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喜电子书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大明流贼 >

第79部分

大明流贼-第79部分

小说: 大明流贼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费了时间处理完公事,阿济格觉得浑身燥热难耐。心想,这江南的鬼天气,才刚五月就这么热,蚊子又多,雨也多起来,哪里比得上在关外凉爽快活。

    他正要骂江南天气不好,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包衣赶着来到他的座椅右边,躬下身子,双手将一杆有碧玉烟嘴、白银烟锅、紫檀木长杆的旱烟袋,送到他的面前。

    阿济格用右手接住旱烟袋,将碧玉嘴放进口中,下意识地用左手大拇指将烟袋锅按一按,将头向右边偏去。

    等少年包衣将纸煤吹一吹,替他点燃白银烟袋锅以后,他又坐正身子,瞧一眼放在桌上的用黄缎包着的东西,对文武臣僚们说道:“眼下顶要紧的一件事,是捉到李自成本人。一旦捉到,就立即将他的首级连同他这颗金印……”他又向黄缎子包袱望了一眼:“两者一同送往京师。我们就大功告成,可以班师了!”

    底下的人纷纷开口祝贺,一时间气氛活跃了起来。

    “唉,这烟锅有点差劲了,不如那什么卷烟来的好抽!”阿济格内心想着。

    那卷烟正是蜀都的产品,现在已经销往了江南的一些地区,湖广由于挨得近,首当其冲。

    ……

    依着李定国的计策,新军的人马一直在悄悄的移动着,尽量避开可能会遇到的各种势力,这一路虽然很辛苦,但也锻炼了将士们跋山涉水的能力,考验了后勤的保障功能。

    偷偷摸摸走到了武昌附近的时候,塘报来说,李自成已经弃了城往南边走了。紧随着的鞑子队伍几乎没有休整,就马不停蹄地追了过去。留下的人马并不多,而且大多似乎是吴三桂的关宁军。

    关宁军大凡是读过点明末历史的人都知道,那是一个大名鼎鼎。

    这支由伟大的大明帝国捍卫者,天启皇帝的老师,督师辽东灭了鞑子锐气,被满清怕了许多年的大名人孙承宗,亲手建立起来的军队,此刻正把自己的屠刀毫不留情的挥向自己的同胞,只是为了在他的新的,脑后拖着金钱鼠尾的主子那里,多多的邀上一功。

    当朱启明了解到这一点的时候,果断的在李定国的建议下,快速地通过了武昌附近的江面。

    前方的探马不断传来消息,阿济格的大军一路前行,尾随李自成去了江西境内。

    而左良玉的大军,似乎起了一些小小的故障……左良玉死了。目前是他的儿子左梦庚在主持军务大事。

    朱启明知道,这样子看来,左良玉的大军离崩溃已经不远了。他更深知,己方的人马必须尽快的到达九江附近,才能真正的展露头角给南京的那些人看!

    “不管了,一定要快马加鞭!”朱启明暗自下了决心,总得搏一回。

    李定国得知了这一决定,也知道这是无可避免的事情,因为眼下的湖广,大顺,鞑子,大明外加己方,还有一些地方武装民团等,无论怎样小心,都最终会付诸一战。既然早晚都得来,那就遵从父王的命令吧!

    朱启明自知无法在这里犬牙交错的环境下从容的去应对,而这些正是李定国他们所擅长的,索性就放了权。

    而李定国借此迎来了他成为名将的时刻。

    (本章完)

第140章 名将() 
吴三桂一直在武昌附近肃清李自成的残余部队,经过一段时间的清剿,这一带现在基本握在大清的手里。

    武昌之战剩下的大顺军很多都投降或者逃去了湖广南部一带的山区,估摸着也不能再掀起多大的浪花。

    但部下送来了另一个消息,却让吴三桂颇感惊讶:一支打着大西旗帜的小股部队远远地向通山附近去了。

    要知道在那里,可是有阿济格的大军存在的,这些人去,不是找死么?

    吴三桂觉得有些蹊跷,便命令多方打探,确定到底是什么情况。

    但这一打听,可就不得了了。

    偷偷摸摸的前进是非常消耗时间的一件事,新军差不多耗费了近半个月的时间才到了九江附近。

    而此时的左梦庚由于袁继咸的防守策略,便将大军转移驻扎池州一带,并遣兵将取道彭泽攻下建德,试图从九江转向安庆附近。

    在这一带,他刚好碰上了奉命来征讨的黄得功部队。

    而在他身后,李定国带领的前锋也到了。

    说道李定国,朱启明并不陌生。他字鸿远,天启元年六月十一日出生于陕西延安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崇祯三年,当时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参加了张献忠在陕西发动起义的部队。

