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杂货-第3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并无多少不平,只是有些孤独寂寥罢了……
好在眼下的朝纲并非十分败坏,在这朝堂之上,依旧有着不少铮铮的铁骨,有些人想用一个谣言再次将罗用清理出长安城,却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到的。
去年罗用他们在长安县这边推广沼气灯,万年县那边不少人便很眼热,待到今年上元节过后,坊间的舆论便有些压不住了。
万年县令这些时日便称自己年老体弱,欲要请辞,在他之后,又要选谁去当下一任万年县令,吏部官员们近来也在朝会上提出这个问题,这毕竟是长安城中的县令啊,不是什么偏远小县,总是要在朝堂之上商议一二的。
倒是也有人推荐了一些人选,只大抵不太适合,要么就是太年轻压不住场面,万年县那边可是住着许多大户,其中不乏跋扈者,并不好相与。
要么就是太平庸做不了事实,这回这个官员选出来,就是要让他去在万年县推广沼气池的,朝廷虽然依旧吝惜钱财,然而此事怕是不能再拖了。
最后说来说去,不少人竟还是觉得只有罗用最合适,毕竟推广沼气池这件事他最有经验,虽说也是年轻,但是以他罗棺材板儿之名,怕也没什么不敢压、压不住的。
“善,便让罗爱卿兼任万年县令一职吧。”皇帝伸手按了按自己的眉心,他的血压好像又有一些高了。
这些时日因为一则谣言,朝中不少人借题发挥,其中一些人便有反对朝廷把过多钱财兵力放在西面的意思,明面上是在批判罗用,实际上就是在反对皇帝的一些政治主张。
当今圣人虽然不算年迈,身体却并不好,现在也是越来越气不得了,为了保重自身,他这一回并没有下场表态,只让罗用自己一个人在前面扛着。
如今有一些人提议让罗用兼任万年县令,皇帝也觉得这个提议不错,这满朝上下,怕也没有比罗用更合适的人选了。
他那一番话方才说出,大殿之中立刻炸了锅,有些人这两日正处心积虑想着要怎么弄掉罗用呢,如此目的非但没有达成,竟还被罗用得了一个万年县令的职位,他们如何肯答应!
就在这一片吵吵嚷嚷之中,皇帝与身边的寺人说了什么,然后便在那名寺人的搀扶下,缓缓离开了大殿。
这大殿里头实在太吵了,谁也没听清皇帝那时候说的是什么,但大抵都能看出来,他约莫是身体有些不适。
在圣人离开之后,朝中几位大臣先后也都出了大殿,罗用也起身离开了。
至于身后那些人又要说些什么,由他去吧。
第435章 先更新等一下捉虫()
那万年县令称病不出家门; 罗用接任万年县令一职,一应交接工作,主要便由杜构与那前县令的一名随从进行,另外还有一应县中官吏辅助。
要说这万年县中的一些个小官小吏,也未必个个都服罗用这个新上任的县令; 长安城中这些人,开口闭口就是门户; 这是几百年时间积攒下来的风气了; 罗用出身这般低,自然就要被他们看低些。
但罗用如今也算势头正盛,这回长安城中这般多的人想要把他拉下马; 竟然都没能成功; 反叫他又得了个万年县令的职位; 显然是很得圣人青眼了; 加上他眼下又与这长安城中的几个家族有些联系……
在这长安城中当官; 尤其是这些很难有升职机会的小官小吏,哪有不会看眼色的; 于是罗用上任期间,倒是顺风顺水; 无人与他寻那事端。
他们这般决定自然也是十分明智的; 罗用先前早就对杜构说了,这回在这万年县公府之中; 若有谁敢跳; 定要将他拔了; 那朝堂之上他是管不了,自家这一亩三分地,总要好生梳理。
罗用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依旧还是推广沼气池技术,朝廷这回拨款很是爽快。
然后也是要兴办小学,万年县这边虽说是多大户,但也还是有不少小户人家,亦不乏贫者,以及一些大户人家里面的仆从奴婢。
这些事情,杜构他们也都是熟门熟路了,并不怎么需要罗用操心。
自回长安城杜构和夏彦他们着实为罗用出了许多力,罗用心里也有要先帮杜构求个一官半职的念头,只是不太好开口,毕竟他们回长安城的时间还不够长,或许再过个一年半载的再提起此事,时机会成熟些。
罗用这边正思量着怎么帮杜构讨个官职的事情,皇帝那边也寻思着让罗用办事呢。
这一日上完大朝,廊下食过后,无事的官员便可出宫了,罗用寻常这时候都是跟大伙儿一起出宫的,这一日却有寺人来宣,道是皇帝要寻他说事。
于是罗用便去了,见面后,皇帝便与他说,近来坊间言论颇不消停,问罗用这个长安县兼万年县县令有什么对策没有。
要说这贞观年间,言论也算是比较自由的,李世民不喜欢阻塞言路,他就喜欢听别人把什么好话坏话都说出来,然后他就知道别人都在想些什么了,只是这样一来,有时候听多了自己不爱听的话语,难免就会有些难受,比如说最近坊间便有不少反对他经略西域的声音。
罗用说,之所以会这样,就是因为坊间百姓都太闲了,又没有什么消遣,所以才会热衷于说闲话。
皇帝道,我若是多发徭役增加税收,使百姓忙碌,世人便又要道我是昏君。
罗用说,如果他们每天都有热闹可看,有新鲜事可讲,就不会对枯燥的朝政感兴趣了。
皇帝道,罗爱卿可有妙法?
