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美国的故事 >

第122部分

美国的故事-第122部分

小说: 美国的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案禁止任何美国船出海,也禁止任何外国船停靠美国港口,除非得到总统的特许。说白了,就是闭关锁国。你也许无法想象美国也有闭关锁国的时候,但它确实发生了,可能只有浪漫如杰斐逊者才干得出这种事。不过,此法案一出,大家还是觉得挺解气的。哼,我们谁也不求,再也不用看别人的脸色了!我们不是好惹的!

    当然,反对的声音还是有的,最有力的反对者是财政部长阿尔伯特加勒廷。加勒廷是杰斐逊政府中唯一懂经济的人,在财政金融方面,只有他可以与汉密尔顿进行有效的辩论,说明他的专业知识是够用的。加勒廷一向非常忠诚地执行杰斐逊的财政政策,但这个禁运法案实在太离谱,他不能不提醒总统。他说:第一,通过经济制裁迫使英法就范的想法没有根据,弱国制裁强国等于自杀。第二,联邦政府通过立法强行禁止自由贸易,破坏了自由经济的秩序。经济行为是私人行为,政府管经济不可能管得好,你等着瞧吧。第三,最重要的是,你根本管不住,因为行政成本太高了。咱那可爱的同胞可不是省油的灯,你不让他们光明正大地做生意,他们就走私,这叫“逼良为娼”。你管不管?管,必须投入更多的执法力量,咱那点钱全都得折腾进去;不管,法律无效,政府威信扫地。更何况,这个法律对各州经济的打击是致命的。加勒廷说得有理有据,杰斐逊一句都没听进去。这就是杰斐逊与华盛顿的区别:华盛顿不懂时,他听专家的;杰斐逊不懂时,他听自己的。

    事情的发展跟加勒廷说的一模一样。起初,英国、法国还真被唬了一下,贸易受到影响。但它们和它们的盟国都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不跟美国做生意,还可以跟全世界做生意,那点损失很快就补回来了。这就是弱国无法玩经济制裁的原因。今天的美国动不动就对别国进行经济制裁,而且制裁往往非常有效,那是因为它有两个法宝:一是经济实力,二是美元霸权。二者缺一,事倍功半。1807—1808年的美国这两样都没有,那不是穷折腾吗?

    禁运对英法没什么影响,对美国可太有影响了。一年之内,美国的出口从1。08亿美元降至0。22亿美元,进口从1。38亿美元降至0。57亿美元,商人破产,银行关门,人们失业,物价飞涨。新英格兰各州主要靠商业吃饭,这下基本上没气儿了,航运业、造船业一片萧条。中大西洋地区奄奄一息,繁华的都市和忙碌的港口快变成“鬼城”。南方因粮食卖不出去钱周转不过来而陷入危机,大批种植园倒闭,连杰斐逊自己的庄园也濒临破产。杰斐逊和共和党这才发现,原来搞经济不是一拍脑袋那么简单。

    桀骜不驯的北方人除了大张旗鼓地走私,还积极开展美加边境贸易。你只说片舢不许出海,可没说车轱辘不许出境。海上走不通我走陆上,跟英属加拿大做生意不违法吧?眼看着美加贸易一天比一天火爆,国会赶紧再出一条法律:陆地上也不许贸易!这不是把人往死里整嘛。北方各州实在受不了了,联邦党死灰复燃,迅速攻陷新英格兰四州,中大西洋各州也打算在1808年大选中推自己的总统候选人,而不是乖乖地听杰斐逊摆布。更要命的是,分裂的声音再次引起人们的共鸣,获得了更广泛支持。与其被联邦折腾死,还不如自立门户,保护自己的利益。从此时起,新英格兰开始酝酿脱离联邦,最终导致“哈特福德会议”。

    就像加勒廷预测的那样,禁运法案的执行困难重重。杰斐逊当然想严格执行,加强海关建设,扩大海岸缉私队。财政部说,对不起,俺没钱。别忘了,联邦政府所有的开支都指望海关税,贸易没有了,税也没有了,想扩建海关就得砍掉别的开销,什么海军啊,陆军啊,都喝西北风去吧。财政部一筹莫展,法院也不合作。1808年秋,在“美国诉郝克西案”中,总检察长恺撒罗德尼代表政府以叛国罪指控郝克西,说他从事美加边境的走私贸易,违反禁运法案,帮助美国的敌人。官司是在佛蒙特的联邦巡回法庭打的,正在那儿巡回的是最高法院大法官亨利利文斯顿。利文斯顿是共和党人,也是杰斐逊提名的大法官。你以为他会偏向政府吗?结果令杰斐逊大失所望。利文斯顿引用马歇尔在“伯尔叛国案”中的结论,认为走私不是叛国。他指出,叛国罪不能被当成严格执行联邦法律的工具。如果一个人只是企图谋取私利,这不构成对美国的战争行为。法院的判决让禁运法案的执行雪上加霜,别说抓不到人,就算抓到了,法院也不一定判他有罪。

