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壁老王的诡事-第10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会儿,双方都有喘口气的需求,实在速战速决不了,通常都会用骑士间的单挑来解决,这跟项羽当年在成皋找刘邦约架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小打小闹给欧洲人造成了一个错觉,觉得好像战争是种“打打更健康”的大众娱乐活动。在这方面德国人受毒害最深,一战前他们经历的最激烈的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然而这场德国的立国之战听来很宏大,其实只持续了半年,其间双方真打的时间连俩月都不到。当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率领40多万法军主力在色当投降了。所以在一战前的德国人看来,战争就是这样人畜无害的存在。
“孩子们,当秋天来临,树叶从树上飘落时,你们就可以带着勋章回家了。”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为参战士兵们送行时,曾如此打包票。
然而,等德国兵们到了战场上才发现,他们也许能在秋天回家,但具体是哪年的秋天,却要看上帝的心情。由于科技的革新与欧洲各强国国力的膨胀,半个世纪没打大仗的欧洲人突然见识到了持久战这个新生事物。堑壕战代替了干净利落的骑兵突击和前列步兵互相排队枪毙,战壕挖到无远弗届、机关枪响到海枯石烂。战争突然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作战双方每一天都要向其中填进大量的资源、金钱和生命。而在这种对耗之中,英法等殖民大国其实是不怵的,广阔的领土为其提供了大量可供耗费的资源。而德国就惨了,发动战争的目的本就是为本国工业夺取足够的资源,如今资源没捞着,反而遭到封锁,当然只能被拖死。
二战初期“秒杀”多国
在一战中被持久战坑惨了的德国人中,有位职业军官叫古德里安。此人原本是骑兵军官,骑兵在机枪铁丝网当道的一战中基本只负责打酱油,所以战败的耻辱对古德里安而言自然加深了一层。战后,古德里安立志要找到破解这种无聊战争的方法,最终他在英**事家富勒的“瘫痪战”理论中找到灵感。在富勒的启发下,古德里安提出应该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有趣的是,古德里安这种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受到他那些思维古板的上司的重视,当他向上级申请成立专门的机械化部队时,得到国防部长的粗暴答复:“见鬼!他们只配运面粉!”直到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当政,古德里安才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整个二战前期几乎成了古德里安理论的试验场。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尤其是在对法国实施的“黄色计划”中,德军在面对坦克数量、质量均优于己方的英法联军时,依靠对坦克的集中应用短时间内将对手打垮。英法联军面对有时己方还吃着饭时就从侧翼钻出来的德军坦克几乎丧失了战斗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此战过后,这种战法被美国报纸正式定名为“闪电’。闪电战由此扬名天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地球人似乎已经不能阻止德国平推世界了。
起步太顺生幻觉
然而,闪电战在征服欧洲的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个听起来不那么好听的叫法:“穷人的战法”。若问闪电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号,还得回到古德里安创立这套战法的初衷上来——德国是个资源小国。
闪电战所以能够成型,依靠的是坦克、飞机的集中使用,而想要开动这些铁家伙需要耗费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不巧的是,在几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中,煤炭德国有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极其匮乏,本土石油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对于上千万吨的石油消耗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更别说打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闪电战了。