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之帝王大业-第28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还没有结束,赵昀下令斩杀的官员多,同时罢免的官员更多,赵昀对官员的考核非常严格,不作为的官员直接被撤职,并且赵昀将考核制定的非常详细,只要不符合要求的官员,直接被免职。
于是大宋朝的朝堂和官府立刻焕然一新,当年困扰历朝历代的庸官庸吏情况在赵昀这里完全消失了,原因就是没有人敢不干活。
这次文吏改革,让整个大宋朝都震动了,以后身边的署官要换人了,对于很多官员来说是非常痛苦的事情,手下没有几个自己人,很多龌龊的事情是无法隐瞒的,这次换人了,不知道多少见不得人的事情要被弄出来了。
很多官员都暗暗叫苦,但是他们没有任何反抗的能力,大宋朝的天下变的太快了,之前的文官集团此时在赵昀眼中没有任何地位。
当年可以统治天下,左右皇权的士大夫,此时全部沦为皇帝的陪衬,赵昀身边的武将集团大量地进入朝堂,之前的文官集团土奔瓦解,现在想要隐瞒一些龌龊的事情,甚至当年还可以动用朝堂里面的人脉,现在是根本就不可能了。
这次文吏改革也直接撼动了基层官员的地位,尤其是一些最基层的统治力量,甚至是家族力量被撼动了。
而且官员们发现,这些年他们身边的手下也在悄然改变,尤其是一些最继承的捕快们,这些人的改变更多,之前都是地方自己招募,或者是一些官员雇佣署官,但是现在朝堂将大量的退伍士兵安排到了这些地方。
于是继承无力也改变了,这些退伍的宋军士兵,都是在军队里面受过思想洗礼的人,他们对赵昀的忠诚是绝无二心的。
赵昀也没有亏待这些战场上面厮杀的将士们,军官都被任命为文吏或者一些驿站的主官,普通士兵也全部都编入了驿站或者官府里面,这些人的到来,实际上让地方治安更加稳定,他们是赵昀的兵,别地没学会,一个个都是胆子大,看不得不干净的东西。
当年甚至出现过一个宋军军官到了地方,看到恶霸横行,立刻开始惩治,但是地方主官早已经和这些地头蛇勾结在一起,于是处处为难这个军官惩治恶霸。
这个军官愤怒不已,在官府里面狠狠地咒骂了一顿这个主官,然后就一个人去了京城,去找赵昀。
军队士兵和退伍军人有一条专门的渠道可以和赵昀取得联系,于是这个军官很快就得到了赵昀的接见。
最后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赵昀令这个军官统领一百御林军,带着他的军令回到了地方,将主官和几个串通在一切的官员,还以后一众恶霸全部斩首了。
(本章完)
第493章 科举正考()
随着初试的结束,整个京城也进入了欢乐之中,对于通过初试的八千学子来说,他们已经拥有了一份非常体面的差事,那就是进入了文吏集团,虽然不是官员,但是对于那些家境贫寒的学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不错的事情了,他们的命运从此改变了。
随着初试的成绩公布之后,正考也随之开始了,通过初试的考生很快就领到了他们正考的准考证,三天之后,正考就要开始了。
赵昀此时最关系的是初试中南北方学子人数,从礼部给赵昀的统计结果可以得出,初试中北方学子有三千多人,南方学子四千人。
这个人数比例让赵昀非常满意,北方学子的人数比较多,这也是对北方学子的支持,而且这次科举初试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当初南北分榜之后,很多南方学子对次不满,但是随着文吏制度的改革,八千人的文吏入仕,让最后的正考也黯然失色了,之前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对最终入仕官员身上,现在所有人都议论的是文吏集团。
赵昀需要一支庞大的文吏集团来治理地方,官员的角色虽然重要,但是所有人都清楚,最终和百姓接触的,其实是文吏和各色衙役们,他们才是基层的骨干力量。
诋报也对文吏的改革进行了全篇的报道,同时让大宋百姓也兴奋不已,尤其是读书人,他们的梦想自然是入仕为官,但是这些人也非常清楚,入仕的毕竟是少数几个人,三年才一二百人,对于成千上万的读书人来说,能够入仕的屈指可数。
但是现在不同了,就是当不了官,也可以进入文吏集团,毕竟在大宋吏部公布的薪资里面,文吏是仅次于九品官员薪资的,每个月可以领十银元,这对于一个普通农户出身的读书人来说,是巨大的优惠,十银元,完全可以让他养活一家人衣食无忧。