    那时候的李定国已经是相貌不凡的帅哥坯子,很有些大将风范。张献忠一眼看中,就收了他做养子。

    你不得不说,在没有HR的时代,如何甄别一个人可是一件运气加眼光结合的技术活。

    从此,李定国就一直追随张献忠,直到现在。

    早在崇祯十年的时候,十七岁的李定国就能够亲自率部下二万人,跟随张献忠攻打河南和湖北。

    崇祯十四年二月,他又乔装成明军差官,同二十匹轻骑连夜飞奔到襄阳城下,后攻占襄阳,明督师大学士杨嗣昌所储军资十余万,皆为农民军所得。襄阳大捷是张献忠起义军开始走向胜利的转折点。

    从这一切就足以看得出来李定国的名将苗头。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张献忠正式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李定国以战功卓著被封为安西将军,监管十六座军营。

    这时李定国才二十四岁,而他身高八尺,相貌英俊,做事有度,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是大西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

    到了后来,张献忠死于西充凤凰山。也是他一直坚持张献忠的遗愿,联明抗清。并且在顺治九年三月,奉大西军共推的首领孙可望之命,与冯双礼率兵八万,出师湖广。

    至五月,李定国连下湖南沅州、靖州、武冈、宝庆。

    满清定南王孔有德当时正欲出师贵州,闻讯急由柳州返回桂林。

    李定国当机立断,派遣西胜营张胜、铁骑右营郭有名,率精兵由便道直取严关,扼桂林入湘之路。

    他自己则亲率主力攻下全州,撤桂林之屏障。

    攻下全州后,李定国未及进城,便急趋桂林。六月二十九日,孔有德命其部将孔龙、李养性夺严关,被包抄击败。次日,孔有德亲率精兵于桂林城外大榕江,迎战大西军,被李定国用象阵冲乱阵脚,大败而回,导致身负重伤。因严关、全州皆陷,清军只得退守桂林。

    七月初二日‘李定国开始攻桂林。战斗延续至初四日,大西军由云梯攻上桂林西北环山城,破武胜门。

    城破,孔有德自焚而死。李定国乘胜进攻,除梧州外广西全省皆复。大军入湖南,进江西。

    出兵七个月,辟地三千里,军威大振,永历朝廷敕封李定国为西宁王。

    清朝得讯,以敬谨亲王尼堪为统帅,率八旗兵十多万南下增援。在和尼堪的对战中,这位你看亲王带了十五万精兵前来,但是在和李定国作战过中被李定国诱敌深入,至衡州,尼堪与李定国战于城北。李定国佯装败退,尼堪追击,伏兵起,李定国将他们包围,最后李定国亲手将尼堪斩杀,清军败退。?

    “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朱启明穿越而来,也是想着说借助李定国传说中的才干,在乱世中某得一方天地,匡扶天下。

    为此,该做的几乎都已经做了。眼下,就是要接收果实的时候了。

    ……

    弘光元年四月初。

    朱由崧相继接到长江上游各督、抚、镇臣关于左良玉叛变并率师东下的报告。在南京城内大为恐慌之余,马士英力劝皇帝决定由兵部尚书阮大铖会同靖南侯黄得功、广昌伯刘良佐以及池口总兵方国安等人组织堵剿。

    黄得功的军队被调到长江以南的太平府,刘良佐军部署于对岸江北。

    而此时,多铎的清军也已经自归德南下。

    在这种情况下,那马士英坚持攘外必先安内。

    朝中的刑部侍郎姚思孝、御史乔可聘、成友谦提出了不同的意见说:“左良玉稍缓,北尤急,乞无江北兵马,固守淮、扬,控扼颖、寿。”

    朱由崧最开始也觉得也认为北兵马不宜调离当前驻地太远,对此马士英回答道:“刘良佐兵还江北防守。”并气急败坏地指着姚思孝等人一?大骂:“尔辈东林,犹藉口防江,欲纵左逆入犯耶?北兵至,犹可议款,若左逆至,则若辈高官,我君臣独死耳!臣已调良佐兵至江南矣。宁可死在鞑子手里,也不能死在自己人搞出来的反叛之中。”

    并且他还却怂恿朱由崧亲手诏命督师大学士史可法抽调兵马过江拱卫南京。

    朱由崧一想之下,的确是这个理,便同意了。

    同时,他也要求马士英多多和四川联络,以便早点解决这些事情。

    马士英自然也知道多一个朋友就多一份帮助,同汪兆麟商议之后,他就知道大西军早已经秘密东进了。

    当即,他立刻进了宫,把这件事情生生的说成是他自己的神机妙算,未雨绸缪。朱由崧被他忽悠的一愣一愣的,真以为这人是国之英才。

    同时,朱由崧也对当前的局势放心了不少。

    (本章完)

第141章 黄闯子() 
就在李定国亲自率领的由车营一部、骑兵一营,近卫一营和炮营一部组成的先锋部队,向九江附近大踏步前进的时候。黄得功的部队,也奉命在铜陵一带集结了。