为了搜刮石油资源,纳粹德国在战前多方出击,力图多囤石油:一是从仆从国罗马尼亚那里进口;二是以出口技术和在政治上让步作为条件,购买苏联的石油;三是自己花高价用煤炭合成。应当说,虽然费了如此心机满世界搜刮,找来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够德国阔阔气气地打一场常规战争。截至1939年开战后,德国的石油存量仅有240万吨。德军统帅部曾经做过估算,这点库存仅够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则更惨,可能只能维持战争正常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捉襟见肘的石油困局决定了德国在二战中拖不起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那些“秒杀”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知道自己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前,德军参谋部在制定入侵各国的作战计划时都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结束一轮攻势后停下战争机器歇一歇,囤点油,准备下次攻击。
不过,天算地算,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算出闪电战在欧洲打得如此顺手,由于被侵略国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于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梦魇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德军原先估算,征服欧洲的作战可能要花费500万吨的石油,如今却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讯是,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到了1940年,德国石油储备一度冲高到500万吨左右,这个家底成了德军发动对苏联作战的底气。希特勒显然妄图通过这场战争,据苏联的石油为己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
第一百一十九章 意外线索()
提起德国二战时期发动的“闪电战”,不少军迷总会以为是二战中最牛的神兵利器。德军之所以选择这种看似“酷炫”的战法,实则有自己的难言之隐——工业力量当时排世界老二的德国,实则是个石油资源匮乏的“穷国”。为什么在西线战场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闪电战”一到东线就不灵了?希特勒又为何急于对苏宣战?本文将从资源战的角度,重新解读看似光鲜的“闪电战”。
被持久战拖死过
首先得说说高大上的闪电战咋来的。闪电战的反面当然是持久战,但欧洲人打持久战的历史其实特别短,直到一战才真正开始。在此之前,欧洲大陆上一千多年的各国掐架活动,在今天看来其实都是闪电战。像英法“百年战争”那样名头听起来吓人的大阵仗,细究起来,都是用无数个并不连接的战役连缀而成。在这些战役的间歇,战争的主体贵族老爷们和负责跑龙套的平民,其实都处于各回各家的放羊状态。究其原因,是因为当时欧洲的小领主们领地太小、资源调配能力不行,撑不起像中国楚汉战争那样一打八年的大阵仗,仗打一会儿,双方都有喘口气的需求,实在速战速决不了,通常都会用骑士间的单挑来解决,这跟项羽当年在成皋找刘邦约架是一样一样的。
这种小打小闹给欧洲人造成了一个错觉,觉得好像战争是种“打打更健康”的大众娱乐活动。在这方面德国人受毒害最深,一战前他们经历的最激烈的战争是1870年的普法战争,然而这场德国的立国之战听来很宏大,其实只持续了半年,其间双方真打的时间连俩月都不到。当年7月19日法国对普鲁士宣战,9月2日,拿破仑三世就率领40多万法军主力在色当投降了。所以在一战前的德国人看来,战争就是这样人畜无害的存在。
“孩子们,当秋天来临,树叶从树上飘落时,你们就可以带着勋章回家了。”1914年8月,德皇威廉二世在为参战士兵们送行时,曾如此打包票。
然而,等德国兵们到了战场上才发现,他们也许能在秋天回家,但具体是哪年的秋天,却要看上帝的心情。由于科技的革新与欧洲各强国国力的膨胀,半个世纪没打大仗的欧洲人突然见识到了持久战这个新生事物。堑壕战代替了干净利落的骑兵突击和前列步兵互相排队枪毙,战壕挖到无远弗届、机关枪响到海枯石烂。战争突然张开了它的血盆大口,作战双方每一天都要向其中填进大量的资源、金钱和生命。而在这种对耗之中,英法等殖民大国其实是不怵的,广阔的领土为其提供了大量可供耗费的资源。而德国就惨了,发动战争的目的本就是为本国工业夺取足够的资源,如今资源没捞着,反而遭到封锁,当然只能被拖死。
