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都市言情电子书 > 国学知识大全 >

第69部分

国学知识大全-第69部分

小说: 国学知识大全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髀冢在钜野(汉县,今山东钜野县),亦距彭城不远也。'

    大戴礼记史记又言青阳降居江水,昌意降居若水。常璩华阳国志以江水为金沙江,若水为鸦龙江。郦道元水经注因之。此大非。其实古江为南方之水之通称。若水,王筠说:古桑字作囗,亦可作囗,作囗(加囗以象根)。楚辞之若木,即桑木'楚辞离骚:“饮余马于咸池兮,总余辔乎扶桑。折若木以拂日兮,聊逍遥以相羊。”'(见所著说文释例)其说极通。故青阳,昌意所居,亦当在东方也。尧都据世本亦在彭城。'太平御览。州郡部引帝王世纪,谓“尧之都后迁涿鹿,世本谓在彭城”。'而孟子称舜为东夷之人(离娄下),故五帝踪迹,皆在东方,至夏乃居于河、洛流域,见楚辞(天问),周书(度邑)等皆然。'周书度邑解曰:“自洛汭延于伊汭,居易无固,其有夏之居。”盖尧遭洪水,使禹治之,用力虽勤,而沈灾实未能澹,自禹以后,我族乃渐次西迁。自伊、洛渡河,即为汾、浍之域。唐、虞、夏支庶,盖有分徙于是者。'

    商又兴于东方,其始祖契封于商。旧说在今陕西商县。'书伪孔传疏曰:“商颂云:帝立子生商,是契居商也。郑玄云:契本封商,国在大华之阳。皇甫谧云:今上洛商是也。”上洛商即今陕西商县。'似不如谓在河南商邱之确。'左传襄公九年曰:“阏伯居商丘,相土因之。”服虔曰:“汤以为号。”又书序王肃注云:“契孙相土居商丘,故汤因以为国号。”左氏襄公九年疏引释例曰:“宋、商、商丘,三名一地。”伪孔、杜预,多同王肃,然则汤誓伪孔传谓“契始封商,汤遂以为天下号”者,意亦不谓其在大华之阳,乃疏强分商与商丘为两地,转谓伪孔、杜预之说,同于郑玄,实郑玄之说非,而伪孔、杜预之说为实也。商丘即今河南商邱。'又居蕃(世本),'世本曰:“契居蕃。”'王国维说:即汉之蕃县(今山东滕县),'见所著观堂集林说自契至于成汤八迁。'古人率以当时地名述古事。世本战国时书,汉地名于战国为近,此说似可信。汤居亳,汉京兆杜县有亳亭。然汤所居,孟子而外作薄,恐孟子所用乃借字。'管子地数轻重甲荀子议兵吕览具备墨子非攻下篇皆作薄。惟非命上篇及孟子作亳,说文亳字下不言汤所都。然史记六国表以“汤起于亳”,与“禹兴于西羌,周以丰镐伐殷,秦用雍州兴,汉之兴自蜀汉”并言,则汉人久混薄、亳一。故纬候有“天乙在亳,东观于洛”之文。'汉薄县,在今河南夏邑永城县境。汤破桀于鸣条,地不可考。孟子言舜卒于鸣条,为东夷之人,则亦当在东方。'吕览简选篇曰:“殷汤良车七十乘,必死六千人,战于郕,登自鸣条,乃入巢门。”郕,见春秋隐公五年,公羊作成,今山东宁阳县。淮南子修务训曰:“汤整兵鸣条,困夏南巢,谯以其过,放之历山。”荀子解蔽篇曰:“桀死于亭山。”巢门者南巢之门,亭、历声之转,后人以春秋时地名释之,谓南巢为今安徽巢县,历山在和县,实不然。历山疑即舜耕处,仍在今山东境内。由此二地观之,鸣条盖亦在山东也。'古书多言桀与东夷之交涉,盖桀之势力东展,乃与汤起冲突也。然汤胜桀后居偃师(河南今县),仍在河洛流域。'春秋繁露三代改制质文篇曰:“汤受命而王,作官邑于下洛之阳。”盖即偃师之地。'

    周又兴于西方,后稷封邰,'史记周本纪:“封弃于邰,号曰后稷。”'旧说今陕西武功县。公刘居豳,'按史记曰:“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则公刘尚未居豳。史记刘敬列传匈奴列传诗毛传皆言公刘居豳者,乃约略之辞。'今邠县,大王迁岐,今岐山县。至文王居丰,武王居镐,在今长安境内。'史记集解:“徐广曰:丰在京兆鄠县东,有灵台。镐在上林昆明北,有镐池。去丰二十五里,皆在长安南数十里。”'为自西而东。近人钱穆作西周地理考,谓周自今山西西南部汾水流域入渭水流域,于发展形势亦合。'西周地理考谓邰即台骀之地。左氏昭公元年,言金天氏有裔子曰昧,生台骆,“宜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水经涑水注:涑水兼称洮水。是台骀居汾、涑之域也。左氏昭公九年,王使詹桓伯辞于晋,曰:“我自夏以后稷、魏、骆、芮、岐、毕,吾西土也。”御览引隋图经:“稷山,在绛郡(今山西稷山县),后稷播百谷于此。”水经注:山西去介山五十里(介山,在今山西荣河县北)。周书度邑:武王升汾之阜,以望商邑。汾即邠,亦即豳。然则公刘旧邑,实在山西;大王逾梁山,当在今韩城;岐山亦当距梁山不远也。案,虞、夏之间,吾族西迁河、洛,更渡河而入河东。山西之地,三面皆山,惟自蒲津渡河入渭域为平坦,钱氏之言,衡以地理情势,固无不合矣。'要之,不论何说,周之根据地,总较夏又展向西北。