    江北督师史可法时在扬州,一面给朝廷上奏疏,请求选将添兵,厄淮河以守,一面欲亲自率兵入援邳泗。不想马士英与阮大铖暗自商议,以为左良玉大军的矛头正对着自己,不可不先防范,于是拟了谕令,责备可法不顾左良玉之乱,要他率兵抵御左军去。弘光先是以为“上游急则赴上游,北兵急则赴北兵,自是长策。”经马士英说了几句,自是惟老马是从。

    史可法接到诏旨,叹息道:“左军不过欲除君侧之奸,原不敢与君父为难。若清兵一至,宗社可不危虞?马士英之流怎能蒙蔽至此?”请求面见弘光。马士英哪里准他。

    可法十分踌躇,心里思量一面要北上御虏,一面毕竟不好违了君意,要拨兵去挡左军。故此有些手足无措,发的檄令都有些乱了。

    再说南京城中,马士英闻听左军已破了安庆,愈发惶恐。那阮大铖更是又惧又怒又恨,原来左军将桐城县中姓阮的都杀尽了。虽然没有他的嫡亲家人,但同宗共祖的人都为了他遭这杀身灭门之祸,他哪里能不恨得牙齿痒痒?

    当时马、阮商议,必须遣一大将前去击破左军,消了这心中之患。士英说道:“广昌伯刘良佐离得近,可去。”大铖建议道:“兵部侍郎方国安颇懂兵略,可领兵相御。”

    士英笑道:“即遣他们二人同去可也。”大铖想了想,觉得不妥,说道:“未必可以。左军兵势十分浩大,一旦他们两人战败,后面就无人肯守了。”

    士英沉思道:“若此,除非请黄虎子出迎。”大铖一听,眉毛松开,说道:“正是。黄得功勇猛异常,非刘良佐所能比,你又有恩于他,自少不得把他也调去。”

    士英却又有一些犹豫,说道:“只是江北那边吃紧,须是有些不便处。”阮大铖哪里顾虑这些,凑近马士英,说道:“老马,你我无间,咱说心里话无妨。清人来,我等犹可活,若左兵来,你我能不死吗?”

    士英觉悟,点头道:“就调他去。留刘泽清、李本深等守江北,也可向诸臣交代了。”

    两人一个是首辅,一个是兵部尚书,合计既妥,遂发了军文,调黄得功、刘良佐离了各自汛地,来备左梦庚。又调池口总兵方国安相助堵截。

    黄得功当时正在庐州驻扎,得令后,骂道:“区区左梦庚也敢造反!”即拔营南行。渡过长江,扎营太平府境。刘良佐离了寿州,引兵屯于太平江北对岸。

    马士英调拨已毕,心中才舒缓些。即派人知会史可法,说他不必率兵来援了。可法此时方走在南来的路上,得知两镇兵马被调,心里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只是苦涩居多。

    虽不要我来了,却把我江北兵马给抽去了一半,如何抵御清兵?

    他一心要见弘光一面,只是马士英一意不让他见,终于无法可想,只远远望着南京方向流泪叹息。众人相劝,可法收了泪,率兵马急回北边去。

    再说朝廷里早沸沸扬扬了,十九日,弘光召对群臣。大理卿姚思孝、尚宝卿李之椿、工科吴希哲,御史乔可聘等人都道:“左兵稍缓,清兵尤急,臣等请陛下不要撤江北兵马,淮、扬、颖、寿都须固守。”

    弘光看着马士英道:“看左良玉当时意思,原不曾反叛。刘良佐还宜留驻,以防清军。”

    马士英紧绷着青脸,抖着唇,忽然跳起,指着姚思孝等人骂道:“你们这群东林的贼人,是要我君臣死啊!清兵来了,咱还可以和议,那左兵来了,就要取我君臣的性命!你们自还做高官,果然打得好盘算!宁死北,不死逆。刘良佐与黄得功,我已调了,若是再说不能调的话,就是与左良玉父子相谋反叛!”说完,瞪大双眼,气喘喘看着弘光。

    弘光不语。士英复又看着群臣,众人都不敢言语。良久,弘光道:“都照首辅的意思罢。”

    士英又在江上布置了一个誓师仪式,要为大铖饯行。大铖容光焕发,着了素蟒,围着碧玉绦,即如唱戏的那般打扮。士英道:“兄弟出外督师,为兄敬候佳音。”大铖笑道:“此时咱兵马众多,我不惧左氏了。”

    却说此时那满清之豫亲王多铎也是满面春风,对众将道:“本王自三月五日出虎牢关口,合三路之兵,会师归德,河南一省顷刻平定。四月五日由归德南下,至今日不过六天,所过州县俱望风归降。依本王的见解,一月之后,我等已应在南京城中了。”

    贝勒尼堪道:“王爷所说,我等之心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