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宋英烈-第15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算如尔所说,后上岛的汉人不敢离岛,但岛上原有的那些本地汉人应该不受这条禁令的限制吧。可为何中土从未有人见过自称来自东方大岛之上的汉人?要知道,同样远在万里之外的大食商人可是经常来中土做生意的。难不成这些异域的汉人只会种地,不会做生意吗?”张姓大臣仍然不依不饶的问道。
“这倒不是”王崤峻解释道,“这些当地汉人自然不只会种地,他们中有许多人都是商人。不过,他们的商人只在岛内做买卖,从不到岛外去。即便有些人会驾巨船出海,也多是为了抢劫张大人所说的那些大食商人。”
“有钱不赚,难道他们是傻瓜吗?”张姓大臣问道。
“不,不”王崤峻摆手道,“他们之所以不和外界做生意,绝不是有钱不赚的傻瓜,而是其国有禁令,严禁本国商人与他国商人交易,违者灭族。”
“这是为何?”赵姓大臣奇道。
“这个小人也不知道”王崤峻说道,“这条禁令在该国已经存在上千年了,据说是当初第一批到达岛上的汉人首领颁布的。至于他为什么会下这个命令,该国的朝廷从来没有向百姓解释过。不过,以草民看来,估计最早的首领下这个命令可能是怕有人回中土引来暴秦的征伐,给大家带来灭顶之灾。后来之所以还延续这个禁令,一方面可能是习惯使然,另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该国之人近千年来于格物之道钻研颇深,领悟了许多不为中土人士所知的奥秘,从而建成了一个如草民之前所说的那样神奇的国家。如果他们来到中土,势必会与中土人士交流,那么难免会有人将自己在岛上的见闻说与中土人士听,其结果恐怕就会像草民这样,不但不能令别人信服,反而会被对方当成妖言惑众的jiān佞之徒,搞不好连xing命都会丢了。”
“若像尔所说,岛上的人有如此聪慧的头脑,能够制造出那般厉害的器械,以一人之力完全可以抵挡得住中土百余jing锐士兵,那么凭借他们的实力,完全可以杀回中土来,扫平天下,一统海内,何必还要困守孤岛之上呢?”张姓大臣又提出了新的问题。
此时的王崤峻已经稳定住了自己的心神,头脑中的思路也是异常的清晰,因此在听到对方新的问题后,笑了笑道:“张大人问得好,如果这座大岛是在离中土很近的地方,岛上的人又有如此巨大的武力优势,恐怕早就忙不迭的杀到陆地上来了。可问题是此岛距离中土有一万多里远,即便以岛上所造巨型铁甲舰的速度,在不遇到恶劣天气的情况下,也要走上半个月才能到。如果途中遇到狂风巨浪,很可能就会像与草民一起回归中土的许多亲朋好友一样,落得个船沉人亡的下场。
而且,岛上的军队只有汉人才能参加,而汉人在岛上只是少数,所以军队总数还不到一万人。这点兵力除去必要的留守士兵外,又能派出多少来征伐中土呢?三千?五千?以这么点军队进攻中土,就算其军队的武器犀利,只怕也很难站得住脚。更何况其所用武器只有岛上才能生产,在战斗中的消耗又比较大,一旦因为天气情况供应中断,他们也就只有死路一条了。这样一来,一面是安安稳稳的在海外做自己的土皇帝,一面是冒着极大风险劳师远征,岛上的朝廷和皇帝又怎么会杀回中土来呢?