二战初期“秒杀”多国
在一战中被持久战坑惨了的德国人中,有位职业军官叫古德里安。此人原本是骑兵军官,骑兵在机枪铁丝网当道的一战中基本只负责打酱油,所以战败的耻辱对古德里安而言自然加深了一层。战后,古德里安立志要找到破解这种无聊战争的方法,最终他在英**事家富勒的“瘫痪战”理论中找到灵感。在富勒的启发下,古德里安提出应该将坦克集中起来使用,坦克与飞机密切配合,突破对方的某一狭窄地区,然后迅速向纵深推进,扩大占领区域,实施包围、合围,歼灭对方部队。有趣的是,古德里安这种理论一开始并没有受到他那些思维古板的上司的重视,当他向上级申请成立专门的机械化部队时,得到国防部长的粗暴答复:“见鬼!他们只配运面粉!”直到野心勃勃的希特勒当政,古德里安才获得了一展才华的机会。
在希特勒的支持下,整个二战前期几乎成了古德里安理论的试验场。德国用这套战法完成了对敌国的“秒杀”,27天内征服波兰,1天内征服丹麦,23天内征服挪威,5天内征服荷兰,18天内征服比利时,39天内征服号称“欧洲最强陆军”的法国。尤其是在对法国实施的“黄色计划”中,德军在面对坦克数量、质量均优于己方的英法联军时,依靠对坦克的集中应用短时间内将对手打垮。英法联军面对有时己方还吃着饭时就从侧翼钻出来的德军坦克几乎丧失了战斗意志,被俘人员竟多达150万。此战过后,这种战法被美国报纸正式定名为“闪电’。闪电战由此扬名天下,当时给人的感觉是,地球人似乎已经不能阻止德国平推世界了。
起步太顺生幻觉
然而,闪电战在征服欧洲的同时,却还有另外一个听起来不那么好听的叫法:“穷人的战法”。若问闪电战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名号,还得回到古德里安创立这套战法的初衷上来——德国是个资源小国。
闪电战所以能够成型,依靠的是坦克、飞机的集中使用,而想要开动这些铁家伙需要耗费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石油。不巧的是,在几项重要的战略资源中,煤炭德国有的是,钢铁和有色金属也不缺,但偏偏石油极其匮乏,本土石油年产量只有几十万吨,对于上千万吨的石油消耗量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更别说打一场以石油为核心的闪电战了。为了搜刮石油资源,纳粹德国在战前多方出击,力图多囤石油:一是从仆从国罗马尼亚那里进口;二是以出口技术和在政治上让步作为条件,购买苏联的石油;三是自己花高价用煤炭合成。应当说,虽然费了如此心机满世界搜刮,找来的石油存量依然不够德国阔阔气气地打一场常规战争。截至1939年开战后,德国的石油存量仅有240万吨。德军统帅部曾经做过估算,这点库存仅够和平时期消耗3个月左右,如果全面开动战争机器则更惨,可能只能维持战争正常进行一个多月的时间,是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捉襟见肘的石油困局决定了德国在二战中拖不起的本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德军在二战初期那些“秒杀”敌国的战绩,其实是被逼出来的——由于知道自己在石油储备方面的“月光”属性,在苏德战争开打之前,德军参谋部在制定入侵各国的作战计划时都以一个月为周期。中心思想就是在结束一轮攻势后停下战争机器歇一歇,囤点油,准备下次攻击。
不过,天算地算,恐怕连德国人自己也没算出闪电战在欧洲打得如此顺手,由于被侵略国家突然死亡,再加上苏联对于德国的石油出口,石油“月光”的梦魇一度似乎成了天方夜谭。据英国史学家迈德里克特估算,1939年9月,德国陆军和空军突袭波兰。因为作战迅速,战事较短,共消耗石油约15。5万吨,低耗能地实现了占领该国的目标。次年,德军进攻挪威、丹麦和西欧战役,只用了不到50万吨石油,加上该年度头四个月的日常用量不足30万吨,德国从发动战争至法国投降,消耗总量不足150万吨。德军原先估算,征服欧洲的作战可能要花费500万吨的石油,如今却只用了不到三分之一。更大的喜讯是,德军从欧洲各处掠夺到不少于150万吨的石油,单是这些就已经足以弥补此前的战争消耗。到了1940年,德国石油储备一度冲高到500万吨左右,这个家底成了德军发动对苏联作战的底气。希特勒显然妄图通过这场战争,据苏联的石油为己有,一劳永逸地解决德国“吃油难”的问题。
闪电战的出奇顺利,给德国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信号,认为战争可以在低能耗的状态下持续进行下去。然而,正是在苏联战场上,闪电战遭遇了它的克星。
利器最终变绞索
由于苏联领土过于广阔,道路交通又不及西欧良好,德军不得不把宝贵的油料浪费在运输过程中。这个时候,闪电战遭遇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悖论——德军的装甲集群的确可以重复在西线上演过的大纵深穿插推进,但在辽阔的俄罗斯平原上,这种战术使用得越多,就意味着油料消耗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