    此事于汉族之发展,关系殊大。盖东南水利较饶,西北地较瘠,人力奋而文明进展矣。'地理气候较优,无所需人力之地,及地理气候过劣,尽人力而无所得之地,文化皆不易发展。文化进展最宜者,乃为人力尽而有所获,生计无乏之地。西北较瘠之区,盖正合此条件也。'沟洫之制,发达于北方。周官遂人、匠人,言沟洫之制甚详。'又用铜东南较西北为发达(战国时,楚与吴、越,皆以兵器著名。古兵器用铜)。'浙江杭县之古荡,发掘得有孔石斧,似用铁器旋入,又多石英器,质坚,非金属不能穿凿,则已在石铜兼用之期。虽时代尚难推断,然南方之用铜,必尚在黄帝之先,古书皆言蚩尤制兵,盖亦受之于南,观五刑始于蚩尤可知。夏以后,乃稍传于北。南方所用,皆系镕合铜、锡为之,而北方铜、锡皆少于南。故穆王及管子,皆有赎刑之制(尚书吕刑管子中小匡),管子言美金以铸戈、剑、矛、戟,恶金以铸斤、斧、囗、夷、锯、欘,盖以铜为兵器,铁为农器也。左氏僖公八年,“郑伯朝于楚,楚子赐之金。既而悔之,与之盟,曰:无以铸兵。”吴越春秋越绝书,皆盛称南方兵甲之利,可见北方之用铜,至东周时,尚远在南方之后。'而用铁则落北方之后(管子书言盐铁,古以铁为农器)。即其明证。此事之原因何在,现尚难言。我所推测:(1)禹之治水,实仅较暂时见功。因避水患而西迁。(2)禹再传而遭羿、浞之乱,为避敌国而西迁。二者或居其一。然则推测,亦殊薄弱难信也。

    古代之社会组织

    中国古代所谓姓,等于今社会学家所谓氏族,其始盖系女系,故“于文,女生为姓”(左传。案凡古之姓字皆从女,其不然者则氏也)。后渐转为男系,以始祖所受之姓为姓,是为正姓。如后稷之后皆姓姬。其一姓中之分支。则表之以氏,国君即以国为氏,如鲁君氏鲁。国君之别子(嫡长之外),皆别立一宗,即别受一氏。如鲁桓公之三子,为孟孙、叔孙、季孙氏是。氏亦曰庶姓,婚姻则论正姓。(如鲁、吴氏虽异,正姓同为姬。鲁昭公娶吴女为非礼。'见论语述而、礼记坊记。')古男子称氏,'顾亭林言:“男子称氏,女子称姓,考之于传,二百五十五年之间,无男子称姓者。”(见其原姓)'非不论姓(正姓),以举氏而姓可知也。女子只称姓,以婚姻关系,氏可弗论。

    古氏族有外婚者,周人之同姓不婚是也。有内婚者,如楚王妻媦是也(见公羊桓公二年。注:“媦,妹也。”)。自殷以前,六世亲属尽,则婚姻可通。'见上所载礼记大传。则殷以前,同姓婚之禁不甚严。'盖通婚之禁,只以血缘相近为限,不论姓之同与不同。然则同姓不婚之制,似起于周也。古宗与族异,'白虎通义曰:“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族。”盖纯论情谊者也。又曰:“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为宗从之所尊。”则有督责之意矣。'所谓九族者:(1)父系之五服以内;'白虎通义作父之姓为一族。'(2)姑及其子;(3)姊妹及其子;(4)女及其子;(5)母之父姓;(6)母之母姓;'白虎通义于(5)、(6)作母之父母为一族,母之昆弟为一族。'(7)从母及其子;(8)妻之父姓;(9)妻之母姓。此说见诗葛蘲疏引五经异义,为今文说。'亦见白虎通义,为今戴礼欧阳尚书说。'古文以上自高祖、下至玄孙为九族,纯乎男系,乃秦、汉时制也。'见五经异义,为高祖、曾祖、祖、父、己、子、孙、曾孙、玄孙九族。盖误以九世当之也。'然据白虎通义宗族篇,则今文家所言之制,已不甚古,此制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更古之制,则父母妻三族各三也。'此为白虎通义之又一说,谓尧时父母妻之族俱三。周乃贬妻族以附父族。'白虎通义此处脱佚,不能知其详,但知妻之姊妹为一族耳。'欲详知氏族之情形,可观礼记大传通志氏族略二篇,前详于古,后详于后世。'