这次如果不是岛上遭逢大难,发生了剧烈地动,使整个海岛四分五裂,并且有全部沉入大海的趋势,草民等也不会冒如此风险驾船出海,回返故土。只可惜,祸不单行,船队又在海上遇到了大风浪,不但沉了许多的木船,就连如山般的钢铁战舰也未能幸免。在地动中幸存下来的近十万汉人,能活着回到中土的,只怕百不余一呀。”
王崤峻的一系列回答和解释说得头头是道,最后又打出了悲情牌,从而打消了柴荣和张、赵两位大臣的大部分疑心。虽然对他描述的海外岛国的生活还不是很相信,但至少已经不再把“代表团”众人当成冒名顶替的骗子了。
御案后柴荣的脸sè也变得缓和了许多,他见自己的两位近臣不再提出新的问题,这才开口说道:“当初扶摇子道长说他的弟子都是有能力、有见识的人才,朕原本还有些怀疑。但今ri一见,才知道老神仙所言不虚。别的不说,光是你王崤峻的这份镇定、这份从容,以及这份口才,就已非常人所能比了。”
听柴荣这么说,王崤峻就知道自己见柴荣的第一关算是过了,他连忙施礼道:“陛下谬赞了。草民之所以敢直言不讳,是因为草民知道陛下乃是古往今来难得的明君,而草民所言都是实情,陛下绝不会因为草民说实话而治草民的罪。”
王崤峻这番话既是再次强调自己说的都是实话,也是变相的吹捧一下柴荣。自古以来,居上位者都是喜欢被别人奉承的,无论他是千古明君还是无道昏君,在这方面都是一样的。明君与昏君的差别在于,明君选择人才是看他有没有真才实学,而昏君选择人才却是看对方会不会溜须拍马、阿谀奉承。
所以,柴荣虽是明君,但听了王崤峻的吹捧也觉得挺顺耳。不过,明君就是明君,你马屁拍得再好,他也不会被你给拍晕了。因此,柴荣随后又问道:“尔自打一进大殿,便在不断的表明自己所说句句是实。可正所谓‘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朕不可能光凭尔等的一番说辞就相信尔等确有真才实学。若想证明自己的实力,尔等还需拿出一些实实在在的证据来才可以。”
自打一进大殿的门,王崤峻和其他兄弟就在等柴荣这句话,因为有了这句话,他们才能按照进宫前的部署,一步步的向柴荣展示自己的能力。所以听柴荣要他们拿证据,王崤峻马上就说道:“陛下,草民自幽州为陛下带来的些许礼物便可作为证据。”
第四十七章 通天之路(十八)()
听王崤峻说礼物可以作证据,柴荣觉得很奇怪,忙命殿外的侍卫将王崤峻等人带来的礼物抬进殿来。
六大两小八口箱子搬进殿中后,王崤峻等人便在柴荣以及张、赵两位大臣好奇的目光中,将箱子盖一一打开,露出了里面装的东西。和小黄门以及宫门口的军将一样,在这些礼物中,柴荣以及张、赵二人唯一能认出来的就只有五把横刀和那一箱子铅丸。
柴荣等人的反应在王崤峻的意料之中,他不等对方发问,便先将那几只望远镜从箱子里拿了出来,说道:“陛下,这是草民等根据在海外岛国所学的技巧,利用中土现有的材料,制作出的‘望远镜’。此物可视远如近,观一里之外的景物如在眼前。陛下和两位大人可以一试。”说完,王崤峻自己留下一只,将其余四只望远镜交给在殿中侍候的太监,由其转交给了柴荣。
随后,也不用柴荣询问,王崤峻便开始不动声sè的演示单筒望远镜的用法。柴荣则有样学样的按照王崤峻的方法,将单筒望远镜的内筒拉出,把口径较小的一头对准自己的眼睛,向殿外望去。然后,他便赫然发现,一名小太监的圆脸出现在了自己的眼前,不但是小太监的五官长相,就连他脸上的细微表情都在自己眼前清晰的展现了出来。被眼前景物震惊的柴荣忙把望远镜从眼前挪开,结果发现那小太监距离大殿有数十丈远,不用这个所谓的“望远镜”的话,漫说是那小太监脸上的表情,就连他的长相都变得模模糊糊了。
柴荣把望远镜在自己手中举起放下两三次后,当即便命人将殿外路过的那个小太监叫进殿来。经过近距离的观察,柴荣确定面前的这个小太监和自己在这所谓的“望远镜”中看到的相貌一样。挥手将那个莫名其妙被叫来面君的小太监打发走后,柴荣命身边的太监将望远镜交于两名亲信大臣试用。
张、赵两位大臣接过望远镜,也按照王崤峻的样子,将其举到眼前向外观望。结果,二人的动作和柴荣刚才一样,也是举起放下好几次后,才满脸不可思意的将望远镜的内筒重新推进去,恢复到原状。不过,两个人都没有把望远镜还给柴荣,而是依然将其攥在手中。然后,就听赵姓大臣对柴荣说道:“陛下,此物确实神奇无比,臣赵匡胤今ri算是长了见识了。有了此物,今后行军打仗之时,斥候或者领军将领便可以远距离观察敌军阵势,再不必冒着被发现的风险去接近敌营了。”
当“臣赵匡胤”这四个字从这位黑脸大臣的嘴中说出来时,除了一早就已经猜测到其身份的张维信外,其他穿越者包括王崤峻在内,都下意识的抬头去看这位在自己原来那个时空的历史中鼎鼎大名的赵老大、宋太祖。
好在此时无论是赵匡胤还是柴荣以及那位姓张的大臣,心思都在望远镜上,并没有注意到“代表团”众人的异常反应。穿越众们在经过短暂的兴奋之后,也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失态,赶忙将头重新垂下,以免被君臣三人看出异样。
