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王英明-第3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敌军不过是用了奸诈的计谋才取得了胜利,这种胜利只是暂时的,是不会持久的,我们现在应该做的事情不是气馁颓废,而是要重整旗鼓,拾起我们的信心,昂扬我们的斗志,之后一口气打回含烟城,全歼敌军!”
“打回含烟城,全歼敌军!”
“打回含烟城,全歼敌军!”
士兵们高高地举起手中的兵器,齐声呼喊。
“好!不愧是本郡王的勇武之兵,现在我命令,全军回到丛寺城,重整旗鼓之后就夺回含烟城!”
“是!”
众将士齐声道。
第71章 方勇()
两千多人跟随着周颖瑜向着丛寺城进发,众人到了丛寺城西城门之后,守城门的士兵见是周颖瑜,急急忙忙的打开城门放行。
周颖瑜等人进入了丛寺城,安顿好了将士们,周颖瑜命令士兵去汤光城找宫锲德,让宫锲德在汤光城招募士兵,他自己也在丛寺城招募士兵。周颖瑜不仅给宫锲德带去了命令,而且还命令林康城城主孙勇浩、玉潭城留守海家动招募士兵。
海家动是周颖瑜十分得力的干将,命令他为玉潭城留守就是信任他的表现,周颖瑜赋予了海家动很多权利,海家动在玉潭城的权利就相当于他周颖瑜在这里一样。
士兵领命而去,快马加鞭的传达命令去了。
汤光城。
城主宫锲德接到了前方的消息,说周颖瑜军大败,暂时退往丛寺城,命令他招募士兵补充兵员。
宫锲德脑中思考了两秒钟之后就决定乖乖听令行事。
周颖瑜虽然大败,一战就失去了两万多士兵,可是实力依然不容小觑,玉潭军也剩下几百人,这支精锐部队宫锲德也是几天前才知道的。
按照周颖瑜的命令,宫锲德开始在汤光城中招募士兵。
汤光城是很富足的,城中的居民过的正经不错,他们有吃有喝的,就不想入伍。
听闻这个消息之后宫锲德很上火,他要是不完成这个命令,就算是自己的女儿极尽得宠也不行。
于是,为了解决这个难题,宫锲德开除了优厚的条件,只要参军,立即就可以得到一个金币,并且俸禄翻倍。
这个条件让很多人都心动了,可是百姓们还在观望着,希望宫锲德可以给出一个更加厚道的价格,毕竟参军打仗不是小事情,动辄就会搭上自己的性命,这种世间最危险的工作自然要有与其相匹配的利益条件才可以。
见此情景,宫锲德郁闷了。
宫锲德已经许诺了他本不应该许诺的条件,因为招募兵员是一回事,筹集粮草军械也是一个大问题。
宫锲德已经预料到了周颖瑜的下一道命令,那就是命令他筹集粮草军械,士兵需要吃饭,想要对敌人造成伤亡需要军械的支持,二者缺一不可。
宫锲德豁出去了,他在原本的从军入伍条件上再加上一条,若是从军,退伍之后可以获得一百银币。
宫锲德没说是十个金币,说的是一百个银币,因为一百个银币的价值与十个金币相等,可是听起来却比金币要有气势。
这一招果然让许多人心甘情愿的入伍,既是为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也是为了一个博得功名的机会。
经过五天的招募,宫锲德在汤光城招募到了两万一千四百人,看到这个数字之后宫锲德表示很满意,这份答卷交上去的话周颖瑜也不会说什么了,说不定还会表扬自己一番。
宫锲德立即派人将士兵的人数与名单信息送往丛寺城,周颖瑜看到了果然很高兴,大手一挥赏赐宫锲德二百金币。
接过宫锲德送来的信息之后不久,周颖瑜也接到了孙勇浩与海家动的招兵信息。
孙勇浩招募到了一万三千一百人,海家动招募到了八千六百人。
周颖瑜也在丛寺城招募了九千人,新招募到的士兵加上周颖瑜从含烟城带到丛寺城的士兵,一共六万人。
周颖瑜再一次拥有了一只大军,他下令各个城池立即开始训练士兵,他本人也率领五百人回汤光城,他要亲自训练汤光城军队。
之所以如此决定,一方面是周颖瑜训练军队很有经验的缘故,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提防其他将军训练军队之后,这支军队将不听命于他,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
周颖瑜命令林赛去林康城训练士兵,玉潭城的海家动训练当地招募到的士兵,命令钱尔驻守丛寺城,一方面加紧训练士兵,一方面负责防御可能从含烟城到来的敌军。
周颖瑜做出了部署。
就在周颖瑜抓紧招募士兵进行部署的时候,丁国发生了一件大事。
蔡军入侵了!
