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劫之明末宏图-第7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此同时,洛阳城里的田见秀和刘芳亮也在紧张的准备着撤军北上,可是此时刻他们却发现了已经星夜赶到的周遇吉和吴三桂的大军。对于下一步该怎么办,刘芳亮和田见秀当然知道丝毫不能马虎,毕竟周遇吉和吴三桂都是曾给过自己重创的将军。
而吴三桂和周遇吉对于接下来怎么办也是犹豫不定,吴三桂的先头部队赶到洛阳城郊的时候,田见秀和刘芳亮已经将洛阳城全部攻陷。随后,吴三桂与周遇吉商议决定,将所剩的六万兵马全部集中到怀庆府,在做打算。
刘芳亮和田见秀此刻想的是怎样能给快速调兵北上,并不想和周遇吉吴三桂发生正面冲突,可周、吴大军恰恰驻扎在他们北上的毕竟之路上。而周遇吉和吴三桂这边,并不是害怕打不过,虽然他们人少,可这六万人都是山海关和山西两地的精锐之师。可如今,他们却粮草不济,况且朝廷刚吃了败仗,皇上下落不明,军心难免有些涣散。最重要的还是后勤补给问题,他们到达怀庆之后,虽然得到了一些军需,但这些军需也只能勉强维持六万大军七日的所需。
就在双方都犹豫不定的时候,周、吴这边赢来了一个好消息。正月二十九日早朝的时候,李昱晗下令让礼部右侍郎、东阁大学士邱瑜从内孥领银五十万两,在湖广、山东、河南等地购粮。后来,邱瑜便不辱使命,在各地想法筹粮,在他的努力下,在二月二十五日之前,终于筹得第一批粮,总计约八千石(1224万斤左右)。此刻,这批粮食全部集中在山东济宁府。这批粮本来按照李昱晗的计划,是用来和李自成决战用的,可是人算不如天算,后期的战事的变化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朝廷大败,连最终的决战都没了机会,邱瑜也就停止了筹粮,而先期已经筹得的这批粮也就这样被存了起来。
三月初,邱瑜得到消息说周遇吉和吴三桂还率领着一批人马在山西、河南一带与敌奋战。分析了如今的局势之后,邱瑜料定他们现在定然粮草不济,于是乎便派出了几队人马前往山西。河南寻找周、吴大军的下落。终于,在三月初四,一路人马在河南怀庆府找到了他们。便随即将邱瑜筹粮的消息告诉了周遇吉和吴三桂,他们二人听罢别提多高兴了,此时此刻这八千石粮食简直就是救命粮啊!不论是打是退,六万人马至少有了活下去的盼头了,这批粮至少可以保证六万人二十五天的军需。
当时,周遇吉边和吴三桂进行了商议,周遇吉提出此刻应该放弃和田、刘大军的正面冲突,应该先转战山东,将这批粮食先想法拿到手。听罢,吴三桂立刻表示赞成,因为他们都明白,从济宁到怀庆路途遥远,谁也不敢保证这批粮在运输途中不发生任何意外,所以,为了保证安全,此刻最切实的办法就是带领着部队前去取粮。
而洛阳城里,刘芳亮和田见秀此刻正急的团团转,李自成的急诏一遍又一遍的催促他们北上。虽然李自成已经到了京师,北伐大军已经选定,可西北方的鞑靼此刻却无人来防,大同、宣府、嘉峪关等西北重镇此刻的都处于权利真空阶段。要是鞑靼兴兵进犯,那必将长驱直入,京师也将陷入危急,所以李自成才不断的催促田、刘北上。可是洛阳城外的形势正如前文所讲,他们要北上,必须先过周遇吉、李自成这一关。
初四晚上,李自成的第二封急诏送到洛阳,刘芳亮看着急诏毅然决然的对田见秀说道:“田将军,闯王北伐,京师兵力不足,咱们现在可不能再等了。依我看,咱们还是绕远路,避开怀庆尽快北上。”
“我先在也急啊!可怀庆就在洛阳东北方,咱们怎么绕?从西边走入山西,往东边走取道山东或者京师。不管从哪里,咱们都有可能被他们埋伏。”田见秀指着地图说道。
刘芳亮听罢叹道:“可咱们现在总不能就在这和他们死扛啊!京师那边可瞬息万变啊!”刘芳亮此话,其实是别有用心。其实,他并不是担心京师那边兵力不足,起了民变或者外敌入侵。而是,李自成要是突然登龙继位之后,他们不再京师,那么封赏下来恐对自己不利。田见秀自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他们的目光仅仅看到怎么对自己有利。
田见秀听罢点头说道:“这其中的利害关系我自然明白,可是避而不战终归不是办法。所以,我认为咱们还不如就和他们来个拼死一战。虽然咱们的战斗力不如他们,可是咱们人数上占优,最重要的是咱们此刻是军心大振。而他们却是军心涣散,从许多方面来看,咱们此仗的胜算还是很大的。”
“这些我都明白!”刘芳亮说道。“我并不是害怕打,而是害怕咱们不能速战速决,要是和敌军陷入胶着状态,那是可弊大于利了!”
