝茶,问道,“为什么?”

    元春笑着说道,“家里有大锅炉,集中供暖,一个大的锅炉子,烧普通的煤炭就好,从主子到下人,屋里都有,可暖和了。锅炉房日夜都有人值班,半夜也是又人烧火的,所以从来不会冷,我家都很少用手炉,这炭火自然就不怎么用了。一个冬天下来,花不了几个钱。就连族学里都有,好多学生嫌弃家里冷,直接住到学里不回去了。连先生都不乐意回家,非得要住下来,先生们的夫人来跟我娘说,不让先生住,可是让我娘好为难呢!”

    “哈哈……还有这事儿?倒是稀奇。不过这锅炉……倒是不错。”

    “可不是吗?”说完,又看看胤禛,说道,“爷,我跟您说件事,您可别生气。”

    胤禛心里想着,这才是正题吧!尽量让脸色和缓,说道,“你说吧!”

    “我娘吧!觉得把银子给庙里当香火钱,不如拿去救济灾民,所以,每次老太太说要捐香火钱,我娘就偷着扣了大部分,全送到城外的城隍庙,或者是育婴堂去,天好的时候乞丐少,就买了棉花布料,还有药材存着,等有了灾民用。我娘说,佛祖不差钱,看看庙里的和尚一个个吃的那么胖,更不差钱,道士们修道的正经人少,弄什么炼丹也是瞎弄,浪费,不如多救济穷人积攒功德。”

    胤禛是信佛的,但也不得不承认,真正修行的人很少,也就笑着说道,“你呢?不会也是这样吧?别的事情没有了吗?要知道那些乞丐,也不都是好的。”

    “那是当然了,乞丐也是人,是人都有劣根性,就比如好像乞丐明明有手有脚,没有病,可就是乐意要饭,施粥施药的时候,好多普通人家的来贪便宜。我就见过好多次。我娘有时候亲自去施粥的,我也去的。后来发现了几个,被送的衙门,这才没有人敢了。我娘给那些有能力干活的人也提供了挣钱的机会,就是帮着清扫城里的垃圾,让那些女人和孩子纺羊毛毛线,女人学着织毛衣,或者送,或者卖,都是有用的。”

    胤禛马上听出问题来了,这毛线是好东西啊!似乎不难做,这羊毛在蒙古是多的是,如果真的能有这么好的御寒能力,那真是太好了。胤禛有兴趣,元春赶忙把家里献上来的毛衣和绒衣都拿出来了。胤禛一试,眼睛立马就亮了。

    第二天,贾府里凌青就接到了元春的信,说是四爷觉得毛衣这东西好,让凌青把毛线的制法和毛衣的织法说详细一点。凌青赶紧让人去库房取出最好的,又派了一个婆子和一个针线房的人过去,再把详细资料写出来,让人一同带去,这一次还带了许多的帽子、围巾和手套。但是,除了这个,还有京郊庄子的地契和下人的卖身契。

    元春接了东西,马上就明白了,只说这是自己嫁妆庄子,胤禛自然明白,点头道,“爷知道了,放心,会记得的。”

    元春笑而不语。

    凌青把这件事情跟贾母和贾政都说了,贾政在外,只要知道这件事情就是了,贾母听了这个,一个劲儿的夸凌青做的好,这庄子是后添置的,算是凌青的私房,也是八百多亩呢!如今给了人,损失不小,贾母从自己的私房里给了凌青一个庄子,是南方一个一千亩的大庄子,土地肥沃,产出也好。凌青本来不要,但贾母很坚持,也就收下了,继续让手下的人种植玉米、地瓜、土豆等多产作物,还分出一半的土地种植鲜花、草药等经济作物。

    老太太听说京城来了许多的乞丐,就让人去施粥,凌青从府里又领出一千两银子,买了自己庄子上去年存下了的小米、玉米等粗粮,又多买了些棉花布料,一些砖石木材,在城隍庙附近盖起了几个简易的棚子,那些人自己捡些柴火烧了,又有土坑,这一冬天还是能过去的。

    施粥和药的时候,凌青带着王熙凤、迎春、宝玉一起去的,换上羽绒棉衣,厚实的毛线帽子和手套,帮着熬粥烧火,这是一次重要的教育过程。王熙凤等人看着凌青帮着煮粥,分粥,帮着熬夜,都很惊讶,很是佩服。一天下来,也累的很。

    连着好几日,都是这样,后来建房子,凌青把事情交给了王熙凤,让她带着管事婆子和建房的工匠一起研究,怎么保暖,怎么节省银子。又想了办法,让这些人每天去扫雪,扫垃圾,或者是帮着后来的乞丐安顿,到收治病人的病舍里帮忙,或者修路,让他们多少能挣些工钱。

    有人感激,有人耍诈自私,有人为了子女或者父母自己忍饥挨饿,世间百态,都看了个清楚。如同王熙凤这样眼高于顶的人,也换了想法,这穷人当中,也不乏让人敬佩的人。有个药方的秀才,更是开起了免费的学堂,这一次,王熙凤自己出银子买了好多的便宜黄纸和笔墨送去。

    她的这番作为,很是得到了凌青的肯定,对她说,“你这样的善心,肯定是有好报的,以后肯定子孙满堂,无灾无病。”

    “看姑妈说的。”王熙凤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凌青继续说道,“管家的媳妇,能挣银子固然好,但能省下银子最重要,我看你去督建房子,干的实在是好,下人也都约束的很好,明天你就去育婴堂吧!多接触一下孩子,将来你也能快点生一个,顺便也跟人家学学怎么照顾孩子的。”