在对文吏热议之中,科举正考开始了,但是和之前的影响力相比,科举正考确实被之前的初试掩盖了,八千多人拥有资格,但是当日真正进入考场的只有五千人不到,剩下的两千多人都放弃了。
这两千多人都清楚他们的水平,初试都是勉强通过的,正考根本就没有希望,此时能够进入文吏集团,拿上一份不错的薪资,已经是非常满足了,对于正考,这些人也没有抱希望,索性就直接放弃了。
正考考试依然在京城外面的考场,考场这次安静了不少,只有五千多人进入,考试依然是之前的流程,在一番检查之后,考生进入考场了,考试过程都一样,就是考题不一样,而且正考是分为两天进行的。
第一天主要是填经,正考的填经要比初试难上很多,而且还有词语解释,加上自作诗词,这对于很多考生来说,完全是一个综合考察了。
但是能够进入正考的考生,对于这些考试内容,也是非常清楚的,虽然难度很大,但是都完成的很好。
考卷一共分三页,第一页是填经,第二页为经义,各印有二十个考题,最后一页是诗词。
填经最简单,和初试试题一样,都是在典籍名言警句里面选择地去掉几个词语,然后让考生填写,这个考试对于很多考生来说没有任何难度,很多人都是满分的。
经义就类似于名词解释,每个题目下面都留出了足够的空白处答题,出题的都是是饱学之士,所以出题非常讲究,把握的也非常好,不会出那些众人耳闻目睹的“名句名言”,但也很少出那种偏冷生僻的字句,出得都是每部书里的要害和有关联的字句。
诗词部分则是分为诗和词,诗以“入秋”,“北伐”,“求学”,为中心思想分别各写五律、七绝、七古各一首,题目不限,写景、写人、述志都算涉及到了。
词部分以《临江仙》,《醉花阴》两个词牌令分别写一首有关大宋山河和北方中原场景的词。
放眼望去,考生们都在埋头书写,这五千人都是各州府的才俊,而且这是大宋北迁之后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很多舞弊的现象还没有发生。
像经义这种考试,对于这些考生来说都不会有太大的问题,诗词也是这个时代读书人的主流,这个时代读书人写诗就像后世学生解数学题一样,大多数人的诗词都是妙笔生花,做得锦团花簇。
其实众人都清楚,真正能够取得好成绩的,是在最后的策论上面,如果能够写出一篇好文章,甚至可以直接入仕了,这就是这个时代的特色,所以很多人都将重心放在了策论上面。
策论的试题是由赵昀出的,可见策论的重要性,只有等到策论快要开始的时候,御林军才会带着试题果然,然后朝着考生公式,考生就可以根据试题进行答题了。
正考第一天非常顺利,全部的重头戏都在第二天。
当策论快要开考的时候,众人都在等待着赵昀的试题,毕竟策论的试题将直接决定考试的成绩的。
很快,赵昀的试题就送到了,一队御林军士兵带着带着一份火漆文件来到了主考官乔行简身边,随后将赵昀是试题交到了乔行简跟前。
乔行简接过试题,立刻和身边的几位学士们检查了一番上面的火漆,查看完好无损之后,立刻打开了文件袋,随后将里面的试题拿了出来。
众人全部都将目光集中到了乔行简身上,乔行简立刻打开试题,看上一眼,顿时眼神一凝,赵昀出的试题让乔行简有些诧异。
纸上写着两句话,第一句是“格物致知”,第二句是“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第一句出自儒家经典《礼记》,这是最传统不过的考题了,而且这个“格物致知”已经不止一次出现在科举试题中了。
但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涵,已是儒学思想史上的千古之谜了,从最早为《大学》作注的东汉郑玄首次提出“格物致知”的含义,一直到现代的儒学学者,已经争论了一千余年,至今仍无定论。
所以自隋朝开始科举之后,一直到现在,这句话多次出现在科举考试中,尤其是现在儒家理学盛行,当世流行的程朱理学,陆氏理学还有浙东学派对这句话的理解都不同。
第二句话“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出自史书《贞观政要》,《贞观政要》是唐代吴兢撰写,成书于唐开元八、九年,是一部政论性的史书。
(本章完)
第494章 大考落幕()
乔行简和身边的几个文官,还有几个监考官看到赵昀出的题,心中都不由地紧张了起来。