    禁运法案是美国历史上最缺心眼儿的立法之一,能跟它媲美的恐怕只有“禁酒令”了。在艰难的抉择面前,杰斐逊没有像华盛顿和亚当斯那样靠理智和耐心解决问题,而是用简单粗暴的逻辑回避问题。他以为把头埋进沙子里就万事大吉,他以为把美国的大门关起来就平安无事。说到底,他把选票看得太重了,宁可牺牲国家利益也不违背民意,他没有“逆流而上”的勇气。选民们终究要为自己的短视付出代价,这也是他们为民主制度付出的代价。

    杰斐逊坚决不肯认错,一个劲儿地说这个法律效果很好,人民支持他。直到1809年3月,他撑不下去了,共和党也撑不下去了。趁着还没死透,咱赶紧改吧。3月1日,国会废除了禁运法案。同一天,杰斐逊在新法案上签字。历时14个月的“闭关锁国”灰溜溜地结束了。三天后,麦迪逊宣誓就职,成为第四位总统。

    禁运法案让美国元气大伤,杰伊条约的结束也让美英关系迅速恶化。杰斐逊拍屁股走人,把个烂摊子扔给麦迪逊。麦迪逊将怎样收拾残局?他能挡得住民意的诱惑吗?请看下一个故事:山雨欲来。

第89章 山雨欲来() 
1809年3月4日,57岁的詹姆斯麦迪逊宣誓就职,成为第四位总统。麦迪逊接班似乎水到渠成,因为长期以来,他就是杰斐逊政府的二把手、共和党的二当家。其实,今天看来理所当然的事在当时并不那么“自然”。首先,杰斐逊不是非退不可,宪法没有规定总统只能任两届。当初,“路易斯安那购地案”刚完成时,杰斐逊的威望如日中天,很多人希望他永远当总统。但杰斐逊在刚开始第二届时就决心效法华盛顿,他说:“华盛顿将军开启了八年期满主动退休的先例。我将追随这个先例,再有几个这样的先例就会成为惯例,阻止那些企图延长任期的人。”他做了个明智的选择,不仅成全了共和政体,也挽救了自己的声誉。再当一届,他恐怕历史地位不保。其次,麦迪逊不是共和党唯一的选择。南方的“老共和党”人提名詹姆斯门罗,北方提名杰斐逊的副总统、纽约人乔治克林顿。虽然他们都没成气候,但麦迪逊显然失去了杰斐逊“1800年革命”时那种一呼百应的气势,共和党的分裂不可避免。

    麦迪逊的“落差”好像是用尺子量出来的。大家看惯了人高马大、气度不凡的弗吉尼亚人:1。88米的华盛顿威风凛凛,1。9米的杰斐逊儒雅风流,1。83米的马歇尔阳光帅气,1。83米的门罗英俊潇洒。再看麦迪逊,身高只有1。6米,体重不足90斤,体弱多病,面无血色,有点猥琐,有点怯懦,跟他那几个老乡一比,简直没法看了。幸好,白宫的主人不是靠颜值吃饭的。其貌不扬的麦迪逊毫无疑问是最有政治智慧的“国父”,虽然这不意味着他将是特别出色的总统。他属于第二代“国父”,跟华盛顿、亚当斯、杰斐逊这拨“1776年的人”不是一茬。他比杰斐逊小8岁,比亚当斯小16岁,比华盛顿小19岁。他是“第一位没参加过第二次大陆会议的总统,是第一位没在革命战争中扮演过主要角色的总统,也是第一位走进一间屋子不会马上引起别人注意的总统”。尽管麦迪逊政府被视为杰斐逊政府的延续,但麦迪逊不是杰斐逊。

    说起来也许有点八卦,但麦迪逊与杰斐逊最真真切切的不同来自一个女人,她是总统夫人多莉麦迪逊。麦迪逊不是令人激动的领袖,但多莉是令人神往的女人。杰斐逊让大伙体验了八年没有女人味的白宫,好无趣。现在,这一切就要改变啦!多莉可不是一般人,她的两个姐妹嫁给国会议员,还有一个嫁给最高法院大法官,也就是说,她家在“三权”里都有“自己人”。当然,最重要的是多莉。她不是美女,却是首都华盛顿最出色的女人。每次美国人搞“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第一夫人”排名,多莉都稳进前三。虽然“第一夫人”的称号直到19世纪后半期才正式使用,但多莉被普遍认为是第一个真正的“第一夫人”。她让总统夫人在政治生活中承担了不可替代的角色,超越了玛莎华盛顿树立的传统的贤妻良母形象。人们喜欢叫她“华盛顿城的女王”。

    多莉比麦迪逊小17岁,她浑身上下散发出的青春活力照亮了身边的丈夫。麦迪逊疯狂地爱着多莉,她的聪明、圆润、活泼、幽默让所有的人都爱上她。她主持的沙龙、茶会、舞会是首都社交圈最受欢迎的活动,甭管你跟总统是不是一条心,总统夫人都会让你感到轻松、自在、温暖。甚至在白宫举行的国宴上,坐在主人位置上的竟然是多莉,麦迪逊很自觉地当“主陪”。大家不但不觉得她越位,反而很高兴不必看总统那张一本正经的脸。多莉总是让老公有面子,让客人有尊严。她不会忽视你的心情,也不会错过逗你开心的瞬间。麦迪逊总是用赞赏的目光看着光芒四射的老婆,一副“家有仙妻万事足”的样子,享受着她带来的每一分钟的快乐。多莉为苍白的麦迪逊平添了几分魅力,也为男人的战场洒满女性的光辉。