蔡军此次进攻丁国动用大军二十万,以镇东大将军方勇为伐丁主将,以轩恒城卫戍将军齐芳为副将。
方勇与齐芳都是一线边防将军,无论是对丁军还是宋军都很了解。
方勇此人可是一员虎将,年少时就名满蔡国。
方勇天生就是大力士,五岁的时候就可以将五十斤重的石头举过头顶保持一分钟,十岁的时候就可以举起三百五十斤的重量,十五岁的时候可以拉开三石弓,而且百步穿杨箭无虚发!
方勇的祖上都是武将,他的爷爷方有论曾经就是蔡国蔡国镇东大将军,负责守卫蔡国东北部边疆。
方勇也算是继承了他爷爷的位置,可是没有人质疑方勇是否有可以担当这个职位的能力,因为方勇不仅勇冠蔡军,而且还颇有文采,写得一手好文章,可谓是能文亦能武,是一个全才。
方勇接到赵凌晖的命令后就点齐大军十万人马与从轩恒城出来的十万大军在云东山脉会合。
云东山脉在云东城东北二十里,方勇就驻扎在云东城。
云东城北面是逍云河,南面是月安河。也就是说,云东城位于两条河流相包夹之中。
云东城就是可以控扼两条河流的一个战略要冲,十分具有战略价值。
云东山脉说是山脉,其实没有多长多深,东西十五里,南北长二十二里。越过云东山脉在向东走九十里就是丁国的口巳城,九十里路都是一望无垠的平原。
这些年来蔡军与丁军在这九十里长的平原上展开了数次战斗,蔡军与丁军互有胜负。蔡军兵多兵器精,丁军人少不怕死。两军每逢重大节日都要打一场架,打架的规模或大或小,逢年过节都得打一场,这么些年来一直都是这么过来的。
时间一久,蔡丁两国都有了一个默契,那就是通过一场场战斗来磨练士兵,锻炼士兵的最好办法就是实战,只有经过实战的检验才可以让一支部队的战斗力时刻维持在最佳状态,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两国都不举行军队的演习。
第72章 大军会合()
晚风渐凉,方勇率领十万大军就安静的等在提前决定好的接应地点。
五万大军安静地等在原地没有发出一丝声响。万籁无声的夜空之中偶尔有轻轻的风声吹拂过静谧的繁星之下。
今晚的夜空特别的明亮。
方勇等人就这样静静的等着齐芳率领的十万大军赶过来与他会合。
两天之前,方勇就接到了赵凌晖的命令,命令他为伐丁主将,副将则是轩恒城的卫戍将军齐芳。
方勇与齐芳二人没有见过面,只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过“齐芳”这个名字,他很好奇为什么此次如此重要的行动要让一个没有任何对丁作战经验的人来担当副将,但是没有将他的质疑说出口,而是老老实实的遵从了命令。
现在,距离会合的时间只剩下了一刻钟,方勇没有任何的焦急,双手牢牢地握着马缰,等待着。
过了大约七分钟之后,远处传来有节奏有规律的声音。
咔哒咔哒咔哒
方勇一双眼睛之中绽放出一缕精光,他的相貌还是很儒雅的,看上去就是一个儒雅俊逸的书生,可是穿上将军铠甲之后徒增了数倍的英武之气。
远方的夜空之中他遥遥看到了一直铠甲分明的军队,方勇认了出来,这正是蔡国的制式铠甲。
会合的大军来了!
方勇从声音就可以辨别出来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他心中对赵凌晖更加的崇敬了一分,虽然赵凌晖只有十几岁,不到二十岁,可是却年少有为,不仅牢牢地将朝政掌握在他自己的手中,而且还亲自训练了一支大军。
方勇只是从别人的口中听过赵凌晖训练大军的消息,初听时,方勇以为就是大王心血澎湃,一时新鲜,可是时间久了之后他发现,赵凌晖不仅没有将新鲜感撤去,反而在士兵平常的训练中增加了一些他认为可以加进去的东西。
这一次,方勇远远地就看到了这一支威武雄壮的大军。
云东山脉的林子中方勇与十万大军看的清清楚楚,这一支大军正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向他们走来。
明亮的夜空照在大军的铠甲与手中的锋锐长矛上散发出悠悠的寒光,寒光随着星辰的闪烁而闪动着颜色,让人感到一种莫名的肃杀之气,这种气息让常年混迹于军伍的方勇感到很舒服。
行走大军的前两排士兵手中高高举着蔡国的军旗,上面一个大大的“蔡”字迎着夜风飘扬。
方勇白净无须的面庞见到此景心中突然升起一丝感慨:蔡国国君代代贤能,看样子一统帝国东南的蔡国历代国君的夙愿最终极有可能要在赵凌晖的手上得到实现。
方勇的想法不无道理,现在丁国内乱,宋国国力孱弱新君没有得到广大百姓的爱戴拥护,声明极臭,这一切都是上天给蔡国的机会。
赶来大军最中间的一人策马扬鞭超过大军来到方勇面前,下马恭敬行礼道:“属下齐芳,奉大王之命协助方将军伐丁。”
下马之人正是轩恒城卫戍将军齐芳。
“齐将军请起。”方勇出声道。
齐芳闻言站起身来。
“齐将军,此次伐丁大王命你我二人共同行事,我们要勠力同心、同心同德、尽职尽责啊,一定不要辜负大王的期待。”
“属下明白。”
上来一开始齐芳的姿态就放得很低,他知道面前的男人可是蔡国公认的猛将,而且还文武全才。
齐芳带来的十万大军与方勇的十万大军会合在云东山脉的林子外面。
方勇见二十万大军已经集结完毕,一声令下:“开拔!”