    所谓宗法者,除嫡长子'诸侯之子'继承其父之地位外,余皆别立一宗,是为“别子为祖”。'盖诸侯不敢祖天子,而大夫不敢祖诸侯。'其嫡长之子,世世承袭,为大宗宗子。次子以下,别为小宗,亦其嫡长子继承之。二世曰继父小宗,'继祢小宗'三世曰继祖小宗,四世曰继曾祖小宗,五世曰继高祖小宗。凡宗子,应管辖、收恤其族人,但至六世,则不复有此权利义务。'继祢者亲弟宗之,继祖者从父昆弟宗之,继曾祖者从祖昆弟宗之,继高祖者从曾祖昆弟宗之。更一世服绝,则不复来事,而自事其五服内继高祖以下者,所谓五世则迁也。'惟大宗宗子,对凡同出一祖之人,永远有之,故曰:“小宗五世则迁,大宗百世不迁。”诸侯对大夫,天子对诸侯,实犹大宗之对小宗也。

第79章 中国文化史(3)() 
宗法之立,能将同出一祖之人,团结为一,其所团结之范围,较族为狭,而其所团结之人数,转较族为多(此由其在时间上悠久故)。此为男系氏族最完整之组织,但必一氏族中人,生活互相依赖,乃可维持。'古宗子皆有土之君,故能收恤其族人。族人实其宗子共恃封土以为生,故必翼戴其宗子。“众建亲戚,以为屏藩”,一族之人,互相卫翼,以便把持也。“讲信修睦”,戒内讧也。“兴灭继绝”,同族不相剪也。美其名曰“亲亲者天下之达道”。语其实,则一族之人,肆于民上,腹民以自肥而已。曷怪孔子以“大人世及以为礼”,为小康之治哉?(礼运)'然其后事实渐变,士大夫之家,见于仪礼丧服传者,名为大功以下同财,实则不过有一笔公款。'丧服继父同居传谓“夫死子稚,子无大功之亲”,则“与之适人”,故说者谓古卿大夫之家,大功以下皆同财。然传又曰:“昆弟之义无分,然而有分者,则辟子之私也。子不私其父,则不成为子。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人各私其父,则所谓大功同财者,亦其名焉而已。其实亦与一夫上父母下妻子者,相去无几矣。'小民之家,见于孟子礼记王制等篇者,不过五口八口而已。'一夫上父母下妻子,率五口至八口(孟子滕文公上集注引程子说)。'此盖耕作方法渐变,家族取氏族之土地而分裂之,以至于此也。'古者交易未盛,生活所资,率由一族之人通力合作,人口愈多,生利之力愈大,故其人率能抟结;至交易之道开,则相待而生者,实为林林总总,不知谁何之人。生活既不复相资,何必集亲尽情疏之人以共处?且交易开,则人人皆有私财,而交易之际,己啬则人丰,己益则人损,尤为明白易见。如此切近之教育,日日受之,安有不情疏而涣者?氏族替而家族兴,固势所必至矣。'中国至此时,其情形已与今日无大异矣。

    人类之团结,有依于血统者,亦有依于地域者。依于血统者曰氏族,依于地域者曰部落。(合若干氏族组成一团体,亦当称为部落。)其首领皆可称为君。合一个区域中若干部族所共归向者则为王,前已言之矣。凡氏族之长,愈到后来,其政治上统治之性质,必渐增加,与其所治之人之亲族关系,必渐趋淡薄。'如族人于小宗之子,仅以本服服之,于大宗宗子,则五世而外,悉为之齐衰三月,于其母妻亦然。此庶人为君之服也,而亲族之关系淡薄矣。'故氏族之长,与部落之长,成因虽不同;至后来,性质并无异同。惟氏族之长,继承之法,必依血统;部落之长,其初或有出于公举者耳。但在中国,此等史料,尚无所得。至于王,则惟视列国之归向与否(不论以德致,以力服),本不能常存不替也。

    社会阶级

    中国古代似有一农渔之民为猎牧之民所征服之事实,故牛、羊、犬等为贵人之食,谷与鱼鳖为贱者之食(可看诗无羊疏)'礼记王制曰:“国君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亦见王藻。国语楚语:屈建曰:“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献,庶人有鱼炙之荐。”又观射父曰:“天子举以大牢,祀以会。诸侯举以特牛,祀以大牢。卿举以少牢,祀以特牛。大夫举以特牲,祀以少牢。士食鱼炙,祀以特牲。庶人食菜,祀以鱼。”诗无羊:“牧人乃梦,众惟鱼矣。”“大人占之,众惟鱼矣,实惟丰年。”笺云:“鱼者,众人之所以养也。今人众相与捕鱼,则是岁熟相供养之祥。”案孟子言:“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又言:“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与“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并言,盖以为少者之食。公羊言晋灵公使勇士杀赵盾,窥其户,方食鱼飧。勇士曰:“嘻,子诚仁人也。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宣公六年)则鱼飧实贱者之食,郑笺之言是也。'田猎借以讲武,而渔为贱业,为人君弗视。

    凡征服者,初期往往立于被征服之团体以外,此时纳税服役等皆系以团体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