“这个不怕!咱们先做出决战的样子,试着和他们打,如果可以速战速决的话,那样最好。要是不行,咱们采取且战且退的办法,也算是过了周遇吉吴三桂这道关了!”田见秀说。
刘芳亮听罢又仔细的看了看地图,有沉思了半天才说道:“那好,咱们就依照你说的办,明日整顿军队,后天一早,十八万大军同时开拔!直逼怀庆,看看他周遇吉、吴三桂到底能耐几何?”
而怀庆府这边,周遇吉和吴三桂并没有给田见秀和刘芳亮留开战的机会。当夜,他们在确定邱瑜的消息属实后,第一批先头部队就已经向东出发了,到第二天午时左右,六万大军已经全部开拔出城。为了防止遭到田见秀和刘芳亮的追击,他们采取了急行军的措施,沿途不断设置路障。其实周遇吉和吴三桂不知道他们此举纯属多余,田见秀和刘芳亮压根没有追他们的想法,他们早巴不得周、吴赶紧给他们让路,让他们北上。所以,他们二人在听到周、吴率兵向东快速行进的时候,乐的鼻涕泡都出来了。
但是他们二人根本不会想到,他们此刻失去的这个机会,将成为他们乃至整个大顺王朝最大的遗憾,周、吴二位大将及他们所率的六万人马因为他们的疏忽和私心,成功的逃之夭夭,而逃出去的他们也成为了后期葬送大顺政权的主力军。
三月初六,田见秀和刘芳亮率领着所部人马开始向北挺近,而周。吴大军已经出离了河南境,到达山东曹州府。由于山东的情况要好于山西。河南一带。故周、吴二人决定分头行动,他们拨出一万人马由吴三桂带领,向济宁方向开进,另一路五万人由周遇吉带领,向徐州开进,他们的目的是尽量迅速的将部队带到南方。
三月初七,吴三桂率领的部队便赶到了济宁,并成功与邱瑜会合。二人见面那是相拥而泣,吴三桂自打从山海关到达中原,已经快一个月了,战事是接连不断,还多次都是九死一生。如今,总算是到了可以容他喘一口气的地方,而邱瑜身为一届文官,出京筹粮,朝廷又出了如此大的变故,他手中有没有一兵一卒,自然没失去了主心骨,此时刻见到吴三桂总算对前路有点希望了。谈及皇上,二人更是思绪万千,对李昱晗是生是死,他们都不知该作何推断。两人略作交谈之后,便立即赶赴粮仓,组织粮食南运。由于徐州的路途比济宁远,所以周遇吉率领着部队仍旧在紧张的前进中。
而此刻刘芳亮和田见秀的兴奋之情也是溢于言表,他们在北上的途中,他们二人竟然给李自成呈上了一份邀功的折子。在折子上面不仅写了他们是如何辗转多地,成功拿下开封、洛阳等数座重镇的伟绩。更是在谈及周遇吉和吴三桂扼守怀庆这件事情上时,更是恬不知耻的写到:
周、吴二位逆贼闻洛阳乃田、刘二位将军所驻,慑于将军虎威,于三月初四日晚向东逃窜,有道是将军仁心,念敌将士亦寻常人家,亦有妻儿家室,故任贼逃窜
到三月初十日,刘芳亮和田见秀的大军陆续到达北京,李自成看到他们欣喜万分,殊不知他们放走了大明朝廷最有实力的两位将军,为他们留下了最强的敌人。
而到达京师的田、刘二人随即就被李自成加官进爵,大加赏赐。但在这些虚荣的背后,李自成其实是在着手准备自己的登基大业。
他此刻比谁都明白,往日最亲近的弟兄如今已经是自己江山稳固的最大敌人,所以他将田、刘随带的亲军陆续派往西北,而把他们二人留在了京师,虽然明面上看似高官厚禄,远比以往风光多了,可暗地里谁也明白,这是在逐步削弱他们的兵权。
到此,大明和大顺的战争可以告一段落了,可大明与大西政权的战争,大顺和满清的战争却才刚刚拉开帷幕。对于大明朝廷来说,即将面临的不仅仅是大西政权军事上的威胁,朝廷里的尔虞我诈才是大明朝即将面对最大敌人。
李昱晗在南下的路途中,遇到了改变大明朝国运的一个人,可就在他兴奋之余,南京城里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已经正在悄无声息的酝酿着
第一百一十章 李天经()
时间再回到二月二十七日,李昱晗一行辞别了老翁之后,便一路向南。三天之后,便出离了山东进入南直隶徐州府境,由于范景文明白江南官场的凶险,因此他们一行三人还是没有敢暴露身份,而是依旧化成难逃的客商赶路。可就在徐州沛县码头,他们三个却遇到了一个熟人
虽然此人曾在朝任职多年,可李昱晗做为穿越过来的人对此人却毫无印象。到是此人一眼就认出了他们三个,王承恩和范景文也一眼认出了他。此人见到他们三个急忙上前,但见其装束,一时语塞竟不知如何称呼。王承恩急忙给其使眼色,范景文抢先说道:“哟!这不是李年兄,多年不见不知身体安否?”