于是罗用就如此如此,这般这般,与他说了起来。
数日之后,长安城中便出了一本名叫《长安趣味谈》的刊物,主题非常明确,讲的就是长安城中的各种八卦,有民间的也有关于各个士族大家的。
这个刊物的发行方便是南北杂货,这种事情四娘她们也算是很有经验了,在如今的南北杂货,每日里光是考卷和画本都不知道要卖出去多少,很多外地人过来采购,动辄就是几十份上百份地买,还有一些专门倒腾这些物什的商贾小贩。
为了对这个刊物表示支持,皇帝还让宫里的寺人整理了几则宫中闲话送给罗用,都是一些无伤大雅的趣闻,长安城中很多官员和大家族们大抵也都知晓,只是到了坊间,知晓的人便很少了。
另外四娘的那些姊妹也有很多料,这些小娘子们如今不少人自己便在撰文,听闻有个刊物可以投稿,一个个的热情也都十分高。
除此之外,南北杂货大门口边上还有一个投稿箱,谁人都可以投稿,只要写明了姓名住址,稿件被采用之后,便会有人将稿酬送到他们家里。
这《长安趣味谈》乃是半月刊,每月初一十五各发一期,第一期便出在这一年的三月初一。
这刊物一发行,效用果然十分好,主要这第一期吧,干货也是尤其多,寻常百姓哪里哪里听闻过那许多秘闻趣事。
这些趣闻的主角都没有姓名,大多都是以某郎君某店家某嫔妃某皇亲这样的代称,这样一来,大伙儿不仅看得津津有味,还不免凑在一起议论一下这些趣闻的主角究竟是谁。
寻常百姓虽也议论朝政,但真正又有几个人真正关心朝政,不过都是消遣而已,这时候罗用给了他们一个更好的消遣,很多人立刻便被转移了注意力。
当然有不少人还是会继续议论朝政,那些大抵便是真正关心朝政的人吧。
罗用这件事办得,皇帝就很满意,在一个不上大朝的日子,特地把他宣进宫,当面表扬了一番。
于是罗用顺便就跟他提了提杜构的事情,说杜构这个人命途多舛,早年便伤了腿,后又被兄弟所累,但他着实是个有才能的,如今这般,着实有些辱没了他。
皇帝悠悠叹了一口气,不急不缓道:“爱卿所言有理,早前倒是我疏忽了,你且去吧,这件事我心中有数。”
罗用就这样被打发出了皇宫,皇帝的那一句心中有数,究竟是怎么一个有数法儿,他是不清楚的,也不确定那是不是一句场面话,空头支票。
不过对于杜构来说,有这一句话,总是比没有好的,最多这回不行,下回再帮他争取争取吧。
罗用现在心态还是比较好,就连这几日有一些自诩清高之辈,说他是皇帝的爪牙鹰犬,引导舆论蒙蔽人心,使百姓只知趣闻闲谈不知国家大事,这一顶顶的大帽子扣下来,罗用都不很当一回事。
作为一名官员,长安县与万年县两县的县令,那他就要管理好这两个县,什么叫做管理,首先就是要使社会安定,若是连这点觉悟都没有,那他不如辞官去当义士。
常乐县那边已经有消息了,证实了早前那名常乐书院学子信中所言,确是谣言。
只是在这时候的长安城中,已经没有几个人关心了,只是那些闹事的家属如今已不再闹,那些忧心的家属这时候也已安了心。
至于曾经的那些妄言,以及那些妄言所造成的伤害,自然是没有人负责的。
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模样,熙熙攘攘,潮涨潮落,时常显出它盲目又冷漠的一面。
为了这件事,白二叔还特地来了一趟县主府,主要就是为了宽慰一下罗用。
在白二叔看来,罗用到底年轻,又是那样的一番热忱模样,这段时间遭了这样的事情,想来必定十分心寒。
出门前他父兄便于他说,罗用看来应是不需他开解的,白二叔不信,还道他必定是在强装,结果到了县主府一看,却也并不像是强装出来。
“怎的今日我家这般多的客人,方才走了玄奘法师,白二叔便又来了。”罗用笑着出来迎客。
“玄奘法师亲来?”白二叔倒是吃惊了,听闻那玄奘法师自打取经归来,便专心译着经文,就连出来讲经的时候都不多,他竟会亲来拜访罗用?
