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经管其他电子书 > 素质教育在美国 >

第29部分

素质教育在美国-第29部分

小说: 素质教育在美国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美国孩子到中国来接受初等教育,再回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结果会怎样?这个研究课题可能会很有意思,但现实意义不大。让我们还是来分析”中国孩子在国内接受初等教育,再到美国来接受高等教育“是不是最好的模式?
  我们先来考虑一个可以借鉴的例子。中国的青少年足球还是不错的,最近北京的”三高'“少年足球队不是几乎横扫了足球强国墨西哥吗?宿茂臻等八年少时在英国曼联队培训,不是也很得英国名宿的青睐吗?中国青少年的足球基本功是很不错的,但欧洲和南美的成年足球队却包揽了历届世界杯冠军。我们能不能会用上述的模式:中国孩子先在国内接受基本功的训练,到了成年再送到欧洲或南美去接受那里的足球意识和创造力的熏陶,这样一种两者的简单相加等不等于世界之最?
  或者换一个问法:范志毅、杨晨、周宁的模式,即青少年时在中国打基础,成年了到欧洲”留学“,能不能使他们成为世界的足球明星呢?
  答案是否定的。青少年时期曾给英国足球界以深刻印象的宿茂臻,1998年已经成年的他,再到英国南普队试训,不是因为表现平庸而遭弃用吗?
  为什么会出现中国的”最“加欧洲的”最“不等于世界之最的结果呢?
  成年的范志毅、杨晨、周宁等不但技术已定型,其足球意识、创造力等等也已定型,这个时候再到欧洲去培养足球意识和创造力,进步是会有的,而且还可能很大!但是却已经难以”大器晚成“。
  就教育来说,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两者的简单相加,并不一定是最佳组合。
  我在(创造性能不能教)这一章中曾经说到:创造性就像种子一样,它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同样道理,人的个性、创造性、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素质,也像种子一样,需要良好的生长环境。如果一颗种子在其发育阶段没有得到适当的护理,没有得到科学的施肥灌溉,没有良好的生长环境,那么这颗种子就会发育不良。等这颗发育不良的种子长到一定程度,甚至已经基本定型,才移植到良好的环境,虽然也可能成材,但至少已较难成为参天的栋梁之材。
  美国某校有一位中国留学生,在一次国际学生的郊游活动中,被”罚“表演一个节目。我知道这位仁兄是没有半点文艺细胞的,人很实在,他为难了半天,终于扭扭捏捏地同意唱一首歌。当他一开口,把许多人吓了一大跳。倒不是因为他的五音不全,走腔走调,而是他选择的歌曲的歌词内容:“拿起笔做刀枪,集中火力打黑帮……”如果他是一位玩世不恭、位笑怒骂之上,那另当别论。但此公,我太了解他了,很本分,很正统。我不知道他为什么要选这首歌?可能他的脑海里也闪过(东方红)之类的歌,但太长了点,也不够孔武干脆,所以就选了这首干练的短歌。但我敢肯定,他绝对没有想到这首歌的不合时宜。好在其他国家的学生,甚至台湾来的学生都不知道他在唱些什么,只是大陆来的有点感到无地自容。这位留学生研究的是经济理论。到底他能够研究出什么东东来,不需我赘论。
  当然,这种例子不多。大多数来美的中国留学生都是有些“料子”的,故也学有所成。能不能出个把诺贝尔奖获得者,我不敢肯定。但要在我们这代留学生中出“一批”——十来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是不太可能的了。发育不良的种子,再移植到别的环境,就算能成材,也难成顶天立地的栋梁之材。
  (广州日报)1999年1月29日的(报刊文摘》转载了一篇文章(我们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谈到了我国未获诺贝尔奖的四个原因:
  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1997年止.共有448人获诺贝尔科学奖。这其中有5位华人,他们是理论物理学家李政道、杨振宁,实验物理学家丁肇中、未像文,化学家李远哲。
  令人非常遗憾的是,这些获奖科学家,没有一位是属于中国大陆科研机构的!