此时就听那位张姓大臣说道,“陛下,臣也以为此物确实有些用处,就是不知道其制造起来是否容易。如果制造方法太过烦琐,花费太过高昂,只有个别统兵大将才用得起的话,其在军中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了。”
这位张姓大臣这么说话未免有些鸡蛋里挑骨头。要知道,就算朝廷想给军队配备望远镜,也只有少数高级将领才有资格得到。毕竟这东西对自己有用,同时对敌人也有用。如果发得太多,装备望远镜的军官级别太低的话,很可能会被敌人得到,反过来对付自己。因此,就算这东西造价再高,朝廷也完全有能力为军队配备上。不过,对于崇尚节俭的柴荣来说,成本问题还是不能忽视的。于是,在张姓大臣说完后,柴荣便问王崤峻道:“王崤峻,汝且说说造这样一只望远镜要多长时间,花费几许。”
关于望远镜的造价,王崤峻在出发前是咨询过刘文东的,见柴荣询问,他便施礼道:“启禀陛下,草民在来京面圣前,曾特意问过负责制造望远镜的兄弟。据他说,以中土现有的材料和生产工艺,制造这种档次的望远镜需要使用八十个工时,也就是一个熟练工匠要干四十个时辰左右。在不包括工匠工钱的情况下,每只望远镜的成本花费大约是三十贯。”
只需要一个熟练工匠干四十个时辰,基础成本只有三十贯,这对于朝廷来说实在是不算什么。这点时间和金钱,只怕与制造一张弓或者弩差不多少,可此物的作用可比一张弓或者弩要大得多了。因此,在听完王崤峻有关造价的说明后,赵匡胤高兴的说道:“没想到如此神奇、如此作用巨大的器具,只需要这样少的时间和银钱就能制造出来,真是太让人意外了。唔,这么低廉的价格,即使是为禁军每名军指挥使都配上一只也花不了多少钱。陛下,臣以为……”
就在赵匡胤想向柴荣建议多采购一些望远镜,以便为禁军每个军指挥使都配一只时,旁边那位张姓大臣却拦住他的话头,说道:“陛下,臣觉得这个王崤峻的报价恐怕有假。”
说着,他将手中拿的望远镜举起,用手指敲了敲上面镶嵌的玻璃镜片,说道:“陛下,如果臣没看错的话,这望远镜上所镶嵌的应该是非常珍贵的琉璃或者水晶。据臣所知,这两种东西在市面上的价格均非常的昂贵。不要说整个望远镜,就光是这一片琉璃或者水晶,只怕没有数百贯也休想买到。可王崤峻却说每只望远镜只需三十贯,这明显是在欺瞒陛下。”
听自己的亲信重臣这么一说,柴荣也拿起一只望远镜仔细看了看上面镶嵌的材料,发现那确实是琉璃或者水晶。他虽然不是很了解这两种珍贵材料具体的市场价格,但也可以断定其绝对不会是三十贯这么便宜。因此,他将目光转向的王崤峻,想听一听对方的解释。尽管按常理来讲,不应该出现高价低报这种现象。而且,就算对方是为了讨自己欢心而故意为之,对自己和朝廷也没什么损失。但是,柴荣依然还是希望对方能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面对柴荣询问的目光,王崤峻只得如实禀报道:“启禀陛下,草民所报价格并无半点虚假。不错,这望远镜上所镶嵌的确实是中土所谓的琉璃,而且是极高档的,完全无sè透明的琉璃,其在市面上的价格确实在数百贯之多。
不过,这些都是对不知内情的人来说的。这种所谓的琉璃在海外也有,不过在草民以前住的海岛上,这东西被称为玻璃。在岛上,用这种玻璃制造的器物属于居家常用之物,价格极其低廉。即便是寻常百姓之家,也照样用得起。
之所以有这种差别,就在于中土人士不了解其制作过程,无法做出类似的器物。正所谓‘物以稀为贵’,当一种器物只能从万里之外的异域外邦才能获得时,无论其制造成本有多低,其在中土的价格都会非常的高昂。
所幸草民的结拜兄弟中有人曾在海外岛国学习过玻璃的制造方法,来到中土后便试着用中土的材料做出了一批玻璃。后来,其他兄弟又利用这些玻璃,再加上在海外学到的望远镜制造方法,制造出了这种单筒望远镜。正是有了这些先决条件,这些望远镜的造价才会像草民说的那样低廉。而且,三十贯还是整个望远镜的成本,如果单算玻璃镜片的成本,还要再低一些。”
“这个琉璃,唔,按汝的说法应该是叫玻璃的制造成本,真的如此便宜吗?”柴荣有些不太相信的问道,“汝且说说,这玻璃是怎么制造出来的,都需要哪些原料,耗费多少人力?”
柴荣的问题令王崤峻有些为难,不回答吧,那叫抗旨。回答吧,现在团队就靠这东西挣钱呢,一旦相关秘密被传出去,那岂不是自己砸自己的饭碗吗?
因此,略一犹豫后,王崤峻向柴荣施礼道:“陛下问草民话,草民自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但因草民及诸位兄弟在幽州主要就是靠做玻璃生意维持生计,所以其制造之法对吾等兄弟来说事关重大,非草民一人所能决定。草民想与众兄弟商量一下,还望陛下能够恩准。”
柴荣是何等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