“格物致知”这个正好是戳中了江南理学的软肋,乔行简心中非常紧张,江南理学对这句话的解读也有很多版本,但是乔行简明白,以程朱理学来解释“格物致知”,赵昀绝对不会喜欢。
至于后面的这个“君依于国,国依于民”,这句话也不是儒家典籍里面的,反倒是出自《贞观政要》,虽然不在儒家典籍里面,但是也算合乎情理,毕竟这些人参加的是科举考试,所以他们的目的是入仕过关,对于《贞观政要》这种争论性的名著,自然是不能放弃的,而且《贞观政要》记录了大唐各种大事的决断和执行,是后世执政者非常宝贵的参考典籍。
考试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众人看到赵昀的考题之后,虽然各怀心思,但是也不敢耽搁,立刻开始向考生公布试题。
很快,在场的五千多考生就得到了印制板的试题,上面就是以“格物致知”和“君依于国,国依于民”两个观点进行论述,策论一篇文章。
考生们对于“格物致知”非常熟悉,但是对于“君依于国,国依于民”就有些陌生了,一些博学的考生看过《贞观政要》,但是没有像儒家典籍一般牢记深挖,但是也有不少考生根本就不知道这句话出自何处,他们根本就没有看过《贞观政要》。
但是在场的都是读书人,就从字面也可以理解八九分意思了,所以很快就开始论述了。
策论考试其实非常简单,考生只要有观点,书写起来非常快,甚至有的考生不到半个时辰就已经将论述的观点书写完了,然后在好好地检查一番,只要没有错别字就可以了。
毕竟这些策论的考卷是需要本誊抄下来的,以免阅卷人认出考生的笔记,或者是考生在试卷上面做了记号,出现作弊的情况,所以很多考生对于在字迹不是很在意,主要是在观点上面。
虽然在场的考生中有不少江南理学的考生,他们都是秉着程朱理学的观点来论证这两个考题。
但是这些考生也不是固执的人,此时关系到自己的仕途前程了,大家都知道赵昀对程朱理学有偏见,清楚赵昀喜欢使用的人,所以很多考生都改变了传统的义理论证,开始朝着使用的方向论证观点。
很快,就有考生完成考试了,毕竟已经落笔结束了,大规模的修改是不可能了,这些考生就开始交卷了。
交卷还是交到监考官那里,监考官最后将各自管辖区域里面的考卷整理好,然后装订起来,随后交到主管考那里。
主考官身后的一件房间里面,此时大量的文吏正在那里等待着,等待着试卷的到来,他们的任务就是快速誊抄试卷,然后提供给阅卷的官员。
这些誊抄的文吏都是专业的,这个时代有大量的这样文吏,一方面是为了科举考试誊抄试卷,另外还有大量的书籍典籍需要誊抄,毕竟不是所有书籍都可以排版印刷,印刷一本书籍的成本是非常高的。
所以誊抄的文员就有了需求,朝堂供养的很多这样的文员,主要的差事就是誊抄,此时为朝堂服务的誊抄文吏都已经到了考院,。
很快,就有完成考试的考卷送到了房间里面,这些誊抄的文员立刻开始誊抄考卷,很快整个房间里面就堆满了考卷,同好誊抄好的试卷也被整齐地摆放在了那里,然后被送到阅卷官那里进行阅卷。
这次的主考官是乔行简,同时也是阅卷官,同时还有大学士赵秉文和杨云翼,因为这次是南北分榜,但是题目没有区别,最后成绩在区分南北。
随着试卷被送到阅卷室之后,试卷前期的阅卷也是普通官员来完成,这些官员主要是翰林院的学士,他们检阅的是文章的架构和流畅性,还有词语的巧妙,将朗朗上口,机构合理的文章筛选出来,然后交到主考官那里,这个挑选大概要留下一千份左右的试卷,期间都是两个人检阅一套试卷,一面一个人疏漏了,将好文章漏掉了。
赵秉文静静地坐在房间里面,很快他的眼前就有筛选出来的试卷了,上面盖着两个印章,都是“甲”字,也就是说这些文章都是两个阅卷官确定了,随后盖上他们带着名字和等级的印章,全部都是“甲”的,就意味着应该是是好文章了。
和赵秉文不同,杨云翼倒是没有等着这些筛选好的文章,反倒是来到了阅卷官跟前,随便地拿起一些考卷查看,这些考卷上面的登记都不同,有的是“丙”,“丁”的,还有的是“丙”级的,也有带着“甲”字。
杨云翼随便拿起了一张考卷,然后开始阅读了起来。
“格,至也。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物来则知起,物各付物,不役其知,则意诚不动。意诚自定,则心正,始学之事也……”
杨云翼一眼就看出了这是程朱理学的观点。
“天之与我者,即此心也。人皆有是心,心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