  一位著名学者说:“据统计,一般立国30多年便会有一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前苏联1917年立国,39年后得了第一个诺贝尔奖;捷克41年,波兰46年,巴基斯坦29年,印度30年,平均是35年,中国已立国46年,现在还在等待之中,有一点晚了,应该找找毛病。”中国人并不甘心在诺贝尔奖的外面流荡。
  我国著名科学学专家赵红州教授,是中国大陆诺贝尔学研究的重要学者之一。他经过反复研究,总结出我国与诺贝尔科学奖无缘的4点原因:其一,科学知识积累不够;其二,科学研究时间不足;其三,缺乏科学家群落;其四,缺乏科学人才识别和连选机制。
  我同意以上的四个原因,但有一个非常重要,或者说至关重要原因,这篇文章未提及,那就是我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有偏差,以致让应试教育误导了一个可以引起创造性思维的种子发育不良的误区——以为开发智力,就是素质教育的最主要内容,或者甚至是全部内容,并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
  不可否认,开发智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但是开发智力也可以作为一种手段去达到其他的目的。比如,开发智力可以作为应试教育的一个手段来达到“应试”的目的。这是与素质教育的目的相违背的。如果进而用开发智力来替代培养创造力,就更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了。
  矿矿于1997年夏天曾与他妈妈一道回国探亲,我则留在美国看家、喂狗、割草。等他们母子俩回来后,我接着于是年秋天回国。我听到了一件趣事:
  矿矿五岁时离开中国,相隔七年半再回来,对此人们有许多的好奇和悬念。其中的一个好奇就是想知道:到底矿矿在美国学了些什么?学得怎么样?
  于是,妻子家那一支的人和我家这一系的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做了同一件事——即出题考了矿矿。
  在姥姥家是由舅舅出的题,老舅是工程师,出的是代数和几何题。据说有一题是线性代数,那是矿矿没学过的。
  在奶奶家是由姑爹出的题,姑爹也是工程师,出的也是数学题。但是,姑爹的关系毕竟远了一点点,没有老舅那么“赤膊上阵”,出一道线性代数题。
  所有两家看了矿矿做题的人都得出同一个印象:尽管有的题目矿矿不太懂,仅是他都能七拐八弯地用其他的办法来证明它,来解它。而这些办法,国内的学生一般都不会那样去想。那样去运用的。不懂就是不懂,不会再那样七拐八弯地去想。
  为了写这节,我专门打电话回国去询问矿矿做题的细节。可惜都说,快两年了,记不清细节了!我还“悬赏”一个电子游戏光盘给儿子,他也说记不得细节。不然,把他那些“歪门邪道'”的解法列出来,并加上一些点评,我相信一定会是很有趣的。
  智力包括记忆力、想像力、思考力等等,一般多是先天具有的素质,但需要后天去开发它,锻炼它。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一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一个个性不完善、或者做精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像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
  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具备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提。
  让我们来打一个很通俗的比喻:如果把“开发智力”看作制造VCD机子,那么“培养创造力”就是在制造Drp机子。我们知道VCD机子放不了DVD碟子,但DVD机子既能放DVD碟子,又能放VCD碟子。当你在市场上可以选择DVD机子也可以选择VCD机子的时候,你选择哪一个呢?
  也就是说,培养创造力必须要开发智力,但开发智力却不等于培养创造力。因此,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核心。
  混淆开发智力与培养创造力之间的区别,甚至有意无意地用开发智力来代替培养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一大误区!
  至于创造力的培养问题,我在(能不能用左手写字?》一章里已有专门论述,恕不赘。
  我认为:在中国接受初等教育,到美国接受高等教育,这并不见得是最佳组合。最佳的组合应该是打牢“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培养创造力的结合。同时,在传授孩子“双基”时,就要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就要营造有利于培养孩子创造力的良好“生态”环境,以利素质教育的全面开花结果。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坏”?
  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这个问题似乎已没有什么讨论的喷引力和新鲜感了。我曾考虑取消这一节的内容。但是,越是以为不值得讨论的问题,越有可能因此而使人忽略掉一些值得探讨的内容。
  在展开讨论前,我们先要分清: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孩子有没有权利对长华说“不”?这两者是不同的。孩子能不能对长辈说“不”?这不是无条件的提问,机具体情况,答案可以是“Y。”也可能是“No”。但,孩子有没有权利对长辈说“不”?则是无条件的提问,毫无疑问,孩子应该有权利对长辈说“不”,但是能不能做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因此,从理论上说,孩子应该有权利对长辈说“不”。但是真正能做到让孩子说“不”,是很困难的。
  首先,对长辈们包括家长和老师来说,自己很难做得到让孩子说“不”。
  我第一次面对孩子说“不”的挑战,是在读博士课稷时,当时我正在研究中国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不强的问题,自己觉得还是颇有一些心得的。
  一天,我们全家正在看电视。
  我看看表,时间已不早,快10点了,就对矿矿说:“睡觉去吧!”