    “哎呀,姑妈,我可不和你说了。”转头就离开了。

    这些天的确辛苦,转过几天,朝廷就有了动作,让那些乞丐都返乡回去了。凌青想着,还剩下不少东西,就买了几辆牛车,算是借了他们的,拉上许多玉米和小米回去,算是来年开春的粮食种子,还送了一些棉衣棉被,一些配好的药材也按照地区,大概的分了。还给了些银子。这些人离开的时候,把那几间房子收拾的干干净净的,连个草棍都没有,大家都是感慨,这件事情好多人都知道,也有人发现他们是荣国府的,但是没有人承认,又有人怀疑当奶奶的,怎么会带着尊贵的小姐少爷出来受苦呢?不过,上头的人是知道的。

    四爷晚上回去就跟元春提了这件事情,元春也说了很多,其实她过去也一样去的,还说她娘很会过日子,把胤禛都给听愣了,这大家过日子难,不但要俭省,还不能丢了脸面,想到那次的素斋,倒是明白点什么了。

    听说宝玉的周岁宴根本就没有办,省下钱来给育婴堂添了好多布料做衣服,给那些孩子买了许多的细粮吃粥,买了许多的猪肉送去,还送了小鸡让他们自己养呢!连着两个月,育婴堂超过半岁的孩子每天都能吃上一个鸡蛋,更小的孩子更是有了米糊和羊奶吃,因为他们养了十只奶羊。

第19章 送温暖() 
宝玉不喜欢四书五经,但有贾政压制,贾环、贾琮比着,倒是学的不错,尤其是楼先生特别擅长因材施教,他倒是还好。凌青最怕就是他在风流韵事上不谨慎,尤其抓周的时候,只拿着他的玩具狗狗,虽然比胭脂强,但也不算怎么好呢!贾政对他最严厉。

    如今的宝玉,可是把规矩吃到了骨子里,他若是和哪个丫头走的近了,那丫头肯定被拉到他跟前打手板。这孩子还是心地善良的,不想害人,这就是好现象啊!

    他如今的待遇和其他人没有什么不同,身上穿的衣服不错,但只有一个金项圈,和其他几个兄弟一样。每个月就那点月钱,而没有了来历非凡的宝玉,和贾环、贾琮一样到贾母跟前尽孝,因为凌青说男孩子不能娇气,他们也不怎么吃点心,所以贾母的好意不怎么乐意收下,哪怕得了好衣服,好玩意,也是得锁起来上档记录,平时见不到的。家里有游乐场,他们放假的时候就会去玩儿,身边的伴读也跟着玩儿,兄弟间的关系都很好。

    如今凌青让楼先生教三个孩子,也让他们住一起,侍候的人也精心挑了,但将来怎样,还真不好说,他们住前院,每日到自己这里吃午饭,晚上去老太太那里用晚饭。然后回前院,和外人接触的少,眼下还看不出什么不同来。

    却说贾政那里,凌青送来了许多毛衣、棉衣和药材,又送了许多的银子,他也想到了那些穷困的书生们,拿着毛衣让人分别发下去,还买了许多的炭火,找了许多的工匠,在新开的图书馆里搭建暖气,每天早上都会发一碗粥,晚上也有一碗,家里实在困难的,都会来蹭饭。

    这图书馆是贾政来后新建的,不但有许多的好书,还有许多许多名人些的文章,各地历年的考试文章汇编都有,如果想在这里看书,可以帮着抄书,或者写一篇好文章,得到了认可就可以在此待上三个月,吃免费的早饭和晚饭。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许多著名的学者被请来,在陕西几个州府轮流讲学五天,还有文比大会,奖金多,还有很好的奖品,每半年一次考试,形势和考举人的步骤要求一样,只是没有人监考,但如果成绩好了,就会有大奖。图书馆后就有一个演讲堂,这里每个月都有好几位大师讲学。在陕西还有一个文汇报,半个月发一份,上面有经典文章,好诗好词,有人投稿,让大师级别的人点评。价格很便宜,完全是成本价,贾政在此地的名声真的很好。文汇报发行到省外,价格可就不同了,这笔钱,一部分给大师们和投稿人当稿费,剩下的就是那些成绩好的学生的赶考费用了,贾政还说了,以后到京城考试,学里负责衣食住行。一应考试事物有专人打理,最有意思的是,还有许多的师爷来给学生们讲学,让他们知道官场上更现实的事情,这些师爷可是蒙着脸的,除了贾政没人知道他们的来历,但人家讲的话,对于这些考生来说,可是影响一生的。

    只是这样一来,图书馆和后头的演讲堂可是人满为患了,那些有钱的,赶紧捐钱,贾政还特意登门道谢,还弄了个光荣榜贴在图书馆门口,大红纸,金字,上头没写捐了多少银子,但肯定是捐的多,名字最靠前,还请了人写了一篇花团锦簇的文章。没说人家捐款给学子们,只说这些人乐善好施,是难得的好人,该当是我们学子的榜样,但实际上大家都清楚是怎么回事儿,全了两方的面子。当然,这件事情做的这么漂亮,楼先生的作用不可忽视,眼下贾政也不用顾虑其他省份的学政如何,更无须管下一个学政工作不好干,自己都能做好,为什么你们不行,你们做不好,那就是没本事。

    快过年了,一边是送礼,一边就是收礼了。贾府这里,收到的炭敬逐年增加,这是允许的,随着贾政步步高升,贾府的声誉不错,还多次得到了圣上的夸奖,炭敬也很客观,两万是正常,四万也是可能的。不过以前送礼是大事,花费最多,但自从凌青管家,这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