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居唐朝-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喏。”
薛朗接着道:“纵观历朝历代,百姓生活之所需,衣食住行,几乎都是自给自足的模式。除了盐是人人皆需要,自己无法生产故而全国都流通外,即便是金银绢帛,在有些乡下地方,几乎都很少流通,而是多采取以物易物的方式交易。”
众人一听,再思索对照,还真是如此。中国的银、铜其实不多,历朝历代之所以没出现银、铜危机,其实很大原因是民间交易,除了银、铜,多以绢帛代替。绢帛布匹也是可以当做银钱使用的。
薛朗看大家都已经想明白,便接着道:“根据这样的经济运行模式,其实完全不用担心会发生产能过剩的问题。首先,以家庭为基础的生产模式,限定了产出;其次,封闭的特点导致的就是没有流通渠道,也没有流通的需要,既然没有需要,就不会有多余的产出,肯定以满足自己的需要为首要之事,不会有太多剩余;最后,因为分散,即便每家每户皆有一点剩余,问题也不大,因为形不成规模,只要没有形成规模,就不会泛滥成灾,也就不存在产能过剩的危险。所以,诸公的担忧,完全可以放下,无须挂怀。”
薛朗发完言,坦然望着大家。
“好!”
李渊带头夸赞,众臣包括太子,皆以笏击掌表达对薛朗精彩发言的赞赏。薛朗身为末学后进,自然只能躬身作揖表示感谢支持。
一直保持沉默倾听,安静思索之态的秦王,这时才道:“今日听薛郡公一席话,世民对‘士农工商’之语,心中若有所悟。如若依照薛郡公之语,对待商者之问题,无需如临大敌,给予太多重视乎?”
这话问的,不止薛朗暗自喝彩,即便是几个老臣,圣人李渊,也忍不住多看了秦王几眼。秦王这悟性,这举一反三的能力,这还真是天生的,别人羡慕不来,也嫉妒不来。
李建成也不是草包,但是,比之秦王的灵慧而言,资质显得太过普通,这是天才与凡人的差距,非人力可改变的。薛朗都忍不住想同情他一下了。不过,显然不能,只能在心里默默叹息,可怜的太子。
薛朗道:“所谓士农工商,其实是相依相辅,相互依存的。如果只论分工,不论其他,农、工、商其实都可以算是生产者,士是管理者。其中,农是最基本的生产者,生产出基本的物资,然后是工加工成商品,最后是商促使商品流通。所谓有需要才会有存在,存在即合理,士农工商皆是社会运行的一个环节,对商人的存在,不需要如临大敌。还是那句话,人要生存,衣食住行皆是根本,商人的存在,要有富余的产出之后才行,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怎么做商人?只是呢,朝廷身为管理者,在现在仍有许多人都无法保证温饱的情况下,政策上向农耕倾斜,劝农之策乃是国之根本。”
秦王听得眼现异彩,向薛朗致谢道:“多谢薛郡公指教,世民受教矣。”
李渊也听得若有所思,摸着胡须道:“今日薛卿所言,其中一些道理,往日也有博学大家论过,可皆无有薛卿今日这般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薛卿大才,平阳有功也!”
这个评价蛮高的,薛朗谦虚道:“圣人过誉。既然秦王问到商人的问题,其实微臣还有几句话想说。”
李渊感兴趣的看他一眼,道:“薛卿家且讲来。”
第168章 圣人欲留人()
“喏!”
薛朗应了一声,道:“其实,商业要发展起来,有两个条件,一是交通便利,二是人口众多。纵观如今,但凡经济发达的地方,要么是兼具二者,要么兼具其一,否则,商业是很难发展起来的。”
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商人太多,没人种田,导致国本动摇的事情。
现代经济的发展,其实和交通大发展有很大关系。但凡交通便利,人口多的地方,经济就发达些,比如东部。但凡交通不便,人口又不多的地方,要发展经济,其实是很困难的问题,这就是西部为什么发展落后的原因。
古代与现代,各自有各自的经济运行模式与特征,幻想在古代打经济战,甚至玩倾销的,基本是异想天开。首先,生产力根本达不到;其次,物流运输业的落后,很大程度上局限了商品的流通;最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手里,根本没有余钱。以物易物还是这时候乡下很多地方的交易方式,连银钱流通的都少。
综上所述,怎么搞倾销?更不要提玩什么资本运作!连真正意义上的货币都没有,更不要说银行都没出现,玩资本运作这是火星来的吧?