此人见状立刻就明白了其中的用意,急忙说道:“承蒙问候,一切都好,不知范年兄和王年兄这是陪着公子要去哪啊?”
“李年兄多年不见,咱们还是借一步说话吧!”范景文笑道。一旁的李昱晗虽然此刻真不知道此人是谁,但从他们的交谈中,他知道此人一定认识自己,而且还很熟。
他们一行人便说说笑笑的到了码头旁的一座小酒楼里。他们一行上了二楼,王承恩把掌柜的叫来吩咐道:“店家,我们家公子要谈一桩买卖,你这二楼我包了。另外置办一桌上好的酒席,送菜什么的记得敲门,没我的话不要让别人上楼!”说着话,拿出一锭十两的银子放在柜台上。
店家拿起银子急忙笑道:“几位爷请放心,一定按你的安排来!”说着话,王承恩也转身上了楼。而二楼上,李昱晗与范景文等人已经找了一个雅间坐好。王承恩进来之后,守在门口。此人立刻跪倒在地喊道:“臣李天经拜见我主万岁,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昱晗听到这个名字猛地一下子站了起来,随口说道:“你真的是李天经?”
“回皇上,正是微臣!”李天经回道。
“就是将崇祯历书编完的那个李天经?”李昱晗继续问道。
“正是。”李天经继续回到。听罢,李昱晗走出座位,亲自上前将李天经扶起。这个人,李昱晗虽然不是十分的熟悉,但在史书上也曾见过此人的事迹。
谈及此人,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说到徐光启,那么许多人都知道。徐光启主持编纂了崇祯历书,后来书未成,徐光启就病逝了,而接替徐光启的正是此人。此人与徐光启一样,有着极其超前的眼光,用现在的话来说,他就是那个时代的科学家、天文学家!
李天经被李昱晗突如其来的动作惊到了,急忙说道:“皇上如此厚爱,臣实在不敢消受。”
李昱晗将李天经扶起说到:“李大人,此时不必寻常,你我就不必在讲这些礼仪了。多年不见,我竟然对你都有些生疏了。”
“皇公子日理万机,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李天经笑道。
范景文也发现了李昱晗对李天经的记忆有些模糊了,便笑道:“长德兄当年掌着钦天监,五年前退出朝廷,回家静修,不知这些年过的可好?”
“承蒙范年兄惦念,一切都好。可不知你们这”李天经见他们的样子,不禁疑惑的问道。
范景文看了看四周,低声说道:“皇上御驾亲征,在留龙湾遇险,我等虽皇上避险至此。”
李天经对朝廷近期的变故,也是有所耳闻,听罢也明白了其中的缘由。便问道:“那不知两位年兄和公子社是要去何处啊?”
“应天府!”范景文答道。“不知李年兄这是要去何处?”
“咱们顺路。”李天经笑道。
李昱晗看着李天经接着问道:“不知李先生去应天作甚?我有事麻烦李先生,不知李先生可否愿意?”
“如今北方战乱,我也不过是南下避一避祸事而已。至于公子有事相求,还不知何事?”李天经反问道。
“旧闻先生大名,想让先生与我共做一单大买卖,不知先生可否愿意?”李昱晗笑着问道。
李昱晗的意思李天经明白,莫非是想重新启用他,让他为朝廷继续效力。可当年他就是因为看不惯朝廷里的勾心斗角才离开的朝廷,如今好不容易躲得几分清闲,自然不愿意在重出江湖。他笑道:“公子高抬了,不才今年六十六岁了,是年迈力衰,耳昏眼花。公子做的买卖实在太大了,我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啊!”
“这”见李天经这样说,李昱晗也不知怎样回答。范景文一旁急忙搭言解围。他说道:“公子、李年兄,此事咱们还是从长计议,在一个此处荒僻,这买卖也不能在此地谈呀!咱们既然都是去应天,何不到了应天再说呢?”
李昱晗听罢点了点头说:“那就依范先生的话,咱们应天再谈,李先生以下如何?”
“那就依了范先生吧!”李天经也急忙答道。皇上都给自己台阶下了,自己在冥顽不灵那实在就不像话了!
他们吃完饭后,当夜,便在沛县码头歇息了。第二天一早,他们搭乘同一艘船南下。在船上,李昱晗与李天经谈论了许多关于火器的研制及历法推算上