大军没有出声音,只是在听完命令之后安静的跟随先锋部队行进。
这一次伐丁是一次秘密行动,既然是秘密行动那就要具备秘密行动的特点:出其不意。
为了实现出其不意这个效果,赵凌晖花费了不少脑细胞才研究了一套方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这是一个更古不变的道理,也是常理。
赵凌晖这一次就打破了这个常理,不讲道理。
二十万大军若是按照寻常的战法伐丁,在粮草军械运输期间就已经被敌人给发现了,因此,赵凌晖制定了一个战术:以战养战。
二十万伐丁蔡军只带七天的粮草,军械方面也多带一套,这样就足够了。
赵凌晖命令方勇,攻入丁国的时候就地取材,也就是将丁国城池储备的粮食作为军队的粮草来源,如果不够就到丁国百姓的家中搜刮,军械的来源大体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战场上的战利品,另一方面是各个城池的军械库。
丁国百姓这一次肯定会遭到大劫难,因为在抢粮食的过程中士兵会极容易陷入疯狂,但这不是赵凌晖所要考虑的事情,这些百姓是丁国的,不是蔡国的,丁国的百姓死活与否与他这个蔡国的国君有什么关系?
赵凌晖看重的是丁国的领土,不是丁国的百姓,因为百姓们忠于丁国的王室,以后肯定会与蔡军发生摩擦冲突,那么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丁国的百姓们不敢反抗,而这,需要的就是铁血。
二十万蔡军进入了云东山脉之中,按照先前预留的路线行进,有条不紊的向着丁国的方向进发。
此时的丁国边军对此这一无所知,他们这几日甚至还很高兴。
丁国边军为何高兴呢?因为一直与他们争斗不休的蔡军突然将目光放在了南方,主要的精力都用来对付宋国了,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情,丁国边境上的士兵还在期盼着轩恒城的十五万大军与宋国大战一场呢,那样就有好戏看了。
可是迟迟没有传来蔡宋开战的消息,这让丁国边境的士兵等的有些不耐烦了,他们都在说为什么蔡国不进攻宋国呢?
丁国边境的士兵不会想到,一场浩劫将席卷丁国,而他们这些人,就是这场劫难的最先献祭者。
战争机器一旦运转起来就停不下来了,蔡军昼伏夜行,经过两夜的行进终于来到了云东山脉外面。
第73章 口巳城之战()
丁国,口巳城。
口巳城位于丁国西北部,是丁国西大门的南半扇,丁国西大门的北半扇是匡连城,口巳城与匡连城两座城池构成了丁国的边境防线。
口巳城中的百姓有一千六百七十五户人家,人口两万多人,在丁国内算一座比较小的城池。
口巳城中百姓人数少的原因有两个,第一个原因是口巳城是一座边境城池,还是一座资源匮乏的城池,自然就不会有人愿意居住在这里,第二个原因是身为边境的城池,口巳城没有与蔡国开展贸易上的往来,没有贸易往来,人口就不会增多,这是边境城池的共性。
驻守在口巳城的卫戍将军叫做语八页。
语八页古铜色的脸是他特有的标志,这是多年来镇守边关风吹日晒的缘故,昂藏七尺的身形让语八页更显威武雄壮,他的双手很大,好似小型的蒲扇,在他眉峰之间,蕴藏着风霜与老到,他虽然不到四十岁,但是他在丁国军界还是有一席之地的,因为他很有想法,所以丁国先王派他驻守口巳城。
口巳城是丁国边关最重要的城池,原因无他,只因为它的对面就是帝国斗东南的霸主蔡国。
蔡国时不时的就与丁军在九十里原野上大打出手,两边各不相让,你来我往的不扔下几百具尸体都不会善罢甘休。
今天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