薛朗道:“如今国本初立,尚有反王未平,民间商业发展不起来,待有余力的时候,国家间的商业其实可以做一做。不过,现在为时过早,过几年之后有了余力,可以做一做,以补充府库空虚。”
薛朗顺嘴提了一句,秦王眼睛一亮,李渊听得点点头,道:“薛卿家高瞻远瞩,待将来时机成熟时,可提出来,届时再议。”
“喏。”
李渊挺务实的,也能虚心纳谏,能作为大唐的开国皇帝,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人无完人,帝王也是人,当然会有优点、缺点。作为下属的立场来说,薛朗觉得李渊这样就算好上司了,不过,比不上公主殿下英明睿智就是了,公主殿下第一。
李渊道:“关于薛卿家提出的筹建粉条加工作坊,以辅助、带动红薯的推广,众位卿家尚有建议乎?”
“臣无有异议。”
“臣亦无有。”
众臣都表示认同。李渊拍板道:“既如此,明年先在长安周边推广,关于粉条制作工坊之事,当可率先实行。”
薛朗估算了一下日子,道:“启禀圣人,运到京中的红薯,可挑选一番,优质者留着做种,不合格的可以做成粉条,趁此机会,可以培训一批人出来,待明年大范围铺开时,就不用忧虑于人手不足的事情。”
“善。”
李渊赞许的点头,望着薛朗道:“既然说到这里,薛卿,朕打算调你入民部担任侍郎一职。以卿家经世之才,到得户部定能施展所长,发挥才学。”
圣人这是真看中薛朗了,一来就委任他做实权部门的官员。薛朗还年轻,在做实事,有实权的部门,更能出成绩、出功劳,这是圣人对他的任重。某些官职虽然清贵,其实几乎没什么立功劳的机会,是很难出头的。
薛朗明白圣人的好意,心中真正感激,但他心里根本放心不下公主殿下。于是,薛朗道:“微臣多谢圣人看重,只是,圣人的厚恩,微臣只能后报,微臣现在还不打算离开苇泽关,离开公主府。”
这下,不止圣人,连太子、秦王和大臣们都奇怪的看着他。这年头,进京做官才是真正的肥缺,京官才有俸禄可拿,才能享受到朝廷的诸多福利待遇。在外为官可没有俸禄可领,收入全看公廨田的收成,风调雨顺的年节还好,如果年节不佳,日子过得艰难的官员也不是没有。
圣人并没有生气,而是道:“我虽然只与卿家认识短短两日,可我看出卿家不是信口开河之辈,乃是踏实勤恳之人,想来其中必有缘故,是何缘故?且慢慢道来。”
薛朗诚恳的施礼道:“微臣多谢圣人体谅。微臣留在苇泽关的原因有二。其一,微臣身受平阳公主大恩。如今,刘黑闼作乱,正是苇泽关用人之时,公主对臣有大恩,且委以重任,微臣大恩未报不说,怎能在殿下需要用人之际自顾自离开?如此不忠不义之事,微臣要是做了,还能算人吗?”
李渊点点头,未予置评。薛朗续道:“其二,微臣在苇泽关尚有事务未做完,此事又不能让别人代替。所谓有始有终,既然是微臣提出来,又是微臣主导的,自然应该在我手上结束。再者,等此事有结果,想来圣人定会高兴于微臣未进京而是继续留在苇泽关。”
薛朗这话说的,这关子卖的。圣人都笑起来,道:“卿家如此说,我已然开始好奇卿家所做乃是何事?可是如试种红薯这般惊天动地之事?”
薛朗笑道:“禀圣人,圣人既然想知道,臣自当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苇泽关在试种白叠子。”
“白叠子?!朕知道高昌国有秘方可把白叠子纺成白叠布,只是,织法乃是绝密之事,难道卿家竟然知道乎?”
李渊惊讶的问道。薛朗道:“禀圣人,白叠布的织法其实不难,但苇泽关试种白叠子,并非为了白叠布,而是御寒保暖之事。如若功成,从今往后,除了无家可归的乞丐这一类的,但凡种植白叠子者,再无冻死之人!”
跪在在御座之上的李渊,霍然起身:“卿家此言当真?”
太子、秦王、众大臣皆目光灼灼的望着薛朗——
在没有棉被的年代,寒冬腊月的时候,正是为政者最头疼的时候,因为每年都会有冻死人的事件发生。
富贵人家可以烧炭,可以穿皮裘,冷的时候减少外出即可,晚上睡觉保暖,出了燃炭还可以盖蚕丝被。
但是,这些东西在普通人家,特别是蚕丝被更是真正的奢侈品,一般普通富裕的人家都盖不起。普通人家唯一可以御寒的皮裘是什么呢?羊皮袄!
没有棉衣,只有羊皮袄和单衣的年代,普通人家即便烧火取暖,身体强壮的成年人还好说,对老幼或是体弱的人来说,却是难熬至极,一个不小心就冻死了。
薛朗朗声道:“禀圣人,微臣所言,句句是真,如有虚言,圣人尽可取走微臣项上人头就是。”
李渊厉声道:“薛卿可知每年寒冬腊月,不管南方北方,冻死之人有几?”