    麦迪逊像杰斐逊一样内向、害羞、书生气十足,但他没有杰斐逊的气场,没有杰斐逊的浪漫,也没有杰斐逊的专横。他那又瘦又小的身躯中有一个宽广的胸怀,他的大度和宽容是“弗吉尼亚王朝”的其他领袖无法企及的。他对杰斐逊在任期间任意干涉其他两权的做法不以为然,他想让“三权”重新回到分立与制约的道路上。然而,他的温和被证明是把双刃剑。这不,刚刚上任的新总统就被国会摆了一道。麦迪逊提名加勒廷为新国务卿,加勒廷也确实堪当大任。他是联邦政府中最有头脑、最有眼光的官员,为杰斐逊执掌财政部八年,硬是没让不懂经济又喜欢瞎指挥的总统闯出太大的乱子,着实不易。但正是他的独立思考和务实精神得罪了激进的共和党人。以威廉布兰奇贾尔斯、迈克尔雷布、塞缪尔史密斯为首的“激进派”坚决不同意麦迪逊的提名。这事儿要是发生在华盛顿或杰斐逊身上,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跟国会干架,就算我的提名最终得不到通过,我也要让你吐几升血。历届总统都是这样跟国会斗智斗勇的。实际上,凭麦迪逊的根基,只要他坚持,国会还是要给面子,但他选择了退让,因为他不愿干涉国会。咋办呢?他只能让加勒廷继续任财政部长,提名激进派塞缪尔史密斯的弟弟罗伯特史密斯为国务卿。这个提名倒是通过得很痛快,可是,这意味着麦迪逊要自己给自己当国务卿。罗伯特史密斯除了是塞缪尔史密斯的弟弟外,什么都不是。他不但对外交事务一窍不通,还专门给总统捣乱。国务卿算是废了,而麦迪逊挑的海军部长威廉尤斯蒂斯和战争部长保罗汉密尔顿居然完全没有军事经验。可能麦迪逊觉得海军部和战争部无关紧要吧,反正现在又不打仗。他哪里知道,战争已到大门口。

    糟糕的内阁并没有让麦迪逊的表现一无是处,“宪法之父”显然更能掌控他熟悉的司法领域。他的前任不止一次地发狠要废除司法独立,麦迪逊一点也不同意他的观点。其实,3月4日的就职典礼上最开心的人不是当选总统的麦迪逊,而是为他主持仪式的首席大法官马歇尔,这是他为五位总统主持的九次典礼中心情最愉快的一次,因为,杰斐逊终于走啦!麦迪逊与杰斐逊的亲密关系一点也没妨碍他与马歇尔的友谊,他们互相欣赏、互相尊重,在司法独立的问题上高度一致。麦迪逊一改总统府与最高法院剑拔弩张的态势,主动向法院示好。每当法院在首都开庭,总统一定会请大法官们到白宫做客,一年一度的国情咨文也提前送给他们一份。他拉升了司法权在联邦政府中的地位,以至于每年最高法院在首都的庭审期成了华盛顿社交圈的高潮,大法官们成了香饽饽。麦迪逊的支持使“马歇尔法庭”进入全盛时期。

    法庭的成就还得益于麦迪逊提名的两位大法官,特别是约瑟夫斯多利。斯多利当时只有32岁,是至今为止获提名时最年轻的大法官。本来,麦迪逊看中的是前总统约翰亚当斯的儿子约翰昆西亚当斯,此时他正任驻俄公使。约翰昆西亚当斯从小就是神童,天资过人,当过律师,也当过哈佛大学和布朗大学的法学教授,完全有资格当大法官。但他的野心在白宫不在法院,便拒绝了总统的提名。于是,麦迪逊把目光转向同样是神童、同样是哈佛法学教授的斯多利。别看斯多利年轻,他是美国19世纪最有影响力的法学家、思想家、作家,学术成就卓著,他写的判词和他的著作闪烁着耀眼的光芒。他的一个案例被好莱坞搬上银幕,由斯皮尔伯格导演(知道那部电影叫什么名字吗?)。斯多利是马歇尔的智库和左右手,他那像计算机一样的脑子简直就是最高法院的搜索引擎,你输进去一个词,他能给你一串结果。你经常听到马歇尔说:“这是适用于本案的法律。斯多利,去把它的理论依据找出来。”除了工作关系,斯多利与马歇尔的缘分天注定,都在第一眼就爱上对方。对斯多利来说,年长23岁的马歇尔如父如兄。他们在共同创造辉煌的同时也分担着彼此的痛苦,从他们互相倾诉的字里行间,你似乎可以看到他们曾多少次笑容洋溢,又曾多少次泪水涟涟。斯多利最著名的书——论美国宪法,就是献给马歇尔的。麦迪逊选中斯多利是因为他是共和党人,谁知,斯多利进法院后成了联邦党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