  儿子看了看我们俩,没动。
  “矿矿,听到没有?睡觉去啦!”我有点不耐烦地说道。
  矿矿还是没动。
  我下意识地觉得有点不正常,转过头来看着儿子。
  矿矿稍有点不够理直气壮地说:“为什么叫我去睡觉,你们不去?”
  我心里“噎”他一跳!以往儿子不愿干什么事对,顶多是七拖八推地软抵抗。这是第一次不但不表示服从,反而还倒过来质问:“为什么叫我去睡觉,你们不去?”
  我的第一反应是:不听大人话的孩子,没家教。我的声调显得没有商量的余地;“叫你去睡觉,就去啦!有什么好问的?
  儿子听出我的语调不对头,站起身来,一边走一边说:“您得说道理呀!我不懂这件事情的道理,叫我怎么做呀……”
  妻子接过话,说:“小孩子在长身体阶段,要保证每天至少有10个小时的睡眠时间,现在去睡觉,明天早上7点半起床,还不够10个小时呢。快去吧!”
  儿子心甘情愿地去睡觉了。
  我却没能再专心看电视,想了很多……咱已不是要加强孩子的独立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从而培养他的创造性吗?当孩子不再人云亦云,开始独立思考问题——“龙”真的来时,我却成了“叶公”。
  从此,我们开始试着和孩子讲道理。但是,有许多事情是讲不清道理的。比如,儿子慢慢地开始挑衣服裤子穿。想当年,我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就是那一两件,还有拿女装改过来给你穿的呢!除非你愿打光胶,哪有让你挑的呀?现在可好,一天一件,不合意的不穿。有时候趁着商店大降价,买回价廉物美的衣裤,但孩子就是不肯穿。
  有一次,我硬逼他穿一件质地很好、样式大方的短袖衣,买回来只穿过一次,就再也不穿了。眼春秋天要来了,再不穿,明年就穿不了啦。什么道理都说了,就是不愿穿。妻子说不通,我来火了,好好的衣服,再不穿就浪费了。穿也得穿,不穿也得穿!结果,儿子含着眼泪穿上了。过了一个星期,又让他穿,这次儿子没有说什么,穿了。如此这般,几个星期过去,相安无事。我说呢,道理也是有限度的。该出手时就出手!
  一天夜里,妻子把我叫到一边,悄悄拉开儿子的书包给我看,里面装着一件短波衣。我不解地看看妻子。
  妻子苦笑着摇摇头:“都是你逼着他穿那件短袖衣。结果,他自己带一件去,到了学校换下来。回来再换上你喜欢的那件。这是我猜到的。我找这件衣服来洗,找不到,发现在他书包里……”
  我是又好气又好笑,“可能在楼下就把我喜欢的那件给换下啦……”
  我们又找儿子“正式”谈了一次。儿子很认真地说:“爸爸,是我穿还是您穿?是我穿在身上,我就应该挑自己喜欢的穿…·”
  想想也是,衣物的三大功能不就是御寒、遮羞、扮靓吗?孩子穿在身上,浑身不舒服,满心不高兴,又有什么意思呢?
  于是,我们又让了一步,买衣服都让儿子到场,每挑一件,得他点头的,我们才买。可能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他挑了的,我们才能付款。看来也只能这样,只要不出“稻'就行。
  然而,话又说回来,什么是”格“?谁的标准是'格”?
  其次,孩子对长华说“不”,需要家长的支持。不但要支持对自己说“不”,还要支持孩子对其他长辈(家长、老师)在应该说“不”的时候说“不”,这个难度很高,主要是分寸不好把握。前面说的是允许孩子说“不”,这里要谈的是支持孩子说“不'”。允许是被动的行为,支持是主动的行为。
  听矿矿说,他有一次在学校的课堂上命题作文考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