薛朗道:“臣不知具体数据,但根据如今的生活水平和衣物布料推断,想来贫苦人家冻死的人多些。”
太子道:“每年冬日,既有冻死之人,又有因御寒燃炭死于炭毒之人。在冬日,死人已是平常事,没有死人之冬日才是稀罕。”
秦王接道:“如若薛郡公真解决了御寒取暖之问题,不止有功于朝廷,更是功德无量也。”
第169章 预定任期()
薛朗没答太子与秦王的惊叹,而是缓缓地交代事由:
“春天的时候,下了一场大雪,秦王攻打刘黑闼受此影响,甚至有失利和损失。那时,臣在苇泽关,寒冷的气候,十分难耐。向殿下打听我朝有何御寒之物时,才知道竟然没有棉花也就是白叠子弹制的棉袄、棉被这一类,细问之下才知道,在我朝,因不得其法,白叠子仍作为奇花异草,用作观赏之用。而在异国,棉花乃是冬日必备之物,就算是普通人家,不管南方还是北方,皆会制上几床棉被留作冬日御寒之用,是十分平常的东西。而棉花,只要气候适宜,却是十分易种的作物。”
来的时候,平阳公主就提醒薛朗,不要对圣人的留任推辞太多,以免冲撞圣人,让圣人觉得不识好歹。
为解决这个问题,薛朗冥思苦想,想出来的就是棉花这个东西。棉花的试种,于家国社稷皆有益。用这个作借口,想来李渊也说不出什么,还只会嘉奖他,也不会对平阳公主有什么想法。
现在来看来,果然一切都如意料之中一般。薛朗表示机智如他,点赞!
李渊急忙问道:“何等气候才适宜种植棉花?请卿家教我!”
李渊也不喊白叠子,跟着薛朗改喊棉花了。薛朗连忙道:“不敢,微臣这就告之圣人。”
我国自古以来的棉花产区,分为三个地区,一个是黄河流域棉产区,一个是长江流域产区,还有一个就是西北内陆棉区。
这三个产区,以唐朝的现状及疆域,基本只有第一个产区可以推广,第二个产区人口稀少,朝廷都还没开发呢,第三个产区更不用说,现在那里还不是唐朝的疆域,朝廷管不到。就算是已经第一个产区,都还有刘黑闼在作乱,所以说,朝廷想推广种植棉花,还任重道远呢。
薛朗道:“禀圣人,关于棉花的种植条件,棉花喜温喜欢日照,怕湿怕冷怕霜冻,怕阴雨渍涝,怕干旱高。有句顺口溜,说得很直观。说‘棉花从小是个病汉子,长大是个药罐子,到老变成钱串子。’依臣一路行来观察所得,齐鲁、冀、豫之地,是最适宜种植的;其次,关中、幽州等地也可以种植。其实最适宜种植棉花的是西域诸国的气候,所以,高昌国才会有那么多棉花产出。”
李渊点点头,道:“苇泽关试种棉花,进展如何?”
薛朗道:“禀圣人,目前一切顺利,等微臣回去,差不多就可以采收了,届时核算一下产量。因为是第一年试种,微臣虽说知道棉花,于种植管理上其实并不精通,今年的种植管理,乃是公主从京中抽掉了两名培植白叠子的花匠前去,大家一起商量着试种。今年有了经验,明年再试试增加种植面积,于种植过程中汲取经验,改进技术,这是须得耗费时日的事情,急不来。”
李渊道:“既如此,卿家且先回苇泽关,待明年春日,京城附近你尽管挑选适宜的土地,把红薯、土豆、棉花一起试种,交由卿家你主管。在长安,朕定当把所有擅长培植棉花之花匠给卿家找来,争取早日实现棉花之高产。”
这是给薛朗划定期限,也是对薛朗的看重。薛朗心中其实还是不太愿意,最好是明年过后再来京师。历史记载,公主殿下亡故于武德六年,具体是年初还是年中或是年底,根本就没写!
在这桩顾虑没解决之前,薛朗哪里有心来什么京城。不过,想到来时平阳公主的交代,薛朗只得道:“多谢圣人看重,微臣定当努力。”
没正面答应,却也没再推拒。
今日朝会,主要就是议红薯和土豆的事情,棉花那是意外收获。薛朗能说的部分说完,接下来的细节安排,就是在京官员的事情,与他无关了。
细节安排不是什么大事,很快就议完。又议了一下其他的事项,众臣各自畅所欲言,发言的时候,会时不时的看看手中的笏板。
笏板在上朝的时候,相当于一个记事本。上朝之前把想说的话,发言要点记在笏板上,发言的时候才能简明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