“正是。”罗用一路将白二叔引到堂屋之中:“道是我这名声太差,他自己名声好,走这一趟,好帮我洗刷洗刷。”
罗用这当然说的是玩笑话,玄奘法师的原话并没有说得这般直白,不过那意思倒也差不多就是了。
白二叔啧啧称奇,心里也是很羡慕,那玄奘法师可是真正的得道高僧,长安城中很多人为了听他讲经都挤破了头,其中不乏一些士族大家的人。
还道罗用这回遭了这样的事,定是需要有人宽慰一番,如今看来,倒是自己多虑了。于是便也不说什么,只是与罗用小酌几杯,又说了些闲话,看看天色差不多,便回自家去了。
送走了白二叔,罗用转身回往院子,天色也是有些晚了,估计要不了多久,四娘五郎他们便都该回来了。
二娘如今忙得飞起,都有好几日没见着人了,大娘和林五郎这两日也带着飞儿住在城南那个院子里,因为又到了结账发工钱的时候,够她忙活几日的。
于是这时候院子里就有些空,除了几个洒扫做饭的人,便只看到侯蔺家那小子蹲在篱笆墙外面,扯了一些菜叶子去喂小鸡,嘴里嘟嘟囔囔不知在念叨着什么,一个人玩得也是颇有滋味的模样。
罗用从前在西坡村刚醒过来的时候,六郎七娘约莫也就这般大,长得比他瘦小可怜得多,睁着一双乌溜溜的眼睛,小脸饿得瘦黄瘦黄。
罗用自己上一世刚被罗奶奶收养的时候,约莫也是那般模样吧,总归是不会太好。
这些时日的遭遇,对罗用来说自然也不会太愉快。
只是人一旦将自身的感受放到了无限大,那么他眼里便只能看到自己一个了,从此自怜自艾,一辈子光顾着心疼自己就够了。
罗用总还记得这世界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就像是过去的罗家姊弟,也像他自己小的时候。
第436章 陈规陋习()
进入农历三月份以后,天气便是一日暖过一日; 眼瞅着又到了要换春装的时节。
在进入工业革命以前; 布料之于普通百姓来说; 一向都是短缺的; 所以每到这换装的时节; 很多家庭便都有些犯愁,尤其是那些正在长身体的姑娘小子们,一个秋冬能长一大截,去年的旧衣也未必能穿了。
罗用在二十一世纪那会儿; 还经常听人说起一句春捂秋冻的老话; 说不清到底有没有道理; 也有可能仅仅只是为了遮掩无衣可穿的窘迫。
唐初这时候倒是还没有这句话; 唐人和后面几个朝代的人比起来,活得就是比较糙; 穷也穷得坦荡荡; 并没有那么多遮掩的手段。
不过今年春天; 长安城的布料倒是出奇的便宜。
自去年以来; 城中开了好几家新式织布坊; 那些织布坊里头一台台的器械,一天到晚哐当哐当响个不停,又招了许多女工; 每日里能出许多布匹; 比人工织布不知道要快了多少去。
这些织布坊织出来的布料有直接卖素布的; 也有自己染了颜色花样再拿出来卖的。那白叠布好上色; 染了颜色以后比麻布还高看些,价钱又比麻布便宜,乍一投入时常,便受到了很大的欢迎。
因那新式布坊不止一家,各家布坊之间难免会有竞争,打打价格战也是在所难免,今日这家做活动,明日那家又打特价,宣传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在这种情况下,罗二娘她们的布坊肯定也是要跟紧市场脚步的,她们布坊不仅在南北杂货上架,东西市还各有一个坡面,并且在织布坊所在的敦义坊,还有一个工厂店,不仅承接订单,还时常会有一些布头瑕疵品折价销售,深受左右邻里的喜爱。
这几家布坊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今春换季时节,终于进入了白热化,长安城中的布价亦是前所未有的低。
那颜色鲜嫩花样又好看的机造白叠布,同样的一块大小,竟是只要旧时麻布的一半价钱。
坊间百姓纷纷购买,也有那买了许多屯在家里的,道是怕以后再没有这种好事情。
也有人说那河西的白叠花越产越多,以后这中原的布价怕是也会越来越低,现在买约莫还是亏了。
不管是多买少买,既然是赶上了换季这时候,今年布料的价钱又是这般低,但凡是家境稍稍富裕些的,难免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